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垄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经济性垄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性垄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反垄断法,产业集群,竞争,行政。

经济性垄断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林梨奎[1](2019)在《经济性垄断与企业资源错配:纠正效应或错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性垄断有别于行政性垄断,其对企业资源错配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可能具有纠正效应。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在垄断势力形成初期,经济性垄断对企业间的资源错配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着的纠正效应;在垄断势力形成中期,错配效应在统计意义上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在垄断势力形成后期,错配效应的作用程度更高。上述特征在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云平[2](2016)在《产业集群经济性垄断的实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处于市场地位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会出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垄断即经济性垄断。经济性垄断不同于行政垄断,其在特定阶段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垄断,一般是以企业组织形式实现的。而当前的经济性垄断更多的以产业集群方式出现。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垄断,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当前中国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优势地位,具备了实现经济性垄断的条件。产业集群要实现经济性垄断,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对外动态竞争力的提升和内部产业链结构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朱云平[3](2015)在《企业与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垄断实现能力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性垄断不同于行政垄断,其在特定阶段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性垄断实现的过程,实际是市场竞争效率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阶段。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和产业集群已经占据了市场优势份额,具备了向经济性垄断实现的条件。通过对企业和产业集群拥有的经济性垄断实现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创新力、盈利力叁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这叁方面各具优势。这些分析,可为重构切合现实的有效率反垄断应对措施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彭晓娟[4](2010)在《出租车行业经济性垄断背后的行政性垄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出租车管理造成的企业逐渐对出租车经营权控制的垄断现状,引起分配不公、消费者权益受损等后果。与中国许多行业的垄断成因一样,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性不是靠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形成的,而是依靠行政性支持的结果。但从该行业本质属性分析,它既不具有自然垄断属性也非合法的国家垄断,是一种不合理的政府管制,取消不合法的抽象行政行为才是恢复行业公平的根本。(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危怀安[5](2007)在《经济性垄断的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经济性垄断(以下简称经济垄断)为研究对象,围绕经济垄断效应这条主线,构建了一个由竞争、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组成的叁维分析框架,着重研究了经济垄断对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从而为反垄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垄断范畴的经济学与法律学分析,可以发现,垄断范畴的内涵与外延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垄断进行具体的分类。从成因上可把垄断细分为行政垄断、法定垄断、自然垄断和经济垄断。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经济垄断,并把其定义为:一个或少数企业在特定市场上通过竞争和集中所形成的排他性控制市场状态。本文在对经济垄断检测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概括并提炼出经济垄断发展的“四大机制”(主体动力机制、客体动力机制、杠杆机制和保障机制)和“叁个阶段”。同时,对经济垄断效应的叁种代表性观点(弊害论、效率论和二重性论)进行了一般理论分析,指出混淆垄断市场状态与垄断市场行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的主要区别,是导致“垄断弊害论”泛滥的主要理论根源,从而为经济垄断效应的后续深入讨论提供了基础平台。经济垄断的反竞争性,历来成为政府规制经济垄断的直接依据。因此本文首先对经济垄断的竞争效应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通过对竞争内涵演变的考证,认为作为市场机制的竞争要义乃理性的经济人逐利争胜的活动或过程。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经济垄断对竞争的全面影响。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本文的第一个重要结论:经济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当代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市场状态以后,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经济垄断并没有排除和消灭竞争;从长期的、动态的视角看,经济垄断容许竞争、包含竞争,并可能提升竞争的层次、质量和效率。当代经济垄断状态下竞争的新形式与新特征是: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演变为多样化的非价格竞争;由原子式企业的自由竞争演变为垄断企业的全方位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或“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由对抗性竞争演变为合作性竞争。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垄断阻碍还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是本文不能回避的又一个重要问题。综观现有研究文献,可把经济垄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观点与实证结论分为叁类:一是主流经济学的流行观点:经济垄断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二是“熊彼特假设”与“加尔布雷思观点”: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越高,技术创新就越活跃;叁是以莫尔顿·卡曼和南塞·施瓦茨为代表的折衷观点:垄断与竞争结合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推进。当然还有倒U型理论、阶段性理论、产业差异性理论和不确定理论等其他观点。这些观点的分歧集中于经济垄断对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的影响两个方面。从技术创新的动力看,经济垄断仍然具有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拉力和创新利润激励的综合创新动力;从技术创新的能力看,经济垄断具有显着的技术创新优势。通过理论比较分析、大量的实证对比研究,得出了本文的第二个重要结论:经济垄断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时对经济垄断下技术创新效应的不同实证研究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八个方面归纳分析了经济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显着优势。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垄断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了无谓的社会福利损失。这是各国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经济学根源。因此展开对经济垄断资源配置效应的讨论,成为本文分析框架的第叁个维度。本文通过对主流经济学理论观点与分析方法的缺陷进行分析,指出其理论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的虚假性与静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对经济垄断如何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效应等机制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的路径展开了具体的讨论,得出了本文的第叁个重要结论:经济垄断是竞争获胜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反过来又对资源配置的优化起促进作用。论文最后明确指出,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严格反垄断执法,彻底根除行政垄断;并对滥用经济垄断的企业行为予以反垄断规制。本文创新之点归纳如下:(1)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垄断从众多垄断现象中剥离出来,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经济学分析与法律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竞争、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叁维视角展开对经济垄断效应的研究,是一种研究思路的创新。(2)把经济垄断的形成机制归纳并提炼为主体动力机制、客体动力机制、杠杆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划分为叁个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经济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主导市场结构时期;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是经济垄断的规模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垄断的新发展时期。(3)在对垄断弊害论的构成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斯密垄断弊害论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引人深思的负面效应;并对经济垄断弊害论扩散的缘由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4)通过对竞争及其运行条件的多维系统考察,把竞争界定为理性经济人逐利争胜的活动过程;并指出竞争机制运行的根本条件是主体的竞争自由与市场开放。(5)从长期的动态的视角,运用包括博弈论在内的最新理论工具分别讨论垄断竞争、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对竞争的全面影响,并运用大量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垄断可能促进竞争。(6)在全面分析经济垄断下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的基础上,概括了经济垄断下技术创新的八大优势,并对不同实证分析出现不同结论的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7)通过对经济垄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效应的讨论,进一步支撑了经济垄断有利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这个总的研究结论。(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11-01)

苏俊[6](2007)在《规制我国经济性垄断行为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正当竞争和市场垄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其中有不少国际知名的企业,其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程度本来就很高,并利用我们的优惠政策得到高速发展,在国内市场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支配地位;一些特殊行业的国内企业,在某些行业内也已形成了优势地位甚至垄断地位,从而实施和可能实施了种种限制竞争行为,造成妨碍公平竞争、侵害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后果。本文试图对我国经济性垄断的现状和规制对策进行一个系统的阐述,分析经济性垄断与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的区别和联系,对它的危害性做出相应的判断,说明对其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照国内外反垄断立法和执法的既有状况进一步思考可供借鉴的经验,探讨对现有的经济性垄断行为的规制。本研究认为,在我国经济性垄断企业的已初步形成,为这些垄断企业实施种种限制竞争行为提供了可能,从而造成妨碍公平竞争、侵害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后果。其中在华众多跨国公司利用其优势地位和垄断地位,滥用市场优势进行限制竞争行为的情况更为明显。本研究还认为,经济性垄断行为是我国反垄断的重点。我国对经济性垄断行为的规制,可考虑采取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即只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而不是禁止垄断状态本身;并选择温和型的反垄断模式,即一国的反垄断制度是以合理原则为核心,考虑垄断行为的动因与影响后果。同时,应充分考虑其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关系,明确经济性垄断行为豁免情况。本文的结构安排,大体上是:从实例出发,说明现状,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然后进行理论上的界定与说明;有此基础再讨论对相关经验、教训的学习、借鉴;再后,明确今天的中国考虑本问题特有的现实背景——“入世”;完成上述工作之后,最后讨论有关的对策、结论。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论文(主要)分为下列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中国反经济性垄断第一案的介绍,反映了经济性垄断行为在我国的初步形成;并通过对经济性垄断行为的危害的分析,表明我国完全必要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以自己的民族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利益出发点来规制经济性垄断行为,从而揭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经济性垄断行为进行全面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章介绍了经济性垄断行为的概念和主要类型,对经济性垄断与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分析,从介绍笔者亲自参予调查的经济性垄断案例着手,反映目前我国出现经济性垄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行业。第叁章在概括介绍了各国对反垄断立法、执法的情况后,分别就经济性垄断行为的叁种类型,介绍叁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的规制情况。第四章深入研究了规制经济性垄断行为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关系,在“入世”的背景下审视规制经济性垄断行为的必要性,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规制经济性垄断行为的影响,并且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反垄断的理论和实践,明确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市场竞争的保护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此外,根据垄断在某些领域存在的合理性,在这些领域实行一定的垄断比自由竞争对国民经济和公共利益更有利,明确了经济性垄断行为豁免情况。第五章介绍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垄断行为及其执法情况。在前面四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规制经济性垄断行为的方向,即我国反垄断法的基本着眼点应是各国所普遍认同的典型的经济性垄断,采取只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而不禁止垄断状态本身的国际通行做法,并选择温和型的反垄断模式。并以现代理念重新审视叁大传统经济性垄断行为,强调对其规制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发展,能否更好地兼顾和统筹好各种需要法律保护的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人文关怀;同时,逐个分析了叁大传统经济性垄断行为具体的规制对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9-01)

时建中[7](2006)在《经济性垄断案件调查程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性垄断是相对于行政性垄断而言的,它是经营者利用其经济实力进行的限制竞争行为,是市场经济内生的、非体制性的垄断。经济性垄断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叁种: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这些垄断行为都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或者可能产生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工商行政管理》期刊2006年11期)

曾中平,蒲庆红[8](2006)在《论经济性垄断的法律规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是否具有行政干预因素的角度来区分,垄断可分为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经济性垄断是市场主体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或者通过联合组织或合谋等方式,限制、排斥或阻碍市场竞争的行为。它是企业在完全的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体现为自由竞争——集中——垄断。行政性垄断是通过行(本文来源于《经济视角》期刊2006年04期)

贾卫萍[9](2006)在《中国转轨过程中的经济性垄断与行政性垄断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转轨时期的垄断问题是经济性垄断与行政性垄断问题。因此,有必要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性垄断与行政性垄断问题。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将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还较少,对经济性垄断的效率、行政性垄断的本质及危害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拟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我国的经济性垄断、行政性垄断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优化我国产业组织结构,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垄断的经济学分析;第叁部分通过市场集中度和企业规模两个指标,对中国经济性垄断的演变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由此发现中国的产业集中度很低,经济性垄断结构还相对缺乏,分散竞争严重,大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显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加快形成寡头垄断型工业市场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第四部分对行政性垄断的特征及危害进行了分析,认为行政性垄断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都具有不良的影响。第五部分参照发达国家制定与实施《反垄断法》的目标取向并结合我国垄断的发展现状,对现阶段中国制定与实施《反垄断法》的目标取向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后认为:我国经济性垄断严重缺乏、行政性垄断过度,应在《反垄断法》中对经济性垄断、行政性垄断要区别进行规制。对经济性垄断的规制又应进一步区分为经济性垄断结构与经济性垄断行为的规制,并采取不同的规制措施;对行政性垄断的规制应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适度的经济性垄断结构应该成为中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将经济性垄断区分为垄断市场结构和垄断市场行为,行政性垄断降低经济效率,经济性垄断应具体分析,并提出《反垄断法》应重点规制垄断行为,而不是限制垄断结构。二是将行政性垄断纳入SCP分析框架,从而丰富了这一分析框架的内涵,利用该框架对行政性垄断的性质、危害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叁是对我国现阶段市场结构现状、问题及其绩效进行了一定的实证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4-10)

华慧[10](2004)在《我国经济性垄断的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垄断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现象,分析垄断的成因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垄断。经济性垄断的成因往往为人 们所忽视,本文在借鉴西方经济学对垄断成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经济性垄断的一般成因和特殊成因进 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7期)

经济性垄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中国处于市场地位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会出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垄断即经济性垄断。经济性垄断不同于行政垄断,其在特定阶段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垄断,一般是以企业组织形式实现的。而当前的经济性垄断更多的以产业集群方式出现。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垄断,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当前中国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优势地位,具备了实现经济性垄断的条件。产业集群要实现经济性垄断,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对外动态竞争力的提升和内部产业链结构的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性垄断论文参考文献

[1].林梨奎.经济性垄断与企业资源错配:纠正效应或错配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

[2].朱云平.产业集群经济性垄断的实现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朱云平.企业与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垄断实现能力比较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

[4].彭晓娟.出租车行业经济性垄断背后的行政性垄断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

[5].危怀安.经济性垄断的效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苏俊.规制我国经济性垄断行为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时建中.经济性垄断案件调查程序探讨[J].工商行政管理.2006

[8].曾中平,蒲庆红.论经济性垄断的法律规制[J].经济视角.2006

[9].贾卫萍.中国转轨过程中的经济性垄断与行政性垄断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

[10].华慧.我国经济性垄断的成因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

标签:;  ;  ;  ;  ;  ;  ;  

经济性垄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