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英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勘察成果及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莎莎[1](2021)在《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表明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址的变迁对全县乃至周边地区都是一件大事。本文以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迁址的县城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史料,得出相应的结论。首先,理清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总共有401个县级政区迁址县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皆有之。空间分布上除西南地区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区数值分布较均。迁址次数方面,全国各地区都是以一次迁址为主,迁址次数与迁址个数呈反比,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迁址次数所占的比例有着细微的差别;时间分布上,县城迁址集中在建国初期,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其次,分析总结出影响县城迁址的因素。通过分析,本文概括了县城迁址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势、水源、地理位置、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行政区划调整、交通、经济发展、水利工程修建、匪患、开展行政工作等人为因素。再次,以江华瑶族自治县城、长江三峡库区移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迁址为例,作为个案分析,具体阐述不同因素影响下县城迁址的具体情况,以小窥大,从个性中寻找共性,归纳概括县城迁址的一般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最后,通过前文的阐述,分析得出县城迁址总体上是一个以官方为主导,民众“接受”的活动。官方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民众的参与度较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县城迁址会引发民众不满,从而导致县城迁址作罢。县城迁址整体上以积极影响为主,迁址后促进了县境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当地的民生状况,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旧县城的历史文物等等。但是县城迁址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比如致使迁出地经济衰退、地名混乱等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政府在决定县城迁址时,应该实地调查新址的各种情况,决策时谨慎为之,做好科学规划,科学建城,避免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对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潘旭威[2](2020)在《蚀变岩发育规律及工程特性研究 ——以磐安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蚀变岩发育规律及工程特性对大型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浙江磐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蚀变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踏勘、资料分析、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研究区蚀变岩的岩矿特性、物理力学特性、发育成因及规律。将蚀变岩地化分析与工程特性紧密结合,回答了岩石蚀变程度分级与强度预测的科学问题。目前对于蚀变岩的研究多通过识别、查明热液蚀变岩体的发育规律来指导矿产资源勘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蚀变岩地区修建的大型工程越来越多,随之蚀变岩的工程特性亦成为大型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由于岩石蚀变发育规律和工程特性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难题,目前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目前广泛采用的蚀变岩微观、地球化学等传统分析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蚀变成因、矿物结构和成分等问题,但囿于尺度限制,其工程意义尚不明确,特别是在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学科交叉领域,缺少能够服务工程现场的岩石蚀变快速识别分级理论和方法。为解决该问题,必须引入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手段。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研究:(1)蚀变岩岩矿特性研究。根据蚀变岩野外手标本观察和薄片鉴定分析,查明了工程区岩石类型;通过蚀变岩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明确了工程区岩体的5种蚀变类型;基于短波红外光谱(short wavelength infrared,简称SWIR)技术,识别了工程区蚀变岩中的7种蚀变矿物。(2)蚀变岩工程特性研究。通过蚀变岩室内物理性质测试(岩石含水率试验、岩石吸水性试验、岩石颗粒密度试验及岩体密度试验)和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蚀变岩的物理力学特性。(3)蚀变岩发育及分布规律研究。在3种空间尺度上分析了蚀变岩发育规律,完成工程区5个平硐内岩体蚀变发育调查分析、工程区三维蚀变地质模型分析、浙江省金华幅和仙居幅区域内蚀变岩发育特征分析。研究了磐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蚀变岩的发育和分布规律。(4)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我国东南地区构造演化历史背景、浙江部分地区蚀变矿产分布、磐安抽水蓄能电站现场勘察等资料、数据的分析,从3种不同的空间尺度论证了浙江地区岩石蚀变主要沿NE向断裂发育的观点;引入短波红外光谱技术,通过分析,发现蚀变岩强度与短波红外区多个不同的波长点吸收峰呈线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Hoek-Brown准则,构建了岩石蚀变现场快速判别体系和方法,提出以岩石蚀变地质强度指标(Alteration 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简称AGSI)估算工程区蚀变岩岩体力学参数的方法。根据以上研究,本文的研究进展可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研究区构造演化历史的蚀变岩发育规律研究方法。该方法基于对区域地质背景及工程区地质条件的深度分析,通过对岩石蚀变成因的研究,对区域蚀变发育规律做出科学预测。另外可通过该方法间接测定岩体蚀变发育时期。(2)基于短波红外光谱SWIR测试技术,建立了岩石蚀变现场快速识别分级方法。通过分析蚀变岩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成果及SWIR测试成果,发现蚀变岩强度与短波红外区多个不同的波长点吸收峰呈线性关系;通过对工程区蚀变岩岩石样本的表观性状和SWIR图谱分析,建立了基于SWIR的岩石蚀变现场快速识别分级方法,将岩体蚀变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该方法评价指标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便于现场对蚀变程度的快速识别评价和分级。(3)提出了岩石蚀变地质强度指标AGSI,通过对Hoek-Brown强度准则的修正,建立了蚀变岩岩体力学参数估算方法。该方法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将岩石蚀变地质强度指标AGSI引入Hoek-Brown强度准则,结合蚀变岩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成果,估算了工程区3个区域中2种主要类型岩体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变形模量等力学参数,结果可为该电站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该方法将蚀变因素纳入Hoek-Brown强度准则,拓展了该准则的应用范围。本文建立的岩石蚀变现场快速识别分级方法以浙江磐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蚀变岩为研究对象。然而,不同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地层岩性等地质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蚀变岩岩矿特性、物理力学特性等有所差异。因此,建议选取不同地区、不同岩性的蚀变岩样本开展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本方法。另外,可采用遥感技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对蚀变岩的发育规律开展调查研究。
张家浩[3](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朱朝阳,夏冰,刘海华,姜晓桢[4](2018)在《三溪浦水库大坝渗流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整理分析三溪浦水库维修加固后的渗流原型观测资料基础上,对水库的渗流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对渗流观测数据与设计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成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坝体和坝基的渗流状态稳定;混凝土防渗墙的防渗效果明显。防渗墙下游侧的测点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设计计算当中未能准确确定防渗墙的渗透系数以及坝基在长期渗流作用下渗透性已发生变化,同时也通过分析发现部分测点的埋设位置高于坝体浸润线,其测值已无法用于坝体渗流情况的分析评价。
徐培[5](2017)在《灌浆技术在浆砌石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浆砌石坝是水利坝工工程中重要的坝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石料筑坝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都江堰。目前我国坝高15m以上的砌石坝达2000余座,是世界上建造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砌石坝大部分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推动我国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相当数量的砌石坝运用至今,出现了功能老化、退化等现象,导致坝基、坝体或坝肩发生严重渗漏,致使工程效益下降,危及工程安全。引起浆砌石坝渗漏的原因很多,对于已经发生渗漏的浆砌石坝我们需要引起重视,找出渗漏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进行处理。灌浆技术一直是浆砌石坝作为防渗加固处理的一种主要措施,该方法是利用设备将水泥浆液压灌入坝体及坝基,充填砌石坝自身的漏洞和缝隙,在通过灌浆加固形成防渗体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坝体的承载能力和完整性。本文根据广东省散滩水库浆砌石坝灌浆加固的工程实例,分析研究了浆砌石坝形成渗漏引起的原因,通过多种技术方案比较,确定了对大坝加固采用的技术方案手段:对坝体坝身采用充填灌浆,坝基以帷幕灌浆为主、并辅以固结灌浆,坝肩接触带采用接触灌浆。通过灌浆技术处理,一方面解决了大坝渗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坝体浆砌石容重从而提高了坝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使原来的病险水库大坝基本消除安全隐患,更好地发挥其防洪、发电等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完善了相关的设计理论及施工要点,为今后浆砌石坝在同类水利工程应用中遇到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6](2014)在《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11月28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为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一、对《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作出修改1.将第三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因建设需要确需临时占用、拆除水利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同意,报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在商定期限内恢复
中水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7](2012)在《宁波市周公宅水库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公宅水库为一供水水库,枢纽较为简单,但独特的水库运行条件、坝址地形地质条件、高125.5m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及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等工程特点,对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本文简要介绍周公宅水库工程情况、设计特点及初期运行情况。
刘光[8](2011)在《北京情报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报站是情报局在对象国开展谍报活动的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秘密情报局、法国对外安全总局、德国联邦情报局等着名谍报机构,都在世界各主要国家首都建有情报站,如北京站、莫斯科站、河内站、哈瓦那站、日内瓦站……——《美国特工组织手册》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赵鹏[9](2010)在《白山松水战洪图——2010,吉林省抗洪救灾实录》文中认为白山松水间的吉林省,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风调雨顺的龙兴之地,阳光、雨水和黑土地,成就了世界着名的粮食主产区。孰料,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雨,让2010年夏天的吉林格外惊心动魄。这是一个悲壮的夏天。天幕像被撕开了无数道口子,雨水肆无忌惮地朝吉林大地倾泻。洪峰涌起,一次次冲撞着湖泊和江河堤岸。洪水掀翻了道路与桥梁,冲毁了堤坝,吞噬了农田,摧毁了家园,无数村民无家可归。暴雨强度高、历时长、落点重复,前所未有;洪水迅猛、量级超高,内涝与外洪并发,前所未有;丰满水库上下游洪水同时发生,第二松花江暴发全流域大洪水,前所未有。从入汛到8月10日,全省受灾人口达到625.3万人,倒塌房屋11.8万户,直接经济损失499亿元。这是一个历练的夏天。它考验着吉林人民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怕牺牲、担当责任的智慧和勇气,检验着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科学预见、沉着指挥的领导才能,突显着人民子弟兵每到关键时刻的中流砥柱本色,历练出"以人为本、科学决策、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勇于胜利"的"吉林抗洪精神",绘就出白山松水一幅气壮山河的抗洪画卷。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10](2009)在《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文中研究说明
二、宁波英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勘察成果及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英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勘察成果及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
(二)计量分析法 |
(三)图表分析法 |
四、研究现状 |
(一)历史时期政区研究 |
(二)现代行政区划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县城迁址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县城和县级政区 |
二、县城迁址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中心地理论 |
二、增长极理论 |
第二章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时空分析 |
第一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情况 |
一、东北地区 |
二、华北地区 |
三、华东地区 |
四、华中地区 |
五、华南地区 |
六、西南地区 |
七、西北地区 |
第二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空间分析 |
第三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时间分析 |
第三章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因素 |
一、地形地势 |
二、水源 |
三、地理位置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人为因素 |
一、行政区划调整 |
二、交通 |
三、经济 |
四、水电站、水库、河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 |
五、匪患、战略等政治军事因素 |
六、政府开展工作 |
七、其他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行政区划调整引起的迁址——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
第二节 三峡库区县城迁址 |
第三节 综合因素带来的县城变迁——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迁址为例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县城迁址的特点 |
一、县城迁址是一个协调矛盾的过程 |
二、县城迁址缓冲时间越来越长 |
三、县城迁址是官方主导、民众“接受”的活动 |
第二节 县城迁址的影响 |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
三、对“移民”和“土着民”融合问题的影响 |
四、对地名的影响 |
第三节 县城迁址的借鉴意义 |
一、政府决策时,应慎之又慎 |
二、协调新城与旧城的发展关系 |
三、注重科学规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蚀变岩发育规律及工程特性研究 ——以磐安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蚀变岩赋存环境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构造单元 |
2.1.2 区域地层岩性 |
2.1.3 区域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历史 |
2.2 工程区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2.4 水文地质 |
2.2.5 岩体风化 |
3 蚀变岩岩矿特性 |
3.1 分析方法及测试方案 |
3.2 岩石类型 |
3.3 蚀变类型 |
3.4 小结 |
4 岩石蚀变分级研究 |
4.1 蚀变岩SWIR测试分析 |
4.1.1 短波红外光谱测试技术 |
4.1.2 岩体SWIR测试分析 |
4.2 蚀变岩强度与SWIR指标的关系 |
4.3 岩石蚀变现场快速识别分级方法 |
4.3.1 评价指标 |
4.3.2 评价方法 |
4.3.3 实施要点 |
4.4 小结 |
5 蚀变岩特性及力学参数估算 |
5.1 蚀变岩物理特性 |
5.1.1 岩石含水率试验 |
5.1.2 岩石吸水性试验 |
5.1.3 岩石颗粒密度试验 |
5.1.4 岩体密度试验 |
5.2 蚀变岩力学特性 |
5.2.1 试验方案 |
5.2.2 试验成果及分析 |
5.3 蚀变岩体力学参数估算 |
5.3.1 Hoek-Brown强度准则 |
5.3.2 工程区蚀变岩体力学参数估算 |
5.4 小结 |
6 蚀变岩发育规律研究及分布预测 |
6.1 工程区平硐岩体蚀变发育分析 |
6.1.1 探硐CPD01 |
6.1.2 平硐YPD01 |
6.1.3 平硐XPD01 |
6.1.4 平硐XPD02 |
6.1.5 平硐SPD04 |
6.2 三维蚀变地质模型分析 |
6.2.1 三维钻孔模型 |
6.2.2 三维地质模型 |
6.2.3 蚀变模型构建 |
6.2.4 蚀变发育与分布规律 |
6.3 浙江省蚀变岩发育特征研究 |
6.4 岩石蚀变成因分析 |
6.5 工程区岩体蚀变发育与分布预测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
1.2 研究对象 |
1.2.1 中国工业遗产 |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综述 |
1.3.2 国内综述 |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
1.7.1 研究创新之处 |
1.7.2 研究未尽事宜 |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
2.1 体系结构总述 |
2.1.1 体系建立依据 |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
2.2.1 信息采集标准 |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
2.3.1 信息采集标准 |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
2.4.1 信息采集标准 |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4.3 信息模型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
3.1.1 信息采集标准 |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人学术成果 |
鸣谢 |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
(1)封面 |
(2)基本信息 |
(3)生产工业流程 |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
(5)重要设备遗产 |
(6)测绘图 |
(7)照片 |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
(4)三溪浦水库大坝渗流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流监测资料分析 |
1.1 渗流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资料分析 |
1.2 渗流监测数据与设计计算之间差异 |
2 实测值与设计计算值差异成因分析 |
2.1 成因1渗透系数设计取值及其分布范围 |
2.2 成因2渗压计埋设位置 |
3 修正后计算情况 |
4 结论 |
(5)灌浆技术在浆砌石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2.1 国外灌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灌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渗漏原因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原设计、施工情况简介 |
2.2.1 坝基、岸坡处理情况及地质情况 |
2.2.2 固结灌浆及坝基帷幕灌浆情况简介 |
2.2.3 基础排水情况简介 |
2.2.4 断层处理情况简介 |
2.2.5 坝体工程质量简介 |
2.3 大坝安全鉴定结论 |
2.4 大坝渗漏原因分析 |
2.4.1 工程地质原因分析 |
2.4.2 原工程施工质量分析 |
2.4.3 现场调查情况分析 |
2.4.4 渗漏原因分析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坝防渗加固设计方案 |
3.1 大坝目前存在的问题 |
3.2 大坝防渗加固设计 |
3.2.1 大坝防渗加固设计原则 |
3.2.2 防渗加固设计内容 |
3.2.3 坝体浆砌石加固 |
3.2.4 大坝防渗墙体系加固 |
3.2.5 坝基防渗帷幕加固 |
3.2.6 右岸截水墙防渗加固 |
3.2.7 坝体排水系统恢复及后期监测系统的改造 |
3.3 大坝灌浆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
3.3.1 坝体充填灌浆施工要求 |
3.3.2 坝基帷幕灌浆施工要求 |
3.3.3 大坝灌浆重造防渗幕施工要求 |
3.3.4 右岸截水墙接触灌浆施工要求 |
3.3.5 浆砌石坝灌浆施工工艺及要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坝加固前、后结构稳定性分析 |
4.1 工程等别及标准 |
4.2 地震设防烈度 |
4.3 基本设计资料 |
4.4 大坝结构安全复核 |
4.4.1 计算断面选取 |
4.4.2 坝体材料参数选择 |
4.4.3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
4.4.4 荷载计算 |
4.4.5 计算结果 |
4.4.6 计算成果分析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坝灌浆后效果分析 |
5.1 灌前透水率分析 |
5.2 由单位水泥灌入量分析 |
5.3 由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
5.4 与设计方案的验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宁波英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勘察成果及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D]. 徐莎莎. 西南大学, 2021(01)
- [2]蚀变岩发育规律及工程特性研究 ——以磐安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潘旭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4]三溪浦水库大坝渗流原型观测资料分析[J]. 朱朝阳,夏冰,刘海华,姜晓桢. 人民珠江, 2018(07)
- [5]灌浆技术在浆砌石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D]. 徐培.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6]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J].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浙江人大(公报版), 2014(06)
- [7]宁波市周公宅水库工程设计[A]. 中水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2011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获奖项目技术文集, 2012
- [8]北京情报站[J]. 刘光.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4)
- [9]白山松水战洪图——2010,吉林省抗洪救灾实录[J].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赵鹏. 新长征(党建版), 2010(09)
- [10]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J].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09(Z1)
标签: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论文; 固结灌浆论文; 工业遗产论文; 地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