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期论文_刘文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支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支,粤北,岩浆岩,花岗岩,成矿,地球化学,地区。

印支期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浩[1](2019)在《川滇黔交界地区印支期铅锌矿床成矿温度偏高的成因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云南、贵州叁省交界地区产出大量的铅锌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这些铅锌矿床的共同特征是以碳酸盐地层为容矿围岩。基于闪锌矿Rb-Sr定年,可将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成矿作用划分为两期,第一期为密西西比纪,以大梁子和天宝山铅锌矿为代表,年龄为345-366Ma左右,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拉张环境下,其控矿构造为NWW向的张性断层,发育大量张性角砾岩。第二期为印支期,以会泽、毛坪、茂租、金砂厂等铅锌矿为代表,年龄为191-228Ma,形成于区域性挤压背景下,其控矿构造为NE-NNE和NW向逆断层和褶皱。总体来看,成矿年龄显示成矿时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与控矿构造具有良(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石磊,周喜文,郑常青,董云峰,周枭[2](2019)在《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岩群印支期变质变形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岩群在印支期变质事件影响下发生变质变形,通过详细野外调查和岩相学研究,可将其划分为3期变质变形序列:S1变形期,NW向片麻理记录的残留紧闭褶皱,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内部定向分布的包裹体矿物,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泥质)和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长英质);S2变形期,区域性宽缓褶皱及NE向缓倾透入性片麻理,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定向分布的基质矿物,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泥质)和石榴子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长英质);S3变形期,NE向陡倾透入性片麻理及韧脆性断裂大部分被花岗斑岩脉填充,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周围退变矿物,石榴子石+矽线石+堇青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钾长石(泥质)和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长英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八都岩群印支期变质事件峰期变质程度达到麻粒岩相,显示顺时针近等温降压(ITD)型的p-T演化轨迹,S_1—S_3变质变形反映出从俯冲碰撞到快速折返冷却的演化过程,伴随S3同期侵位的花岗斑岩锆石U-Pb定年结果,将该演化过程完成时间约束在229.7 Ma,可能是浙西南地区对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域内印支华南华北板块之间俯冲碰撞过程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覃洪锋,黄锡强,蒋剑,谭斌,潘金光[3](2019)在《苗儿山印支期不同阶段花岗岩与钨多金属成矿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桂北苗儿山印支期花岗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其中钨多金属矿床主要与晚阶段花岗岩浆活动有关,晚阶段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环境,研究表明其成岩与成矿过程中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由于地幔物质、深部热液和流体的参与,促进了晚阶段大规模花岗岩形成及钨多金属成矿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2期)

张俊涛[4](2019)在《粤北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粤北白石坳地区广泛出露的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区域大地构造学等方法,分析了其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及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是古元古代地壳组分经部分熔融的产物,原岩为泥质岩和杂砂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其成因模式为印支期的区域上陆-陆碰撞致使华南地区地壳由伸展机制向挤压机制转换,地壳加厚作用导致下地壳密度的增大,岩石圈重力不稳定而发生拆沉作用,引起地幔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从而促使富硅铝地壳物质发生大规模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过铝质花岗岩。(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陈国忠,李康宁,李注苍[5](2019)在《夏河-合作矿集区印支期TTG岩石组合、构造意义及其与金成矿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造山带岩浆活动发育,成矿作用密集,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地区。夏河—合作矿集区是西秦岭地区重要的矿集区之一,区内目前已发现早子沟、加甘滩两个特大型金矿及多处中小型金矿床(点),目前对区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构造演化、成岩成矿时代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对区内的构造环境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通过分析矿集区内侵入岩时空分布、岩石学特征及其TTG岩石组合,讨论了矿集区TTG岩石组合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性质,进而分析了其与矿集区内金成矿的关系。根据矿集区内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与投图研究,矿集区内岩浆岩岩性主要为闪长岩一花岗闪长岩一石英二长岩一黑云母花岗岩,多属于I型花岗岩,具大陆边缘弧花岗岩(CAG)的特征。岩浆主要来源于玄武质洋壳的脱水熔融,为洋壳基性岩浆和大陆上地幔岩浆的混合物。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该TTG岩石组合与其西延出露的高镁安山岩构成组成极性,表明西秦岭造山带是由一系列微板块与许多小洋盆组成的具有多幕俯冲的多岛洋盆。在石炭纪—叁迭纪经历了洋壳俯冲、板片断离及陆陆碰撞的演化过程,在此期间岩浆活动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液,促使地层中早期汇聚的含金物质再富集,在热动力驱动下沿有利构造方向运移,并不断萃取周围岩层中的金,在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本文来源于《矿产勘查》期刊2019年06期)

张俊涛[6](2019)在《粤北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岩相学、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粤北白石坳地区广泛出露的印支期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镜下鉴定、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花岗岩的野外地质产状、岩相学、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具以下特征:(1)绝大多数岩石样品K_2O/Na_2O>1,δ<3.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1.1,为S型过铝质花岗岩;(2)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中等负铕异常的特征(3)微量元素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Rb/Sr比值和U含量均远高于全球上地壳的平均值,属于壳源型花岗岩范畴,为区域内铀矿床的形成提供丰富的铀源。(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任龙[7](2019)在《秦岭造山带西段唐藏地区加里东-印支期岩浆作用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认识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复合碰撞造山带通常具有复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往往经历了多期次的洋壳俯冲,陆弧碰撞,陆陆碰撞,板内演化等过程,同时伴随着地幔深处地球动力学机制的重大转变和巨量岩浆作用,对大陆地壳演化过程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秦岭造山带是东亚着名的复合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多期次碰撞拼合过程。早古生代和叁迭纪的两次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镁铁质-长英质岩浆岩,并伴随有显着的地壳生长与再改造。因此,对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岩浆作用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洋俯冲与大陆碰撞过程中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导致的地壳演化。然而,秦岭造山带内加里东期-印支期火成岩成因,构造演化以及地壳演化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加里东-印支期岩浆岩(尤其是印支期埃达克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2.秦岭造山带在加里东期-印支期的大陆碰撞时间及构造演化机制;3.秦岭造山带在加里东-印支期的地壳演化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位于秦岭造山带西部的唐藏地区的镁铁质-长英火成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分析,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西秦岭造山带在加里东期发育强烈的岩浆作用和火山活动,在研究区出露高Ba-Sr侵入岩和草滩沟群火山岩。高Ba-Sr侵入岩可分为以杨家庄石英闪长岩和红花铺闪长岩为代表的富钾高Ba-Sr侵入岩和以唐藏石英闪长岩为代表的富钠高Ba-Sr侵入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富钾的闪长质岩体形成于439–438 Ma,而富钠的岩体形成于429–425 Ma。这些岩石具有偏铝质-弱过铝质的属性、高的Ba和Sr含量、相对均一的Sr和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32~0.7059,ε_(Nd)(t)=-0.65~-2.78),这些特征暗示了这些高Ba-Sr侵入岩起源于富集地幔。富钾高Ba-Sr侵入岩具有轻微的Nd–Hf同位素解耦(Δε_(Hf)(t)=2.93–5.01)、低的Nb/U比值和镁指数,说明它们起源于大陆碎屑沉积岩流体交代的地幔,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富钠高Ba-Sr侵入岩具有截然不同的Δε_(Hf)(t)值(5.72–9.35)、高的Na_2O和Nb含量、高度变化的Rb/Y、Nb/Y、Th/Zr、Nb/Zr比值,这说明其起源于被大陆碎屑沉积岩流体和玄武质板片熔体共同交代的地幔,并经历了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草滩沟群钠质流纹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为435Ma,具有高的Na_2O含量、低的镁指数和K_2O含量、明显的Eu负异常。它们具有较为富集的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612~0.70647;εNd(t)=1.03~1.62)和较大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这说明钠质流纹岩很可能是通过弧后盆地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而形成。(2)西秦岭造山带在印支期发育强烈的镁铁质-长英质岩浆作用,在研究区出露辉石岩-正长岩杂岩体、埃达克质侵入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英安斑岩)、黑云母花岗斑岩。辉石岩-正长岩杂岩体形成于233-231 Ma,主要由黑云母辉石岩、辉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组成。这些岩石具有平行的和分馏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弱Eu异常、平行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极高的Ba和Sr含量、富集的Sr和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_i=0.70535~0.70652,ε_(Nd)(t)=-1.40~-3.42)。Nd同位素值随着SiO_2含量的增加而显示降低的趋势,这进一步说明该杂岩体由富集岩石圈地幔起源的镁铁质岩浆经过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形成。埃达克质的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英安斑岩形成于237–216 Ma,并具有如下特征:偏铝质-弱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Sr/Y(31.8–77.5)和(La/Yb)_N(13.6–72.6)值、低的Y(5.3–16.3 ppm)和Yb(0.35–1.53 ppm)含量、弱Eu异常。他们的(~(87)Sr/~(86)Sr)_i值(0.70715~0.70884)、ε_(Nd)(t)值(-5.93~-3.07)、ε_(Hf)(t)值(-2.34~0.85)说明其起源于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入了富集地幔的熔体。由于缺乏高压岩浆过程的证据,我们推导的部分熔融模型证实它们的埃达克质特征(高Sr/Y)很可能继承自源区岩石(南秦岭地体的下地壳)。因此,我们认为把埃达克质的特征同特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如加厚和拆沉的地壳)联系起来需要更仔细的斟酌。黑云母花岗斑岩形成于215Ma,具有低的P_2O_5含量和镁指数、富集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高场强元素、中等分馏的稀土元素配分图、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他们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565~0.70648;ε_(Nd)(t)=-4.43~-5.33)暗示了黑云母花岗斑岩起源于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的镁铁质下地壳。低的镁指数和明显的负Eu异常暗示黑云母花岗斑岩可能来自于纯地壳熔体的分离结晶作用。(3)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演化:商丹洋在寒武纪-早志留系持续向北俯俯冲;商丹洋的闭合和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初始碰撞发生于约433Ma;西秦岭造山带内奥陶系-早志留系的镁铁质-长英质岩体(如富钾高Ba-Sr花岗岩)形成于一个板片俯冲的环境,通过板片后撤(下沉)引发的地幔楔内软流圈对流循环形成;中晚志留系的富钠高Ba-Sr侵入岩以及I、S、A型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大陆碰撞之后的板片断离背景。(4)秦岭造山带海西-印支期构造演化:勉略洋的打开和南秦岭地体从华南板块的分离发生在晚古生代(约420-400Ma);勉略洋向北开始俯冲发生于海西期中期(约320Ma);勉略洋的闭合和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在印支期的碰撞发生于约230-200Ma,表现为向北西方向延伸的剪刀式斜碰撞;在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剪刀式大陆碰撞过程中,东南向的板片撕裂引发了软流圈的上涌和随后的镁铁质-长英质岩浆作用。(5)在奥陶-早志留世,大量幔源镁铁质岩浆及其分异形成的高Ba-Sr岩体侵入西秦岭造山带,表现为净地壳的生长;该带在中晚志留系演化到了同碰撞-后碰撞背景,侵位了壳源I、S、A型花岗质岩石,表现为先存地壳的再改造;在叁迭纪由老到新依次侵位幔源镁铁质岩石、壳幔混合的侵入岩以及纯地壳起源的岩石,表现为地壳净生长向地壳再改造的逐渐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徐世来[8](2019)在《青海省龙羊峡地区印支期岩浆岩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羊峡地区位于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晚古生代―早中生裂陷槽之泽库弧后前陆盆地,区内复杂而独特的地质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为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提供了优越的成矿条件。据统计,研究区内共发现金属矿点、矿化点及矿化线索15处,显示出较大的成矿潜力和成矿远景。该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高,而对矿产研究开发及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由于研究目的及技术手段各有不同,一直没有实现系统的归纳整理。本文充分收集前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该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以龙羊峡地区当家寺酸性侵入体及与其相关的铜多金属、钨矿(化)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多学科,对成矿有关的岩浆岩进行系统野外观察及采样,结合必要的地表工程,了解区内主要矿产地质特征。对与成矿作用有关岩体进行U-Pb同位素年龄测试,分析确定中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建其构造岩浆演化格架。并总结中酸性侵入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成矿远景地区,为下一步找矿提供参考。对成矿岩体进行研究,得出当家寺岩体属中―高钾的钙碱性岩石,属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特征同火山弧花岗岩(VAG)标准的同碰撞花岗岩特征相当,表明岩石中有地壳物质的熔融。是下地壳的中酸性―偏基性的岩浆上升过程中熔融地壳物质后侵出地表而形成。侵入体侵入深度为中带,属中-浅剥蚀程度。侵位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为:压力PH_2O大于1Kb,温度在700℃~800℃间。在当家寺岩体中获得了247.2±1.7Ma、243.5±2.9Ma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确定为中叁迭世,为印支期岩浆岩,是研究区内成矿期;构造环境属陆内碰撞造山环境。中叁迭世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区重要的钨、锡、铜、铅锌多金属矿源层,并划分出1个成矿远景区和2个找矿靶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田晓航,陈凯,董少雄,罗超[9](2019)在《青海南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南山处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界,跨越秦岭弧盆系和中南祁连弧盆系,属于盆地之间的界山。南山的凸起对青海湖盆地的构造演化具有着操控的能力。但是这个特殊的地区极具复杂的特点,这个位置使附近山带构成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将从青海南山的地形和气候进行了解,分析印支期的构造,研究岩浆作用。一起探究区域构造演化,为今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05期)

吴峻明[10](2019)在《秦岭印支期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长时间的板块构造演化,秦岭碰撞造山在印支期完成拼合,形成中国陆地由此转入陆内变形。通过前人的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受到构造演化控制比较明显。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开端,并且奠定了成矿大爆发的基础,为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的转换研究提供了依据。重视秦岭印支期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研究,对理解秦岭区域成矿规律、认识秦岭造山带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建立成矿理论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印支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岩群在印支期变质事件影响下发生变质变形,通过详细野外调查和岩相学研究,可将其划分为3期变质变形序列:S1变形期,NW向片麻理记录的残留紧闭褶皱,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内部定向分布的包裹体矿物,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泥质)和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长英质);S2变形期,区域性宽缓褶皱及NE向缓倾透入性片麻理,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定向分布的基质矿物,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泥质)和石榴子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长英质);S3变形期,NE向陡倾透入性片麻理及韧脆性断裂大部分被花岗斑岩脉填充,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周围退变矿物,石榴子石+矽线石+堇青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钾长石(泥质)和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长英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八都岩群印支期变质事件峰期变质程度达到麻粒岩相,显示顺时针近等温降压(ITD)型的p-T演化轨迹,S_1—S_3变质变形反映出从俯冲碰撞到快速折返冷却的演化过程,伴随S3同期侵位的花岗斑岩锆石U-Pb定年结果,将该演化过程完成时间约束在229.7 Ma,可能是浙西南地区对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域内印支华南华北板块之间俯冲碰撞过程的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支期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浩.川滇黔交界地区印支期铅锌矿床成矿温度偏高的成因解释[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石磊,周喜文,郑常青,董云峰,周枭.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岩群印支期变质变形序列[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

[3].覃洪锋,黄锡强,蒋剑,谭斌,潘金光.苗儿山印支期不同阶段花岗岩与钨多金属成矿关系[J].世界有色金属.2019

[4].张俊涛.粤北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广东化工.2019

[5].陈国忠,李康宁,李注苍.夏河-合作矿集区印支期TTG岩石组合、构造意义及其与金成矿关系[J].矿产勘查.2019

[6].张俊涛.粤北白石坳地区印支期过铝质花岗岩岩相学、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J].广东化工.2019

[7].任龙.秦岭造山带西段唐藏地区加里东-印支期岩浆作用及地质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8].徐世来.青海省龙羊峡地区印支期岩浆岩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D].吉林大学.2019

[9].田晓航,陈凯,董少雄,罗超.青海南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J].当代旅游.2019

[10].吴峻明.秦岭印支期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9

论文知识图

铜陵矿集区构造纲要图(据吴淦国等,2...麦盖提斜坡古生界次级构造单元划分示...四川省构造纲要略图自流井组(白田坝组)砂岩碎屑成分与...北大巴山凤凰山岩体冷却历史(据陈洪...华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图(据文献[96])

标签:;  ;  ;  ;  ;  ;  ;  

印支期论文_刘文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