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若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个旧市,音乐,鲁迅,都会,社会,工部,文论。
张若谷论文文献综述
孙黄澍[1](2019)在《张若谷《申报》交响乐演出报道研究(1925—1928)》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若谷从1925年5月19日至1928年3月28日间在《申报》上发表关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市政厅交响乐会"的系列报道,共计45场音乐会,54篇报道,涉及作曲家72位,演出作品225部。虽然直至1930年工部局乐队音乐会才向中国观众开放,但早在1923年即有中国观众出现在乐队的室内演出中,1925年,刚刚20岁大学毕业的张若谷就有机会进入市政厅观看交响音乐会,并且为宣传西洋音乐,鼓励更多的人去听交响音乐会,而在《申报》撰写工部局乐队演出的文章,开创了中文报纸交响乐系列报道之先河。(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建波[2](2019)在《个旧市举行张若谷、董经凡、谢桂仙书画作品捐赠仪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个旧市在市图书馆"锡都读书会"举行了张若谷、董经凡、谢桂仙书画作品捐赠仪式。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蓉,市政协副主席杨艳梅接受了谢桂仙老人捐赠给个旧市档案馆的张若谷书法作品1件、董经凡书法作品2件,捐赠给个旧市图书馆的董经凡书法作品4件、谢桂仙国画作品1件,捐赠给个旧市博物馆的董经凡书法作品20件,并向谢桂仙颁发了捐赠证书。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参加了捐赠仪式。(本文来源于《云南档案》期刊2019年04期)
周广平[3](2018)在《从张若谷其人、其着看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上海社会音乐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的主流音乐史教科书之外,还遗存着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生活,我们有必要将当时的音乐生活全貌呈献给世人,让那些曾经活跃在社会音乐生活中、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复活"过来。张若谷,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虽名不见经传,但作为一个生长在民国时期上海大都市的知识分子、记者和大学教师,他的个人经历和音乐生涯,既表现出他个人所特有的个性,也代表了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群体所共同具有的素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建立之初,社会转型、思想观念转变,新旧文化与中西文化碰撞、变更的重要发展过程。同时,他的音乐着述,更为我们描绘出民国时期上海社会音乐生活的真实世象,为了解那段历史、厘清那一时期的社会音乐状况推开了一扇窗口。(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尔龄[4](2017)在《张若谷的一种自我宣传:辱骂鲁迅》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一个喜欢自我宣传的文人,名叫张若谷,他在1940年写过一篇《我与鲁迅》。倘若有谁以为他意欲展示文坛上的一段相识相知的美事,或者竟像自言"我的朋友胡适之"那样吹嘘一番,那就错了。他是要重拾前些年谩骂鲁迅的旧话,拉出来再加浓他的秽语,算作得意之笔。他的题目如果改成《我损鲁迅》,庶几可以稍免文不对题之失。(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宫立[5](2016)在《张元济致张若谷佚札四通释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元济全集》收张元济致友朋书札四千余封,但仍有遗珠之憾。结合张元济与王云五、李拔可的通信以及张若谷的回忆文,对张元济致张若谷的四封书信作一考释,从而分析张元济为《马相伯先生年谱》出版中所作的诸种努力。(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6年10期)
栾皎钰[6](2016)在《张若谷的生平、音乐评论及文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若谷(1905—1967),原名张天松,字若谷,圣名马尔谷,海派作家、编辑、教授、翻译家、音乐评论家,曾经用过的笔名有马尔谷、百合、南方张、刘舞心女士、虚斋主、欧阳忠正、庠矩(一作摩炬)等,为20世纪上半叶上海天主教都会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具有中国现代都会散文范式的意味。因天主教学堂教育背景,张若谷热爱音乐艺术,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法语能力,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各类与音乐有关的文章。1925-1930年是他音乐评论创作的高峰期,尤以发表在《申报·艺术界》上的《市政厅音乐会》系列和报道上海音乐会盛况的评论数量多、内容广、影响力大。在20世纪30年代,他将之前的文论积累成册,遂有音乐着作《艺术叁家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音乐ABC》(世界书局1929)、《歌剧ABC》(世界书局1928)、《到音乐会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6)、《都会交响曲》(真美善书店1929)等着述问世。这段时期也正是中国音乐评论的初始,张若谷所写的音乐评论,以西洋音乐音乐会的演出为主,并在文章里介绍、普及音乐理论知识,在评价音乐实践本体的同时,也推广普及了西乐相关知识,虽然有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只是简单地介绍节目内容、作曲家生平等,但弥补了当时中国社会对这类知识的空白。因此张若谷为我国近代音乐评论的发展,西方音乐在中国的推广介绍,做出了努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6-05-01)
管冠生[7](2014)在《鲁迅、丁玲、田汉、张若谷四人谈》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曾经想出一部《五讲叁嘘集》,要嘘的叁个人是梁实秋、杨邨人、张若谷。对张若谷,鲁迅的评价是"比较的差一点,浅陋得很,连做一‘嘘’的材料也不够"。这本《五讲叁嘘集》最终没有出版,许广平认为是鲁迅觉得它未必于社会人民有益,朱正先生则持相反的意见1。我不关注有益无益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被"嘘"的张若谷串联起一些被遗忘了的事情,重新认识一些似乎有了定论的事情。鲁迅知道张若谷这个人应该是从1927(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4年05期)
陈啸,徐勇[8](2014)在《民国时期上海张若谷都会散文创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若谷是民国时期上海都会散文的代表作家。张氏散文文体大体包括读书断想、上海"一·二八"战事之报告及一般的抒情小品等。作为身居都会空间,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真正属于张若谷的是他的市民味,其散文小品所体现的文学世界虽谈不上多有气魄,但一定程度上却具有着中国现代都会散文范式的意味。(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周允中[9](2000)在《有关张若谷的一些往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若谷 ,上海南汇人。原名张天松 ,字若谷 ,生于 190 5年 ,死于 1960年 ,仅活了 55个年头。曾经用过的笔名有摩炬、马尔谷、百合、南方张、刘舞心女士、虚斋主等。最近 ,上海的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了一套海派小品集丛 ,其中有一册张若谷的《异国情(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00年09期)
张若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个旧市在市图书馆"锡都读书会"举行了张若谷、董经凡、谢桂仙书画作品捐赠仪式。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蓉,市政协副主席杨艳梅接受了谢桂仙老人捐赠给个旧市档案馆的张若谷书法作品1件、董经凡书法作品2件,捐赠给个旧市图书馆的董经凡书法作品4件、谢桂仙国画作品1件,捐赠给个旧市博物馆的董经凡书法作品20件,并向谢桂仙颁发了捐赠证书。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参加了捐赠仪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若谷论文参考文献
[1].孙黄澍.张若谷《申报》交响乐演出报道研究(1925—1928)[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
[2].朱建波.个旧市举行张若谷、董经凡、谢桂仙书画作品捐赠仪式[J].云南档案.2019
[3].周广平.从张若谷其人、其着看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上海社会音乐生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
[4].王尔龄.张若谷的一种自我宣传:辱骂鲁迅[J].上海鲁迅研究.2017
[5].宫立.张元济致张若谷佚札四通释读[J].关东学刊.2016
[6].栾皎钰.张若谷的生平、音乐评论及文论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7].管冠生.鲁迅、丁玲、田汉、张若谷四人谈[J].鲁迅研究月刊.2014
[8].陈啸,徐勇.民国时期上海张若谷都会散文创作论[J].大理学院学报.2014
[9].周允中.有关张若谷的一些往事[J].鲁迅研究月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