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效应论文_许纪东,聂胜委,张巧萍,范春燕,张玉亭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肥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肥,产量,盐渍,小麦,氮素,春小麦,红壤。

氮肥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许纪东,聂胜委,张巧萍,范春燕,张玉亭[1](2019)在《旋耕方式下氮肥不同减施量对小麦产量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旋耕方式下,以施用氮肥300 kg/hm2(CK)为基准值对照,研究了减施总氮肥的10%(RF10)、20%(RF20)、30%(RF30)3个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实现小麦化肥减量施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300 kg/hm2(CK)施用量条件下,氮肥减量10%~30%,有助于增加穗长、茎、根和总干物质累积量;氮肥减量10%~20%,穗粒数增加,群体穗数、千粒质量下降,且减施20%时千粒质量下降显着;氮肥减量30%,群体穗数减少,穗粒数、千粒质量增加,但是与对照间差异不显着;与CK(7 985.6 kg/hm2)相比,氮肥减施10%~20%,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RF10(7 761.3 kg/hm2)、RF20(8 071.3 kg/hm2)处理产量变化差异不显着;氮肥减施30%则显着降低小麦产量,RF30产量比对照降低1 066.2 kg/hm2。此外,氮肥减施10%~20%(RF10、RF2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比对照分别提高0.42,3.17 kg/kg,减施30%(RF30)则下降0.25 kg/kg;减施10%~30%(RF10、RF20、RF30)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13,7.01,6.33 kg/kg。(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管建慧,蒋阿宁,史建国[2](2019)在《遮阴和氮肥互作效应对金荞麦生长和生理生态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遮阴度(全光、轻度遮阴约40%、重度遮阴约90%)与氮肥(0、1 g/株)互作对金荞麦叶片指标、形态指标、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度为40%时,叶片指标叶长和叶宽均为最大值,叶面积高于不遮阴处理52.15%;施氮处理(N)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较不施氮处理CK高186.51%、544.31%和315.61%;与CK处理相比,不同遮阴度与氮肥互作对叶绿素含量(SPAD)、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指标影响显着。施用氮肥可以降低光照不足对金荞麦生长的抑制影响,各指标在遮阴度为40%时均显示最优状态,当遮阴度大于90%后,氮素对光照逆境的缓冲效果逐渐减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13期)

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3](2019)在《氮肥运筹对稻茬麦区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有效改善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和产量的氮肥运筹方式,于2016—2017年设置不同施氮量N0(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和不同基追比(7∶3、6∶4、5∶5)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对小麦光合效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6∶4时,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冠层叶绿素密度、光合速率均最高;相同基追比下,施氮量增加120 kg·hm~(-2)(N1比N0、N3比N1)能显着提高小麦的叶绿素含量(灌浆中期基追比6∶4除外)、叶面积指数、冠层叶绿素密度和光合速率。施氮量为120kg·hm~(-2)和180kg·hm~(-2)时,3个基追比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N2下基追比5∶5的处理除外)和硬度指数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施氮量为240kg·hm~(-2)时,基追比5∶5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不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且各基追比间的品质指标差异不显着。总体上,施氮量相同时以基追比6∶4最利于高产,但施氮量为240kg·hm~(-2)时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不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因此,施氮量180kg·hm~(-2)左右、基追比6∶4是安徽省稻茬麦区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石元强,张迪,孙婷,王冀川,张建芳[4](2019)在《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特征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疆南疆地区氮素运筹方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施氮量、施氮时期及比例,为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新春6号和宁2038为材料,采用小区栽培试验开展研究。设置4个施氮水平:N_0(0 kg/hm~2)、N_1(104.5 kg/hm~2)、N_2(207.0 kg/hm~2)和N_3(310.5 kg/hm~2),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4个施氮时期:R_1(100%基肥)、R_2(60%基肥+40%拔节肥)、(R_3 4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和R_4(2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20%灌浆肥)。【结果】两品种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量、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_3R_4处理最大,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均以N_3R_3处理最大,新春6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N_3R_4处理最大,宁2038以N_3R_3处理最大。在施氮量相同时,R_3处理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最大;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以N_3最高,但与N_2处理差异不显着。【结论】在施氮量为310.5 kg/hm~2、施氮时期及比例为基肥∶拔节肥∶孕穗肥=4∶4∶2和基肥∶拔节肥∶孕穗肥∶灌浆肥=2∶4∶2∶2时,两品种均可获得较高产量,新春6号达1.21~1.26 g/株(折合产量8 511.78~8 930.72 kg/hm~2),宁2038达1.09~1.12 g/株(折合产量8 190.62~8 362.59 kg/hm~2)。(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蔡泽江[5](2019)在《有机物料调控红壤化学氮肥致酸效应的差异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以“酸瘦”为基本特征,近30年来,不合理施用化学氮肥加剧红壤区农田土壤酸化,铝毒害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物料作为红壤肥力提升和酸化防治的材料,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然而,湖南祁阳的长期定位试验发现,粪肥能有效防治红壤酸化,秸秆未能缓解酸化,其差异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不同施肥、有机无机配施、农田养分管理3个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分别始于1990、2009和2009年)分析了不同有机物料(粪肥和作物秸秆)投入下红壤酸化特征,结合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中和红壤酸度的作用机理,有机物料调控红壤硝化作用和氢离子(H~+)产生的效应与机理,以及有机酸盐在减缓红壤酸化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了不同有机物料调控红壤化学氮肥致酸效应的差异与机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长期猪粪氮替代化肥氮70%或以上能有效防治红壤酸化;作物秸秆还田未能缓解化学氮肥引起的红壤酸化。长期不同施肥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300 kg N ha~(-1) yr~(-1)时猪粪氮替代化肥氮70%或以上(NPKM和M)土壤pH分别维持稳定或提高1.08个单位,交换性酸显着降低,盐基阳离子含量显着增加,有效防治红壤酸化;而单施化学肥料(NPK)和化学肥料加当季作物秸秆一半还田(NPKS1)处理在施肥的前8-10年土壤pH、交换性钙、镁含量快速降低,此后pH稳定在4.2-4.5,随施肥年限增加土壤交换性酸(以交换性铝为主)显着增加,加剧土壤酸化。(2)维持红壤不酸化的猪粪氮替代化肥氮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有机无机配施试验结果表明,当施氮量225 kg N ha~(-1) yr~(-1)时,单施化学肥料(NPKM0)或猪粪氮替代化肥氮20%处理(NPKM20)均显着加速红壤pH降低、交换性酸、铝增加,而当猪粪氮替代化肥氮40%和60%时(NPKM40和NPKM60),可有效维持或提高红壤pH、降低土壤交换性酸、铝含量,提高土壤交换性盐基阳离子含量,有效防治红壤酸化;而不同施肥定位试验(施氮量300 kg N ha~(-1) yr~(-1))结果表明猪粪氮替代化肥氮70%能有效维持红壤不酸化,可见维持红壤不酸化的猪粪氮替代化肥氮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3)猪粪和作物秸秆矿化释放碱性物质是其中和土壤酸度的主要机理,高碳氮比(C/N)作物秸秆降低土壤硝态氮(NO_3~--N+NO_2~--N)含量、消耗H~+是其提高土壤pH的机理之一。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叁种有机物料(猪粪、大豆秸秆、玉米秸秆)单施均能有效提高红壤pH和交换性盐基阳离子含量,降低交换性酸含量;大豆秸秆提高红壤pH的效果与猪粪相当,均显着高于玉米秸秆,土壤pH与碱添加量呈显着正相关,可见释放碱性物质是叁种有机物料中和土壤酸度的主要机理;猪粪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效果是作物秸秆的2-20倍;猪粪处理显着增加土壤NO_3~--N+NO_2~--N含量,而大豆和玉米秸秆处理显着降低土壤NO_3~--N+NO_2~--N含量。(4)有机物料氮替代化肥氮降低土壤硝化作用,减少NO_3~--N+NO_2~--N和H~+产生量,且当肥料C/N比>30显着降低土壤NO_3~--N+NO_2~--N含量和增加H~+消耗,从而缓解红壤酸化。在无作物吸收情况下,施氮量150 mg N kg~(-1)时猪粪氮替代化肥氮比例每增加1%,NO_3~--N+NO_2~--N产生量降低0.08-1.18 mg N kg~(-1)、H~+产生量降低0.01-0.08 mmol kg~(-1),且当替代比例≥70%可有效维持或提高红壤pH;玉米秸秆氮占施氮量≥50%时(C/N比>30),可显着降低土壤NO_3~--N+NO_2~--N含量,提高土壤pH;进一步证明,有机物料提高肥料C/N,减弱硝化作用和降低土壤NO_3~--N+NO_2~--N含量是高C/N比作物秸秆缓解酸化的机理之一。(5)有机酸盐阴离子去羧基作用中和了氮肥硝化作用释放的H~+,防治红壤酸化。与单施尿素相比,配施有机酸盐均显着提高了NPK和NPKM土壤pH,以配施草酸钙处理增幅最大,其次为柠檬酸钙和苹果酸钙处理;尿素配施有机酸盐显着降低了NPK土壤交换性酸、铝含量;红壤pH变化量与CO_2累积释放量均呈显着正相关,与NO_3~-含量/CO_2累积释放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有机酸阴离子去羧基作用中和了氮肥硝化作用释放的H~+;有机酸盐促进了NPK土壤(pH4.36)硝化作用,而降低了NPKM土壤(pH5.88)硝化作用;低pH土壤显着限制了硝化作用而对去羧基作用无显着影响。由此可见,猪粪富含碱性物质,中和土壤酸度能力强,猪粪氮替代化肥氮能有效防治红壤酸化,且维持红壤不酸化的替代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作物秸秆碱性物质含量低,常规还田量下不足以中和化肥氮硝化产生的H~+量,未能缓解红壤酸化。有机物料碱性物质释放,有机氮替代化肥氮降低硝化作用、减少硝态氮和H~+产生量,以及增加C/N比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增加H~+消耗是有机物料调控化学氮肥致酸效应的叁方面机理。本研究表明,长期施用猪粪可有效防治红壤酸化,且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措施之一;作物收获后,秸秆还田对土壤酸度具有改善作用,但以秸秆还田作为红壤酸化防治措施,应与其他改良措施配合施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黄金生,周柳强,曾艳,谢如林,区惠平[6](2019)在《广西赤红壤区玉米氮肥效应及适宜施氮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广西赤红壤区玉米种植体系的农田适宜氮肥施用量,为该地区玉米产业的高产高效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春-秋连续2季播种种植玉米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0、180、240、300、360和480 kg/hm~2)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春、秋玉米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氮肥当季利用率则呈现显着降低趋势。②施用氮肥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以硝态氮为主,且硝态氮主要残留在0~40 cm土层,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③施用氮肥可显着影响0~100 cm土层土壤的无机氮积累量,施氮量高于360 kg/hm~2时,土壤的无机氮积累量增加显着。土壤氮素盈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着增加,春玉米生长季氮肥盈余部分绝大多数在土壤中残留,到秋玉米季继续施用高量氮肥,则同时显着增加土壤氮素残留和表观损失,且氮素表观损失量增幅更大。④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着的指数增加关系,氮肥当季利用率与施氮量呈幂函数降低关系,春玉米生长季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与氮肥利用率交于200和322 kg/hm~2处,秋玉米生长季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与氮肥利用率交于211和300 kg/hm~2处。【结论】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春秋连作体系中的氮肥残留后效作用,兼顾作物产量、环境效应与肥料效应,广西赤红壤玉米种植区的适宜氮肥季用量为N 200~300 kg/hm~2。(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国辉[7](2019)在《有机肥配施氮肥对滨海盐渍化土的改良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滨海盐渍土存在分布面积广,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差,土壤养分含量低,作物长势差、产量低等问题,研究探讨适合盐渍化土的施肥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东营市利津县渤海农场盐渍化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有机肥的不同用量配施氮肥对滨海盐渍化土的改良效应。试验设置十个处理,分别是O1N1(有机肥用量15 t·hm~(-2)+速效氮肥112.5 kg·hm~(-2),两次追肥)、O2N1(有机肥用量30t·hm~(-2)+速效氮肥112.5 kg·hm~(-2),两次追肥)、O3N1(有机肥用量45 t·hm~(-2)+速效氮肥112.5 kg·hm~(-2),两次追肥)、O1N2(有机肥用量15 t·hm~(-2)+速效氮肥150kg·hm~(-2),两次追肥)、O2N2(有机肥用量30 t·hm~(-2)+速效氮肥150 kg·hm~(-2),两次追肥)、O3N2(有机肥用量45 t·hm~(-2)+速效氮肥150 kg·hm~(-2),两次追肥)、O2N3(有机肥用量30 t·hm~(-2)+速效氮75 kg·hm~(-2)+缓释氮肥75 kg·hm~(-2),两次追肥)、O3N3(有机肥用量45 t·hm~(-2)+速效氮肥75 kg·hm~(-2)+缓释氮肥75 kg·hm~(-2),两次追肥)、O0N3(有机肥用量0 t·hm~(-2)+速效氮肥75 kg·hm~(-2)+缓释氮肥75 kg·hm~(-2),两次追肥)、O0N0(有机肥用量0 t·hm~(-2)+氮肥0 kg·hm~(-2))。通过研究,提出了在滨海盐渍化土上通过“有机肥配施速、缓效氮肥促进土壤排盐、改碱”的改良方法,并建立了有机肥用量与土壤蒸发速率之间的函数模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试验条件下,有机肥用量与土壤水溶性盐含量、电导率、pH、蒸发速率之间呈负相关。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有机肥用量为45 t·hm~(-2)配施速缓效氮肥各75 kg·hm~(-2)时滨海盐渍化土水溶性盐含量降低幅度最大,降低了38.83%;有机肥用量为45 t·hm~(-2)配施速效氮肥150 kg·hm~(-2)时较未施肥处理土壤pH降幅最大,为9.92%;有机肥用量与土壤蒸发速率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有机肥用量为45t·hm~(-2)的各处理较未施肥处理土壤蒸发速率降低范围在9.47%-27.30%之间;有机肥用量为45 t·hm~(-2)配施速效氮肥150 kg·hm~(-2)时土壤含水率最高,较未施肥处理增加幅度为12.35%;(2)在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施用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正相关。有机肥用量为45 t·hm~(-2)配施速效氮肥150 kg·hm~(-2)时,土壤全氮含量提高幅度最大,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40.94%;有机肥用量为45 t·hm~(-2)配施速效氮肥112.5 kg·hm~(-2)时土壤有效磷含量较未施肥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为31.31%;有机肥用量为45 t·hm~(-2)配施速效氮肥150 kg·hm~(-2)时土壤有效钾含量最高,较未施肥处理提高了59.28%;(3)在试验条件下,O3N3处理的小麦玉米生物量最大,对滨海盐渍化土改良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张旺林,姜奎年,张智英,张连水,李雅静[8](2019)在《微生物菌剂对潮土区金丝小枣枣园减施氮肥的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生物菌剂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金丝小枣-肥料系统中各指标的影响变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金丝小枣科学减施氮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施用微生物菌剂的前提下,氮肥施用量降至常规施氮量的80%(480kg·hm~(-2))时,土壤的供氮能力最强,脲酶活性达到422m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为90mg·kg~(-1),产量为9 153.00kg·hm-2,增产率达到了17.71%;氮肥的偏生产能力较高,比对照(CK)增加了6.11kg·kg~(-1);金丝小枣的品质较好,单果质量为5.655g,可溶性总糖含量达24.43%,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差异不显着;枣浆烂病和裂果病发病率也较低,比对照(CK)分别下降了16.82、6.89个百分点。(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2期)

庞春花,贺笑,张永清,华艳宏,康书瑜[9](2019)在《氮肥与腐殖酸配施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藜麦1号"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纯氮用量分别为N:0g/kg、低氮0. 05g/kg、中氮0. 1g/kg、高氮0. 2g/kg)下配施腐殖酸(HA:1g/kg)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藜麦高产及优良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配施腐殖酸可使藜麦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对藜麦体内的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其中N2H(中氮+腐殖酸)处理最佳,较单施氮肥产量增加10. 06%-30. 72%,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缓解干旱对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提高藜麦产量有明显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3期)

易媛,苏盛楠,李福建,徐凯峰,朱新开[10](2018)在《密度氮肥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协同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江苏淮北地区稻茬半冬性小麦节氮增效的可行性,以半冬性小麦徐麦33为材料,研究了稻茬条件下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和比例对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群体生长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提高产量与与氮效率的协同性。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施用存在一定的互作补偿作用。当密度由150×10~4株·hm~(-2)增至225×10~4株·hm~(-2)时,在不降低籽粒产量的基础上可减少15%~30%的施氮量,并显着提高氮肥农学效率(NAE)。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产量与NAE、氮素吸收效率(RE)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实现了产量及氮效率同步提升。产量及氮效率的提高与优良的群体结构密切相关,籽粒产量、NAE、RE与孕穗期叶面积指数(LAI)、花后21dLAI、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总结实粒数均呈显着正相关,与LAI下降速率呈显着负相关。本试验中,在密度225×10~4株·hm~(-2)、施氮量229.5kg·hm~(-2)、施氮比例为5∶1∶2∶2的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NAE最高。(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氮肥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遮阴度(全光、轻度遮阴约40%、重度遮阴约90%)与氮肥(0、1 g/株)互作对金荞麦叶片指标、形态指标、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度为40%时,叶片指标叶长和叶宽均为最大值,叶面积高于不遮阴处理52.15%;施氮处理(N)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较不施氮处理CK高186.51%、544.31%和315.61%;与CK处理相比,不同遮阴度与氮肥互作对叶绿素含量(SPAD)、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指标影响显着。施用氮肥可以降低光照不足对金荞麦生长的抑制影响,各指标在遮阴度为40%时均显示最优状态,当遮阴度大于90%后,氮素对光照逆境的缓冲效果逐渐减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肥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许纪东,聂胜委,张巧萍,范春燕,张玉亭.旋耕方式下氮肥不同减施量对小麦产量效应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管建慧,蒋阿宁,史建国.遮阴和氮肥互作效应对金荞麦生长和生理生态机制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

[3].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氮肥运筹对稻茬麦区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9

[4].石元强,张迪,孙婷,王冀川,张建芳.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特征的调控效应[J].新疆农业科学.2019

[5].蔡泽江.有机物料调控红壤化学氮肥致酸效应的差异与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6].黄金生,周柳强,曾艳,谢如林,区惠平.广西赤红壤区玉米氮肥效应及适宜施氮量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7].李国辉.有机肥配施氮肥对滨海盐渍化土的改良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9

[8].张旺林,姜奎年,张智英,张连水,李雅静.微生物菌剂对潮土区金丝小枣枣园减施氮肥的效应研究[J].北方园艺.2019

[9].庞春花,贺笑,张永清,华艳宏,康书瑜.氮肥与腐殖酸配施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10].易媛,苏盛楠,李福建,徐凯峰,朱新开.密度氮肥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协同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氮肥散点图及氮肥效应函数及氮肥效应函数 氮肥效应2....一元二次氮肥效应拟合图氮肥效应一元二次方程拟合曲线...一元二次氮肥效应方程及拟合图棉花氮肥效应函数模型(n=36,P...

标签:;  ;  ;  ;  ;  ;  ;  

氮肥效应论文_许纪东,聂胜委,张巧萍,范春燕,张玉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