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侧苍白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苍白球,电极,帕金森病,导向,深部,后部,秽语。
内侧苍白球论文文献综述
丁方香[1](2013)在《深部脑刺激在探究束旁核和内侧苍白球的联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影响1%55岁以上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已被广泛用于PD的治疗,但是,这项治疗方式的许多方面仍存有争议。本课题利用立体定位技术在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 Tegmental Area,VTA)和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SNc)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PD动物模型。在PD大鼠脑内植入自制电极,深部脑刺激束旁核(Parafascicular Nucleus, PF),记录内侧苍白球(Internal Segment of Globus Pallidus,IGP)的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 LFPs)信号。深部脑刺激PD大鼠IGP,记录PF的LFPs信号。同时,在正常大鼠脑内植入电极,记录正常大鼠IGP和PF的LFPs。Matlab软件对LFPs信号频谱分析显示:PD大鼠IGP的LFPs与正常大鼠相比较发生显着变化,表现为在0~30Hz频段范围内信号占总信号百分比明显减小,30Hz~100Hz频段范围内明显增多;PF LFPs在0~7Hz频段范围内所占总信号百分比明显减小,7~30Hz频段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30~100Hz和其他频段范围内明显增多。能量谱密度(PowerSpectral Density, PSD)分析显示:实验组大鼠IGP的LFPs和PF的LFPs与正常大鼠相比较发现,频率所代表的能量值的变化趋势与频谱分析的结果基本相符。进行电刺激的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深部脑刺激刺激PD大鼠PF后IGP LFPs与刺激之前相比,其变化为30~100Hz频段范围内信号占总信号百分比明显增多,其他频段没有明显变化;深部脑刺激PD大鼠IGP后PF的LFPs与刺激之前相比,其变化为在小于30Hz频段范围内信号百分比明显减小,30Hz以上频段范围内明显增多。PSD分析结果显示:PD模型大鼠IGP LFPs在刺激PF后其能量变化为,频率在25Hz以上的高频段的IGPLFPs其能量值明显高于刺激前大鼠IGP LFPs;PD模型大鼠PF的LFPs在刺激IGP后与刺激之前相比其能量变化为,频率在20Hz以上范围的高频的信号能量值明显升高。中性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处理脑片结果显示:PD大鼠黑质(Substantia Nigra, SN)损伤侧致密带明显消失,与SN正常侧相比,神经元胞体发生明显萎缩,几乎没有完整的神经元结构。对PF和IGP分别进行深部脑刺激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处理PD大鼠脑片发现,SN损伤侧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本课题结论如下:PD大鼠IGP和PF的LFPs较正常大鼠都发生了变化,两核团的放电变化均表现为低频段的信号占总信号的百分比减小,高频段的信号百分比增多;深部脑刺激PF使IGP LFPs在高频段信号的百分比增多,高频段的信号的能量值增高,说明深部脑刺激PF对IGP的放电有增强作用;深部脑刺激IGP对PF LFPs的影响,表现为低频段的信号百分比减小,高频段的信号增多,高频段的信号的能量值亦增高,说明刺激IGP对PF的放电也是一种增强作用;从深部脑刺激产生的效果来看,刺激IGP对PF的作用强于刺激PF对IGP的作用;刺激能够使PD大鼠核团的LFPs发生变化,从基础研究领域为临床DBS核团靶点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同时,通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深部脑刺激前后大鼠SN DA神经元的变化为探索DBS刺激后的机制提供了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3)
丁方香,路致远,计义正,王晓清,王敏[2](2013)在《电刺激帕金森病大鼠丘脑束旁核对内侧苍白球放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丘脑束旁核(PF)为刺激靶点,观察高频电刺激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内侧苍白球(GPi)放电的影响。方法:在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作PD模型大鼠。实验组电刺激(强度1.5V,脉冲间隔0.06ms,频率150Hz)PD大鼠PF,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比较刺激前后两组大鼠记录的GPi局部场电位(LFPs)。结果:PD大鼠GPiLFPs在7—30Hz频段占总信号百分比减小(P<0.01),而30—100Hz频段增加(P<0.05)。第一次电刺激PD大鼠PF后,GPiLFPs在7—12Hz频段有所改善(P<0.05),在第一次电刺激后的刺激效果表现为GPiLFPs在7—30Hz频段进一步减小(P<0.01)。结论:PD大鼠GPiLFPs低频段占总信号百分比极其显着减小,高频段显着增多,电刺激PF能够改善GPi低频LF-Ps。(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董生,庄平,张晓华,李建宇,李勇杰[3](2011)在《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内侧苍白球细胞电活动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底节内苍白球(GPi)细胞放电活动与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7例药物难治性TS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例,女1例)。这些患者平均年龄25.1 5.6岁,病史10-25年。所有患者采用耶鲁抽动严重程度综合量表(YGTSS)进行术前评分,术前评分为49-93分(总分100分),行GPi-DBS术治疗。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GPi细胞电活动和肢体表面肌电。应用单细胞分析技术,峰间隔(ISI)及其变异系数(CV)等分析方法探讨TS患者的GPi细胞放电模式和频率。DBS植入后5天左右开启DBS脉冲发生器,刺激参数稳定后(通常采用电压2.5-3.1V(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王学廉,高国栋,赵亚群,梁秦川,陈玲[4](2002)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改善帕金森病合并轻中度抑郁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评估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对帕金森病(PD)合并轻中度抑郁的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PD合并轻、中度抑郁患者36例,于微电极导向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前10d及术后2周进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抑郁疗效的评估。结果36例患者术后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的同时,其抑郁情绪亦有明显的改善,Webster记分、SDS总分、HAMD总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有效率91.67%。靶点更换率100%,经微电极导向技术再确认的靶点较影像学确定的靶点更偏向内侧苍白球的内侧及腹侧。结论微电极导向的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对PD合并的轻、中度抑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2年16期)
徐如祥,张旺明,张世忠,李勇杰,杨志林[5](1999)在《微电极导向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效果与评价。 方法 通过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对 C T 定位靶点进行分析、确认和调整,对109 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单侧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术(45 例) 、同期双侧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术(21 例) 、同期腹后内侧苍白球和丘脑 Vim 核联合毁损术(43 例) 。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状态行改良 Webster 法记分,分别计算改善率,并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经微电极确认后的电生理靶点与 C T定位靶点存在明显差异,靶点调整率847 % ,手术有效率100 % ,术后开状态改善率(727 ±113) % ,关状态改善率(893±81) % 。近期并发症为37 % ,无永久性并发症。 结论 微电极记录技术能显着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同期双侧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术及腹后内侧苍白球和丘脑 Vim 核联合毁损术可一次性消除或缓解患者全部症状,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华外科杂志》期刊1999年08期)
丁育基,李勇杰[6](1999)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古典的大脑运动皮质切除、豆核袢切断、丘脑束切断到脑室造影定向毁损苍白球前背部、丘脑核团,进而因左旋多巴的发现而陷入低谷,到80年代一度兴起的中脑黑质和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没有获得比较理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1999年06期)
内侧苍白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丘脑束旁核(PF)为刺激靶点,观察高频电刺激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内侧苍白球(GPi)放电的影响。方法:在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作PD模型大鼠。实验组电刺激(强度1.5V,脉冲间隔0.06ms,频率150Hz)PD大鼠PF,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比较刺激前后两组大鼠记录的GPi局部场电位(LFPs)。结果:PD大鼠GPiLFPs在7—30Hz频段占总信号百分比减小(P<0.01),而30—100Hz频段增加(P<0.05)。第一次电刺激PD大鼠PF后,GPiLFPs在7—12Hz频段有所改善(P<0.05),在第一次电刺激后的刺激效果表现为GPiLFPs在7—30Hz频段进一步减小(P<0.01)。结论:PD大鼠GPiLFPs低频段占总信号百分比极其显着减小,高频段显着增多,电刺激PF能够改善GPi低频LF-P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侧苍白球论文参考文献
[1].丁方香.深部脑刺激在探究束旁核和内侧苍白球的联系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丁方香,路致远,计义正,王晓清,王敏.电刺激帕金森病大鼠丘脑束旁核对内侧苍白球放电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
[3].董生,庄平,张晓华,李建宇,李勇杰.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内侧苍白球细胞电活动特点[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4].王学廉,高国栋,赵亚群,梁秦川,陈玲.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改善帕金森病合并轻中度抑郁的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2
[5].徐如祥,张旺明,张世忠,李勇杰,杨志林.微电极导向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J].中华外科杂志.1999
[6].丁育基,李勇杰.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关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