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唯物史观最终确立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章的完成。认真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内容不难发现,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在这里得到了完整建构。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中交往实践观相关内容,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往;生产;共产主义;现实意义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传媒介质的传播运用,使交往形式变得多样化,人类之间的交往活动趋向全球化的态势。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谈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被学术界认为是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成熟标志。
一、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相关概念
日常生活中见到交往的用法比较广泛,大多数指的是物体之间交往转移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等。马克思对交往的理解在他的著作中均有体现,其中在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体现了对交往实践观的初步思考。马克思在文中指出“所以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1]216在这里马克思试图打破自我意识的局限性,对人的交往赋予社会存在的属性。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中频繁出现的“内部交往”“交往关系”、交往形式”等字眼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马克思试图用所掌握的经济知识,从对生产、分工与交往之间的关系分析,去解释社会发展中交往形式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马克思在文中对精神交往也有所概述。他指出物质交往是人类交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交往实践活动,相应的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交往反应,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
马克思虽然没有给交往实践下定义,但是从他的博士论文以及其著作中,可以这样理解交往实践的内涵:交往实践是主体之间出于某种需要和目的,借助一定的传播介质,在平等基础上,表达自己思想意识和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
智库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必须着力推进,切实有效制定一套智库建设的发展策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新型智库,并将智库理念融入信息服务中,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稳步发展。
二、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虽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没有明确地界定交往实践概念,但文章综合地概述了交往实践思想,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完成了交往实践观的完整建构。分析文章中所显现出来的交往与生产、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与人以及交往与整个人类历史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
(一)交往与生产力、生产
首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轨迹,指出人类生存的前提必须是要能够生活,必须要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的基本物质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生产过程和活动区域内所表现出来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关系需要在人与人、地域与地域相互交往过程中完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劳动工具的使用,生产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开始相互传授经验,互相学习,沟通交流变得频繁,人与人交往的范围和交往形式也随着生产力和生产的提高而扩大和多样。其次,交往沟通的程度对生产力、生产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在文中指出“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1]60如果一个区域的生产力发展快、生产物品速度快,由于缺乏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有效交往、相互传授生产经验,那么这个地区的生产就会减慢,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进而影响区域发展甚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所以,交往与生产力、生产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
(二)交往与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是在炮火的胁迫下打开的。也正是有了前面的经历,才更加“知耻而后勇”,牢记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国要加强对经济建设投入,牢牢抓住全球化发展的大浪潮,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顺应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与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秉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寻求一种共享共赢的和平发展战略,加快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交往发展步伐,促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三)交往与人类历史
人类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漫长的劳动史,更是一部精彩的交往史。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对处于全球化状态下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中国来说,对其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如果把人类历史的演进比作不断前进的列车,那生产力就可看作列车的车轮,语言的作用就像是列车的喇叭,响彻长空。语言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产物,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加速了整个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中指出 “语言也是和意识一样,只是因为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35因为交往的需要,才促使语言的产生,因此可以把交往看着是人类历史产生的基础。从刚开始的两性交往再到家庭、氏族、部落以及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在交往的基础上进行的。踩在前一代人的物质积累和精神文明发展厚实土壤上,后人才能在此基础上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积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人类历史才得以延续书写。其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章的最后用单独一个章节来说明交往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交往对共产主义实现的巨大作用。因为交往的出现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成果可以向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流通,再加上交往工具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自由频繁起来,唤醒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消灭资产阶级这个“异化”世界,从而使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共同开启共产主义人类全新历史。
(一)加强经济交往是全球化形态下的时代选择
硬文化是指教室内设置的英文标语、英语墙报、英语画刊等;校园里开办“英语角”,这些能够体现和强化一种英语氛围。
交往是开启人类历史进程的按钮,没有人类交往,就没有现在的人类历史。在人类交往实践过程中,经济交往是所有交往实践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进入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于全球化发展态势。人类开始反思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由于战争和政治“冷暴力”导致的经济建设停滞、下滑,从而引发人们生活水平滞后、社会动荡、政权危机等后果使人类开始思考历史车轮的前进究竟是靠枪支炮弹武力推动,还是靠全人类合作交往推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浪潮,新世纪的人们应该寻求一种温和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打破地域之间的狭隘交往,促使地域交往走向世界的舞台,实现共赢。因此,加强与各个国家的经济交往不仅仅是自己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全球化形态下的时代选择。
交往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社会和国家是从一定的个人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个人一定是现实的人,是存在于社会中可以感知的人,不是费尔巴哈那样从抽象中去把握人的存在。强调只有现实的人才处于交往实践中,并进行自觉地、有意识地社会活动。其次,马克思指出这种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在人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强调回归人的本质,回到交往实践的原始状态,也就是“主体”—“客体”—“主体”模式。这种交往模式打破了交往主体和交往客体之间出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打破了常规的“主体”—“客体”的交往模式。在人类以往社会交往实践中,主体都是作为彼此客体而存在的对象,这本身是在一种不平等的状态下进行交往的,真正意义上的交往实践应该是主体相对于他们彼此间被对象化的交往关系而成为主体,彼此互为主体。[2]因此,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中,人是社会交往实践的本质,是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二)增进主体间交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保障
文化交往指的就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相互交换凝练出来的体现人类本质及其力量成果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共享共进。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单单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文化交往的意义也正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交往过程中博采众长,打破自身文化限制,才能为整个人类文明贡献成果,才能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提出的。在市场经济和网络媒体的双重作用下,社会改革中难免会出现因为建设需要触及个人利益,以至于一些人经常在网络上和生活上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导致社会中凝聚着一股戾气并越来越以行为实践的方式展露出来,由这些思想外化而来的行为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构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人与人之间处在平衡状态,在涉及个人利益时能够加强沟通,互相交流,增强个人情感信任和认同。因此,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给个人留下开放、多元的空间。同时,完善法律制度,针对网上发布的不实信息给予打击,给群众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三)促进文化交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
“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1]51马克思早就表明,人的发展要依托整个社会,而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要靠人的交往才能延续。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只有在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状态下,和谐社会才能构建。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有力保障。[3]
中华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时间沉淀和历史文明凝聚而成,承载着传统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内容厚重精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明珠。社会的发展,交往的频繁,使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本身就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要更加注重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成果,主动承担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任。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要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文化交往,不仅让世界各国更好的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汲取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内涵,彼此受益,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依据美国运筹学家 T.L.Saaty的1~9标度法,将石油安全各评价指标分为A级、B级、C级、D级、E级5个等级,分别代表安全、较安全、一般、较危险、危险,分值由9~1代表安全程度递减。石油安全各个单项评价指标的安全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国内外经济和石油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专家意见,具体如表2所示。
四、结语
交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常态,是伴随着人类内在需求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马克思毕生坚持从实践出发,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论述了交往与生产、生产力,交往与整个人类的关系,强调交往实践观的本质是人,目的是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对实现共产主义进行了美好的展望。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增长期,攻坚克难的决胜期,面临着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发展困境,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认真研读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加强与各国、各民族的交流合作,借鉴和吸收别的国家发展经验,对于破除我们国家面临着的困境,推进美好“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通常情况下起病较为隐匿,生长较为缓慢,因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仅仅是筛查时会发现PSA升高或直肠指检会发现前列腺异常改变,而一旦有临床症状出现,常为较晚的进展期[1]。传统上通过观察血清PSA浓度变化以判断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2]。影像学方法主要以肿瘤体积的改变为评价指标[3]。但临床上一旦这两种指标提示治疗无效,会影响患者继续坚持接受有效方案的治疗。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以期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估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赵荷花.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研究 [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18.
[3] 郑翠贤.浅析社会交往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关系[J].民营科技,2009(7):112.
收稿日期:2018-11-21
作者简介:张海玉(1992—),女,河南驻马店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9)01-0014-03
责任编辑:仲耀黎
标签:马克思论文; 德意志论文; 人类论文; 历史论文; 意识形态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