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朝民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岑参,边塞诗,继承
北朝民歌论文文献综述
程海军[1](2019)在《岑参边塞诗对北朝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岑参是我国着名边塞诗人,其所创作的边塞诗在我国诗坛上享有盛誉。从岑参的边塞诗特点来看,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创作手法,突出描写边塞将士的困苦与艰辛,体现了将士们奋战沙场、为国为民的高尚品格。本文即以岑参边塞诗为内容,研究其在创作上之于北朝民歌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27期)
杨安楠[2](2019)在《北朝民歌《木兰诗》的互文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本文以互文性的视角解读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唐朝韦元甫的《木兰歌》的异同,分别从时代背景、艺术形式、语言风格叁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从而体现不同文本之间相互交织,共存兼容的联系性。(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5期)
陆正安[3](2019)在《壮族民间文化与北朝民歌《木兰诗》文化交集——双语教学案例“借助壮族文化助读《木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怎么改版,《木兰诗》都被列入其中。《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名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故事。诗作热情地讴歌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因其优美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被选入初(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2期)
王丹[4](2018)在《论岑参边塞诗对北朝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朝民歌主要由北魏、北齐的游牧民族创作,保存于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里也有一部分。岑参是盛唐时期着名的边塞诗人,曾叁次出塞,创作边塞诗一百多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风俗有真切感受。在盛唐与北朝共同的边塞战争背景下,本文拟从豪侠尚武的英雄崇拜、边塞风光的真诚赞美、陇头意象的继承与发展叁方面来探讨岑参边塞诗对北朝民歌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0期)
黄玫[5](2018)在《浅析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出发,分析了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语韵特点,并对其汉英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古诗词语言的韵律与节奏、诗歌中字句的重复、诗词的修辞手法及诗词的意象这四方面展开,力求较为系统地品读《敕勒歌》的语言魅力。并在此基础上,以朱曼华的英译文为例,探讨了其汉译英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及得与失。(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5期)
黄婕[6](2017)在《北朝民歌中河洛思想的民族融合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洛思想中的民族融合性正式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异族入侵中原给社会文明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能量,民歌中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民间思想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河洛地区这一文化空间里,民族融合性经历了叁个阶段:从最初文化的对抗冲突,到统治者的政策规定强制促成,再到各民族固定杂居自然交融。民族融合最终成为河洛思想的重要特征,为开放包容的隋唐盛世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何庆庆,周雪婷[7](2016)在《概念转喻视角下北朝民歌《木兰辞》的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诗歌语言之中。本文从认知诗学概念转喻理论出发,分析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转喻的认知机制,并通过个案分析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强调译者应正确识别原诗中认知转喻机制,才能成功传递其真正内涵,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交际目的。(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6年19期)
乌亮[8](2016)在《两汉乐府诗对北朝民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乐府诗对于后世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承于诗经,后启文人五言诗和唐诗宋词,对于南朝民歌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两汉乐府诗对北朝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本文简单分析一下乐府诗歌对于北朝民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3期)
刘贵生[9](2016)在《北朝乐府民歌的地域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乐府民歌是北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北方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北朝乐府民歌打上了明显的地域特色的烙印,体现在诗歌中就是对于北方自然物色的描写、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展示以及粗犷豪放的情感世界的表达和刚健明朗风格的呈现,这种独具地域特色的乐府民歌在上承汉魏风骨下开盛唐气象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周倩如[10](2015)在《北朝民歌和《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关爱情的纯真与美好也反映在诗歌中。《诗经》和北朝民歌中有大量的爱情诗,其中有些诗歌展现了男女之间比较自由的爱情生活,尤其是刻画出了一些勇于追爱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对所钟爱的男子大胆表白、率真干脆,往往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要与所爱之人白头偕老的愿望。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诗经》和北朝民歌中的这类爱情诗歌,分析二者在女性形象、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的相似性,并分析地域的相似性、汉民族文化上的传承性和较少受礼教影响是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北朝民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本文以互文性的视角解读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唐朝韦元甫的《木兰歌》的异同,分别从时代背景、艺术形式、语言风格叁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从而体现不同文本之间相互交织,共存兼容的联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朝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1].程海军.岑参边塞诗对北朝民歌的继承与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2].杨安楠.北朝民歌《木兰诗》的互文性解读[J].大众文艺.2019
[3].陆正安.壮族民间文化与北朝民歌《木兰诗》文化交集——双语教学案例“借助壮族文化助读《木兰诗》”[J].散文百家.2019
[4].王丹.论岑参边塞诗对北朝民歌的继承与发展[J].名作欣赏.2018
[5].黄玫.浅析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J].明日风尚.2018
[6].黄婕.北朝民歌中河洛思想的民族融合性探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何庆庆,周雪婷.概念转喻视角下北朝民歌《木兰辞》的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6
[8].乌亮.两汉乐府诗对北朝民歌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6
[9].刘贵生.北朝乐府民歌的地域特色[J].衡水学院学报.2016
[10].周倩如.北朝民歌和《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