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强震持续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持续时间,强震,损伤,重力坝,震级,烈度,工程。
强震持续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东,刘云贺,马静[1](2016)在《考虑强震持续时间的混凝土重力坝损伤累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和塑性损伤力学的方法分析了混凝土重力坝在不同强震持续时间(强震持时)作用下的非线性损伤累积破坏效应,并根据大坝局部损伤评价指标和整体损伤评价指标对大坝损伤累积破坏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强震持续时间对混凝土大坝损伤累积破坏有重要的影响,地震动强震持续时间越长,混凝土大坝损伤累积破坏越大;根据局部损伤评价指标可以有效地判定大坝抗震薄弱部位在大坝中上部,并且大坝整体损伤累积破坏指数可以反映地震动作用下大坝的整体损伤累积破坏程度,从而有效评价混凝土大坝的抗震性能,为混凝土大坝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Elena,I,Novikova,M,D,Trifunac[2](1994)在《沉积盆地的几何形状对强震地面运动的与频率有关的持续时间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描述强震地面运动持续时间的几个经验模型。我们将运动函数,f(t)的持续时间定义为积分inegtral from n=0 to 1(f~2(τ)dτ)达到其最终数值的重要部分的时间间隔的总和,此处,f(t)为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所有记录均通过12个窄滤波器进行带通滤波,而强震地面运动的持续时间系在这些频带分别进行研究。除了震级、震中距等传统参数之外,还考虑其他叁个参数,这些参数描述围绕着记录台站的沉积盆地的几何形状。文中说明沉积物的存在怎样延长对应于某些频率的持续时间。这一延长可近似表为沉积河谷的深度和宽度的一个耦联的二次函数,同时表为在台站处能反射传到台站的地震波的岩石所对应的角的线性函数。最大延长发生在沉积物的深度和宽度为中等时(深度为2~3km,宽度为30~50km)。当频率接近于1Hz时,附加的持续时间可大到6~7秒。文中研究了形成强震运动的总的持续时间的强震运动各个时间间隔的长度和数目,结果表明,附加的持续时间可解释为波由沉积河谷的底部和侧边的多次反射所致。(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1994年02期)
夏玉胜,秦保燕[3](1992)在《尾波持续时间比τ_H/τ_V 在强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Aki等人提出的尾波理论,导出了地方震尾波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持续时间比的具体表达式: τ_H/τ_V=I_H/I_V(Q_H/Q_V)~(1/4)·B_H/B_V。该式表明,τ_H/τ_V的变化主要反映了震源体一定范围内,由于介质的各向异性而引起的尾波在不同方向上的激发及衰减能力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地震前τ_H/τ_V短临异常的物理机制,认为异常的产生与孕震期间介质内裂隙的出现和闭合有关。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τ_H/τ_V都有不同程度的短期低值异常及临震高值突跳。门源地震前后门源台记录的直达S波的最大振幅比A_(mH)/A_(mv)也有与尾波持续时间比类似的异常。最后通过对一些震例的分析,初步得到震级与异常时间的关系为M=0.657lnT+3.44。(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1992年03期)
K.Meskourjs,田启文[4](1984)在《强震持续时间对非线性结构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长久以来,人们就认为在中、强震活动地区,只要结构不完全倒毁,建筑结构的设计明确考虑弹塑性的性质是二种正确的设计思想。当然,弹塑性设计方法比线弹性设计方法涉及的问题要多,而且荷载参数和结构细部都含有与非线性结构反应有关的新含(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1984年06期)
M.W.Mc,Cann,Jr.F.Sauter,H.C.Shah,聂凤兰[5](1982)在《强震地面运动持续时间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泛地认为强震地面运动的持续时间是影响人造结构反应的重要因素。本项研究的基础是采取和用均方根加速度作为地面运动的一个参数相一致的方式来定义强震地面运动的持续时间。均方根加速度和持续时间是度量强震地面运动强度的一个良好尺度。通过累积均方根(RMS,即root-mean square)函数,研究了均方根加速度对持续时间的依赖关系。均方根的变化率是通过取累积均方根函数的导数而取得的。此导数能够认别出自此以后均方根加速度总是下降的时间。在定义有效持续时间(T_2—T_1)时,这个时间值被用来作为上限截断时间(T_2)。根据反向时间尺度,对记录进行上述运算则可得出下限截断时间(T_1)。文中列出了30个强震地面运动记录水平分量数据(用强震地面运动的均方根加速度),并对按Trifunac-Brady,Bolt以及Vanmarke和Lai方法以及本文所建议的方法所确定的强震地面运动持续时间作了比较。文中还对均方根加速度作为地面运动的一个参数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动态》期刊1982年S1期)
王广军[6](1981)在《强震持续时间及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地面运动的强度(峰加速度,峰速度)、波频特性和持续时间是表征强震破坏作用的主要因素,即所谓强震叁要素。振动强度和频谱特征对结构的破坏效应很早以来就为人们所注视,许多研究者不但提出其表述方式,而且还给出它们与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定量统计关系。相比之下,强(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动态》期刊1981年03期)
强震持续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描述强震地面运动持续时间的几个经验模型。我们将运动函数,f(t)的持续时间定义为积分inegtral from n=0 to 1(f~2(τ)dτ)达到其最终数值的重要部分的时间间隔的总和,此处,f(t)为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所有记录均通过12个窄滤波器进行带通滤波,而强震地面运动的持续时间系在这些频带分别进行研究。除了震级、震中距等传统参数之外,还考虑其他叁个参数,这些参数描述围绕着记录台站的沉积盆地的几何形状。文中说明沉积物的存在怎样延长对应于某些频率的持续时间。这一延长可近似表为沉积河谷的深度和宽度的一个耦联的二次函数,同时表为在台站处能反射传到台站的地震波的岩石所对应的角的线性函数。最大延长发生在沉积物的深度和宽度为中等时(深度为2~3km,宽度为30~50km)。当频率接近于1Hz时,附加的持续时间可大到6~7秒。文中研究了形成强震运动的总的持续时间的强震运动各个时间间隔的长度和数目,结果表明,附加的持续时间可解释为波由沉积河谷的底部和侧边的多次反射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震持续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郑晓东,刘云贺,马静.考虑强震持续时间的混凝土重力坝损伤累积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6
[2].Elena,I,Novikova,M,D,Trifunac.沉积盆地的几何形状对强震地面运动的与频率有关的持续时间的影响(英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
[3].夏玉胜,秦保燕.尾波持续时间比τ_H/τ_V在强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1992
[4].K.Meskourjs,田启文.强震持续时间对非线性结构反应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1984
[5].M.W.Mc,Cann,Jr.F.Sauter,H.C.Shah,聂凤兰.强震地面运动持续时间的确定[J].地震工程动态.1982
[6].王广军.强震持续时间及其研究[J].地震工程动态.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