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安井三好先生

我的导师——安井三好先生

一、我的导师——安井三吉先生(论文文献综述)

银芳[1](2021)在《安井食品盈利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李春燕[2](2019)在《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孙中山既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革命的最早实践者和领导者。深入研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是科学把握迄今依然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孙中山最初是汉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者,或至多是从汉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转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主义者,而对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历史背景缺少深入研究,这无疑干扰了人们对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因此,本文以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历程为核心研究线索,从整体上采取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辅以文献法以及政治学与历史学研究方法,界定了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渊源,梳理了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由汉民族主义到“五族共和”、再由“五族共和”到“大中华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论文归纳总结出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特点。文章认为,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最初形成时,不能忽视汉民族主义是在满清政府长期政治高压下最直接和最有凝聚力的政治动员口号,也不能忽视当时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革命实践与中国人理解近代西方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的初级性。实际上,欧洲近代民族(nation)概念最初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就是种族的含义,强调共同的祖先、地域、语言和文化等原生性因素对于凝聚族群力量以建立近代主权国家(即民族国家)的作用,这对孙中山最初汉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随着中国人对近代民族概念理解的不断加深,特别是孙中山游历欧美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改良派”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之后,孙中山对近代民族概念所具有的超越种族、地域、语言和文化等原生性因素而建立统一的国民政治共同体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孙中山汉民族主义思想转向“五族共和”思想,并进而转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中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立场和鼎力帮助,也对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摆脱帝国主义羁绊,转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大中华民族主义”发挥了关键作用。所有这些具体的历史演进,都彰显了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由汉民族主义转向“大中华民族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浅野泰之[3](2019)在《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关于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的专题研究,共有六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章,中日两国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梳理分析西学东渐下近代中日书法的状态,并论及中日书法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征。第二、三章,民国时期来过中国、去过日本的中日学者们的主要交流目的,笔者拟分为:“以与中国书画家交流为目的的赴华活动”;“以古迹考察为目的的赴华活动”;“逃亡日本期间的交友及学术研究”;“特殊情况下的赴日活动”四个部分。并通过论证后指出,民国时期已经由历史上自古至今日本单方面研究学习中国书法的状态,逐步进入中日学者之间对等交流、互相借鉴学习的状态,书法交流互动频繁。第四章,近现代在中日成立的书画社团数量逐渐增多,同时出现中日两国书画家一起创立的书画社团。以当时的中日刊物报纸材料为基准,叙述民国时期中日两国协同创立书画社团的情况。通过资料面调查分析后指出,这些社团虽然受到当时社会的不良影响等诸问题,但是为了推动中日书画家友好交流关系,中日两国书画家还是不断地努力创立社团。最后,伴随战争爆发,也成为艺术界的一场灾难,社团最终都消失了。第五章,以齐白石(1864-1957)、桥本关雪(1883-1945)为例,论述他们二人的书画作品在中日两国的传播及其影响。齐白石的主要特点是,虽然没去过日本,但是书画篆刻作品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日本友人作为齐白石的中间人帮助订印章、绘画等,功不可没。因此,齐白石对日本友人怀有强烈的感情情怀。桥本关雪的主要特点是,从《申报》可知中国方面对关雪是有所关注的,可以说关雪是民国时期日本方面与中国艺术家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位。同时,关雪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也反过来对中国同时代傅抱石(1904-1965)等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第六章,通过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下的中日书法理论着作来详细比较和探讨同时期不同两国间接受西学的方式,以及日本书学对中国书学的影响。主要特点是中日书法界都受到了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书法。同时,民国时期在中日书坛上比较着名的书法家仍然处在“闭关锁国”状态,尽管心理学研究者、美学研究者等煞费苦心地开拓出用西方“科学”方法去研究书法的新途径,但对于书法家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推进作用的。通过研究论证,详细揭示出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下中日书法交流的状态、发展、书法概念等特征。除此之外,对民国时期的相关中日书法交流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类研究,梳理近代中日书法交流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活动等,制成《近代中日书法交流大事年表》。

何燕[4](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建省福清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侨乡之一。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国家放宽了公民因私出国的限制,福清人出国的人数逐渐增加,形成一股新的出国浪潮。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一阶段移居海外的福清籍华侨华人已达40万人,占全市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总数近一半。其中,以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的人数最多,有10万多人。因此,本文选取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在翻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具体研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及其所引发的福清侨乡社会变化的相关情况。本文的研究表明,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既为福清的自然历史社会环境所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清社会。一方面,受当地经济生产活动的限制,福清人只得向外谋求生路。与此同时,由于日本在政策、经济、历史文化背景上的支持,吸引了大量福清人东渡日本。就目前整体来看,受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语言沟通不畅、签证手续的非法、工作时间的严格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的生存状况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生存空间狭小。另一方面,这些旅日华侨华人虽身居海外,却心系故里。他们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输入,与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给家乡带来机遇的同时,福清侨乡社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白进伟[5](2018)在《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文中认为对于新生政权来说,如何收拢民心,得到社会对他的认可,是亘久不变的话题,这种认可的表现之一即是民众对该政权的文化认同。所以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各方势力均是极力宣传自己的文化意识,比如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统治者利用政治权力,通过教育和大众媒体等手段对该地区的人民进行文化意识形态的建构,以期民众认同他们的统治。具体到本文,日本在攻陷武汉以后,扶持伪政权,意把武汉地区作为其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策划点,所以日本和伪政府必然会在武汉地区进行文化意识形态的建构,构建他们政权的“合法性”。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的建构活动可谓是费心劳力,设立文化事业团体,以此为载体,一面通过报刊杂志宣扬中日“同文同种”,一面通过文协武汉分会、教育、文艺等活动,对武汉沦陷地区的民众进行新的文化意识建构,新的文化是以日本为指导的,中日两国相互沟通合作,共存共荣的东亚文化。日伪政权在文化建构活动中,首先是对自身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在化身为“正义”的一方后,再给予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形象加以“妖魔化”,意图武汉地区的民众放弃对蒋氏政权的信任;其次是通过方式各异的文化事业活动,如设立图书馆、办讲座以及观看影视作品等,宣传他们的文化思想;在宣传的过程中,日伪政权极为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其中儒家文化和中国佛教等是其利用的重点,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阐释,寻求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同一性,宣传中日两国应该在文化上沟通合作,建立新的东亚文化。但是中日战争不单是政治军事的战争,同时也是文化的战争,面对日伪政权的文化殖民意图,国共两党以及爱国人士着文对日伪政权的文化策略宣战,文化之战在战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最终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梦想,随着日本军事的败退而终结,“新东亚文化”的建构梦想最终消解。纵观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活动,虽然经过日伪政权的巧妙经营,文化活动具有隐蔽性和大众化的特点,但是他们对广大的市民来说,尤其是日本,终究是外来的侵略者,与他们谋合作,无疑会背上汉奸的骂名,所以日伪政权的文化意识难以取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只能以失败而收场。

包巍[6](2017)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述论》文中研究说明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存在于华北特殊地域的一个特殊的地方政权机构,既进行向内的治理与施政,又进行向外的对日交涉。对该机构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可以看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与宋哲元地方实力派间关系的互动与演变,探究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本质及影响因素,从而深化对全面抗战爆发前华北政局的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并没有能够有效对华北进行行政统治,华北依然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随即全力进行分离华北活动,华北政局深受中日关系变动的影响。华北的地方政权机构,一方面不再单纯是地方势力的权力象征,而具有了应对日本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则成了全面抗战爆发前中日间较量的焦点。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转向“一边抵抗,一边交涉”,受其影响,华北政权机构相继经历了北平政务委员会、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与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随着民族矛盾的升级,为应对日本,需要一个既能立足华北并彰显中央与其之间的管辖关系,又能在对日折冲中坚持“守土卫权”的地方性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应运而生,并在此后一年八个月复杂局势里,承担下它特殊的历史使命。冀察政务委员会既要应付日方与维持地方,又要在频繁对日交涉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从成立伊始,即逐渐建构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机构组织。内设三处及五个专门委员会,并下辖几十个军、政办事机关,以横向层级内部的合议制与纵向层级间集权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作。既有极强的集权色彩,又凸显极差的稳定性与规范性,但在整体运行中却体现出超强的统一性。因此尽管机构内部充斥着非亲日派与亲日派不同的集团,但仍然可以体现出明显的反日本渗透特点。由于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扩张,使得匪患毒私等问题日趋恶化。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完善地方层级为入手,以“清匪”、禁烟禁毒与缉私活动为展开,以稳定地方秩序与解除民众痛苦为目标,力图以安境保民来“救国”。地方层级制度的完善,在解决匪患毒私问题上效果有限,也少地方自治色彩,但可窥见宋哲元地方实力派在华北对日最前沿地带,对如何探索出路的理解。在南京国民政府并无有效应对方法之时,冀察政委会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会在自我利益与民族利益间面临选择挑战,但最终能接受中央,以民族利益为重。尽管冀察政务委员会全力以赴,但在日本侵略之下,效果不可能显着。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道德救国的施政理念指导对内施政工作,受扰于资金困难,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大力减免附加税的同时,量力而行,以注重实效来发展教育、农业与交通事业,以期实现解除民众痛苦的“救国”目的。各项工作在日本侵略的影响下,同样体现出脆弱性。在开展对内工作的同时,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政治领域里与日本就冀东、察北问题与“共同防共”问题进行了艰苦的外交折冲。在交涉过程中,冀察政务委员会既出于爱国立场又出于自保目的,坚持“守土卫权”底线,南京国民政府对其现地交涉态度,也因此经历了由消极到认可的转变过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交涉,在日本分离华北问题的应对上,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补充之势。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守土卫权”,使日本重新转向与南京国民政府间交涉,来实现华北分离中央的目的。同时,冀察政务委员会在两广事变中的中立态度,引起蒋介石的不满与警惕,促使蒋介石加紧推动中日间谈判来解决华北问题。冀察政务委员会为保住立足之地,在经济提携问题上对日妥协,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的效果,也使主权受到威胁。在中央政府明令禁止下,冀察政务委员会对各个问题进行弥补,没有让日本分离华北阴谋得逞。冀察政务委员会在进行对内与对外活动的同时,以学生运动为代表的民众救亡与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代表的团结抗战共同推动该机构实现了政治明朗化。一方面宋哲元地方实力派的抗日决心更加坚定,对日态度开始强硬,另一方面机构的折冲空间越来越小。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现地交涉失败,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核心成员走向抗日战场的同时,改组后解散。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华北问题上对日妥协的产物,负有维系华北与中央间关系,并应付日本的使命。冀察政务委员会通过内外活动,基本上实现了“守土卫权”,为南京国民政府争取备战时间的同时,使日本分离华北的阴谋破产。这既是冀察政委会本身努力的结果,也是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渐转强硬的体现,还与民众救亡和团结抗战对其产生的影响有关。离开了这些因素的促动,单纯的地方实力派政权机构,不可能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但从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命运终结也可见,折冲周旋不可能真正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只有团结抗战才是包括地方实力派在内的所有国人的正确出路所在!

史桂芳[7](2016)在《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既广泛又深入。近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使日本各界了解当代中国的愿望更加迫切,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因而遇到新课题和新挑战。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既继承了传统的治学方法,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考证、发掘和使用,又在研究视角、关注问题、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借鉴日本学者的研究状况和成果,是加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石户谷哲[8](2016)在《土肥原贤二与华北事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又进一步侵略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而在日本侵略华北的过程中,日军的“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华北事变的主要操纵者和实施者。本文以土肥原贤二与华北事变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1)土肥原的对华观以及“华北分离”构想;(2)土肥原与日本陆军中央部、天津驻屯军在华北问题上的关系;(3)土肥原的华北工作对广田对华外交的影响;(4)土肥原对宋哲元等华北地方实力派的打压、拉拢与利用。土肥原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亲善”政策是假象,抗日是本质。为此,土肥原主张日本应该采取支持、控制地方军阀分裂中国,削弱南京政府统治,迫使其向日本就范。他的对华观和政策主张,直接影响了关东军对华方针的制定,基于这一方针,关东军策动华北事变。土肥原经过《秦土协定》交涉与宋哲元形成了妥协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对宋哲元始终采取既打压又拉拢的手法,最终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以宋哲元为首的半自治状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这是中日双方妥协的产物。土肥原及关东军与天津驻屯军在分离华北的方法、手段上产生过矛盾,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而土肥原分裂中国华北的罪行,最终受到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严厉处罚。

马骏[9](2016)在《曲直濑道三及其学术思想和医学贡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个人史研究角度,考证16世纪日本着名医家曲直濑道三的相关问题,系统分析曲直濑道三成长成才的环境、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临床实践、处方用药和重要贡献等,深入剖析曲直濑道三的临床医案及其养生思想和方法,并和中国同时代医家薛己进行较为全面的对照,总结提出一些有益启示,以期对中日两国医学及历史交流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一是运用文献学方法,包括版本、校勘、训诂等以及各种专业数据资料库检索手段,大量采用最新考证结果和第一手文献资料,特别是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医史学研究室图书馆、日本北里大学东洋医学研究所以及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藏书,深入系统地研究剖析曲直濑道三的有关文献,尽量溯源其丰富多彩的一生,总结提炼其生平、学术观点、理论特色、临床规律及传承特点;二是综合运用临床研究和定性定量的方法,细致分析一些疾病门类的论述,尤其对记录加减用药、体现思辨过程的具体临床医案,也深刻分析解读,归纳其临床辨证思路和特色模式,并对《启迪集》等代表性重要着作进行研究,对某些章节和某些处方用药的出现频次及医家着作的引用频次等进行定量研究,以此基础做出定性判断。三是采取比较研究方法,以曲直濑道三为主线,旁及后世派各医家的传承创新,以及中日两国同一时期医学的不同走向。将其与同时代我国明朝着名医家薛己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明晰其各自不同特色及走向成因;四是将内史、外史相结合,研讨以曲直濑道三为首的后世派代表医家的主要医学思想,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国度同一时代的各自代表医家学术临床特点,勾勒出医学演变的历史轨迹。并将这种比较放大到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范畴,剖析继承了金元医学的中日不同医学走向的原因及各自优缺点。结果本研究主要围绕曲直濑道三展开,包括了中日两国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日式传承教育特色、后世派的继承发展,以及对不同流派走向原因的评述等,基本涵盖了日本和我国涉及曲直濑道三的主要医学文献和重要相关综合性文献。本文所研究的曲直濑道三,是日本16世纪中叶代表性的医家,创建了日本汉方医学的“后世派”,建立了统一的日本医学体系,创办了第一家医学院校启迪院,从此日本汉方医学走向独立发展,其在日本医学发展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被称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然而曲直濑道三虽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但近代日本学者对曲直濑道三的研究,大多是从外史着眼,偏于个人及家族生活史料等细节研究,对曲直濑道三大量医学着作巾的学术源流特点、临床经验挖掘、典型医案的分析总结不够,尤其缺乏从医学科技发展角度的专业性分析,与中国医学的同根异枝的关系研究阙如。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日本汉方医学四大流派中的古方派、折衷派、考据派等较为重视,关注和研究较多,大都认为后世派是中国医学的传播和延伸,是日本汉方医学承上启下的一派,对其关注和研究甚少,研究资料也多散见于各种综合性医学史文献,专门系统深入的论文着作很少,这会导致我们对日本医学发展有空缺和偏见。因此,本研究弥补了国内长期以来对以曲直濑道三为代表的日本后世派医家的研究空白。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在于首次系统研究明确了曲直濑道三的生平及学术思想和医学贡献。曲直濑道三生活的日本室町时期正对应中国的明朝后期,本文首次将其一生按照寺庙、学校、跟师、临床、着书、归隐的走向,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描述,明确了深厚的儒学基础、对国情民情的深刻了解、长期跟师学习体悟和不断的临床实践,是传统医药人才成长为大师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代表作《启迪集》的内容特色,并提出了察证施治、不同疾病不同辨证方法以及日本化倾向的特征;明确梳理凝练了曲直濑道三的临床及学术特点,总体上以阴阳五行气血学说为框架,提出入体生病是由于正不胜邪、脏腑和气血津液失衡所致,弘扬李朱医学的学派特色,坚持素简化思维并看重实践操作,尤其擅长灵活运用药方加减,在日本构筑了最早的辨证论治体系,开启了日本实证医学。在诊断方面望闻问切四诊中最重视脉诊,他是日本第一位临床运用人迎气口诊脉法的医家,通过六部脉诊辨别内外因,提出儿科要应用虎口诊脉;在养生方面,曲直濑道三继承了李朱医学、孙思邈思想和儒家思想等,提出重视滋补后天、重视修身养性,在老年人养生、武士养生、饮食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方面提出诸多观点和要义,他这一整套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对后世临床养生学术思想、日本汉方医学自身发展有深刻影响;同时,他扭转了对中医学全盘照收的倾向和宗教精神支配医学的倾向。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曲直濑道三的功绩,也真正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诊治疾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整套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后世派从此在日本扎根发展,从曲直濑道三开始,日本汉方医学有了自己的内涵特性和精气神。结论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曲直濑道三作为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的创始人,是使中国明代最新医学扎根日本的功臣,是应当大书特书的人物,以此为界,成为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拐点。正是基于深厚的儒学底蕴,他才能集宋金元传统中医学的大成;正是长期跟师的临证基础,他才能摆脱历史窠臼,开创日本实证医学的新路;也正是对日本国情人文的深刻体察,他才能引导日本汉方医学走向自身发展的独立化过程。日本汉方医学,也绝非是简单的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异邦之流”,日本在接受中国医学过程中,是有选择地取舍并进行改造,了解日本汉方医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看清中医学本质。比较中日医学知识体系,可产生新的认知,这些宝贵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更好把握传统医药发展规律,加强中日医学文化和实践交流,推进中医药新时期的传承创新,都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于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中医药首次纳入国家战略,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对于中医药自身的规律特点出现前所未有的共识;但在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冲击下,如何把握中医药发展的独特规律,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发挥中医经典方剂的特长,成为制约中医药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中日医学同源异流,分析考察在日本医学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日本医家如何选择性取舍、接受、整合中国医学进而独立发展,更可以看清中医学的核心本质。曲直濑道三的成长特征、学术体系及其所带来的汉方医学中兴,正体现了秉承中医精髓又兼顾日本特点的理念,对于当下破解中医药发展的学术与实践问题,更好把握传统医学发展规律、促进中医学理论发展并指导临床医疗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真[10](2015)在《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文中指出中国俗文学研究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传统。中国俗文学作为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形成一股热潮。不仅成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还对江户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随着近代以来西学的不断传入,日本现代学术制度逐步形成,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学学科早于中国本土在日本得以确立,中国俗文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追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学科史时,是不能忘记早稻田大学的初创之功的。早稻田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在坪内逍遥的主持下创设了第一个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纯文学科系,而开设中国俗文学相关课程的第一任讲师就是森槐南。森槐南在东京专门学校首开中国俗文学课程的影响无疑是很深远的,其在中国俗文学学科史上的意义需要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仅就早稻田大学一校而言,由他所开创的传统也一直被保留并发扬光大。在早稻田大学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初创之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也相继开设中国俗文学课程,建立中国俗文学学科体系,并由此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日本汉学史上的“东西两鼎”。由于两校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者各有其师承关系,其治学方法形成了颇具各自特色的流派,故往往冠以“学派”之称。本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通过东京、京都两大学派的学术源流、师承谱系、学术竞争等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现两大学派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对狩野直喜、盐谷温、幸田露伴、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作了较为详细地探讨。在上述三所着名大学以外,近代日本尚有不少以高等学府为中心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阵地。随着对外扩张的逐渐推进,日本在以东亚为主的殖民地设立了两所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京城帝大在儿岛献吉郎、辛岛骁的主持下,台北帝大在久保天随、神田喜一郎、原田季清等人的主持下,都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除此以外,尚有不少私立大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以宫原民平为代表的拓殖大学和以奥野信太郎为代表的庆应义塾大学。近代学术转型时期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并非由某一位学者在某一篇论文或某一部论着得以解决,而是数十年间众多学者共同研究的结果,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问题。戏曲、小说、说唱文学等各个文体中都有这样的重要问题,第六章选取南戏、《水浒传》、敦煌俗文学等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史加以探讨。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不仅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学术的重要一环,即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国际学术相联系。第七章通过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学界的关系及以《红楼梦》研究为视角的近代东亚三国学术交流为典型个案,试图勾勒出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西方、日本、中国及中、日、韩等东亚三国间的学术联系与互动关系。

二、我的导师——安井三吉先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导师——安井三吉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2)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缘起
    2.1 政治民族主义的概念界定
    2.2 现实背景
        2.2.1 鸦片战争后满清统治危机加重
        2.2.2 《马关条约》激起了中国人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
    2.3 理论渊源
    2.4 欧美游学经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历程
    3.1 汉民族主义思想的最初形成
        3.1.1 兴中会提出汉民族主义革命纲领
        3.1.2 汉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与特征
    3.2 汉民族主义思想向“五族共和”思想的过渡
        3.2.1 “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
        3.2.2 孙中山对“五族共和”思想的接受与改进
    3.3 “五族共和”思想向“大中华民族主义”的转化
        3.3.1 国民党“一大”对“民族主义”的重新阐释
        3.3.2 “大中华民族主义”的最终确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特点及其评价
    4.1 演变特点
        4.1.1 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政治实践性
        4.1.2 国家统一的政治性
        4.1.3 共产党人的帮助
    4.2 评价
        4.2.1 政治民族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极强的政治动员力
        4.2.2 政治民族主义思想对于国家统一的深远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视野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的背景
    第一节 中日书法交流历史背景
    第二节 近代中国书法的状态
    第三节 近代日本书法的状态
第二章 赴华的日本学者
    第一节 以与中国书画家交流为目的的赴华活动
    第二节 以古迹考察为目的的赴华活动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赴日的中国学者
    第一节 逃亡日本期间的交友及学术研究
    第二节 特殊情况下的赴日活动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日一起创立的书画社团
    第一节 中日美术协会
    第二节 西湖有美书画社
    第三节 解衣社
    第四节 东方绘画协会
    第五节 中日艺术同志会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书画作品在中日两国的传播及影响
    第一节 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以齐白石为例—
    第二节 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以桥本关雪为例—
    第三节 与日本的展览交流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学东渐下的中日书学观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下的日本书学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下的中国书学
    第三节 日本书学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福清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福清概况
    第二节 福清侨乡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福清侨乡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福清籍华侨华人赴日基本状况
    第一节 赴日原因
    第二节 赴日途径
    第三节 在日生存状况
第四章 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
    第一节 侨汇与侨乡经济
    第二节 公益福利事业与侨乡社会
    第三节 旅日华侨华人与侨乡精神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福清侨乡侨情问卷调查表
附录B 口述访谈摘选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对象
    二、学术史回顾
        (一) 汪伪政权的研究
        (二) 日本对沦陷区的文化侵略与伪政权
        (三) 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文章的主要章节内容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六、概念界定与说明
第一章 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
    第一节 亚洲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东亚联盟论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第三节 文化建构的准备与日伪的奔走
        一、成立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
        二、宣传阵地的建立
    小结
第二章 移花接木: 文化建构活动
    第一节 战争的重新定义与日本在华形象建构
        一、文化导致战争论
        二、国共两党和日本国家之形象二重构
    第二节 文化建构的具体活动
        一、文协武汉分会为依托的建构活动
        二、对文教事业的利用
    第三节 文化建构与东亚文艺复兴
        一、东亚文艺复兴的含义及原因
        二、如何进行东亚文艺复兴
    小结
第三章 偷梁换柱: 传统文化的再阐释
    第一节 儒家和中国佛教文化的再阐释
        一、尊崇汉文化战略
        二、儒家文化的再阐释与利用
        三、利用中国佛教文化
    第二节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再阐释
        一、中日交往历史的新解
        二、对古代文学的再阐释
    小结
第四章 文化建构梦想的幻灭
    第一节 暗度陈仓: 日伪文化建构的真实面向
    第二节 文化之战: 文化建构活动的幻灭
        一、文化统战工作
        二、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化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冀察政务委员会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资料来源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架构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华北政权机构演变
    第一节 不抵抗政策与北平政务委员会
        一、东北易帜与东北政务委员会的成立
        二、不抵抗政策与北平政务委员会的出台
        三、“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转向与北平政务委员会的撤销
        四、北平政务委员会解散的原因
    第二节 对日交涉与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
        一、停战交涉与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的成立
        二、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的机构特点
        三、“善后交涉”与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的终结
    第三节 交涉转变与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
        一、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继续妥协交涉
        二、强化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的构想
        三、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建立及其成因
    小结
第二章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第一节 冀察政务委员会机构的组建和权力的构筑
        一、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机构组建与职权
        二、冀察政委会与冀察平津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人事更迭
    第二节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组织变构与对日折冲
        一、冀察政务委员会成员的变动与对日折冲
        二、专门委员会的增加与直辖机构的变动
        三、冀察政务委员会运作方式的调整与集权制的强化
    小结
第三章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地方层级与社会治理
    第一节 地方层级制度的完善
        一、编组邻里联乡和守望丁制度
        二、行政督察专员的设立
        三、设治局与实验区
    第二节 清匪、禁烟禁毒与缉私
        一、清匪工作
        二、禁烟禁毒
        三、冀察稽查总处的设立与撤销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对内施政
    第一节 道德救国的施政理念
        一、道德救国施政理念的形成
        二、道德救国施政理念确立的原因及内容
        三、道德救国施政理念的贯彻
    第二节 财政税收的接收与整理
        一、财政税收的接收
        二、财政税收的整理
    第三节 教育、农业与交通事业的建设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合作事业的曲折推进
        三、改良碱地
        四、路政建设
    小结
第五章 对日交涉中的政治取向
    第一节 以退欲进:冀东问题与察北问题
        一、问题的产生
        二、冀察政务委员会对日现地交涉的展开
        三、交涉之外的退让策略
        四、现地交涉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态度转变
    第二节 坚守底线:“共同防共”问题上的交涉
        一、问题的产生
        二、“自主防共”行动的展开
        三、不脱离中央的交涉活动
        四、现地交涉与蒋介石对宋哲元信任的建立
    小结
第六章 经济提携问题上的博弈
    第一节 冀察政务委员会转向妥协及其原因
        一、两广事变后蒋介石对宋哲元态度的转变
        二、王克敏北上问题与冀察政务委员会转向妥协
    第二节 妥协交涉及其转折
        一、天津电业股份有限公司问题
        二、津石铁路问题
        三、龙烟铁矿问题
        四、中日通航协定问题
        五、交涉下的转折
    小结
第七章 全面抗战爆发与冀察政务委员会走向终结
    第一节 冀察政务委员会实现政治明朗化
        一、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学生运动的关系转折
        二、冀察政务委员会对西安事变的应对
        三、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政治明朗化
    第二节 冀察政务委员会走向终结
        一、卢沟桥事变后的现地交涉
        二、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改组与终结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土肥原贤二与华北事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抄録
前言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新观点及不足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与土肥原的对华观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华北政策
        一、动荡的华北政局
        二、广田对华外交
        三、关东军的华北政策
    第二节 土肥原的对华观及对华政策主张
        一、土肥原贤二其人
        二、土肥原的中国观及对华主张
        三、土肥原影响下的关东军对华政策
第二章 土肥原与《秦土协定》
    第一节 第二次张北事件
        一、土肥原与《何梅协定》交涉
        二、第二次张北事件
    第二节 土肥原与罢宋问题
        一、土肥原的罢宋要求
        二、宋哲元的不满
    第三节 《秦土协定》与宋日妥协
        一、土肥原与《秦土协定》交涉
        二、“华北自治运动”的伏笔
第三章“华北自治运动”的推手
    第一节“华北自治运动”的开始
        一、土肥原的初步工作
        二、土肥原到天津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第二节 土肥原对宋施压与冀东伪政府的成立
        一、土肥原的施压与宋哲元的双重态度
        二、土肥原工作暂告失败与冀东伪政府的成立
    第三节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
        一、土肥原反对何应钦北上
        二、土肥原与冀察政务委员会权限问题
第四章 事变善后与走向七七
    第一节 事变善后问题
        一、华北工作主导权之争
        二、撤销冀东伪政府问题
    第二节 走向七七
        一、“共同防共”
        二、走向七七
结语
土肥原贤二与华北事变大事记
参考资料
谢辞
个人简历

(9)曲直濑道三及其学术思想和医学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曲直濑道三的医学背景
        1.1 中日两国医学交流概况
        1.1.1 隋唐医学传日
        1.1.2 金元医学传日
        1.1.3 明清中日医学交流
        1.1.4 汉方医学发展脉络
        1.2 曲直濑道三所处的医学环境
        1.2.1 医籍印刷技术巨大进步
        1.2.2 入明学医形成历史高潮
        1.2.3 一批中国医师渡日传医
        1.3 曲直濑道三所处的社会环境
        1.3.1 佛教医学向儒家医学转变
        1.3.2 金元李朱医学成时代潮流
    2. 曲直濑道三个人史研究
        2.1 曲直濑道三成长六阶段
        2.1.1 幼年坎坷寺庙学习
        2.1.2 关东游学立志从医
        2.1.3 拜师三喜得医真谛
        2.1.4 悬壶济世闻名朝野
        2.1.5 着书立说培育后人
        2.1.6 退休隐居归于平静
        2.2 曲直濑道三年谱
        2.3 曲直濑道三生平的几个问题
        2.3.1 曲直濑道三的名号
        2.3.2 曲直濑道三的家系
        2.3.3 曲直濑道三的入信
        2.3.4 曲直濑道三的墓碑
        2.3.5 曲直濑道三的逸话
        2.4 曲直濑道三的恩师田代三喜
        2.4.1 田代三喜的生平经历
        2.4.2 田代三喜的学术观点
        2.4.3 三喜与导道的异同说
        2.5 曲直濑道三交往的重要人物
        2.5.1 名人重臣
        2.5.2 同行学友
    3. 曲直濑道三的主要着作
        3.1 曲直濑道三的着作概貌
        3.1.1 按前后时期分类
        3.1.2 按临床各科分类
        3.1.3 按生前身后分类
        3.1.4 各类资料的保存
        3.2 曲直濑道三的代表着作《启迪集》
        3.2.1 《启迪集》的形式特色
        3.2.2 《启迪集》的内容特色
        3.2.3 《启迪集》引用的医书
        3.2.4 《启迪集》的序与题辞
        3.2.5 《启迪集》的版本研究
        3.3 曲直濑道三的其他重要着作
        3.3.1 秘诀笔记《切纸》
        3.3.2 本草专着《药性能毒》
        3.3.3 脉学专着《诊脉口传集》
        3.3.4 儿科专着《遐龄小儿方》
        3.3.5 针灸专着《针灸集要》
        3.3.6 入门医书《授蒙圣功方》等
        3.3.7 医书集粹《云阵夜话》等
        3.3.8 传承专着《老师杂话》等
        3.3.9 诊察辨证着作《恒民粹》等
        3.3.10 珍贵医案集《出证配剂》
        3.4 《医学指南篇》(《医工指南》、《千五指南篇》)
    4. 曲直濑道三的临床及养生特色
        4.1 曲直濑道三的临证模式
        4.1.1 察证辨治的基本模式
        4.1.2 察证辨治的发展过程
        4.1.3 察证辨治的应用评价
        4.2 曲直濑道三的临床实践
        4.2.1 四诊并用,最重脉法
        4.2.2 针药并施,灸重于针
        4.2.3 广泛涉猎,各科杂病
        4.3 曲直濑道三临床的理论基础
        4.3.1 遵从经典,博采百家
        4.3.2 医出正宗,从不盲从
        4.4 曲直濑道三的学派特色
        4.4.1 尊崇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
        4.4.2 善学李东垣,重视脾胃内伤
        4.5 曲直濑道三的方药治疗特色
        4.5.1 方药简洁口诀化
        4.5.2 用偏方验方放血
        4.6 曲直濑道三临证医案分析
        4.6.1 伤寒
        4.6.2 咳嗽
        4.6.3 不妊
        4.6.4 中风
        4.6.5 腰痛
        4.6.6 眩晕
        4.6.7 儿疾
        4.7 曲直濑道三的养生思想
        4.7.1 曲直濑道三养生思想的源流特征
        4.7.2 曲直濑道三养生观点和民族特色
        4.7.3 曲直濑道三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
    5. 曲直濑道三及后世派的成就贡献
        5.1 树立日本儒医典范
        5.1.1 儒学基础深厚
        5.1.2 擅长运气研究
        5.1.3 倡导儒家医学
        5.2 引领汉方医学实证方向
        5.2.1 首次提出察证辨治
        5.2.2 主张提出同证异治
        5.2.3 精于本草临证组方
        5.3 开启正规医学教育,重视医德
        5.3.1 启迪院引领现代医学教育
        5.3.2 建立日本特色的传承体系
        5.4 创建后世派,实现医学统一
        5.4.1 开启医学日本化
        5.4.2 实现医学的统一
        5.4.3 后世派学术特点
        5.4.4 倡医学门派争鸣
        5.5 后世派门人及传承脉络
        5.5.1 曲直濑玄朔
        5.5.2 玄朔门人和今大路家系
        5.5.3 曲直濑养安院家系
        5.5.4 亨德院系家谱
        5.5.5 错综复杂的儿女子嗣
        5.5.6 后世派别派
        5.5.7 代表性门人及分化
        5.5.8 近代一贯堂医学
        5.6 曲直濑道三及后世派的分析评价
        5.6.1 曲直濑道三及后世派成功的原因探讨
        5.6.2 后世派地位被古方派取代的原因分析
    6. 比较与启示
        6.1 曲直濑道三和薛己的比较
        6.1.1 薛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特点
        6.1.2 薛己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6.1.3 道三和薛己的学术思想比较
        6.2 曲直濑道三与薛己差别的原因
        6.2.1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6.2.2 不同医学积淀水平
        6.2.3 不同个人经历特性
        6.3 启发讨论
        6.3.1 医学史研究的启发
        6.3.2 反思日本汉方医学
        6.3.3 对中医研究的启发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0)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汉学传统与中国俗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西学的传入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第三节 汉学的复兴与近代学术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 早稻田大学与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初创
    第一节 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文学科
    第二节 森槐南: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之鼻祖
    第三节 森槐南的追步者
第三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东京学派
    第一节 赤门文士:东京学派之先声
    第二节 盐谷温:东京学派之主帅
    第三节 节门弟子:东京学派之干将
第四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京都学派
    第一节 京都大学与京都学派
    第二节 狩野直喜:京都学派中国俗文学研究之先驱
    第三节 京都学派的“三尊”
第五章 东西两鼎以外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久保天随及台北帝国大学东洋文学讲座
    第二节 宫原民平:拓殖大学“支那学”开山之祖
    第三节 奥野信太郎与庆应义塾大学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六章 近代日本关于中国俗文学重要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小说中的中国故事研究:以《太平记》为例
    第二节 南戏研究
    第三节 《水浒传》研究
    第四节 敦煌俗文学
第七章 国际视野下的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与国际汉学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第二节 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汉学界之互动
    第三节 从“贾氏系图”看近代东亚三国的《红楼梦》研究之关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大事编年
    附录二: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着述目录
    附录三:《太平记》所引诸葛孔明故事来源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的导师——安井三吉先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安井食品盈利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 银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研究[D]. 李春燕. 燕山大学, 2019(06)
  • [3]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D]. 浅野泰之.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4]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籍旅日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研究[D]. 何燕. 华侨大学, 2018(01)
  • [5]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D]. 白进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冀察政务委员会述论[D]. 包巍. 吉林大学, 2017(09)
  • [7]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教学[J]. 史桂芳.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6(01)
  • [8]土肥原贤二与华北事变研究[D]. 石户谷哲. 南开大学, 2016(03)
  • [9]曲直濑道三及其学术思想和医学贡献研究[D]. 马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D]. 张真. 南京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我的导师——安井三好先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