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耗水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分,土壤,耗水,特征,产量,马铃薯,矿化度。
耗水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赵自国,赵凤娟,夏江宝,王月海[1](2019)在《地下水矿化度对黄河叁角洲柽柳光合及耗水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黄河叁角洲地下水浅埋区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对地下水矿化度的适应特征,运用叶片气体交换和树干液流技术,测定了地下水埋深为0.9 m时淡水、微咸水(3 g·L-1)、咸水(8 g·L-1)和盐水(20 g·L-1)四种矿化度下柽柳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等参数。结果表明:随地下水矿化度升高:(1)土壤水、盐含量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均逐渐升高。(2)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在咸水下最高;表观量子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树干液流速率等在微咸水下最高;以上指标均在盐水矿化度下最低。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在微咸水下最低,盐水下最高。在地下水埋深0.9 m时,咸水矿化度下柽柳光合效率高,光照生态幅宽,水分利用效率高,适于柽柳幼苗的生长。(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常磊,韩凡香,柴雨葳,包正育,程宏波[2](2019)在《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半干旱雨养区小麦高产高效的覆盖种植技术新途径,于2013—2015年连续进行定位试验,设秸秆带状覆盖3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30 cm,播种3行,SM_1)、秸秆带状覆盖4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40 cm,播种4行,SM_2)、秸秆带状覆盖5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50 cm,播种5行,SM_3)、全膜覆土穴播(PMF)、不覆盖露地(CK)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西北雨养区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能显着改善作物土壤墒情,秸秆带状覆盖处理的土壤墒情好于地膜覆盖处理,且SM_1>SM_2>SM_3,0~2 m土壤贮水量在小麦开花期分别平均比CK高15.4%~20.8%、11.2%~14.7%和10.1%~14.5%;秸秆带状覆盖显着提高了生育期耗水量,降低了播种至开花阶段耗水量,增加了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覆盖会提高小麦对120 cm以下深层贮水的调用比例.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显着增加11.9%~19.5%和26.9%~27.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着提高9.8%~13.9%和18.4%~22.0%.因此,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有利于降低冬小麦前期耗水比例,改善土壤墒情,显着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适宜于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小麦的绿色种植技术.(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海军,高壮壮,冯东雪,唐晓培,杨丽[3](2019)在《杨树耗水特征及其主要影响要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是道路防护林和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定量确定其蒸散量对区域和城市水循环研究及水资源评价和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测量河北省宁晋县道路防护林杨树的茎流速率,确定杨树的蒸散量,并分析了影响茎流速率的主要要素.结果显示:在5—6月,树龄为10a杨树的日茎流量为20.2kg·d-1·株-1,即1.93mm·d-1,高于0~200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1.39mm·d-1,200cm深度以下耗水量占29.1%;茎流速率和茎流量均随着太阳辐射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先随饱和水汽压差VPD(pVD)的增加而增加,当日均pVD>1.0kPa,茎流量变化较小;茎流量随着参考作物蒸散发ET0(ET0)的增加而增加,ET0>7mm·d-1时,茎流量变化较小.杨树的蒸散量(1.93mm·d-1)要显着小于同期草坪的蒸发量(3.1~5.5mm·d-1),从节约水资源和环境调控角度,建议可多种植杨树.(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芬,侯贤清,李荣[4](2019)在《沟垄二元覆盖对旱作马铃薯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旱作区沟垄二元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阶段耗水特性及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效果,于2016年在宁夏南部山区通过设置垄覆地膜,沟内分别覆盖普通地膜(DD)、秸秆(DJ)、生物降解膜(DS)、液态地膜(DY)、麻纤维地膜(DM)和沟不覆盖(DB)等6种沟垄二元覆盖模式,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DJ处理的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土壤蓄水量最高,明显改善了马铃薯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DJ处理最高,尤其耕层(0~40 cm)土壤含水量最为显着。各处理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系数在马铃薯各生育阶段表现不同,总体呈生育前期较低、中期增加、后期降低的趋势。在播种-苗期阶段、块茎形成-块茎膨大期阶段以DS处理的马铃薯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最大,DJ处理最低;苗期-现蕾期阶段以DD处理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最大,其次为DM处理,DS处理最小;现蕾期-块茎形成期阶段以DY处理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最大,DJ处理次之,DM处理最小。沟垄二元覆盖模式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DJ和DD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着,分别较CK增产47.77%、44.84%;DJ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68.2 kg·hm~(-2)·mm~(-1)),较CK显着提高58.97%。综上可知,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种植模式可显着改善马铃薯中后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使前期耗水少,中后期耗水增多,且能显着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为宁南旱作马铃薯覆盖种植高产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瑞文,赵成义,王丹丹,施枫芝,郑金强[5](2019)在《极端干旱区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生态耗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极端干旱区胡杨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和胡杨生态耗水特征。结果表明:HYDRUS-1D模型对极端干旱区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和蒸散发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和生态耗水变化差异明显。随着下垫面水分条件趋于湿润,土壤水分含量和湿润锋入渗深度均出现增加,入渗深度分别达到100,120,150cm。下垫面水分条件改变导致土壤水分存蓄情况发生变化。下垫面水分补给增加的同时胡杨林蒸散发呈明显增加,其中植被蒸腾增加显着。随着水分条件逐渐湿润植被蒸腾占总蒸散比例由55%升至65%。研究显示,随着下垫面水分条件逐渐湿润,极端干旱区胡杨林生态耗水量逐渐增加,其中植物蒸腾消耗是造成水分耗散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唐建昭,肖登攀,郭馨泽[6](2019)在《河北坝上地区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耗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0-2017年连续8年的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数据、以及生育期内气象和土壤数据,利用作物-土壤水分平衡公式的方法,揭示坝上地区马铃薯在不同降水年型下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马铃薯生育期内降水量在260~449 mm之间,其中25%的试验年份为干旱年份;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在25~182 mm之间,其中播种~出苗阶段和薯块形成~薯块膨大阶段在湿润年型下耗水量最大,出苗~薯块形成阶段在干旱年型下耗水最多,薯块膨大~成熟阶段在正常年型下耗水最多;薯块形成~薯块膨大阶段的日耗水量显着高于其他阶段,干旱、正常和湿润年型下该阶段的日耗水量分别为3.6、3.9 mm和4.7 mm。2010-2017年马铃薯产量8 250~24 50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32~135 kg·hm~(-2)·mm~(-1),其中干旱年型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年型;另外薯块膨大~成熟阶段耗水量的增加对马铃薯产量具有显着的正效应。坝上地区在马铃薯薯块膨大~成熟阶段增加灌溉并且在其他阶段进行适当的干旱胁迫对提升该地区的马铃薯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恋,张敬晓,靳姗姗,孙波,董建国[7](2019)在《限定枣树生长下的枣林耗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地水资源消耗,减轻枣林土壤干化,完善枣林地水分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山地枣树为研究对象,将枣树栽植在面积为6 m~2,深度分别为2、3、4、5、6 m的小区内,通过枣树修剪控制树体规格及枝条数量和长度,测定土壤水分含量与枣树生长指标,测算枣树的单株生物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枣树生物量与耗水特性的关系,探索严格限定枣树生长情况下的枣林耗水特征。经过叁年连续监测发现:修剪后的5 a枣树耗水深度约为3 m,与常规矮化密植山地5 a枣树相比减少1.4 m左右,枣树耗水深度显着降低。各小区土壤储水量的变化情况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相同,虽然在干旱年(2015年)各小区储水量相比2014年明显下降,各小区土壤储水量均存在亏缺现象,但2016、2017年的土壤水分通过自然降水恢复,相比2014年初始土壤储水量有提升。3 a枣树平均耗水量为520.78 mm和当地平均降雨量548.40 mm基本持平,说明林地土壤水分补充与消耗基本持平。研究表明:控制枣树生长具有调控枣林地耗水的作用,证明试验采取的修剪强度符合当地降雨条件,可以作为节水型修剪的控制指标;枣树在有限的生长空间内依靠自然降雨正常生长,试验限定枣树生长并没有降低枣树产量;与常规矮化密植山地枣树相比,试验枣树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所提升。恰当的修剪可以限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提高枣树水分利用效率,对缓解当地深层土壤水分干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胜[8](2019)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乔灌树种蒸腾耗水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的最关键因素,准确获取典型植被种类蒸腾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策略是评估生态水文效应、指导植被物种选择和优化植被配置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树干液流测量是研究植物整株蒸腾和植物-水分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本文(1)开发了一种适用于灌木等细茎干树干液流准确测量的外部热比率茎流计,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校准树干热参数各向异性对一种五针热脉冲数字探头树干液流和热参数的测量误差并进行实测验证;(2)以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典型植被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乔木旱柳(Salix matsudan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为对象,采用树干液流法监测植物蒸腾,研究植物蒸腾耗水特征和植物蒸腾对气象要素、土壤水分、土壤和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论文得到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开发设计了一种外部热比率茎流计,经验证适用于茎干直径<15 mm和<50 cm3 cm-2 h-1液流密度准确测量。人工导水-称重法校准试验表明,茎流计测得热脉冲速率(Vh)信号和实际液流密度(Vs)极显着线性相关(R2= 0.95,P<0.001),但是柠条和沙柳由Vh转换成Fs的校准系数msap具有显着差异,差异来源于两种灌木的茎干结构差异,建议实际运用时对不同类型茎干分别校准。野外测试表明,外部热比率茎流计能够准确测定低速和逆向液流。分析模拟树干木质部热参数各向异性对基于INV-WATFLX算法的五针热脉冲数字探头树干液流和热参数的测量误差,结果显示,不同探头安装角度α下各向异性对液流密度的测量误差-30%~+40%,零液流条件下热参数(热扩散率κ、热导率λ和热容量C)测量误差<12%;本研究提出了相应校准模型。野外实测显示,探头以15°和30°安装时,可以准确获取树干液流和热参数;但是以0°安装时树干液流低估约30%,可能原因是以0°安装时探头其中共平面的叁针的插入,阻碍了液流在轴向液流路径中的传输,导致液流低估。但零液流条件下,探头以0°安装时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热参数测量结果。(2)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7 a龄沙柳枝干液流密度和整株蒸腾量均显着高于15 a龄柠条。在2017年7-9月,沙柳平均液流密度8.26 cm3 cm-2 h-1,平均整株蒸腾2.6 kg d-1(或2.22 mm d-1);柠条平均液流密度5.43 cm3 cm-2 h-1,平均整株蒸腾1.92 kg d-1(或0.77 mm d-1)。气象条件(参考蒸散ET0、太阳辐射Rn和饱和水汽压亏缺VPZ))是驱动柠条和沙柳蒸腾的最重要环境因素,和蒸腾强度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对于柠条,单因素ET0可解释日蒸腾变异91%,Rn可解释日蒸腾变异83%,VPD可解释蒸腾变异77%;对于沙柳,单因素ETo可解释蒸腾变异77%,Rn可解释蒸腾变异79%,VPD可解释蒸腾变异61%。偏相关分析表明,柠条蒸腾和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而沙柳蒸腾和0-5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显着相关(P<0.05)。根系调查显示,沙柳水平根发达,根系聚集在土壤浅表层,以快速高效吸收当季降水转化的浅层土壤水;柠条细根在浅表土层分布较少,细根根长密度仅是沙柳的1/2,但具有发达的垂直深根系,可持续利用深层土壤水分,而避免遭受浅层土壤干旱胁迫的影响。柠条是节水型耐旱灌木,深层土壤水是重要水分利用来源;沙柳是耗水型植被,主要吸收利用浅层土壤水。鉴于柠条比沙柳更加节水耐旱和具备更强的抵抗根-土分离能力,因此建议柠条更适用于水蚀风蚀交错区的植被恢复。(3)通过对水蚀风蚀交错区风沙土坡地和黄绵土坝地约30 a龄人工种植旱柳和小叶杨最长达连续7年的生长季树干液流、气象要素和土壤水分等同步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坝地旱柳和小叶杨生长季平均整株蒸腾分别是46.7和175.2 kg d-1,分别是坡地相同树种的5.6和4.2倍;整体而言小叶杨整株蒸腾耗水量是旱柳约4倍。气象要素(ET0、Rn和VPD)是影响旱柳和小叶杨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ETo可解释坡地旱柳蒸腾变异37%,坝地旱柳蒸腾高达77%,坡地和坝地小叶杨蒸腾变异80%。坡地旱柳蒸腾与0-200 cm深度浅层各层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P<0.05);但对坡地小叶杨和坝地旱柳和小叶杨,蒸腾和浅层土壤含水量没有一致的相关关系。丰水年降水补给风沙土地土壤水分深度达600 cm,而在干旱年仅120 cm;在平水年和干旱年,风沙土地0-600 cm产生土壤水分亏缺,在丰水年得到缓解;浅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均是风沙土地树木重要水分来源。而对于黄绵土地,即使丰水年,补给深度也仅200 cm,坝地旱柳和小叶杨主要消耗浅层地下水。坡地树木细根在浅层土壤聚集,而在坝地无此现象,是旱柳和小叶杨根系对区域降水规律和水分利用策略的适应性。从水资源可持续性角度考虑,两种高蒸腾耗水树种均不适合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广泛种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唐利华[9](2019)在《调亏灌溉下滴灌甜菜耗水特征及水分生产函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试验采用桶栽结合人工防雨和人工模拟滴灌补水的方法控制土壤水分,研究调亏灌溉处理下滴灌甜菜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各处理甜菜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滴灌甜菜水分生产函数模型,明确不同生育阶段滴灌甜菜水分敏感指数,为干旱区甜菜节水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分别在甜菜的叶丛快速生长期、块根膨大期和糖分积累期,设置0~60 cm土层含水量分别为充分灌溉(70%田间持水量)和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两种灌水方式,其中调亏灌溉包括50%田间持水量和30%田间持水量两种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试验共7个处理(T1~T7),每个处理重复5次。在甜菜叶丛生长期开始控水前,各处理均灌至饱和含水量,通过控制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使甜菜在不同生育时期受到水分胁迫,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甜菜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块根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处理间的总耗水量表现为T1>T6>T2>T7>T4>T3>T5,其中T1处理(全生育阶段以70%田间持水量为控水下限)的总耗水量和总蒸散量最高,T5处理(块根膨大期以30%田间持水量为控水下限)的总耗水量和总蒸散量最低。同一生育阶段不同调亏处理下的阶段耗水量和阶段蒸散量具体表现为70%FC>50%FC>30%FC。生育阶段进行调亏灌溉处理的日耗水量显着低于生育阶段未进行调亏灌溉的处理,处理间表现为70%FC>50%FC>30%FC,其中叶丛快速生长期T3处理日耗水量和蒸散量最小(3.98 mm/d和5.59 mm/d),块根膨大期T5处理日耗水量和蒸散量最小(7.3 mm/d和4.36 mm/d),在糖分积累期T7处理日耗水量和蒸散量最小(3.85 mm/d和4.93 mm/d)。叶丛快速生长期和块根膨大期T1处理的日耗水量和蒸散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3.93mm/d、13.65 mm/d和16.72 mm/d、14.52 mm/d,且与未进行调亏灌溉处理的日耗水量无显着差异。糖分积累期T3处理的日耗水量为10.22 mm/d,显着高出其它处理。糖分积累期T2处理的日蒸散量为13.13 mm/d,显着高出其它处理。所有处理中T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各生育阶段中度调亏灌溉处理下甜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出重度调亏灌溉处理,同一生育阶段各处理甜菜耗水量、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50%FC>30%FC。(2)所有处理中T2处理甜菜各生长指标(块根重、叶柄重、叶片重、叶片数)均达到最大,T5处理的块根重最低,其次是T3处理,块根重在其它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下甜菜产量和产糖量差异显着,含糖率在不同调亏灌溉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其中T6处理含糖率最高(16.55%),T2处理产量最高(1.37×10~5 kg/ha)。T5处理产量(7.03×10~4 kg/ha)和产糖量(9.4×10~3 kg/ha)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甜菜产糖量在T1处理最高。块根中Na~+、K~+、α-N和灰分含量分别在T5、T1、T6和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处理间指标差异大小表现为:α-N>K~+>灰分>Na~+。(3)利用Jensen模型分析甜菜叁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得出水分敏感指数λi分别为叶丛快速生长期0.411、块根膨大期0.375、糖分积累期0.143。结论:同一生育阶段不同调亏处理下的阶段耗水量和阶段蒸散量随着缺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各生育阶段处理甜菜耗水量、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50%FC>30%FC。(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苏玉环,刘保华,王雪香,张清华,宋彦龙[10](2019)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 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以全生育期不灌溉W0和当地常规灌溉WN为对照,研究了拔节期、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N处理相比,W75处理的总灌水量明显降低,土壤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75处理的总耗水量明显下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均显着增加。开花期依据土壤含水量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5%的水分管理措施,较传统灌溉明显降低了总耗水,同时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实现了高产、节水及水分高效利用,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测墒补灌处理。(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耗水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半干旱雨养区小麦高产高效的覆盖种植技术新途径,于2013—2015年连续进行定位试验,设秸秆带状覆盖3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30 cm,播种3行,SM_1)、秸秆带状覆盖4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40 cm,播种4行,SM_2)、秸秆带状覆盖5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50 cm,播种5行,SM_3)、全膜覆土穴播(PMF)、不覆盖露地(CK)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西北雨养区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能显着改善作物土壤墒情,秸秆带状覆盖处理的土壤墒情好于地膜覆盖处理,且SM_1>SM_2>SM_3,0~2 m土壤贮水量在小麦开花期分别平均比CK高15.4%~20.8%、11.2%~14.7%和10.1%~14.5%;秸秆带状覆盖显着提高了生育期耗水量,降低了播种至开花阶段耗水量,增加了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覆盖会提高小麦对120 cm以下深层贮水的调用比例.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显着增加11.9%~19.5%和26.9%~27.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着提高9.8%~13.9%和18.4%~22.0%.因此,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有利于降低冬小麦前期耗水比例,改善土壤墒情,显着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适宜于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小麦的绿色种植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耗水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赵自国,赵凤娟,夏江宝,王月海.地下水矿化度对黄河叁角洲柽柳光合及耗水特征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
[2].常磊,韩凡香,柴雨葳,包正育,程宏波.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刘海军,高壮壮,冯东雪,唐晓培,杨丽.杨树耗水特征及其主要影响要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芬,侯贤清,李荣.沟垄二元覆盖对旱作马铃薯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9
[5].张瑞文,赵成义,王丹丹,施枫芝,郑金强.极端干旱区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林生态耗水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唐建昭,肖登攀,郭馨泽.河北坝上地区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耗水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7].刘恋,张敬晓,靳姗姗,孙波,董建国.限定枣树生长下的枣林耗水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8].王胜.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乔灌树种蒸腾耗水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9].唐利华.调亏灌溉下滴灌甜菜耗水特征及水分生产函数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10].苏玉环,刘保华,王雪香,张清华,宋彦龙.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