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话中打断现象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温知鑫[1](2021)在《留学生机构性会话中言语打断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玮琪[2](2021)在《话剧《白鹿原》会话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话剧《白鹿原》的戏剧文本与会话结构理论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论述了话轮转换规则相关理论是如何在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并且还根据具体样本分析了对话的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运用会话结构相关理论对《白鹿原》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不仅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对话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而且能够对会话结构的相关理论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与理解。针对会话结构的研究,通常是以日常对话为样本,而对书面语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白为研究对象,根据会话结构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与论述。本文以话剧《白鹿原》中的人物对白为语料,以会话结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在整体上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进而分析会话结构相关理论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对白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并且还讨论了戏剧对白与日常对话的差异以及通过会话结构塑造人物性格特色的方式。本文一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话剧《白鹿原》以及会话结构相关理论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包含四章。第一章,以论述理论知识为主,讨论了日常对话与戏剧对白的区别,介绍了话轮转换理论,并讨论了话轮转换理论在戏剧创作中的运用。第二章,以话剧《白鹿原》人物对白为实例,分析了话轮转换规则在该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分析了该作品的话轮转换方式。第三章,介绍了会话的总体结构与局部结构,并选取了话剧《白鹿原》中的一段长对话进行总体结构的分析。第四章,用量化分析法以话轮转换理论的视角分析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揭示文本会话结构分析的语用价值。第三个部分为结语。运用会话结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的研究并不多,但会话结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以便能更好地运用会话结构的相关理论来解读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色与人物形象。
李怡岫[3](2021)在《我国现代庭审会话中法官话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转写中国庭审公开网中的15个案件为主要研究语料,以法官话语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立足语言学研究,结合法学方面的知识,以求更全面地研究法官话语。法官话语属于庭审话语,通过对语料的观察提取,我们首先分析了法官的机构角色,法官处于法庭权势关系的顶端,是机构权力的直接体现。随着审判阶段的变换,法官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变换,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话语表现,法官的话语表现会体现并加强其权力地位。然后,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我们从指示语、言语行为、礼貌与否三个方面对庭审会话中法官话语的话语权力表现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实例总结了法官控制话语权时所使用的话语策略。最后,我们探讨了法官话语的规范化与司法公正问题,以及法官话语研究可能带来的社会现实影响。
杨沙[4](2020)在《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亲子会话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真人秀节目在我国大力发展,广受人们的欢迎。《妈妈是超人》是一档观察类的真人秀综艺节目,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会话类型。目前学界主要从新闻传播学、叙事学、营销学以及社会学方面对其进行讨论,鲜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节目中的会话进行分析。本文以Sacks、Schegloff等人的会话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大量语料,对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七对母子的会话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主体部分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妈妈是超人》节目概况以及整体会话特点的介绍;第二部分是针对节目中亲子会话的宏观结构的研究,从会话的开端部分和结尾部分入手分析了亲子会话,符合日常性会话的特征;第三部分是针对节目中亲子会话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从会话本体的话轮、相邻对入手,对话轮的构成形式进行讨论,总结了话轮获取以及话轮保持的方法,同时对七对母子的会话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亲子会话的多样性以及特殊性;第四部分是针对没有提及的会话中的其他结构——反馈项目和会话修正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用学的视角,试图找出影响该档节目亲子会话的因素。
段梦寒[5](2020)在《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口语互动分级研究 ——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口语互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研究口语互动在不同年龄层的差异,对于了解口语互动能力的动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口语互动的语料,并建立多模态语料库考察两个年级学生口语互动表现的差异。首先,从话语量、流利度、准确性、礼貌性四个方面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语用能力进行了考察: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话语量、语速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一年级学生由话语和话轮交接不连贯导致的的沉默出现频率比二年级高;一年级学生还存在词汇、句法错误,其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二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对语用规则还不熟悉,出现了不礼貌现象,其礼貌性程度较二年级学生低。其次,从话轮交接和话题延伸两个方面考察了学生与他人共建话语进行言语互动的能力:一二年级学生话轮交接的方式大体相同,但二年级学生合作型打断与保持话轮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一年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性;在谈话的内容方面,一年级学生的切题度更低,存在偏离话题的现象;最后考察了学生多模态资源的使用情况:二年级学生的手势出现频率高于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互动中反馈项目的出现频率也比一年级高。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的口语互动水平略高于一年级。根据这些互动差异,本研究自下而上拟定了一级和二级口语互动分级量表。量表的制定方法和思路可供制定汉语口语互动分级标准参考,互动表现出的特征差异对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有参照意义。
王贤[6](2020)在《英语学术口语中的打断 ——基于密歇根英语学术口语语料库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打断作为日常交流中的常见现象,已经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Sacks et al.,1974;Zimmerman&West,1975;McCloskey,1996;Kohonen,2004;Drew,2009;Jacobsen,2019;匡小荣,2005;李月娥、申智奇,2003)。打断现象的研究涉及多种话语类型,例如医患会话(Sakamoto&Okub,2019;申丽红、张冰,2013)、法庭话语(Bgoch,2003;蒋婷、李美奇、杨郁梅,2008)、家庭会话(Daigen&Holmes,2000;Han&Zhang,2011)等。然而,现有文献对学术口语中的打断现象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术英语口语话语中的打断现象,聚焦打断的位置、方式和原因。本研究以典型的学术口语话语类型之一——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office hours)为考察对象,从密歇根英语学术口语语料库(MICASE)选择了6个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语料,对学术口语中的打断现象进行考察,回答如下问题:(1)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office hours)中,打断一般出现在会话序列的什么位置?(2)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中,打断一般通过哪些方式实现?(3)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中,打断的原因有哪些?经过对语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中,打断主要出现在三个位置:句子开始,句子中间和句子末尾。其中,打断一般出现在句子中间。(2)在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中,打断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有话语标记语打断和无话语标记语打断。其中,打断的话语标记语主要有因果性标记语、对比性标记语、总结性标记语、时间性标记语、附加性标记语、选择性标记语、有明确含义的填充标记语和无含义的填充标记语,以及其他打断标记语。(3)在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中,打断的原因可归纳为十类: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抢夺话轮、帮助构成话轮、穿插附和词、提出反问、修正说话者、鼓励说话者继续和要求别人听自己说。(4)另外,还通过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对在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中的打断现象进行了分类。交际双方分别是具有高权势的指导者、建议者、研究者一方和具有低权势的学生一方。基于此,本研究中的打断主要分为三类:高权势打断低权势、低权势打断高权势、低权势打断低权势。其中,高权势一方打断低权势一方的出现频次最多。理论上,本研究对英语学术口语中的打断方式、打断位置和打断原因进行了考察,丰富了打断现象的研究;方法论上,本研究通过会话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为以后打断研究在方法上提供借鉴;在实践中,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帮助交际者运用打断实现交际目标。同时,该研究对学术口语话语的特点进行阐释,有助于交际者在实施打断时避免尴尬,同时也对英语学术口语话语教学具有一定启示。
梁新媛[7](2020)在《现代汉语叹词岔断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叹词岔断是说话者使用叹词使言语交际或动作行为受到干扰,原话题或动作行为被迫中断的言语交际现象,它是一种现代汉语的口语交际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在明确叹词岔断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叹词岔断的类别,描写了叹词岔断的话语分布,探讨了叹词岔断的话语功能。首先,本文探讨了叹词岔断的性质与分类。就其性质而言,叹词岔断主要具有代句性、强化性和非礼貌性三个特征。叹词岔断作独立成分,可代替表否定或反问的实义句子,这是其代句性的表现;叹词用于话语岔断时,对于叹词本身的语用功能有强化作用,这是其强化性的表现;叹词岔断违背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这是其非礼貌性的表现。就其类别而言,交际双方在会话中产生的岔断被称为非自我岔断,单一说话人的句中岔断被称为自我岔断。所有非自我岔断都是被动岔断,自我岔断根据能否被说话人把控可分为主动岔断与被动岔断。其次,本文描写了叹词岔断的话语分布。从话语分布的位置来看,叹词岔断分布于话轮的起始、中间及末尾三种位置。位于起始位置的叹词岔断起着对他人言语或动作进行岔断的作用;位于中间位置的叹词岔断起着对自身言语进行岔断的作用;位于话轮末尾的叹词岔断则表示对自己的言语或思考产生疑问、怀疑或评价。从叹词岔断的分布形式看,除独用叹词外,还有叹词叠用、叹词与呼语、否定词、第一人称视角分句连用等多种形式。最后,本文探讨了叹词岔断的话语功能。叹词岔断具有人际互动功能、话语组织功能和衔接连贯功能。叹词岔断的人际互动功能主要表现在人际协调功能与交际互动功能两个方面,有引发关注、回应反馈、自述犹疑的作用,用来表达言者态度和情绪状态;叹词岔断的话语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自我修正、转换交际对象、强调前后内容三个方面;叹词岔断的衔接连贯功能具体表现在引入话题、巩固话题、接续话题、转换话题四个方面。
门学坤[8](2019)在《川西木雅藏族语言能力调查与口语会话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会话分析的研究在国外持续受到关注,是一个热点领域,它强调运用真实的、经过认真转写的、社会实践互动中的录音材料为研究语料,分析单位为会话中的话轮。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对汉语会话语料中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挖掘,针对少数民族的会话分析更是甚少。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对沙德镇、朋布西乡的木雅人进行了录音、访谈、问卷调查,来获得真实的口语语料及调查数据,分析木雅人的语言能力状况,并从话轮、话轮构建成分扩充、话轮转换、重叠、打断、反馈项目、对答结构方面来分析木雅人的口语会话,揭示出其会话特点。全文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会话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并介绍口语会话的语料收集,包括研究目标、语料收集方法、语料转写;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木雅藏族的语言能力现状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木雅人的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四川话、木雅语、康巴方言、卫藏方言、安多方言等;重点分析了其语言能力的年龄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语言能力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关系。具体分析了木雅人的汉语口语能力,首先运用SPSS、Winsteps软件对此自评问卷进行效度探析,结果证明此问卷的效度比较理想;最后统计并分析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在这些所调查的藏民中,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比非学生要高;他们听汉语的能力要高于说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木雅藏族的口语会话分析。这部分内容包括话轮、话轮构建成分扩充研究、话轮转换研究、重叠、打断、反馈项目、对话结构研究,揭示出了木雅人的口语会话特点,最后分析了其汉语口语能力与口语会话特点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本文的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闫雨萌[9](2019)在《电视求职类节目中言语打断现象研究 ——以《非你莫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言语打断是《非你莫属》这类求职节目中较为常出现的现象,带有极强的求职类节目的辨识特点。本文以会话分析理论为指导,对《非你莫属》场上的四方交际主体的言语打断现象展开了深入探究。我们将《非你莫属》中的言语打断从打断者身份、打断类型、打断方式三大方面来进行分类。从打断者身份上可将言语打断分为主持人实施的打断、老板实施的打断、选手实施的打断和人力资源专家实施的打断四大类。从打断功能上可将言语打断分为合作性打断与冲突性打断两大类。从打断方式上可将言语打断分为有信号式打断和无信号式打断两大类。通过对语料的定量分析,发现场上不同身份的人对打断方式的选择与打断功能的使用都是不同的。我们还对《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进行了语用分析,发现其言语打断除了受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影响外,权势关系对打断方式以及打断功能的选择都产生极大的影响。最后我们探讨了《非你莫属》中的四方具有自身话语特点的言语打断策略,以及带给主持人、应聘者和面试官的一些启示。旨在通过对《非你莫属》中的言语打断现象的全面分析,为相关的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廖虹[10](2019)在《四川口语会话中的连词话语标记研究》文中提出话语标记是交际主体用以辅助交际的重要语言形式,其话语标记功能是在交际互动中得以浮现。连词话语标记作为话语标记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类别,是连词语义弱化的结果,主要用作篇章组织功能,用以辅助交际,促进会话的连贯性。本文以四川口语会话为语料,对连词话语标记进行分析。全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对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连词以及话语标记的概念进行阐释,并对四川口语会话中的常用话语标记进行了分类,主要有叹词话语标记、连词话语标记以及反问类话语标记和言说类话语标记等,归纳总结出四川口语会话中的连词话语标记主要有“然后”“而且”“因为”“所以”“但是”五类,以后项连词为主。第三章详尽描写了四川口语会话中的连词话语标记的分布及功能,连词话语标记主要置于话轮中间,用作篇章组织功能,促进会话连贯,由于连词语义的差异,连词话语标记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场景。此外,在四川口语中,连词话语标记存在一种中间状态,即处于连词与话语标记的过渡阶段,具有连词的作用以及话语标记功能。第四章分析了连词语义的弱化及其相关问题。连词话语标记是连词语义弱化的结果,受连词使用频率高低、口语会话互动性随意性的特点以及连词自身性质的影响,连词的语义弱化呈现出不平衡性,表现为前后项连词弱化的不平衡以及弱化连词使用的不平衡,这与前后项连词的隐现以及连接形式有关。第五章讨论了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分析了连词话语标记的社会分布差异以及功能差异。从社会分布差异来看,连词话语标记主要分布于青年群体,这与交际主体的学历有关;从功能差异来看,连词话语标记的功能差异表现在转换话题、延续话题、延续话轮以及补充话语信息上,由于连词的弱化语义以及弱化连词的篇章语义的不同,连词话语标记具有不同的适用场景。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以及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深入之处。
二、会话中打断现象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话中打断现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话剧《白鹿原》会话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戏剧文本的对话与话轮 |
第一节 戏剧对话与日常对话 |
一、日常对话的特征 |
二、戏剧对话的特征 |
三、戏剧对话与日常会话的关系 |
第二节 话轮与话轮转换 |
一、话轮的定义 |
二、话轮的构成 |
三、话轮转换 |
第三节 话轮转换在戏剧中的应用 |
一、话题的提出和控制 |
二、话轮的长度 |
三、话轮控制策略 |
第二章 话剧《白鹿原》中话轮转换的规则与方式 |
第一节 话剧《白鹿原》中的话轮转换规则 |
一、遵守话轮转换规则的示例分析 |
二、违反话轮转换规则的示例分析 |
第二节 话剧《白鹿原》中的话轮转换方式 |
一、常规的话轮转换方式 |
二、非常规的话轮转换方式 |
第三节 设计非常规话轮转换的原因 |
第三章 话剧《白鹿原》文本会话结构的总体分析 |
第一节 会话整体结构 |
一、会话的开头 |
二、会话的结尾 |
第二节 会话局部结构 |
一、相邻对 |
二、插入序列 |
三、预示序列 |
四、修正 |
五、打断 |
第三节 总体结构的分析 |
一、开端 |
二、主体 |
三、结尾 |
第四章 文本会话分析的语用价值:人物性格、人物关系解读的新途径 |
第一节 话剧《白鹿原》序幕与尾声中的人物关系解读 |
一、序幕的会话分析 |
二、尾声的会话分析 |
第二节 话剧《白鹿原》各人物间的会话解读 |
一、白嘉轩与鹿子霖参与的会话 |
二、白孝文与黑娃鹿兆谦的改变 |
三、絮语:村民间的对话:不可忽视的语用补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我国现代庭审会话中法官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及转写说明 |
第一章 庭审会话中“法官”的角色 |
第一节 话语角色与社会角色 |
一、话语角色 |
二、社会角色 |
第二节 庭审会话的机构性特征 |
一、会话目的的显着性 |
二、会话词语的专业性 |
三、会话话题的确定性与话轮的强控性 |
四、会话参与人员地位的不等性 |
第三节 法官的机构角色 |
一、组织者 |
二、监控者 |
三、仲裁者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庭审会话中法官的话语权表现 |
第一节 话语与权力 |
第二节 指示语及其影响下的庭审会话中法官的话语权 |
一、指示语 |
二、受指示语影响下的庭审会话中的法官的话语权 |
第三节 言语行为及其影响下的庭审会话中法官的话语权 |
一、言语行为 |
二、受言语行为影响下的庭审会话中法官的话语权 |
第四节 礼貌与否及其影响下的庭审会话中法官的话语权 |
一、礼貌与否 |
二、受礼貌与否影响下的庭审会话中法官的话语权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庭审会话中法官控制话语权的策略 |
第一节 控制语境 |
第二节 控制提问方式 |
一、封闭式问话 |
二、重复式问话 |
第三节 打断 |
一、阻止偏题 |
二、阻止情感发挥 |
三、阻止重复 |
四、归纳要点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庭审会话中法官话语的规范化及相关司法实践问题 |
第一节 庭审会话中法官话语的规范化 |
一、法官程序性话语的规范化 |
二、法官实体性话语的规范化 |
第二节 庭审会话中规范法官话语使用,促进司法公正 |
一、加强控辩双方对抗性和法官中立性 |
二、法官注重庭审策略,促进司法公正 |
第三节 庭审会话中法官话语对我国司法实践的启示及社会现实影响 |
一、对我国司法实践的启示 |
二、对我国社会现实的影响 |
本章小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亲子会话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会话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
二、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 |
一、研究方法 |
二、语料说明 |
第一章 《妈妈是超人》节目概况 |
第一节 《妈妈是超人》的嘉宾 |
第二节 《妈妈是超人》的节目理念 |
第二章 《妈妈是超人》亲子会话的宏观结构 |
第一节 会话的开头 |
一、称谓开启式 |
二、直接开启式 |
第二节 会话的结尾 |
一、预示结束序列 |
二、结束序列 |
第三章 《妈妈是超人》亲子会话的微观结构 |
第一节 话轮 |
一、话轮的构成 |
二、话轮分布 |
三、话轮转换方法 |
第二节 相邻对 |
一、单一应答方式的相邻对 |
二、多种应答方式的相邻对 |
第四章 《妈妈是超人》亲子会话的其他结构 |
第一节 反馈项目 |
一、支持性言语反馈 |
二、非支持性言语反馈 |
第二节 会话修正 |
一、自我发起 |
二、他人发起 |
第五章 影响《妈妈是超人》亲子会话的语用因素 |
第一节 权势关系对亲子会话的影响 |
第二节 孩子年龄对亲子会话的影响 |
第三节 相处模式对亲子会话的影响 |
第四节 合作原则对亲子会话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口语互动分级研究 ——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口语交际能力研究 |
二、口语能力分级标准研究 |
三、会话分析研究 |
四、基于语料库的口语互动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设计 |
第二章 话语量、流利度、准确性与礼貌性 |
第一节 话语量 |
一、话轮数量与时长 |
二、话轮长度 |
三、话轮分句数量 |
第二节 流利度 |
一、语速 |
二、沉默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准确性 |
一、语言知识 |
二、自我修正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礼貌性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话轮交接与话题延伸 |
第一节 话轮交接 |
一、开始话轮 |
二、保持话轮 |
三、放弃话轮 |
四、未完成话轮 |
第二节 话题延伸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多模态资源与反馈项目 |
第一节 多模态资源 |
一、手势 |
二、面部表情 |
三、头部活动 |
第二节 反馈项目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一二级口语互动分级量表构拟 |
第一节 拟定一二级口语互动分级量表 |
第二节 量表的价值与意义 |
一、与《新HSKK评分标准》对比 |
二、量表对汉语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语料转写符号对照表 |
附录B 语料转写样例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英语学术口语中的打断 ——基于密歇根英语学术口语语料库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 of the Study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erruption |
2.1.1 Definition of Interruption |
2.1.2 Classification of Interruption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ruption |
2.3 Studies on Academic Spoken Discourse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Sacks et al.’s(1974)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
3.2 Interruption |
3.2.1 The position of interruption |
3.2.2 The manner of interruption |
3.2.3 The reasons of interruption |
3.3 Brown and Levinson’s(1987)Face Theory |
3.4 Ren’s(2015)Classification of Power Relations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Data Collection |
4.3 Data Analysis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The frequency of interruption in office hour interaction |
5.2 The position of interruption in office hour interaction |
5.3 The manner of interruption in office hour interaction |
5.4 The reasons for interruption in office hour interaction |
5.4.1 The reasons for HPPS interrupting LPPS |
5.4.2 The reasons for LPPS interrupting HPPS |
5.4.3 The reasons for LPPS interrupting LPPS |
5.5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Summary of the Study |
6.2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6.3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6.4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 Publications |
Appendix B 中文摘要 |
(7)现代汉语叹词岔断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和对象 |
0.1.1 选题缘由 |
0.1.2 研究对象 |
0.2 研究综述 |
0.2.1 现代汉语叹词研究综述 |
0.2.2 岔断现象研究综述 |
0.3 研究方法 |
0.4 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叹词岔断的性质与类别 |
1.1 叹词岔断的性质 |
1.1.1 代句性 |
1.1.2 强化性 |
1.1.3 非礼貌性 |
1.2 叹词岔断的分类 |
1.2.1 叹词非自我岔断与自我岔断 |
1.2.2 主动岔断与被动岔断 |
1.3 小结 |
第二章 叹词岔断的话语分布 |
2.1 叹词岔断的句法位置 |
2.1.1 话轮起始位置的叹词岔断 |
2.1.2 话轮中间位置的叹词岔断 |
2.1.3 话轮末尾位置的叹词岔断 |
2.2 叹词岔断的存在形式 |
2.2.1 叹词独用 |
2.2.2 叹词叠用 |
2.2.3 叹词与呼语连用 |
2.2.4 叹词与否定词连用 |
2.2.5 叹词与与第一人称视角分句连用 |
2.3 小结 |
第三章 叹词岔断的话语功能 |
3.1 叹词岔断的人际互动功能 |
3.1.1 人际协调功能 |
3.1.2 交际互动功能 |
3.2 叹词岔断的话语组织功能 |
3.2.1 自我修正功能 |
3.2.2 转换交际对象 |
3.2.3 强调前后内容 |
3.3 叹词岔断的衔接连贯功能 |
3.3.1 引入话题 |
3.3.2 巩固话题 |
3.3.3 接续话题 |
3.3.4 转换话题 |
3.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川西木雅藏族语言能力调查与口语会话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木雅语相关研究综述 |
1.3 会话分析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会话分析的相关概念 |
1.4 口语会话的语料收集 |
1.4.1 研究目标 |
1.4.2 语料收集 |
1.4.3 语料收集方法 |
1.4.4 语料转写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川西木雅藏族语言能力现状研究 |
2.1 语言能力现状 |
2.1.1 调查地点 |
2.1.2 研究设计 |
2.1.3 调查实施与数据收集 |
2.1.4 数据分析 |
2.1.5 语言能力现状分析 |
2.1.6 年龄特征 |
2.1.7 语言能力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关系 |
2.2 木雅人汉语(普通话)口语能力自我评估调查 |
2.2.1 自我评估问卷的效度探析 |
2.2.2 木雅人汉语口语语言能力现状分析 |
2.3 本章总结 |
第3章 川西木雅藏族口语会话分析 |
3.1 话轮 |
3.1.1 话轮构建成分 |
3.2 话轮构建成分扩充研究 |
3.2.1 话轮构建成分扩充的界定 |
3.2.2 话轮构建成分扩充的序列位置、语言成分和社会行为 |
3.3 话轮转换 |
3.3.1 话轮转换规则 |
3.3.2 转换关联位置 |
3.4 重叠 |
3.5 打断 |
3.6 反馈项目 |
3.7 对答结构研究 |
3.7.1 对答类型 |
3.7.2 对答的形式结构 |
第4章 木雅藏族的口语会话特点 |
4.1 口语会话特点 |
4.1.1 话轮特点 |
4.1.2 话轮构建成分的扩充 |
4.1.3 话轮转换规则 |
4.1.4 话轮转换关联位置 |
4.1.5 反馈项目 |
4.1.6 对答结构 |
4.2 木雅人汉语口语语言能力与其会话特点之间的关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9)电视求职类节目中言语打断现象研究 ——以《非你莫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及转写说明 |
第一章 《非你莫属》节目简介和言语打断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非你莫属》节目简介 |
一、《非你莫属》的环节构成 |
二、《非你莫属》的人员构成 |
三、《非你莫属》的特色专场 |
第二节 言语打断的相关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二、言语打断的基本概述 |
三、电视求职类节目中言语打断与自然会话中言语打断的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的类型及分布 |
第一节 《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的类型 |
一、从打断者身份上分类 |
二、从打断功能上分类 |
三、从打断方式上分类 |
第二节 《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的分布 |
一、打断者身份类型的分布情况 |
二、打断功能类型的分布情况 |
三、打断方式类型的分布情况 |
第三节 《非你莫属》中打断类型之间的关系 |
一、打断者身份与打断功能 |
二、打断者身份与打断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的语用分析 |
第一节 合作原则及其影响下言语打断语用分析 |
一、Grice的合作原则 |
二、合作原则影响下《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语用分析 |
第二节 礼貌原则及其影响下言语打断语用分析 |
一、Leech的礼貌原则 |
二、礼貌原则影响下《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语用分析 |
第三节 权势关系及其影响下言语打断语用分析 |
一、权势关系理论 |
二、《非你莫属》中各方权势关系分析 |
三、权势关系影响下《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语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策略探讨与启示 |
第一节 言语打断策略的概述 |
一、言语打断策略的定义 |
二、言语打断策略的功能 |
第二节 《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的策略探讨 |
一、主持人言语打断策略探讨 |
二、老板言语打断策略探讨 |
三、选手言语打断策略探讨 |
四、HR言语打断策略探讨 |
第三节 《非你莫属》中言语打断策略的启示 |
一、对求职类节目主持人的启示 |
二、对日常生活中应聘者的启示 |
三、对日常生活中面试官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十期《非你莫属》节目的语料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10)四川口语会话中的连词话语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3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3.1 汉语话语标记研究 |
1.3.2 口语话语标记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语料说明 |
2 连词与话语标记 |
2.1 连词的范围界定 |
2.2 话语标记的界定 |
2.2.1 话语标记的界定 |
2.2.2 话语标记的特征 |
2.2.3 话语标记的主要功能 |
2.3 常用话语标记分类 |
2.3.1 由单个词组成的话语标记 |
2.3.2 由短语组成的话语标记 |
2.4 连词话语标记 |
2.4.1 连词与连词话语标记 |
2.4.2 四川口语中的连词话语标记 |
2.5 小结 |
3 四川口语会话中用作话语标记的连词 |
3.1 顺承连词“然后” |
3.1.1 话语标记“然后”的篇章分布及功能 |
3.1.2 口头禅“然后”与话语标记的差异性 |
3.2 递进连词“而且” |
3.2.1 话语标记“而且” |
3.2.2 过渡阶段的连词“而且” |
3.3 因果连词“因为”和“所以” |
3.3.1 前项连词“因为” |
3.3.2 后项连词“所以” |
3.4 转折连词“但是” |
3.4.1 话轮开端的话语标记“但是” |
3.4.2 话轮中间的话语标记“但是” |
3.5 小结 |
4 四川口语会话中连词语义的弱化 |
4.1 连词语义的弱化 |
4.1.1 连词的弱化义 |
4.1.2 弱化连词的篇章语义关系 |
4.2 弱化连词的不平衡 |
4.2.1 弱化连词不平衡的表现 |
4.2.2 不平衡性的影响因素 |
4.3 连词语义弱化的条件 |
4.3.1 使用频率的高低 |
4.3.2 口语会话的特点 |
4.3.3 连词的性质 |
5 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 |
5.1 连词话语标记的分布及功能差异 |
5.1.1 社会分布差异 |
5.1.2 功能分布差异 |
5.2 连词话语标记功能的凸显 |
5.2.1 隐性互动 |
5.2.2 篇章连贯 |
5.3 小结 |
6 结语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会话中打断现象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留学生机构性会话中言语打断现象研究[D]. 温知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话剧《白鹿原》会话结构分析[D]. 刘玮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我国现代庭审会话中法官话语研究[D]. 李怡岫.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亲子会话分析[D]. 杨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口语互动分级研究 ——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为例[D]. 段梦寒. 华侨大学, 2020(01)
- [6]英语学术口语中的打断 ——基于密歇根英语学术口语语料库办公时间师生互动会话的研究[D]. 王贤.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7]现代汉语叹词岔断现象研究[D]. 梁新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川西木雅藏族语言能力调查与口语会话分析[D]. 门学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电视求职类节目中言语打断现象研究 ——以《非你莫属》为例[D]. 闫雨萌.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四川口语会话中的连词话语标记研究[D]. 廖虹.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