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分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分辨率,光学,粒子,技术,超细,细胞器。
纳米分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轩,冀聪,王晶,杨钢,王肖隆[1](2019)在《基于透射式激光空气隙干涉的纳米分辨率精密位移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透射式激光空气隙干涉原理,建立微位移测量系统,实现纳米分辨率的物体微小位移测量。利用外加微小位移并将前后光强度相减的图像处理方法,有效地提高激光干涉图像的信噪比,将掩没于杂散噪声中的干涉条纹提取出来。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相对位移测量分辨率优于10 nm,绝对位移测量不确定度优于5%。该系统结构紧凑,安装、使用方便,测量分辨率达到nm级,可实现快速、便捷、稳定的测量,适用于临时性的高分辨率精密位移测量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09期)
郭玉婷,李迪,Siwei,Zhang,Yanrui,Yang,Jia-Jia,Liu[2](2019)在《纳米空间分辨率和毫秒时间尺度下观察细胞内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的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真核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之间以及和细胞器与细胞骨架之间时刻进行着高度动态却又有序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协调完成细胞内的复杂功能。观察这些相互作用需要对细胞的内环境进行非侵入式且长时间的高时空分辨率成像。为了实现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标,课题组发展了掠入(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9年02期)
韩明旭[3](2019)在《肿瘤特异“开-关”型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成像介导的诊断和定位对恶性肿瘤的发现、确诊和治疗至关重要。在众多的成像技术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由于其高强度、高软组织分辨率、无显着辐射损伤、可任意方位断层扫描的技术灵活性等优点而广泛应用。MRI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主要依赖于成像造影剂(Contrast agents,CAs)。但由于传统CAs具有体内分布特异性低、对比度差、显影时间短等缺点,MRI在恶性肿瘤诊断中仍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MRI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本课题拟构建一种基于肿瘤特异微环境特征的“开-关”型MRI纳米探针,同时具备肿瘤靶向及体内长循环能力,以显着提高MRI的成像效率,实现对肿瘤的高分辨率、高特异成像。为使MRI具备肿瘤特异的“开-关”特征,本课题基于磁共振调谐(Magnetic resonance tuning,MRET)理论来控制MRI信号的“开启”与“关闭”,即通过智能调节超顺磁性物质(猝灭剂)与顺磁性造影剂(增强剂)之间的距离来实现MRI信号的“开-关”转换。因此,该肿瘤MRI纳米探针主要分为两个单元:(1)MRET效应单元——具有超顺磁性和介孔特性的中空介孔氧化铁纳米粒(Hollow mesoporous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HMINs)高效装载顺磁性CAs叁氯化钆(Gadolinium(III)chloride,GdCl_3)。(2)肿瘤智能响应门控单元——具有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ase)特异响应性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包封上述纳米粒,最终得到具有肿瘤特异响应性的MRI纳米探针HA-HMIN@Gd。当该纳米探针在低表达HAase的正常组织中,Gd被封堵在HMINs孔道内部,由于HMINs产生的强磁场对Gd自旋磁场的猝灭作用,MRI信号被有效“关闭”;当纳米探针被递送至肿瘤组织后,由于肿瘤微环境存在高浓度的HAase,封堵在HMINs表面的HA发生特异性降解,孔道被打开,Gd快速释放,Gd与其猝灭剂HMINs间的距离显着增大,实现MRI信号的“开启”。首先,本课题通过水热法合成HMIN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测试证明HMINs的成功制备,其粒径大小约为215 nm。通过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测试得到HMINs比表面积为139 m2/g,平均孔径为6.05 nm,总孔容为0.369 cm~3/g,进一步证明中空介孔结构的存在。磁滞回线结果表明HMINs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随后通过酰胺化反应在HMINs表面修饰HA,紫外-可见光吸收(Ultraviolet-visible,UV-Vis)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等表征结果证明纳米粒表面HA的成功修饰。采用析晶法装载GdCl_3,能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的mapping结果显示Gd的成功装载及均匀分布,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得到载药率约为12.0%。其次,本课题对纳米探针HA-HMIN@Gd的体外核磁成像行为进行考察。通过检测在体外有/无HAase存在下HA-HMIN@Gd的MRI信号强度,考察该探针的肿瘤特异性“开-关”效应。T_1加权像(T_1-weighted image,T_1WI)显示,当在无HAase环境中,MRI呈现低强度T_1信号,纵向弛豫率r_1低至0.327mM~(-1)s~(-1),表明HA-HMIN对Gd的MRI信号有猝灭作用;而在加入HAase共孵育后,出现高强度T_1信号,r_1为11.4 mM~(-1)s~(-1),约为无HAase作用时r_1的30倍。由HA-HMIN和HAase共孵育后的热重曲线可知,上述所发生的信号转换与加入HAase后封堵在HMINs表面的HA被特异性降解有直接关系。HA-HMIN@Gd核磁成像能力对HAase浓度及孵育时间的依赖性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Aase浓度的加大及孵育时间的延长,Gd的释放量逐渐增加(在HAase浓度1.8 nM和180 nM时,Gd的8 h释放率分别是26.6%和79.4%),结合T_1信号的随之升高现象可以确证MRET效应与Gd释放的匹配性,即在较高浓度HAase存在时,孔道内的Gd会快速释放,MRI信号由“关闭”转换到“开启”。通过在不同生理环境中的MRI实验可知,HA-HMIN@Gd能高灵敏、高特异性地响应HAase。此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HA-HMIN@Gd无明显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的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本课题以荷瘤小鼠为动物模型,考察纳米载体HA-HMIN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HA-HMIN@IR783能高效聚集在肿瘤部位,具有较好的靶向作用。通过检测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的HAase表达情况发现肿瘤组织的HAase含量远高于肝脏组织,这为HA-HMIN@Gd实现肿瘤特异“开-关”成像提供了生理基础。通过磁共振成像系统记录纳米探针在不同组织中MRI信号,结果显示在注射HA-HMIN@Gd后,肿瘤组织呈现高强度的T_1场核磁信号,而正常组织则未出现高信号,表明该探针具有肿瘤特异响应性。对成像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可知,HA-HMIN@Gd组的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度、肿瘤组织与瘤旁组织的对比度最高分别达到2.17和1.74,约是等量传统CAs组(1.14和0.925)的2倍,显着提高成像对比度并延长了造影时间。ICP-MS结果显示,与肿瘤组织相比肝脏中的纳米探针积累较多,结合肝脏组织表现的低核磁信号现象进一步确证HA-HMIN@Gd具有肿瘤特异微环境“开-关”响应MRI能力。最后,通过体外溶血实验和血常规检查发现HA-HMIN@Gd没有引起明显的溶血和血细胞凝聚等现象,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通过健康小鼠给药后的脏器系数和组织切片染色等结果可知,HA-HMIN@Gd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这些结果证明HA-HMIN@Gd在使用浓度下无明显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于体内MRI。(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苏明生,张永轩,孟春丽,王海凤[4](2018)在《超分辨率纳米聚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尺寸的聚焦光斑在光存储、光学成像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设计了一种近场聚焦系统来获得超分辨率纳米聚焦光斑。系统中使用纵向偏振光做光源,用于激发光学天线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增益,形成纳米光斑。分析了不同材料和尺寸的光学天线对超分辨率聚焦的影响,进而设计由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构成的光学天线,实现10nm直径的聚焦光斑。(本文来源于《光学仪器》期刊2018年06期)
高博[5](2018)在《宽刀雕细活 我国造出新式光刻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成都11月29日电 (记者高博)11月29日,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光刻装备研制”通过验收,这是世界上首台用紫外光源实现了22纳米分辨率的光刻机。光刻机相当于一台投影仪,将精细的线条图案投射于感光平板(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11-30)
刘霞[6](2018)在《便携传感器让大气中超细微粒无所遁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刘霞)大气中超细颗粒物的检测首次有了低成本便携式利器。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肖云峰研究员和龚旗煌院士带领的课题组,成功制备了基于纳米光纤阵列的全光传感器,新传感器的单颗粒粒径分辨率首次达到10纳米。颗粒物的高灵敏(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3-01)
王秀英[7](2017)在《一维磁纳米粒子成像空间分辨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纳米粒子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成像技术具有精确的分辨率和实时性,衡量成像质量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指标就是空间分辨率。本文利用磁纳米粒子的超顺磁性在外加磁场下发生非线性磁化响应,结合朗之万函数实现成像,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影响空间分辨率的主要因素。首先,建立一维磁纳米成像模型。在空间施加一个动态激励磁场和一个直流梯度磁场,迭加磁场产生往返移动的零磁场点,根据粒子的超顺磁性和饱和特性获取其响应信号,本文使用一维重建算法将时变的响应信号与磁纳米粒子的空间分布位置对应,实现成像。然后,在MATLAB仿真软件上进行图像重建,根据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分析空间分辨率。根据朗之万函数,点扩散函数制约空间分辨率,其主要因素是直流梯度磁场和磁纳米粒子粒径分布,通过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仿真研究,发现直流梯度磁场越大,分辨率越高;磁纳米粒子粒径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当粒径期望值在超顺磁性粒径范围内越大,分辨率越高,粒径方差越大,分辨效果越好。最后,搭建一维磁纳米成像分辨率测试系统,实验验证直流梯度磁场和磁纳米粒子粒径分布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该系统主要包括电磁铁产生磁场,通过PID调节实现平稳输出;两个测量线圈反向串联获取信号;LABVIEW软件结合MATLAB软件实现数据处理等。该测试系统实验结果验证直流梯度磁场和磁纳米粒子粒径分布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与理论仿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陈权,段力,毛智彪[8](2016)在《亚分辨率辅助图形对28纳米密集线条光刻成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分辨率辅助图形(Sub-Resolution-Assist-Feature,SRAF)是光刻工艺图形增强技术(Resolution Enhancement Technology,RET)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本文设计实验在密集图形(线宽/距离比约1:1)外侧放置不同的SRAF,研究了SRAF对于密集图形内部线条成像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最佳的SRAF放置位置。此外,本文还设计了一种与设计图形线宽一样大小的SRAF,并比较了其与传统尺寸SRAF对密集图形内侧线条成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集成电路》期刊2016年05期)
孙小元[9](2016)在《基于纳米粒子振幅和相位分布改善光学分辨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灵敏度的纳米颗粒光学检测在生物/纳米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纳米粒子的截面较小,通过光学的方法在背景噪声中提取微弱的信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直接检测不发光的纳米颗粒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粒度分辨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表示测量中能够分辨的最小尺度,对于颗粒的测量是至关重要的。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常常需要对图像进行分析,图象的分辨率越高,越有利于对信息的提取,那么如何提高分辨率便成了不可避免的讨论话题。光学分辨率又叫光学解析度,是指仪器的光学系统可以采集到的实际信息量,它是衡量光学仪器品级的关键指标之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能达到可见光波长的一半,为了达到提高光学分辨率的目的,本文研究了基于双纳米粒子与高会聚光相互作用下散射光场的振幅和相位分布变化来提高分辨率的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设计的正交偏振显微成像系统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的探测,以及在无标记的情况下得到单个纳米粒子与光相互作用得到的散射光场为4个花瓣状结构的前提下,根据两个粒子在不同位置不同距离呈现出的不同振幅和相位分布变化,可以确定两个粒子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达到提高粒子分辨率的作用。本文研究选用聚苯乙烯微粒,因为其具有与生物环境相似的光学性质,可以模拟生物系统。首先研究了高会聚光与两个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得到的散射光场的振幅和相位分布图像,主要是基于正交偏振和外查分干涉方法,在课题组之前研究得到的单个粒子的散射光场的基础上,由于聚苯乙烯材料的微粒与光作用下不会发生耦合作用,因此散射光场可以发生迭加的效果,从而得到y方向的两个纳米粒子的散射光场振幅和相位分布;其次,利用米氏散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FDTD算法进行验证,分析两个纳米粒子的散射光场振幅和相位分布的变化,根据两个粒子在不同位置不同距离呈现出的不同振幅和相位分布变化,可以确定两个粒子的相对位置关系;最后,通过正交偏振显微成像系统进行实验,将采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可行性,最终提高分辨率本文的创新点: (1)本文通过对比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实现了两个聚苯乙烯微粒直径仅有1O0nm,入射光波长为632.8nm的光学分辨率可以达到球心间距200nm,即两个纳米粒子问的间距为100nm,提高了光学分辨率; (2)仿真过程中两个纳米粒子的间距变化范围为100-400nm,确定了一种根据两个纳米粒子散射光场振幅和相位分布图像不同来达到确定两个纳米粒子相对位置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朱少彬,马玲,王硕,陈超翔,张文强[10](2016)在《一种分辨率媲美电镜的纳米颗粒快速表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实用的纳米颗粒高分辨表征技术对于推动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的发展,以及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电子显微镜是纳米颗粒粒径和形貌表征的首要方法,但是存在样品制备繁琐、测量速度慢、缺乏统计代表性等不足。动态光散射技术(dynamiclight scattering,DLS)虽然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悬液中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但是这种集权平均的检测技术分辨率较低,灰尘或杂质颗粒存在时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我们课题组首创性地将瑞利光散射与鞘流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相结合,发展了超高灵敏流式检测技术(highsensitivityflow cytometry,HSFCM),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发光能力低于单分子荧光的单个纳米颗粒散射光信号的直接检测,使低折射率纳米颗粒和纳米金的散射检测下限分别达到前所未有的24nm和7nm,较传统流式细胞仪的散射检测灵敏度提升4-5个数量级(ACSNano,2014,8,10998-11006)。HSFCM通过对单个纳米颗粒散射光强度的直接检测实现颗粒粒径的高分辨表征,仅需2-3分钟即可获得透射电镜需要数小时才能得到测试结果。每分钟检测速率高达10,000个颗粒,统计代表性高,实用性强,尤其适用于多分散或者混合样本的粒径表征。基于超高灵敏流式检测的单颗粒计数,我们发展了纳米颗粒浓度的无标样绝对定量和荧光纳米微球内标定量两种方法,可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均一或者材质密度未知的复合杂化纳米粒子的颗粒浓度进行准确测定。此外,利用多色荧光通道的同时检测,可实现单个纳米颗粒生物化学性状的多参数定量表征,以及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HSFCM对于粒径小于100nm的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金颗粒以及纳米药物、病毒等纳米颗粒的表征应用表明该技术拥有灵敏、快速、定量、多参数以及悬液检测等优点,尤其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04-08)
纳米分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简介真核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之间以及和细胞器与细胞骨架之间时刻进行着高度动态却又有序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协调完成细胞内的复杂功能。观察这些相互作用需要对细胞的内环境进行非侵入式且长时间的高时空分辨率成像。为了实现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标,课题组发展了掠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分辨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轩,冀聪,王晶,杨钢,王肖隆.基于透射式激光空气隙干涉的纳米分辨率精密位移测量[J].中国激光.2019
[2].郭玉婷,李迪,Siwei,Zhang,Yanrui,Yang,Jia-Jia,Liu.纳米空间分辨率和毫秒时间尺度下观察细胞内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的互作[J].科学新闻.2019
[3].韩明旭.肿瘤特异“开-关”型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苏明生,张永轩,孟春丽,王海凤.超分辨率纳米聚焦系统设计[J].光学仪器.2018
[5].高博.宽刀雕细活我国造出新式光刻机[N].科技日报.2018
[6].刘霞.便携传感器让大气中超细微粒无所遁形[N].科技日报.2018
[7].王秀英.一维磁纳米粒子成像空间分辨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8].陈权,段力,毛智彪.亚分辨率辅助图形对28纳米密集线条光刻成像的影响[J].中国集成电路.2016
[9].孙小元.基于纳米粒子振幅和相位分布改善光学分辨率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10].朱少彬,马玲,王硕,陈超翔,张文强.一种分辨率媲美电镜的纳米颗粒快速表征技术[C].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