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协调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境,区域经济,评价,伊宁市,农业,资源,足迹。
环境协调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朱佳,戴彦,唐龙[1](2019)在《我国大城市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空间协调性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概念与内涵及协调性作用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以西安叁大历史街区为例,结合空间的实地调研,通过协调度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表明协调度差异的原因在于改造过程中文化表达方式、消费空间分异和周边空间包容性差异,因而必须深刻挖掘街区文化内涵,从文化延续、商业带动和空间优化叁个方面通过加强街区内外文化联系、商业互动效应和居民场所认同感起到历史资源纳入城市生活空间协同发展的良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魏梦瑶,张庆红[2](2019)在《南疆四地州县域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鲍丁尔系统学原理,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南疆四地州33个县(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表明,当前南疆四地州总体的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环境效益高于区域经济效益。由于南疆四地州处于资源环境脆弱与深度贫困高度重合区域,且总体为经济滞后类型,因此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提高对农业资源环境的重视,有利于南疆四地州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霍琴琴,李松,韩芳,周圣义[3](2019)在《乌鲁木齐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及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引入协调模型和机制分析,对2006年~2016年乌鲁木齐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基础上,旨在探究乌鲁木齐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整体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状况逐年好转,且经济发展高于人居环境的发展,两系统整体协调度上升。从协调发展阶段类型看,2006年~2009年属于发展不平衡阶段,2009年之后属于转型过渡阶段。两系统的协调度曲线呈现倒"U"状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刘海军,崔东,闫俊杰,孙国军,阿依夏木古力·塞麦提[4](2019)在《伊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评价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压力、状态5个方面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测度指标体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和权重系数法对伊宁市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伊宁城市化经历了缓慢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快速推进期3个阶段,城市化子系统和各系统要素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较高的趋同性,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总的发展态势呈现"M"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状态呈现指数函数增长,城市化发展长期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导致耦合协调度较低,在耦合类型上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4个发展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耦合协调度趋向良好状态发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王刚毅,刘杰[5](2019)在《基于改进水生态足迹的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以中原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基于改进的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中原城市群2001~2016年水量生态足迹和水质生态足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脱钩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环境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总体水生态足迹表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农业水足迹在水量生态足迹中比重最大,超过50%;(2)地下水质生态足迹和地表水质生态足迹的比例约为4∶3,2001~2010年导致地表水质生态足迹面积最大的污染物是硝态氮,2011~2016年磷是最主要的污染物,而导致地下水质生态足迹的规律较为复杂,由多种污染物交替决定;(3) 2001~2016年,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由弱脱钩的不协调和初级协调向强脱钩的中级协调转变,表明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逐步增强;(4)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时间上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中原城市群在协调度上的表现优于其在脱钩指数上的表现。(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1期)
王彦发,马琼[6](2018)在《新疆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构建区域协调理论中的协调度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县(市)的总体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新疆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整体上处于良好协调发展水平阶段,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各区多处在协调发展水平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协调发展类型不同,表现出突出的协调发展程度差异和明显的地域差异。(3)协调发展类型多元,协调发展程度差异度达0. 426,呈跨度协调发展和过度发展。(4)不同区域体现在协调发展程度和协调发展类型间地域差异的原因不同。为了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疆应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12期)
魏媛,王晓颖,吴长勇,晏银美[7](2018)在《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评价——以贵州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0.07、0.37及0.22上升至2015年的0.81、0.69及0.75,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2)系统动态耦合度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1≤C≤1.0,整体处于由中等水平耦合向良好水平耦合演进状态;(3)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跃升的趋势,0.27≤D≤0.9,整体处于从中度、轻度失调衰退型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型演变状态,但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10期)
何伟,宋国君,付晓东,杜倩倩[8](2018)在《我国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政府、企业与公众的环境监管、污染治理、环境诉求等量化指标构建了环境与经济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2000、2005、2010和2014年30个省域的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展开评价。结果显示:环境与经济协调性指数相对较高的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指数值相对较低的是贵州、新疆、宁夏、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的环境与经济协调性水平排名基本保持前叁名水平;广东、江苏、浙江基本保持排名前4至8名的水平;广西、贵州、云南基本保持排名后五位的水平。从时空格局演进看,省域环境与经济协调性水平时空格局变化程度不大,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始终显着高于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二产比重和环境与经济协调性指数总体呈现负相关关系;环境治理对于环境与经济协调性能力的贡献程度参差不齐,而环境规制政策对环境与经济协调性的影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陈仁安[9](2018)在《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了解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方法]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通过区域协调理论中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以重庆市农业发展8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当前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总体处在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相较而言比较滞后;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表现出突出地域差异,其中双桥区协调发展度最高,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石柱县、城口县、酉阳县协调发展度较低,还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除城口县外,研究对象中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度均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相对滞后。[结论]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且资源环境保护相对滞后,重庆市应提高对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视,积极推进两者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8年04期)
朱龙,汤江龙,牛月华,张静敏[10](2017)在《基于物元模型的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评价——以长江中游经济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物元模型探究长江中游经济带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问题,以促进流域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结果发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该流域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较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生态环境未受到严重破坏.研究结论显示:(1)工业"叁废"对环境的影响致使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2)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有助于缓解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这种投入边际效应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为正.(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环境协调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鲍丁尔系统学原理,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南疆四地州33个县(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表明,当前南疆四地州总体的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环境效益高于区域经济效益。由于南疆四地州处于资源环境脆弱与深度贫困高度重合区域,且总体为经济滞后类型,因此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提高对农业资源环境的重视,有利于南疆四地州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协调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协调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朱佳,戴彦,唐龙.我国大城市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空间协调性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2].魏梦瑶,张庆红.南疆四地州县域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评价[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
[3].霍琴琴,李松,韩芳,周圣义.乌鲁木齐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及响应机制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9
[4].刘海军,崔东,闫俊杰,孙国军,阿依夏木古力·塞麦提.伊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5].王刚毅,刘杰.基于改进水生态足迹的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6].王彦发,马琼.新疆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
[7].魏媛,王晓颖,吴长勇,晏银美.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评价——以贵州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8
[8].何伟,宋国君,付晓东,杜倩倩.我国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18
[9].陈仁安.重庆市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10].朱龙,汤江龙,牛月华,张静敏.基于物元模型的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评价——以长江中游经济带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