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节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足叁里,太阳病(风寒表证),七日节律
日节律论文文献综述
魏裕红,龙训莲,邓扬嘉,龚巧巧,文永[1](2019)在《针“足叁里”对太阳病(风寒表证)七日节律影响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足叁里对太阳病(风寒表证)七日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月太阳病(风寒表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针刺足叁里)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30例。针刺足叁里每日1次,行针30 min,疗程3天,完成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并记录总病程。结果:观察组完成30例,对照组完成3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93.3%,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两组病程比较,观察组(4.73±1.48)天低于对照组(7.83±1.63)天,经独立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P <0.05),其中咳嗽、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太阳病风寒表证自然病程符合七日节律现象,针刺足叁里的治疗组在改善咳嗽及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有优势,从而缩短病程,防止传变。因此,外感疾病早期针刺足叁里,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刘童童,张念念,罗扬,杨再华[2](2019)在《会泽新松叶蜂成虫日节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饲养方式,首次对会泽新松叶蜂Neodiprion huizeensis成虫日节律进行全程观察记录。结果发现:会泽新松叶蜂羽化成虫中雌虫数量占优势,羽化率73. 17%,被寄生率12. 17%;成虫羽化随时间变化十分明显,羽化高峰期在11∶00—13∶00,其间羽化数量占羽化总数的71%;交配行为日节律明显,高峰期集中在11∶00—13∶00,12∶00时最高,达到25%;产卵行为从7∶00开始增加,在13∶00—15∶00处于高峰,13∶00时最高,达到32. 5%。成虫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静息行为,其次为移动行为和产卵行为,最小的是交配行为;移动行为主要在白天进行,高峰出现在11∶00—13∶00,夜间成虫基本不进行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9年03期)
马倩雯,谈勇[3](2019)在《滋阴补阳方序贯法治疗日节律紊乱性排卵障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滋阴补阳方序贯法联合氯米芬(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日节律紊乱性排卵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日节律紊乱性排卵障碍患者8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试验组40例,予滋阴及补阳方序贯法联合CC、HMG、HCG方案治疗,对照组40例予CC、HMG、HCG方案治疗。观察2组患者周期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卵泡输出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及周期妊娠率、周期流产率、周期双胎妊娠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卵泡输出率、注射HCG日内膜厚度以及周期妊娠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LUFS发生率、OHSS发生率、周期流产率、周期双胎妊娠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阴补阳序贯法联合CC、HMG、HCG治疗日节律紊乱性排卵障碍患者能升高患者卵泡输出率,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张新红[4](2019)在《光周期调控黑线毛足鼠生理、行为和Per1表达的日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节律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时间周期现象,日节律是生物节律中一种重要的时间节律,日节律现象几乎存在所有的生物体内。光周期是调控动物日节律的主要环境因子,日节律在生物体内也受生物钟基因的调控。Per1是动物体内调控日节律的主要生物钟基因。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属于啮齿目,仓鼠科,毛足鼠属,具有行动缓慢,繁殖力强,好饲养,易于捕获等特点。黑线毛足鼠对光周期敏感,可作为研究光周期调控动物生理行为的实验动物模型。本试验以黑线毛足鼠为材料,分别用长光周期(16L:8D,LD)和短光周期(8L:16D,SD)处理30天,研究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黑线毛足鼠的生理和行为的日节律现象,用RT-PCR技术克隆黑线毛足鼠Per1的部分cDNA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黑线毛足鼠下丘脑中Per1 mRNA水平的日节律模式,探究生物钟基因Per1调控哺乳动物生理行为的日节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条件处理后,24小时内黑线毛足鼠在生理、行为和Per1在下丘脑的表达水平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生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黑线毛足鼠的静息代谢率在4点、16点和20点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24点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其余时刻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光周期在调控动物的生理日节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行为学研究结果显示:(1)中央活动距离。在12点和20点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4点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在其余时刻上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点,在LD条件下的黑线毛足鼠的中央活动距离极显着高于在SD处理的个体(P<0.05);12点和20点,在SD的中央活动距离显着高于LD(P<0.05)。(2)总活动距离。8点,SD条件下个体的总活动距离显着高于LD处理的个体(P<0.05);20点,SD条件下黑线毛足鼠的总活动距离极显着高于LD处理的个体(P<0.01),在其余时刻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中央活动量。在8点,黑线毛足鼠在SD条件下的中央活动量显着高于LD条件下的中央活动量(P<0.05),在4点,黑线毛足鼠在LD条件下的中央活动量极显着高于SD条件下的中央活动量(P<0.01),在其余时刻上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总活动量。在8点,SD条件下个体的总活动量显着高于LD条件(P<0.05),在20点,SD条件下个体的总活动量极显着高于LD条件(P<0.01),在其余时刻上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中央活动时间。在12点,SD处理黑线毛足鼠的中央活动时间显着高于LD处理个体,在其余时刻上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黑线毛足鼠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活动度、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黑线毛足鼠的行为受光周期的影响。本研究克隆了黑线毛足鼠Per1基因897 bp的cDNA序列,共编码297个氨基酸;同源性对比结果显示,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与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小鼠(Mus musculus)、大鼠(Rattus norvegicus)等啮齿动物亲缘关系较近,与灵长类、偶蹄类等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这一结果与传统的物种分类相似,提示了Per1进化的保守性,也证明了实验所获得的基因序列的正确性。实时定量PCR研究结果显示:(1)在8点、16点和20点,Per1在LD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与SD条件下的表达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4点和24点,P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LD与SD间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2)在4点、8点、16点和20点,LD条件下Per1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SD处理的个体(P<0.05);而在24点,Per1的相对表达量在SD条件下显着高于LD条件下的表达量(P<0.05)。(3)LD条件下,Per1的相对表达量在4点最高,20点最低;而在SD条件下,Per1的相对表达量在24点最高,16点最低。提示黑线毛足鼠下丘脑中P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受光周期的影响,推测光周期通过影响黑线毛足鼠下丘脑中Per1的日节律表达模式,进而调节黑线毛足鼠的生理和行为。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究了光周期对黑线毛足鼠生理、行为和Per1在黑线毛足鼠表达的日节律模式,为探究生物钟基因Per1在调控动物生理行为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理论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黄景斌,许家佗,张志枫,屠立平,崔骥[5](2018)在《“日节律”相关因素对健康人舌象图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日节律"相关因素对舌象图像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PDA-1小型舌象仪采集42名健康女大学生15d晨起后、午餐前(午时)、午餐后、傍晚(餐前)、睡前(子时)5个时间点舌象图像,通过舌象图像分析软件(TDAS2.0)提取L*a*b*、HSI特征值,观察饮食、寐寤对健康人群舌象图像特征的影响及相关变化规律。结果:与午时比较,子时舌质红色分量a值显着升高,舌苔黄色分量b值明显增大。与午餐前比较,午餐后舌质、舌苔红色分量a值显着增高(P<0.05),I值、L值明显下降(P<0.05)。舌象动态监测提示,舌质、舌苔亮度L值与舌苔比值晨起后逐渐降低,至午餐后降至最低,之后逐渐增加;舌质红色分量a值呈现晨起后逐步增高,午餐后逐步降低趋势。结论:舌象图像特征呈现出"日节律"变化趋势,舌象客观化应用研究中需重视时间、饮食因素对舌象图像特征的影响,图像指标应用于舌象信息动态分析具有灵敏度高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黄婉萍,徐姝婷,梁伟,夏灿玮[6](2017)在《大鹰鹃鸣声的日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鸟类的鸣唱具有吸引配偶和保卫领域的功能,多为雀形目雄性鸟类发出,在其婚配、繁殖中起重要作用。非雀形目鸟类缺乏内鸣肌,发出的声音较为单调。但杜鹃科(Cuculidae)等少数非雀形目鸟类,利用鸣叫来吸引异性和宣示领域,功能上类似雀形目鸟类的鸣唱。鸟类在繁殖期面临觅食等基本生理活动与求偶行为的时间权衡。而鸣唱是雄性鸟类在繁殖期耗能较多的求偶行为,鸣唱的活跃程度受到外界环境和鸟类自身习性的影响。通过研究鸟类鸣声的日节律,有助于了解鸟类对生活史策略的响应。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鸟类繁殖季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40°00′N,115°26′E)进行。2016年和2017年在大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活动区利用录音机(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型号SM4)分别录制了3 d和43 d的录音。通过Kaleidoscope Pro 4.0.3软件(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量化录音并提取反应大鹰鹃鸣声特征的参数,进而自动识别出录音中大鹰鹃的鸣声。在优化识别条件后,对大鹰鹃鸣声识别的正确率可以达到60.26%,探测率可以达到44.71%。发现大鹰鹃有两个鸣叫的高峰,一个在3:00时,另一个在19:00时。与同域分布的其他鸟类相比,大鹰鹃鸣声的高峰时段持续的时间更长,且具有夜间鸣叫的特点。结合大鹰鹃的生活史,我们对其鸣声日节律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李伟,钱永强,韩蕾,孙振元[7](2017)在《差异光周期下野牛草相连分株内源激素的日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相连克隆分株在差异光周期下内源激素的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野牛草相连克隆分株在相反光照条件下的植物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植物内源激素在生物节律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野牛草内源激素IAA、GA、ABA及ZR含量在一天内呈现节律性变化规律,同时,在差异光周期下,野牛草相连克隆分株叶片的内源激素水平趋向于同步化,并且倾向于内源生物节律较强的分株。其中,差异光周期处理1周后,在全光照条件下,野牛草克隆分株在断开状态时,叶片中IAA、GA、ABA及ZR含量在24h内基本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而野牛草克隆分株叶片中IAA、GA、ABA及ZR含量在24h内的变化趋于一致。(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闫凯莉,唐良德,吴建辉[8](2017)在《普通大蓟马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及日节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tus(Bagrall)的嗜好颜色及其田间日活动节律。【方法】分别在室内和田间对10种不同颜色色板(白色、黑色、灰色、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紫色、粉色和浅蓝色,佳多~?进行了非选择性试验,并通过将RGB颜色值转换为虚拟波长进行最嗜颜色量化非选择性试验,然后选择引诱效果最好的色板对普通大蓟马进行日活动节律调查。【结果】室内和田间选择试验表明蓝色对普通大蓟马的吸引率显着高于其它颜色,其次是浅蓝色和紫色;由RGB颜色值转换虚拟波长得到普通大蓟马最嗜颜色对应的波长为470 n(RGB值为0,193,255,蓝色);通过蓝板调察普通大蓟马日活动节律发现,普通大蓟马成虫种群活动节律明显,活动规律呈单峰型,活动最高峰为8:00-10:00,夜间(20:00—次日6:00)几乎不活动。【结论】研究结果为基于颜色趋性的普通大蓟马田间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马倩雯,谈勇[9](2017)在《滋阴补阳方序贯法联合CC/HMG/HCG治疗日节律紊乱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滋阴补阳方序贯法联合氯米芬(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日节律紊乱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日节律紊乱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114个促排卵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患者予滋阴补阳方序贯法联合CC/HMG/HCG 61个促排卵周期治疗,对照组患者予CC/HMG/HCG 53个促排卵周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周期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卵泡输出率、促排卵天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各组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率、周期妊娠率、周期流产率、周期双胎妊娠率。结果试验组的卵泡输出率、注射HCG日内膜厚度以及周期妊娠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周期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促排卵天数、LUFS率、OHSS率、周期流产率、注射HCG日A级内膜率、周期双胎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日节律紊乱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选择滋阴补阳序贯法联合CC/HMG/HCG促排卵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宋文宇,韩联宪,邓章文[10](2017)在《紫水鸡非繁殖期日节律与时间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月至11月使用瞬时扫描法及焦点动物取样法对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西湖湿地(26°00′~26°01′N,100°02′~100°03′E,平均海拔1 970 m)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行为进行了观察,将行为定义为取食、寻食、休息、修饰、警戒、位移和其他共7类,扫描时将取食和寻食合并为觅食,分析非繁殖期的日节律和时间分配特点。觅食高峰出现在早晨和傍晚,低谷在秋季为下午14:30时(占所有行为类型56.56%)、冬季12:30时(55.61%)、春季11:00时(55.80%)。休息高峰秋季出现在12:30时(26.79%),冬季一日内呈上升趋势,春季呈双峰型,低谷在13:30时(14.64%)。从时间分配来看,寻食、取食、修饰等行为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着差异,寻食时间从高至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分别占总活动时间的19.87%、9.36%、3.03%;取食时间则相反,依次为秋季(72.54%)、春季(56.78%)及冬季(44.59%);与新西兰Pukepuke Lagoon种群相比,西湖湿地紫水鸡种群在秋季大量取食,在冬季增加寻食和休息时间,以应对高原湿地的温度和食物变化。修饰行为在繁殖期前(春季)最多(15.84%),繁殖期后(秋季)减少(11.10%)。以上结果说明,为适应气候、食物等条件的年周期变化,紫水鸡行为策略在不同时期和地点具有可塑性,这可能是该物种在滇西北地区得以繁衍及扩散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日节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室内饲养方式,首次对会泽新松叶蜂Neodiprion huizeensis成虫日节律进行全程观察记录。结果发现:会泽新松叶蜂羽化成虫中雌虫数量占优势,羽化率73. 17%,被寄生率12. 17%;成虫羽化随时间变化十分明显,羽化高峰期在11∶00—13∶00,其间羽化数量占羽化总数的71%;交配行为日节律明显,高峰期集中在11∶00—13∶00,12∶00时最高,达到25%;产卵行为从7∶00开始增加,在13∶00—15∶00处于高峰,13∶00时最高,达到32. 5%。成虫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静息行为,其次为移动行为和产卵行为,最小的是交配行为;移动行为主要在白天进行,高峰出现在11∶00—13∶00,夜间成虫基本不进行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节律论文参考文献
[1].魏裕红,龙训莲,邓扬嘉,龚巧巧,文永.针“足叁里”对太阳病(风寒表证)七日节律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
[2].刘童童,张念念,罗扬,杨再华.会泽新松叶蜂成虫日节律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9
[3].马倩雯,谈勇.滋阴补阳方序贯法治疗日节律紊乱性排卵障碍的临床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9
[4].张新红.光周期调控黑线毛足鼠生理、行为和Per1表达的日节律[D].曲阜师范大学.2019
[5].黄景斌,许家佗,张志枫,屠立平,崔骥.“日节律”相关因素对健康人舌象图像特征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6].黄婉萍,徐姝婷,梁伟,夏灿玮.大鹰鹃鸣声的日节律[J].动物学杂志.2017
[7].李伟,钱永强,韩蕾,孙振元.差异光周期下野牛草相连分株内源激素的日节律[J].草业科学.2017
[8].闫凯莉,唐良德,吴建辉.普通大蓟马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及日节律调查[J].应用昆虫学报.2017
[9].马倩雯,谈勇.滋阴补阳方序贯法联合CC/HMG/HCG治疗日节律紊乱兼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10].宋文宇,韩联宪,邓章文.紫水鸡非繁殖期日节律与时间分配[J].动物学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