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称代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代词,人称,认知,主体,论语,体认,议论文。
人称代词论文文献综述
廖彬,谭占海[1](2019)在《第一人称代词I的实体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探讨第一人称实体的存在范围和存在条件,确立第一人称的实体是什么。第一人称I通过借鉴维特斯根坦和王湘南对于第一人称I概念的理解和整合,定义第一人称I实体出现的条件,即认为第一人称是一种活动者有意识地利用自我能力对第一人称符号指称物关系辨认、判断和活动的过程,以期待能从不同角度理解第一人称I在人类认知过程。(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1期)
赵永峰[2](2019)在《体认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主体间性研究——以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变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认语言学践行"现实—认知—语言"的基本理念,强调人类体验在认知世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社会性既是人类体验的基本属性,也是认知主体对包括社会在内的"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这就需要人类在特定语境中认知特定对象时就认知方式和结果达成一致,从而形成主体间性。基于此,本文以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变迁为考察对象,以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为语料主要来源,探析基于社会体认的语言主体间性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本研究发现人类是通过管道隐喻和舞蹈隐喻实现社会互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隐转喻认知机制实现意义拓展;第一人称代词历经竞争选择和社会变迁,其功能不断得到健全,形态从多元趋于单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9年06期)
闫亚平[3](2019)在《人称代词变换的立场导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纷繁复杂的人称代词变换,实为言语互动交际中一种显着而有效的立场建构手段。正面立场建构的需要,带来人称代词"交互站位"式变换和"他人站位"式变换,而负面立场建构的需要,带来的则是人称代词"相离站位"式变换。可见,从立场建构需要的角度考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人称代词变换现象得以浮现的功能动因,还能发现其变换的立场导向与规律。(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9年05期)
沈玉如[4](2019)在《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人称代词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议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最常见、最具挑战性的一种写作体裁。影响议论文写作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人称代词的使用是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以91篇随机抽取的某地方新升本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议论文作为研究语料,通过定性和描述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议论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使用人称代词时主要存在叁大问题:(1)过多使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2)第叁人称代词使用不当;(3)人称代词混用。文章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期教师关注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并设法帮助他们学会正确使用人称代词,达到写作目的。(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郭鸿燕,刘芳[5](2019)在《长子方言的人称代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其方言属于晋语上党片长治小片。长子方言第一、二人称代词单数在领属位置后跟普通名词、亲属称谓名词和处所名词时存在使用限制。第一、二人称代词复数存在异根、合音、附加等形式的并用和迭用,第叁人称代词复数虽采用单纯附加式,但不同表现形式的迭置有距离远近的区分。由此看出,长子方言人称代词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文珍,武慧敏,卫凯丽[6](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中的人称代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着作,其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叙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观点方法及个人情况,其对话基本是一对一的。本文借助语料库工具,对《论语》的研究发现,其在使用情况、称数问题、语法功能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鲜明的特色。分析《论语》对于我们研究上古汉语口语使用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中小学《论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9期)
黄恋迪[7](2019)在《浅论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词中大量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其运用频率居于同时代词人之首,涉及苏轼的日常生活、个人意志的表达和个体经验的叙述等方面。笔者试将苏轼与其同时代词人的词作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并作比较,分析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与特点,并以此为依据研究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进一步强化苏词主体意识和丰富词作内容的作用,为后世词作注入苏轼自我之精神,加强了词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意义深远。(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完权[8](2019)在《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称代词是广义移指词,指称对象随情境而变;甚至可偏离于典型的指代对象,即狭义移指用法。本文尝试基于认知语用学的互动理念,解释人称代词广义移指与狭义移指的共同机制。人称代词的基本语法意义恒定不变。认识到语言世界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则可以发现,移指意义是发话人和释话人在各自自然坐标系与话语坐标系的转移和联系中,运用各种直指机制而联合建构的语用解读。决定代词指称对象的是会话双方在不同指示坐标系中各自的参与者角色。(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赵永峰[9](2019)在《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认语言学强调认知主体在认知世界时体验和认知的互动关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体验活动发生的情境具有社会性,个体语言经过社会化后才成为人们交际通用的社群语言;个体语言经过社会"规约"和"净化",经历和完成主体间性的建构,语言形式和用法才能相对固定下来,方可承担语言交际的任务。本文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基于体认语言学的体验和认知观,系统探索语言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经历了激烈的、漫长的社会斗争和社会规范运动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朱晓莉[10](2019)在《中韩人称代词使用对比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中韩人称代词使用上,对比分析了两国使用及变化特点,总结出汉语的人称代词具有敬谦意识越来越弱,而与其他称谓组合能力较强的特点。韩语的人称代词具有叁个特点,分别是使用频率低、形式多和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7期)
人称代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体认语言学践行"现实—认知—语言"的基本理念,强调人类体验在认知世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社会性既是人类体验的基本属性,也是认知主体对包括社会在内的"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这就需要人类在特定语境中认知特定对象时就认知方式和结果达成一致,从而形成主体间性。基于此,本文以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变迁为考察对象,以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为语料主要来源,探析基于社会体认的语言主体间性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本研究发现人类是通过管道隐喻和舞蹈隐喻实现社会互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隐转喻认知机制实现意义拓展;第一人称代词历经竞争选择和社会变迁,其功能不断得到健全,形态从多元趋于单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称代词论文参考文献
[1].廖彬,谭占海.第一人称代词I的实体讨论[J].大众文艺.2019
[2].赵永峰.体认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主体间性研究——以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变迁为例[J].中国外语.2019
[3].闫亚平.人称代词变换的立场导向[J].汉语学习.2019
[4].沈玉如.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人称代词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5].郭鸿燕,刘芳.长子方言的人称代词[J].长治学院学报.2019
[6].李文珍,武慧敏,卫凯丽.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中的人称代词研究[J].北方文学.2019
[7].黄恋迪.浅论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和影响[J].名作欣赏.2019
[8].完权.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9
[9].赵永峰.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J].外国语文.2019
[10].朱晓莉.中韩人称代词使用对比与分析[J].北方文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