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无脊椎动物论文_郭佳惠,孔云,李刚,赵建宁,杨殿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无脊椎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椎动物,土壤,群落,重金属,转基因,甘肃,多样性。

土壤无脊椎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惠,孔云,李刚,赵建宁,杨殿林[1](2016)在《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引入农业生态系统,继而引发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带来影响的担忧。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分解者,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数量和多样性直接与土壤的健康和质量相关。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概述近些年国内外关于转基因作物外源表达产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的检测结果的基础上,综述关于棉花、玉米、水稻、油菜等转基因作物对线虫、跳虫、螨类和蚯蚓等代表性土壤无脊椎动物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总体来说,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不利影响,但个别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的类群,在数量或组成上有所不同。由于调查方法和作物种类、土壤类型等因素的不统一,不同的研究结果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建议尽快建立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影响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便为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客观可靠的评价结果,推动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晏静[2](2016)在《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黄顶菊入侵的林地、荒地、沟渠与农田4个典型生境为样地,其中,对照植物分别选择河北杨(Populus X hopeiensis Hu&Chow)、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与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采用凋落袋法与环刀法调查了黄顶菊凋落物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探讨黄顶菊入侵后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Tullgren法分离了凋落袋中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种类和数量,调查表明,在林地、荒地、沟渠和农田4种生境中共捕获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17466头,隶属1门8纲18目,在所调查的4种生境中蜱螨目(Arachnoidea)和啮科(Psocidae)为优势类群。进一步分析表明,黄顶菊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高于对照植物分解速率,且各月份凋落物分解速率动态与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变化动态呈显着相关,黄顶菊凋落物中的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高于同生境对照组。多数月份黄顶菊凋落物中的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高于同生境对照组,并且在黄顶菊生长盛期差异显着,7~9月潮湿的环境能加速凋落物的分解,为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提供更好的食物来源。植被覆盖稳定的生境条件更有利于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生存,黄顶菊在不同生境对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与人为干扰程度有关,这种影响在人为干扰较小的荒地与沟渠生境中更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农田生境与林地生境中相似性程度最高,与沟渠生境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差异最大。采用环刀法调查了林地、荒地和沟渠3种生境黄顶菊凋落层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在所调查的3种生境中,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通过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与凋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表层腐殖土的主要养分指标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黄顶菊凋落物与对照植物凋落物主要营养成分差异显着,黄顶菊凋落物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的分布,最终引起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升高。黄顶菊植株及其凋落物能为优势类群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隐蔽所,黄顶菊在不同生境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同,主要与黄顶菊群落及对照植物、伴生植物群落的生长情况有关,荒地与沟渠生境中黄顶菊植株茂盛并形成单优群落,因此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要强于林地生境。(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晏静,张瑞海,宋振,张国良,刘玉升[3](2016)在《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调查样地,探讨黄顶菊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环刀进行取样,3种生境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 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皆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其余类群的相对多度较小。黄顶菊凋落物能够为土壤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与食物来源,进而影响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该影响与黄顶菊自身群体的生长状况有关,在长势较弱的林地生境影响较小,而在长势较强的荒地和沟渠生境影响较大。综上所述,黄顶菊入侵3种生境后,植株及其凋落物能为优势类群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隐蔽所,并通过改变表层腐殖土的主要养分含量,引起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升高,且土壤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层中多样性呈自上而下的升高趋势。(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晏静,付卫东,张国良[4](2015)在《黄顶菊凋落物对不同生境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调查对象,探讨黄顶菊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环刀进行取样,取样时间为凋落物最为丰富的10月底,3种生境共捕获地表土壤动物54196头,隶属2门10纲17目。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皆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其余类群的相对多度较小。黄顶菊凋落物能够为蜱螨目、弹尾目等喜好潮湿隐蔽的土壤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与食物来源,进而影响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该影响与黄顶菊自身的生长状况及凋落物养分含量有关,在长势较弱的林地生境影响较小,而在长势较强的荒地和沟渠生境影响较大。综上所述,黄顶菊入侵3种生境后,其凋落物通过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生境与食物,进而影响其群落结构,并引起地表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升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04)

孙艳芳,王国利,刘长仲[5](2014)在《重金属污染对农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响应。群落多样性指数随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井灌田、荒草田、黄灌田的群落多样性最高,而长期污灌田的群落多样性最低。重金属污染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类群是蜱螨目和弹尾目,两类无脊椎动物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在同一季节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受土壤污染程度的影响,污染程度越高其种群数量越低。不同季节间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存在极显着差异,不同污染程度的农田总群落、弹尾目和蜱螨目的个体数量均以7月为最多,10月次之,4月最少。(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孙艳芳,王国利,刘长仲,钱秀娟,张廷伟[6](2013)在《污灌农田土壤无脊椎动物与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有机质含量和理化性质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与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具有极显着的负相关性,分别建立了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Cd污染指数和As污染指数与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McIntosh多样性指数、蜱螨目和弹尾目种群数量的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种群数量可以指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马瑞林[7](2013)在《甘肃徽县铅锌矿污染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2012年4月、6月、10月,在甘肃徽县铅锌矿污染区选择了6个样区(20m×20m),采用梅花五点式随机分层取样(表层深度0~5cm、中层5~15cm、深层深度15~30cm),共取土壤样本54个;用手捡、Tullgren和Baermann法分离土壤动物,标本分门别类保存在75%乙醇和10%福尔马林溶液中;在实体镜和光学显微镜下分类鉴定动物种类,统计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研究结果如下。(1)在徽县铅锌矿污染区共获得土壤动物97类,141355只;季节分布特征是干生土壤动物为秋季>夏季>春季;湿生土壤动物为夏季>秋季>春季;土壤垂直分布特征是表层>中层>深层;样区分布特征是6#>1#、2#、3#>4#、5#样点;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利用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指标与环境因子结合对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是土壤环境质量受污染的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6#(对照轻微污染)>1#、2#、3#>4#、5#样点(中度~重度污染)。(2)干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在徽县铅锌矿污染区的6个采样区,分春、夏、秋叁季,土壤分表层、中层和深层,共获得大、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72类(隶属于2门7纲11目57科72类群)、84609只。在春季获得土壤动物17203只,占该区土壤动物总捕获量的20.33%;夏季获得土壤动物30473只,占该区土壤动物总捕获量的36.02%;秋季获得土壤动物36933只,占该区土壤动物总捕获量的43.65%。其中获得大型土壤动物7718只,占该区域干生土壤动物总捕获量的9.12%;中小型土壤动物76891只,占该区域土壤动物总捕获量的90.88%。大型动物的优势类群为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幼虫和成虫、摇蚊科幼虫(Chironomidae),占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总个体数的56.12%;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棘跳属(Onychiurus)和跳虫属(Podura),占总捕获量的35.20%。徽县铅锌矿污染区干生土壤动物群落季节动态特征为秋季>夏季>春季;土层分层特征表现为表层>中层>深层;采样区空间分布特征由大到小表现为6#>1#>2#、3#>4#、5#样点;对6个样点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按照欧式距离最近相邻法(Nearest neighbor)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是3#、5#、1#和2#、4#样点合并为一组,6#样点独立为一组。多样性指数(H′)春季由高到低依次为6#>4#>5#>1#>2#>3#样点;夏季由高到低依次为6#>1#>2#>4#>5#>3#样点;秋季由高到低依次为6#>2#>1#>3#>5#>4#样点;1#~5#样点总是小于6#样点,结果表明1#~5#样点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3)湿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在徽县铅锌矿污染区的6个样区,分春、夏,秋叁季,共获得湿生土壤动物25类、56746只;隶属于2门3纲8目16科25属。其中线蚓17891只,占湿生土壤动物捕获量的31.53%;优势类群为线蚓属(Enchytraeus)和带丝蚓属(Lumbriculus),占土壤线蚓总个体数的87.57%。土壤线虫38855只,占湿生土壤动物捕获量的68.47%;优势类群为垫刃属(Tylenchus)和伊龙属(Ironus),占土壤线虫总个体数的59.23%。湿生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在6个采样区的分布特征是:群落结构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从大到小依次为6#>1#>2#>3#>4#>5#样点;在叁个季节的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4)土壤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与土壤温度、湿度、pH、季节和土层深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是与土壤铅锌含量有重要关系。(5)从干生和湿生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季节、样区和土层垂直动态变化特征与土壤铅锌含量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对该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环境受污染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6#(对照为轻微污染)>1#、2#、3#>4#、5#样点(中度到重度污染)。(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舒洪岚[8](2012)在《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连续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5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和10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0~20 cm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与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相比,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等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减少了双翅目的优势种群。种植5年转基因抗虫棉会降低土壤无脊椎动物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5期)

张静[9](2012)在《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5月~2011年7月,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划分5个样区并设置23个采样点,共采集到276份土壤样品;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Tullgren),在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下鉴定动物种类;获得土壤无脊椎动物196类1204780只,隶属3门12纲24目129科146属。动物分布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1)在五个样区中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分布特征是:在崆峒山样区共获得大中型土壤动物105类、246363只,隶属于3门8纲16目79科72属。春季获得动物44338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18%;夏季获得动物73640只,占总捕获量的29.89%;秋季获得动物80127只,占总捕获量的32.52%,冬季获得动物48258只,占动物总捕获量的19.59%。在崆峒山后峡样区共获得土壤动物94类178625只,隶属于2门9纲13目66科73属。春季获得动物33883只,占该样区总捕获量的18.97%;夏季获得动物45839只,占该样区总捕获量的25.66%;秋季获得动物55784只,占该样区总捕获量的31.23%,冬季获得动物43119只,占该样区总捕获量的24.14%。在太统山样区共获得土壤动物120类、288115只,隶属于3门10纲20目92科82属。春季获得动物47568只,占样区总捕获量的16.51%;夏季获得动物98544只,占样区总捕获量的34.2%;秋季获得动物91669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31.82%,冬季获得动物50334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17.47%。在麻武山样区共获得土壤动物91类、206064只,隶属于2门8纲12目73科65属。春季获得动物34192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16.59%;夏季获得动物63178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30.66%;秋季获得动物60858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9.53%,冬季获得动物47836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3.21%。在大阴山样区共获得土壤动物101类285613只,隶属于2门8纲14目71科81属。春季获得动物50771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17.83%;夏季获得动物83396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9.2%;秋季获得动物84691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9.65%,冬季获得动物66612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3.32%。五个样区动物群落复杂性依次是:太统山样区120类>崆峒山样区105类>大阴山样区动物101类>崆峒山后峡94类>麻武山样区91类;动物的丰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太统山样区288115只>大阴山样区动物285613只>崆峒山样区有246363只>麻武山样区206064只>崆峒山后峡样区178625只。(2)优势类群:崆峒山样区动物优势类群为棘跳属(Onychiurus),常见类群有线蚓科(Enchytraeidae)、寄螨科(Parasitidae)、真罗甲螨属(Eulohmannia)、洼甲螨属(Camisia)、小等跳属(Isotomiella)、摇蚊科幼虫(Chironomidae larvae)、虻科幼虫(Tabanidae larvae)等34类;崆峒后峡样区无优势动物类群,常见类群有线蚓科、穴螨科(Zerconidae)、肛厉螨属(Proctolaelaps)、棘跳属、摇蚊科幼虫等34类;太统山样区优势动物类群为棘跳属和符跳属(Folsomia),常见类群有线蚓科、寄螨科、小赫甲螨属(Hermanniella)、洼甲螨属、跳虫属(Podura)、小等跳属、摇蚊科幼虫等29类;麻武山样区无优势动物类群,常见类群有线蚓科、寄螨科、小赫甲螨属、棘跳属、符跳属、裸长角跳属(Sinella)等33类;大阴山样区无优势动物类群,常见类群有棘跳属和符跳属,常见类群有线蚓科、寄螨科、小赫甲螨属、洼甲螨属、跳虫属、小等跳属、摇蚊科幼虫等28类。(3)季节特征:在五个样区23生境个中,土壤动物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特征。在春季21~#生境中动物个体数最多,占春季总个体数的8.5%,22~#生境动物个体数最少,占春季总个体数的1.18%;春季动物个体数在23个生境中分布的顺序为:21~#>20~#>7~#>23~#>4~#>6~#>9~#>3~#>2~#>12~#>17~#>11~#>13~#>18~#>16~#>19~#>1~#>10~#>8~#>15~#>14~#>5~#>22~#。夏季9~#生境个体数最多,占夏季总数的10.49%,5~#生境个体数最少,占夏季总个体数的1.22%;夏季动物个体数在23个生境中分布的顺序为:9~#>21~#>20~#>4~#>3~#>7~#>16~#>6~#>11~#>23~#>13~#>12~#>17~#>2~#>1~#>10~#>15~#>18~#>19~#>8~#>22~#>14~#>5~#。秋季9~#生境个体数最多,占秋季总数的10.14%,5~#生境个体数最少,占秋季总个体数的1.37%;秋季土壤动物个体数在23个生境中分布的顺序为:9~#>21~#>20~#>4~#>7~#>6~#>23~#>3~#>1~#>16~#>17~#>2~#>14~#>13~#>12~#>8~#>15~#>19~#>11~#>18~#>10~#>22~#>5~#。冬季21~#生境个体数最多,占冬季总数的10.11%,2~#生境个体数最少,占冬季总个体数的1.65%;冬季动物个体数在23个生境中分布的顺序为:21~#>20~#>7~#>17~#>4~#>6~#>23~#>3~#>13~#>1~#>12~#>9~#>14~#>8~#>16~#>18~#>11~#>15~#>19~#>22~#>5~#>10~#>2~#。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在夏季和秋季具有较多的类群数和丰度,春季和冬季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相对较少,由于夏、秋季水热条件好,土壤养分丰富,有利于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4)垂直分布特征:研究区土壤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即土壤无脊椎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类群数表层188类,中层156类,深层103类。土壤动物个体数表层有797645只,占总捕获量的65.95%;中层有358249只,占总捕获量的29.62%;深层53593只,占总捕获量的4.43%)。(5)土壤动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秋季崆峒后峡样区的7~#生境的动物多样性(H′=3.5137)和均匀度最高(E=0.9177),优势度指数最低(C=0.0369);夏季太统山样区的10~#生境动物多样性(H′=2.3645)和均匀度最低(E=0.7440),优势度指数最高(C=0.1643)。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与个体数量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王航洁,俞伟东[10](2011)在《陆生无脊椎动物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药、杀虫剂的大量施放,土壤重金属污染也正在日益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利用土壤动物监测这些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陆生无脊椎动物对于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陆生无脊椎动物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北方环境》期刊2011年05期)

土壤无脊椎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择黄顶菊入侵的林地、荒地、沟渠与农田4个典型生境为样地,其中,对照植物分别选择河北杨(Populus X hopeiensis Hu&Chow)、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与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采用凋落袋法与环刀法调查了黄顶菊凋落物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探讨黄顶菊入侵后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Tullgren法分离了凋落袋中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种类和数量,调查表明,在林地、荒地、沟渠和农田4种生境中共捕获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17466头,隶属1门8纲18目,在所调查的4种生境中蜱螨目(Arachnoidea)和啮科(Psocidae)为优势类群。进一步分析表明,黄顶菊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高于对照植物分解速率,且各月份凋落物分解速率动态与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变化动态呈显着相关,黄顶菊凋落物中的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高于同生境对照组。多数月份黄顶菊凋落物中的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高于同生境对照组,并且在黄顶菊生长盛期差异显着,7~9月潮湿的环境能加速凋落物的分解,为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提供更好的食物来源。植被覆盖稳定的生境条件更有利于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生存,黄顶菊在不同生境对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与人为干扰程度有关,这种影响在人为干扰较小的荒地与沟渠生境中更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农田生境与林地生境中相似性程度最高,与沟渠生境地表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差异最大。采用环刀法调查了林地、荒地和沟渠3种生境黄顶菊凋落层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在所调查的3种生境中,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通过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与凋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表层腐殖土的主要养分指标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黄顶菊凋落物与对照植物凋落物主要营养成分差异显着,黄顶菊凋落物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的分布,最终引起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升高。黄顶菊植株及其凋落物能为优势类群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隐蔽所,黄顶菊在不同生境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同,主要与黄顶菊群落及对照植物、伴生植物群落的生长情况有关,荒地与沟渠生境中黄顶菊植株茂盛并形成单优群落,因此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要强于林地生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无脊椎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郭佳惠,孔云,李刚,赵建宁,杨殿林.转基因作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

[2].晏静.黄顶菊Flaveriabidentis(L.)Kuntze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

[3].晏静,张瑞海,宋振,张国良,刘玉升.黄顶菊(Flaveriabidentis)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

[4].晏静,付卫东,张国良.黄顶菊凋落物对不同生境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

[5].孙艳芳,王国利,刘长仲.重金属污染对农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4

[6].孙艳芳,王国利,刘长仲,钱秀娟,张廷伟.污灌农田土壤无脊椎动物与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

[7].马瑞林.甘肃徽县铅锌矿污染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8].舒洪岚.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

[9].张静.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王航洁,俞伟东.陆生无脊椎动物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J].北方环境.2011

论文知识图

1 不同类型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的...退耕地恢复进程中的土壤无脊椎动物黑颈鹤可利用食物在不同生境的储存个...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的影...单一人工林下极差的植被覆盖加拿大CCME制定农业土壤质量基准时规定...

标签:;  ;  ;  ;  ;  ;  ;  

土壤无脊椎动物论文_郭佳惠,孔云,李刚,赵建宁,杨殿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