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麦克马洪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麦克,会议,西藏,条约,珞巴,珞巴族,草签。
麦克马洪线论文文献综述
芦笛[1](2018)在《麦克马洪线与探险家:英人瓦德在近代中国西南探险活动中的动机、地理与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探险家瓦德与近代事关中国边疆问题的麦克马洪线的提出具有直接关系。他在1907年来华,自1909年起从上海开始了自己的探险生涯。在其历次探险活动中,有10次踏足中国境内(1909~1950),其中后9次皆从缅甸、印度入境,活动范围在1924年以后从川、滇、藏等西南地区缩减至藏东南地区。植物种子与标本采集和地理探察与测绘活动是其在华探险活动的两大主题。由于地理探测行为和边疆区域的敏感性,采集与研究植物成为其两次通过官方渠道获得进藏许可的"幌子",而私自越境则是其来华探险之常态,进而引发国际事务纠纷。(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王成,卢海林,胡祖信,齐兴博[2](2017)在《“麦克马洪线”上的才召村 藏地森林里的天边牧场和狩猎部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麦克马洪线"边上的村庄,才召村家家户户都挂着五星红旗,村里还有民兵巡逻队,其重要的职责就是盘查陌生人,防止间谍渗入。纽布身披红色毛毯,一边舞刀,一边念诵咒语。据说,在法事的最后,老虎尸体突然一颤,虎头一歪,这才标志着老虎的灵魂最终原谅了猎人。珞巴族服饰很吸引人,但在十几年前却经历了一场濒临消失的危机,当时米林全县拥有完整的男、女珞巴服饰已不足10套,几近失传……(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7年15期)
梁忠翠[3](2016)在《“麦克马洪线”的炮制者——英国人贝利侵藏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集军官、间谍、生物学家和探险家于一身的贝利是荣赫鹏远征拉萨过程中的重要参谋,也是《拉萨条约》的策划者之一。其担任英国驻江孜、亚东商务代办前后,作为鄂康诺的重要助手运作了九世班禅赴印事件。1913年5月至11月,贝利伪装成旅行者潜入西藏东南地区,以欺骗手段进行了半年多的秘密调查,其测绘的数据即为之后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的重要参考。其担任英国驻锡金政治专员期间又致力于笼络十叁世达赖,修补所谓的"英藏关系"。(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梁俊艳[4](2015)在《《麦克马洪线》摘译(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大量英文原始档案资料,叙述并分析了西姆拉会议中"麦克马洪线"产生的前因后果,认为印度政府为"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所作的辩解是站不住脚的。文中将中国和西藏并举等这类西方学者普遍使用的错误提法,并不代表译者及本刊的观点,请读者明辨。(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梁俊艳[5](2015)在《《麦克马洪线》摘译(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大量英文原始档案资料,叙述了1914年7月3日西姆拉条约的签订过程,以及英俄两国围绕西姆拉条约所做的利益交换,最后揭示了西姆拉条约的非法本质。文中将中国和西藏并举等这类西方学者普遍使用的错误提法,并不代表译者及本刊的观点,请读者明辨。(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梁俊艳[6](2015)在《《麦克马洪线》摘译(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大量英文原始档案资料,叙述了西姆拉会议中陈贻范草签西姆拉条约的过程,中英代表及双方政府的博弈。文中将中国和西藏并举等这类西方学者普遍使用的错误提法,并不代表译者及本刊的观点,请读者明辨。(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朱昭华[7](2015)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有关麦克马洪线问题之交涉》一文中研究指出麦克马洪线是在民国初年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私下达成的一条藏印分界线。在西藏地方政府看来,麦克马洪线是会上中英藏叁方所讨论的汉藏边界线的一部分。由于英国政府没有压制中国中央政府按照西姆拉条约精神来解决西藏问题,西藏当局一直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并对抗日战争期间英政府强占该线以南地区的行为进行了抵制,迫使英方修订了达旺地区的中印边界走向。然而,由于寄望于英国在西藏政治地位问题上给予有效帮助与支持,西藏地方当局的斗争又是不彻底的,门隅色拉山以南地区及部分珞瑜、下察隅地区逐步被英军占领。(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梁俊艳[8](2015)在《《麦克马洪线》摘译(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大量英文原始档案资料,叙述了西姆拉会议的首轮会谈过程,以及条约内容调整的情况,揭示了亨利·麦克马洪在西姆拉会议上提出划分所谓"内藏"和"外藏"的来龙去脉及其用意。作者兰姆教授对于麦克马洪参照内外蒙古划分内外藏的做法并不认同,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文中将中国和西藏并举等这类西方学者普遍使用的错误提法,并不代表译者及本刊的观点,请读者明辨。(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梁俊艳[9](2015)在《《麦克马洪线》摘译(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大量英文原始档案资料,揭示了英国威逼利诱中国政府参加西姆拉会议的经过,无论是会议地点、中方代表的选定,还是西藏代表是否有权参加会议,都由英国单方决定,凸显了英帝国主义的强权主义和霸权政治;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刚刚诞生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孱弱无力。文中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并不代表译者及本刊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梁俊艳[10](2015)在《兰姆及其所着《麦克马洪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英国学者兰姆的生平和学术生涯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着作《麦克马洪线:1904-1914年印度、中国和西藏关系史研究》,认为这是一部研究中印关系,特别是中印边界问题的经典着作。深入的分析、缜密的考证,以及比较客观的叙述,展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西方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兰姆在书中用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印度政府妄图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观点,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看法。同时,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麦克马洪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麦克马洪线"边上的村庄,才召村家家户户都挂着五星红旗,村里还有民兵巡逻队,其重要的职责就是盘查陌生人,防止间谍渗入。纽布身披红色毛毯,一边舞刀,一边念诵咒语。据说,在法事的最后,老虎尸体突然一颤,虎头一歪,这才标志着老虎的灵魂最终原谅了猎人。珞巴族服饰很吸引人,但在十几年前却经历了一场濒临消失的危机,当时米林全县拥有完整的男、女珞巴服饰已不足10套,几近失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麦克马洪线论文参考文献
[1].芦笛.麦克马洪线与探险家:英人瓦德在近代中国西南探险活动中的动机、地理与政治[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
[2].王成,卢海林,胡祖信,齐兴博.“麦克马洪线”上的才召村藏地森林里的天边牧场和狩猎部落[J].环球人文地理.2017
[3].梁忠翠.“麦克马洪线”的炮制者——英国人贝利侵藏述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梁俊艳.《麦克马洪线》摘译(五)[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梁俊艳.《麦克马洪线》摘译(四)[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梁俊艳.《麦克马洪线》摘译(叁)[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朱昭华.抗日战争时期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有关麦克马洪线问题之交涉[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梁俊艳.《麦克马洪线》摘译(二)[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9].梁俊艳.《麦克马洪线》摘译(一)[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梁俊艳.兰姆及其所着《麦克马洪线》[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