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丹:论社会退缩论文

郑丹丹:论社会退缩论文

[摘要]所谓社会退缩,指的是个体对任务的放弃,其本质在于未能坚持决心,是竞争受挫后的消极反应。它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由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导致的。社会退缩可以理解成一种空间转换形式,并通过可见技术和不可见技术具体实现。社会关系建构方面的退缩可能对个体心理和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严重者还可能弥散影响到整体社会心态,影响社会和谐与发展。建设多元差异的社会文化是减少社会退缩、改善社会消极心态的根本解决方案。

[关键词]社会退缩;意志薄弱;空间跨越;性别悖论

社会退缩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回避与人交往到极端自闭,从职业倦怠到彻底退出职业领域,都可能是社会退缩的表现形式。人们在社会关系方面退缩,可能损害个人幸福与人际和谐,甚至进而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建设;人们在目标完成方面退缩,则难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社会退缩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关于社会退缩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按其内容可以分为社会关系方面的退缩以及目标完成方面的退缩,心理学主要研究前者,管理学则更关注后者。目前学术界对社会退缩影响因素的探讨多涉及人际及组织层面,比如对儿童退缩行为的探讨大多关注父母教养方式、老师的教育行为、同伴关系、班级氛围等,对工作退缩现象则关注领导者风格、组织压力、组织内的公平等,有些研究甚至考察到更宏观的文化差异因素。可见,社会退缩不完全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心理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现象。对这样一个普遍存在且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目前学术界尚缺乏整体的论述。

社会退缩的本质如何?其内在生产机制是什么?它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并具体实现的?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学和哲学视阈下的社会退缩

管理学对职业退缩的研究主要采取心理学研究框架,因此,此处统称为心理学视阈下的社会退缩研究。在此,先分别从关系退缩和工作退缩两个方面对已有的观点进行简单归纳,之后再介绍哲学中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一)关系退缩

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它泛指儿童跨情境、时间,在陌生和熟悉环境下都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被看作是一种适应困境。(1)Rubin,K.H.,Coplan,R.J.,and J.C.Bowker.“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9,60(1).研究发现,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相关的因素包括:父母关系特征(婚姻质量、父母性格、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生活观念等)(2)李晶、陈圆圆、刘国艳、张璟:《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与父母婚姻质量的关系》,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8)。、亲子关系状况(3)张晓、陈会昌、张桂芳、周博芳、吴巍:《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载《心理学报》,2008(5)。、父母的教养方式(态度、行为)(4)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载《心理科学》,2003(1)。、班级环境变量(同伴关系、老师行为)(5)郭伯良、王燕、张雷:《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载《心理学报》,2005(2)。以及网络使用水平(6)张国华、戴必兵、雷雳:《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同学关系的调节效应》,载《心理学报》,2013(12)。等。

可见,心理学对社会退缩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人际而非个体内在心理机制的角度着手,还包括对一些组织变量的考察,比如班级环境变量。有些研究则更进一步,关注到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与速度等更宏观的结构性要素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比如西方的研究大多发现社交淡漠儿童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社会、情绪和学校适应困难。而中国的社交淡漠儿童会得到同伴的负面评价和排斥,并存在更多的内化行为问题。这背后的根源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对这些行为的不同界定和差异对待。(7)丁雪辰、张田、邓欣媚、桑标、方力、程琛:《“孤芳自赏”还是“茕茕孑立”:儿童社交淡漠适应功能的文化差异》,载《心理科学进展》,2015(3)。

(儿童)心理学对关系退缩的有关研究揭示了社会退缩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除极少数情况外,个体是(正常地)独立还是(消极地)退缩,不是纯粹的心理学现象,甚至不是客观现象,而是社会界定的结果,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显然,对社会退缩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必须纳入社会学视野。

(二)工作退缩

社会学的基本共识是,异质性与不平等是社会的基本属性。社会中的机会并非平均分布的,所有的理性选择都是现实条件约束下的选择,种族、年龄、性别、阶层等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因此,如果面对同样的目标,有些群体比另一些群体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机会,更容易在竞争中获胜。处于社会安排的不利地位的群体显然竞争压力更大,因此,用越轨方式进行应对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这是默顿失范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免耕播种技术是农机和农艺有效结合的重要产物,是一次技术的改革。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免耕播种技术具有保墒、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土地流失、抑制土地荒漠化、降低作业劳动强度、减少成本投入等显著的效益。

近年来,总体式研究视角被学术界普遍接纳,其代表人物比尔(Beehr)等认为,可以把一些不同的退缩表现形式(如员工主动离职、缺席、迟到和低工作投入等)整合到“工作退缩行为”这一概念之下进行研究。(10)Beehr,T.A.,and N.Gupta.“A Note on the Structure of Employee Withdrawl”.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Performance.1978,21(1).这一整合框架给出的定义强调工作退缩的几个特点:一是有意性。行为的发生是主动的,不受他人命令指使。二是目的性。躲避令其反感或不满的工作情境。三是整体性。工作退缩行为代表一个连续递进的行为序列,由偶尔的白日梦开始,逐步扩大到迟到和缺席,并最终引发员工离职,退缩程度依次增强。(11)Beehr,T.A.,and N.Gupta.“A Note on the Structure of Employee Withdrawl”.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Performance.1978,21(1).

受此启发,本研究意图拓展社会退缩的研究范围,系统地对社会退缩进行整体考察,关注个体通过在不同场所(空间)中跨越而实现社会退缩的现象。实际上,白日梦也可以看作是从工作场所向梦想空间的瞬间跨越。

(三)意志薄弱

究其实质,社会退缩被当作一种异常现象,是对正常应当采取的行为的背离。哲学家戴维森指出,“如果一个当事人不遵循自己的较佳判断去做事,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说他的意志是薄弱的”。(12)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46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笔者认为,意志薄弱(13)哲学文献中类似说法有意志薄弱、意志软弱、意志无力等,均指的是weakness of the will。本文统称为意志薄弱。可以看作是对社会退缩的一种解释路径,更强调个体主观层面因素的影响:理性与意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极端退缩者大多能力不足且单一,但自尊水平较高,因而在竞争失败时难以通过调低目标来消减压力,或者他周遭的环境(比如家长)不允许他做出这种退缩行为。这样高目标、高压力及低能力之间的紧张导致的断裂,遭遇不允许退缩的环境和自我,或者缺乏进行目标调整的能力,就可能出现极端退缩行为。

可以说,作为一种实践形式,意志薄弱在本体论层面折射了现实存在所蕴含的多重可能性,又在观念层面体现了个体意向、意欲的可变动性。若非如此,行动似乎是“命定的”,行动者成为理性选择的傀儡。这显然是不符合行动的本质的。(15)杨国荣:《论意志软弱》,载《哲学研究》,2012(8)。

笔者认为,哲学家对意志薄弱问题的探讨假定了一个超越个体的存在:较佳判断、当行之事以及似乎孤立于意欲、情感的理性存在。判断个体是否意志薄弱,取决于什么是较佳判断或当行之事。如何进行这一判断,哲学家似乎进行了悬搁,直接假定这样一个较佳判断或者当行之事是存在的、不言自明的,是可以通过全面慎思顺利实现的。实际上,正如前述心理学对儿童社会关系淡漠的研究案例展示的,在具体情境中,什么是较佳判断或者当行之事可能涉及社会结构及文化的界定,它不是客观存在物,而是人际间或者社会群体间经由沟通和交流达成的主观共识,是一种社会生成物。因此,在对社会退缩研究进行理论指导时,哲学抽象必然要下降到社会学层面,探讨具体的文化变量,这一转化的意义重大但付诸阙如。

总体说来,儿童心理学、管理学对社会退缩现象的具体研究与归因,哲学对意志薄弱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我们认识社会退缩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哲学的理论抽象与具体经验研究尚未有机整合,对社会退缩现象的系统性、整体性把握不足,更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层理论。既能合理吸纳哲学分析的理论资源,又能结合具体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对社会退缩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试图进行这样一种尝试。

二、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退缩

(一)社会退缩概念辨析

简言之,所谓社会退缩,指的是个体对任务的放弃。这里的个体可以指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包括各种社会身份。任务可以分为社会关系、社会事务两大类。综观以往的研究,对儿童社会退缩的研究主要关注其社会关系建构的失败,表现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足;对成年人社会退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场,更强调其对职场具体任务的逃避;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则介于两者之间,研究者对其社会关系及社会事务方面的任务放弃都有所关注。(16)文献参见第一部分,不再罗列。实际上,任务的两个维度——社会关系与社会事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社会关系方面的退缩可能导致社会事务完成失败(17)但不必然如此,研究发现,内向型人格可能有较强的创造力。,并进而反过来强化个体在社会关系方面的退缩。同时,先前并无社会关系退缩表现的个体,也可能由于在社会事务方面的失败而逐步走向社会关系退缩状态。

按照本文的定义,只要个体对所面对的任务有所放弃,就是社会退缩。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现象,它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可能是只针对某些具体任务的也可能是弥漫性的,它可能是轻微的也可能是严重的,可能主要表现为一种态度也可能有明确的行为……可以说,从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到极端自闭,从在工作中偷懒耍滑到彻底放弃工作成为无业游民甚至流浪汉,都可能是社会退缩的表现形式。一些极端的社会退缩形式比如自闭症或网络成瘾(18)网络成瘾的界定标准亦具有建构性,呈现出时代特征。此处指个体无法应对日常生活及学业、工作任务等而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已经被问题化甚至专业化,得到深入的研究。但实际上,社会中还存在大量并不那么极端的社会退缩形式,比如因为自我界定为失败者而不愿意与人交往,或者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其典型表现即各种形式的拖延症。即便并未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人们在社会关系建构方面退缩,也可能对个体心理和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人们在目标完成方面退缩,难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导致个体较高层面的自我实现目标难以完成,也可能影响组织目标达成,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那么严重的一般性社会退缩也是特别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至此,本文主要在个体层面对社会退缩进行了探讨。然而,我们一再指出,社会退缩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不仅意味着它主要受社会而非心理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情形下,一些社会结构、文化因素可能导致社会中的个体较为普遍地(有很大可能性)采取退缩行为,这时我们的分析就超越了个体进入社会层面。

文章由昙花写起,强调了“低调”对于生命的意义。作者写昙花,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昙花的香味、色泽、情态以及花开的时间,重在突出它的特点:美丽而低调。而后借牡丹与杨修的张扬来做对比,揭示了内敛者与张扬者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最后,由物及人,点出文章的主旨:为人当低调,方可淡泊明志,赢得美好人生。

(二)作为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物的社会退缩

用药疗程≤24 h者干预前后分别为27.42%、94.24%,24~48 h者干预前后分别为23.39%、5.76%,用药疗程>48 h者,干预前后分别为49.19%和0.00%,干预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缩短明显。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情况,见表4。

也就是说,社会可能通过强加给个体一些目标及规范来诱导甚至迫使个体做出偏离制度性要求的行为。当一个社会过于强调成功的目标,却不能提供获得成功的充足的合法途径,这种结构性的压力就很有可能导致个体采取越轨行为来加以应对,这些应对方式之一便是逃避现实,也即本文探讨的社会退缩。

煮瓜子不像炒瓜子那样吃多了会上火。外面卖的煮瓜子会有食品添加剂,那么就自己煮,然而自己煮如何烘干呢?这时候暖气就派上用场了。把葵花子加水、花椒、大料和盐煮熟之后,放暖气片上烘干即可。如果您住的是老式红砖楼,那就更好了,楼里配置的铸铁暖气比一般暖气烧得旺,瓜子更容易脱水,保持脆性。

很显然,社会退缩一定具有非理性的一面。(24)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很多时候,当欲望强烈到一定程度时,理性的判断往往被推到意识领域的边缘,难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过程。(25)杨国荣:《论意志软弱》,载《哲学研究》,2012(8)。不承认这一点,可能会因为过于夸大理性的决定作用而难以真正把握真实的社会行动。应该说,非理性的社会退缩是很重要的一种类型,至少在社会退缩行为临近发生的那一瞬间,情感和欲望而非理性驱动是其最鲜明的特征。然而,本文的重点却是要辨析那些看似非理性实则理性的行为,或者看似理性实则可能不由自主的社会退缩形式。

默顿具体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美国社会的一些结构性特征:社会从各种不同渠道不断产生一种要求保留雄心壮志的压力,一方面正面强调个体坚持崇高目标的义务,另一方面则强调对退缩者的惩罚。当时的美国人被告诫不要做一个半途而废者,其文化认同“目标低下者即是犯罪,而失败却不是”。(20)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248、269-271页,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

弥漫着雄心壮志的美国文化无疑是高竞争性的,它可能会激发个体和社会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但与这一益处相伴随的是巨大的社会压力,因为任何的竞争活动必然只有少数成功者,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心理和社会应对机制,竞争中的受挫者很有可能会面临自我贬低与怀疑。很显然,降低目标进行社会退缩原本是竞争受挫者的压力应对机制之一,但当时的美国文化不接受这一做法,美国精神病学的发展以及心理治疗方面书籍的剧增也许可以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的巨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过去几十年美国文化发生了很多改变,比如对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尊重与强调(21)赵登明、M.Harris、刘可敬:《文化同化的失败与多元文化的兴起——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分析》,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即一方面不再过于严苛地追求成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丰富了成功的含义。仔细辨析会发现,对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强调相当于增设了很多竞争项目,从规则制订层面较为根本地缓和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中丰富多维的人力资源,改善因为普遍性、结构性失败导致的消极社会心态。因此,强调差异共存和多元文化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主张,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比较好的社会治理技术,其中潜含的差异化竞争思想既不主张社会退缩因而不浪费社会资源,又在保留因为竞争而带来的社会活力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因单维度竞争带来的过高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高效发展。

值得称赞的是,时尚风格的人像作品不仅限于形式上的时尚,而更在于作品流露出来的“味道”。郑雨不仅谙熟画意摄影的表现手法,而且能突破常规,在构图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景别的选择、光影基调和物体质感等方面进行探索,体现出明显的个人趣味,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富有意味的时尚气息。历届“十杰”获得者中年纪最轻的张罗平的作品,在众多获奖作品中脱颖而出,简洁干净的画面,质朴的画面用光精到,更多了一份自然和从容,多了几分属于摄影本身的东西。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增长及效率的强调导致社会竞争程度加剧,原本多子女家庭中“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随意性和压力分担机制,也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变成独生子女独自面对成功压力的局面。家庭教育受到极端重视,反映的也许不是对子女成长的重视,而更多的是作为家长的个体感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是家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所感受到的压力的折射。其本质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同质性社会”(22)翟学伟:《信用危机的社会性根源》,载《江苏社会科学》,2014(1)。,社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向一个标准看齐,甚至仅仅以升官发财为目标来衡量成功与否,这势必会制造大量的结构性失败者,导致过高的社会压力。

显然,如何使一个社会保持竞争活力且压力适度,避免过多过度社会退缩而导致的消极社会心态,是应该深入探讨的社会建设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除了改变社会结构、文化要素之外,还有必要对社会退缩的具体实现方式等进行辨析。

三、社会退缩的空间形式及实践技术

哲学家指出,社会退缩(意志薄弱)发生的本体论前提在于其时间维度:从形成价值判断到做出行动选择再到行动实现,以及当下意欲与未来远虑之间,都存在时间差异,正是这些时间距离导致人们有可能确定该做、决定去做但却最终放弃去做,社会退缩因而发生。笔者认为,社会退缩发生过程中还具有空间维度,它往往通过对空间的压缩或者跨越来实现。

(一)社会退缩的空间形式

笔者认为,社会退缩概念假定存在一个“原本位置或空间”,社会退缩本质上可以理解成一种空间转换形式:对原本位置或空间的主动或被动操控。人们对其中一种形式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是“混日子”。由于退缩行为,个体无法达到原本有可能达到的高度,其发展空间因其退缩而缩小。为了便于表述,本文称之为空间压缩。另一种操控形式则是在不同空间之间来回跨域以实现更为隐蔽的社会退缩,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空间跨越指的是个体在不同空间中来回切换。这里说的空间可以是现实的物理空间,也可以是心灵的想象空间。个体可以在心灵内部实现现实任务空间与想象空间的切换,白日梦(幻想)、思想开小差(跑神)等即为其具体表现。这种空间切换可能是不由自主,也可能是主动投入的;可以是自由建构的(胡思乱想),也可以是借助手段的(比如上课或上班时间偷看小说)。现代社会的网络技术尤其是无线网络技术拓植了空间,使得空间的物理性进一步淡化,空间切换更为便捷也更难以控制。网络中海量的小说、游戏、娱乐八卦、资讯等形成各类空间,吸引着任务空间中的个体。这也可谓是社会退缩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的结构性因素之一。

然而,个体在不同空间中的来回切换并非一定都是社会退缩行为,它有可能只是心灵的自由流动,是胜任压力的表现。那么,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呢?笔者认为,社会退缩式的空间切换更倾向于回避来自现实的压力,它可能对个体面对的任务完成有负面作用,并进而导致个体负面消极的心理感受,比如心理负疚感和自我无力感。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发生这种空间切换行为的真正动因:心灵自由流动的空间切换应该是个体主动发起的,有一定的“筹划”意味,切换后的活动本身就是个体的目的,比如疲累的个体希望通过阅读轻松小说得到休息,作家主动神游天外寻求创作灵感。反之,社会退缩式的空间切换行为本身并非个体主动安排的,略有强迫症性质,类似一种成瘾机制,个体无法控制地、习惯性地切换到对自己更具吸引力或者更轻松愉快(难度更低)的空间,背后通常都有任务空间中个体难以完成目标的压力驱使。简言之,消除疲劳的阅读是心灵的自由流动,是用以应对压力的主动形式;想起沉重的任务感到难以完成,不由自主地打开小说网站并沉迷其中,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退缩,是意志薄弱。

生活中还存在更重要的系统性、模式化的空间跨越形式,就其在某种程度上放弃原有任务(或降低任务目标)而言,也是一种社会退缩。这种空间跨越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切换到其他竞争空间,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竞争替换,或者说进行差异化竞争,这个差异主要指的是竞争内容的差异,比如考虑到高考压力,选择学习艺术或者体育。这类空间切换,对个体而言,通常是切换到了(至少自己或决策者认为)更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这是最微妙、难以鉴别的社会退缩形式,或者说,稍加改造它将可能是健康积极的谋划和进取。

第二类是切换到低度竞争空间,这里的低度竞争可以指在原来的竞争内容上降低难度,比如因为感到难以胜任工作而选择从重点大学调动到普通大学去任教;也可以指选择难度低一些的竞争内容,比如从营销岗位调换到售后服务部门之类的做法。

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和非标准方法.每个项目往往有多个方法,每个方法的灵敏度、适用范围及适用目的都有所不同.此系统将环境检测通用的标准方法以其使用条件、使用目的、灵敏度和检测范围等特性进行分类,形成检测方法信息数据模块.使每个项目检测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规范化、标准化、快速化.

第三类是切换到非竞争性空间,这是退缩得比较彻底的形式,是对原有竞争内容和空间的某种脱离。这种切换并不一定通过正式渠道进行,比如调动工作等,它还有更为隐蔽的一种方式,这正是以往研究比较忽视而本文想特别指出的,那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它跟“混日子”类似,但“混日子”是对原有社会空间进行压缩,而空间跨越式地混日子则是在原有空间中链接其他空间,实现偷梁换柱。比如有些人以教书为职业,但更认同自己是摄影高手,那么他会把“应该”用于提高教书技能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摄影技术并获得满足感和身份认同。比如很多女性虽然有职业,但她更认同自己的家庭职责,会花更多时间钻研烹饪技术而不是职业技能。简言之,通过空间跨越实现的社会退缩比空间压缩表现的混日子要多一些主动选择意涵,似乎是应对社会压力的积极方式。然而,个体到底是偷梁换柱还是积极重构生活内容及意义,需要仔细鉴别,背后可能存在一个选择悖论,需详细探讨。

默顿关于失范和越轨的理论探讨可以看作是对社会退缩进行社会学解读的一个经典范例。他认为,对制度性要求的高偏离率的关键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张力、紧张和偏离……是受文化诱导的,由那些机会有限的社会阶层得不到满足的深刻动因所造成的”(19)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248、269-271页,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

(二)社会退缩的实践技术

个体会使用不同的技术来实践社会退缩,根据其退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技术简称为可见化(或可视化)技术,主要被具有主动意味的社会退缩者运用,比如通过空间跨越实现社会退缩的偷梁换柱者。这些人至少表面上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退缩,或者说选择了更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更喜欢的道路,实现了不同空间至少是表面上的和谐共存。然而,我们会称之为社会退缩者而非多能多栖者,其本质在于他们在社会认定的主要任务空间不能饱满地完成目标,是某种意义上的竞争失败者。为了消减竞争导致的挫败感或者确实是主观感受到了新的意义,偷梁换柱者通常会采取一系列做法积极建构新意义、重构意义体系、进行意义多元化处理,比较典型的是可见化(或可视化)技术:通过有意识地呈现其新切换的空间的内容,他们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和身份认同。当前流行的很多“晒”现象里面可能就蕴含这种要素,比如晒家庭的各种温馨场景、记录孩子的各种趣事、分享生活心得与经验,这些做法既有可能是个体自我充实的主动呈现,也有可能隐含一些偷梁换柱之后的主动找补,是常人方法学所揭示的内心认定的社会秩序被破坏后的修复技术,对这些人而言,没能在社会认定的任务空间竞争胜出,事实上已经损害了他的自我认知,所以他会特别晒出自己的“得意之处”来向他人也向自己解释,他是因为更在意另外的事情主动放弃竞争的。如此,他就修复了破损的自我形象和现实感。

偷梁换柱者除了在原有空间使用可视性技术以修复现实感之外,还常常会在新的空间呈现自我,他们可能积极建立新的圈子,活跃在各种兴趣小组、娱乐团体,各种论坛等网络空间是非常好的呈现之所。

第二类技术统称不可见技术,主要被消极的社会退缩者所运用。他们由于未成功建构替代性意义,会用各种手段淡化自己的存在,降低社会关注度,使自己竞争失利的事实得以隐匿,因而消减社会压力、维护自尊。为了便于阐述,更由于这类人很容易被忽视,此处以极端退缩者为例。由于中国家庭文化的独特性,极端退缩者往往并不会浪迹于街头,而是蜗居(宅)在家里。彻底的啃老者里面就有这样一部分人。与主动退缩者不同,极端消极退缩者不愿或者不能实现不同空间的和谐并存及自由切换。他们通常会运用不可见技术,主动或者被动地从社会认定的任务空间彻底退缩,从而隐匿下来。他们几乎与原有生活圈子彻底割裂,希望没有人注意自己(对他人的不可见技术)。这些人将自己压缩在非常狭小的空间,其日常生活特别依赖一些特定的填充技术来维持,比如不断地投入到一个又一个新的游戏(这些人往往也不能在游戏中胜出,如果能,他就可能建构新的意义,成为一个空间跨越者而非极端退缩者),这样他的身体、他的精神都只关注当下、维系在当下,不断被占据、被填充,因此可以彻底地忘记自己的现状、与周遭的联系以及对未来的考虑(对自己的不可见技术)。由于个体用于逃脱的填充手段日益发达——网络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低成本手段,且中国家庭往往自愿或无奈地承担着对家庭成员的基本保障功能,极端退缩者得以隐匿地存在,因此,这个人群的规模可能被低估了。这同样可以看作是社会退缩成为普遍社会现象的结构和文化因素。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经从以往的记账核算不断拓展延伸,更加强调对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监督管理,这就要求应该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促进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能水平。

学者们认为意志薄弱是一个常见现象,是人们进行自我管理时遭遇的失败(14)吴童立:《理性的意志薄弱与慎思自我》,载《世界哲学》,2015(2)。,主要表现为“知其当行却未行”或“知其当止而未止”——这与我们探讨的社会退缩概念是吻合的。意志薄弱发生的本体论前提在于其时间维度,具体表现为:第一,从形成价值判断到做出行动选择,其间包含多重环节,这些环节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时间距离,个体因此可能最终没有选择价值判断所支持的行动。第二,在行动选择与行动本身之间,存在时间距离。第三,在当下意欲与未来远虑之间也存在时间差异。

对于这类人,解决方案在于:第一,注重发展个体的多元能力,消解单一的成功目标;第二,降低竞争压力,促成自我接纳。实际上,这一解决方案适用于几乎所有社会退缩者。然而,这样的解决方案看似简单,其实如果没有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做支撑,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因为在一个主张单一成功标准的高竞争高攀比社会,个人要超越环境坚持自己的多元成功标准,很可能被视为实际上的失败者。而网络社会的技术条件及中国家庭文化提供的可能环境,都使得社会退缩相对容易实现,这也是社会退缩包括极端退缩行为更为普遍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

尽管有这些困难,要提高一个社会的总体幸福和健康程度,依然需要改变成功的含义,丰富竞争的内容,在社会文化层面做到鼓励竞争但不犯竞争强迫症,更关注完成任务的态度而非结果。很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自如地进行空间跨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空间新意义,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在分析偷梁换柱者时已经指出,这些人虽然具有积极主动的特征,但与多能多栖者依然存在细微但本质的差别。进行良好的社会建设,需要对这两类人进行仔细辨析,促进社会退缩者转化为积极适应者。而进行辨析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探讨其背后的一些基本假定。

四、社会退缩的理性假定与自由选择

(一)社会退缩的理性假定

前文已经提到,社会退缩概念要成立,依赖于背后的假定:存在个体“应该”去完成的任务。个体(程度不同、方式不同地)放弃这一任务的完成,被称为社会退缩。因此,要判断个体是否退缩,需要先认定何为“应该”去完成的任务以及“应该”去完成的程度。

为方便阐述,我们把个体“应该”去完成的任务以及“应该”去完成的程度简称为最佳判断,哲学家认为个体得到最佳判断的过程可以通过“全面慎思”来实现,换言之,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来实现最佳判断。(23)本节借鉴哲学家关于意志薄弱问题的有关探讨,也吸收诸多社会学家的理论资源。由于不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笔者不一一罗列他们原本的阐述及学术渊源,而是有选择地将之综合融化进自己关于社会退缩的理论阐述之中。

这里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理性判断是否是纯粹的个人事务?有没有客观的、外在的或者说集体(群体)的理性判断?如果有,它是如何实现的?

心理学对儿童社会关系淡漠的研究表明,不爱交往是一种孤芳自赏的个人优秀品质还是社会退缩的表现,有时候并没有独立的客观标准,而是取决于文化的认定。到底是否要更多与人交往,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体的“理性”判断,而是取决于社会的集体“理性”判断。显然,脱离哲学抽象进入现实行动层面,理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规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群体的共识。

综上所述,lncRNA GAS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与肿瘤进展有关。lncRNA GAS5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患者临床结局的独立标志,其表达的下调在乳腺癌进展中起关键作用。

第二,个体的社会退缩行为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正在推进我国马拉松事业发展,我国马拉松赛事也迎来高速发展期。纵观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我国在挖掘马拉松城市文化内涵、合理设置赛事路线、专业赛事运营、优质服务意识与质量方面还需不断完善,提升赛事品质,推动中国体育产业更好发展。

(3)在风险管理方面,尤谊等[63]指出国有粮食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内部仍然采用旧模式、旧思维,导致内部微观环境不适用大的经济体制环境。陈超[64]指出当前国有粮食企业还面临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粮食安全风险、人才风险和道德风险,需要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的风险管理。

如前所述,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个体进行了主动选择,他们或通过直接的空间跨越或通过自行在不同空间来回切换等方式应对竞争压力。如何看待这些人的这些行为呢?其中是否还存在一些亚分类?

有时候个体做出了看似社会退缩的事情,但实际上他只是改变了先前的最佳判断,这时他是自主行动的,并非退缩。(26)Waston,G.“Skepticism about Weakness of Will”.PhilosophicalReview,1977,86(3).而他之所以会改变先前的最佳判断,是因为在当初下判断时就潜在地承认它是可以改变的。实际上,最佳判断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它可能随着情境、个体认知等要素的变化而变化,最初没有进入视野或者当时未被恰当考虑的理由都有可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理性都有局限性,最佳判断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可以改变的生成物,其改变过程往往就是行动者自我发现和完善的过程。比如一个立志当科学家的人在求学过程中发现自己更擅长文学创作,也对之更感兴趣,随之改变专业,那么他就是发现了自我并追求完善自我,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这与因为害怕科学领域激烈竞争而选择换专业,行为看似一样,但有本质区别,其动力机制及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个女教师的例子扩展开去,这样的冲突、退缩真的仅仅是个人的自由选择问题吗?

既然如此,为何会出现意向失败、不能坚持决心的情况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动者往往并没有稳定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或者说不存在哲学中抽象的理性观察者式的自我。(28)吴童立:《理性的意志薄弱与慎思自我》,载《世界哲学》,2015(2)。比如一个立志做学问的女教师,很可能面对可爱的孩子而没法坚持自己的初心,选择了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此处无关对错),这是因为要按计划行事的原则跟与家人共处重要性原则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展开为两个可能自我之间的冲突,并有可能导致个体社会退缩行为出现。如果这个女教师并不是在一开始经由认真的自我探索选择回归家庭,而是在个人冲突中选择了退缩,那么不能坚持决心的痛苦就一定存在,即使深藏,也会啃噬她的内心。即便她可能会通过可见技术等修补她的现实感,但她的看似理性选择实质上只是一种隐秘的社会退缩。

因此,社会退缩的关键不在于行动与最佳判断冲突,而在于意向失败,即行动者没能坚持自己的决心。这是因为,最佳判断允许通过认知上的变化而做出改变;意向则意味着一种对改变决心的抵抗。就心理感受而言,改变最佳判断没有内在冲突,改变决心却有内在冲突(27)Holton,R.“Intention and Weakness of Will”.TheJournalofPhilosophy,1999,96(5).,因而使个体感到挫败。

(二)自由选择中的性别悖论

实际上,哲学家在讨论最佳判断时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个体可以自由选择。我们前面的讨论似乎也在假定个体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工作退缩是指在组织情境下,员工实施的各种意在躲避工作情境或工作任务的消极工作行为。(8)杨亚中、叶茂林、陈宇帅:《工作退缩行为研究述评》,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7)。工作退缩行为的普遍性和负面影响使之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工作退缩现象的已有研究主要从组织特征着手,关注领导者风格、组织环境以及组织内的公平等因素对个体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9)周密、赵欣:《不同领导方式下团队冲突对员工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绩效管理涉及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原料购买、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绩效管理,并且可以同时注重对结果及过程的而评价。此外,工程企业必须要构建其员工、部门以及企业层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只有才能从各个层次确保战略目标向实际行动转化。

在很多情境中,最佳选择的判断标准具有群体差异。以性别差异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整体还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中国男性的成就动机水平都比女性高。(29)潘燕:《女大学生恐惧成功心理研究》,载《高等教育研究》,1998(6)。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成功心理,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里,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多自我限制。(30)王本法、杜文学:《男女成就动机的差异及其成因简析》,载《济南大学学报》,1999(3)。学者们用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来解释这个状况(31)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载《心理科学》,1995(3)。,认为这并不是性别方面的生理及心理差异,而是因为男女大学生遵循的是性别分化的“应行之事”,是一种集体的“理性”选择结果。但我们能说这种选择是真正自由的或者自主的吗?

外墙外保温是在主体墙结构外侧用粘接材料固定一层保温材料,并在保温材料外侧抹砂浆或作其它保护装饰,在外墙根部、女儿墙、阳台、变形缝等易产生热桥的部位,采用外保温技术,可显著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有:聚苯板保温砂浆外墙保温、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保温、聚苯颗粒浆料外墙保温等。外墙内保温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总之,外墙保温材料要选用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质,减少室内外的热交换。另外,也可利用植物来调节气温,如在建筑物西侧墙面上种植爬山虎,有利于吸尘和降噪,减少温室效应。

政治哲学中的“适应性偏好”原则对此进行了很好的归纳:人们会调整自己的偏好以适应社会和文化规定的正常或可接受的内容。如果主流文化主张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就可能调整自己的偏好去适应这种形象。(32)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对女性群体在职业发展中的艰难处境越了解,单个的女性就越有可能选择其他的道路(33)郑丹丹:《社会公正与性别平等》,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比如花费更多时间给孩子和家庭。

更重要的是,社会退缩的“自由”选择中存在着性别悖论。总体来说,社会对男性的成功要求更高,更不能接纳其退缩到非竞争领域甚至是低竞争领域,这些退缩者更容易被辨别(他们运用不可见技术更不容易成功),并因此感到较大压力。在这种环境下,男性要么充满雄心壮志,持续追逐成功,其中一部分真的因为持续努力而获得成功(毕竟坚持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另一些人,即便失利也要咬牙坚持,结果屡败屡战,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在目前(社会认同的)竞争的领域也许是因为能力不足,也许永远不能获得绝对意义上的(狭义的)成功。长期积累的高压可能激发越轨行为,包括最终崩溃变成前文提到的极端退缩者。结构性的高压加上没有对应的消解机制,还可能造成对男性身体的各种伤害。近年来对过劳死、亚健康等现象的关注表明,压力与身体疾病之间的关系已逐步被重视,身体疾病的社会性、心理学机制得以揭示。(34)郑丹丹:《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性别象征——对阿文的疾病现象学分析及性别解读》,载《社会学研究》,2007(2)。

反之,女性的社会退缩尤其是职业退缩更被社会宽容,甚至是引导。对母亲角色、女性魅力的社会赞誉,将家庭问题归咎于女性,这些做法都在昭示当前社会认同的女性应行之事或最佳选择。较低的竞争要求和社会退缩的可能性使得女性经受的社会压力大大低于男性,从来没有人会把一家人生活贫困归咎于母亲工作不力而只会归咎于父亲的无能,就是明证。女性因而获得了竞争难以获胜的男性的羡慕。然而,考虑到社会资源主要甚至完全依据高竞争的职业进行分配,女性的社会退缩最终会导致其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能力低,强化女性集体性的弱者地位,并在后续的社会实践中成为影响其他女性选择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福祉不再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是取决于他人(家庭),这也是有一定风险的。(35)郑丹丹:《无法分隔的公私领域——以下岗女性为例看职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交织关系》,载《妇女研究论丛》,2003(6)。

总之,真正健康的社会状况应该是,建构更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更多元包容的竞争文化,使得所有个体而并非仅仅女性可以真正主动地选择进入差异竞争体系或者非竞争体系,不是内在地由于竞争失利或感觉会失利而被迫退缩。后者虽然也可以打扮成主动选择的形式,但其因为意向失败而导致的心灵潜在伤害前文已经有所揭示。

小保姆买菜回来了,竹韵与龙斌的对话也只得告一个段落。她让龙斌玩电脑,自己起身给姐姐、弟弟打电话,叫他们晚上来吃饭。打完电话,小保姆给了她一本刚出版的畅销杂志,气愤地告诉她说,竹韵姐,上面登了诬蔑你的文章,你看看,他们胡说八道了些什么?

五、结语

(一)社会退缩的后果:消极的、充满失败感的社会心态

如前所述,社会关系建构方面的退缩可能对个体心理和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目标完成方面的退缩,导致个体难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也可能影响组织目标达成,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由社会结构与文化因素导致的社会退缩,还会对整体社会心态产生影响。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是心理的集体特征。社会心态透过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舆论和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感受、对未来的信心、社会动机、社会情绪等得以表现;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等机制,对社会中的个体形成模糊的、潜在的和情绪性的影响。对社会心态的把握和调节引导,是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的背景条件与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心态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36)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载《社会学研究》,2006(4)。换言之,一个社会的整体心态比较消极,则社会中的个体大多也会感染负面的情感体验,甚至形成消极的行为模式。反之,这些个体的消极行为和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强化社会的消极心态。显然,如果社会中的很多个体都具有较为长期稳定的消极行为模式和负面情绪,这个社会的总体心态必然也是消极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本文所探索的社会退缩,尤其是由社会结构与文化因素导致的社会退缩,其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中存在普遍的攀比心态和狭隘的成功定义及价值观,则相当一部分人会处于结构性失败地位。通俗地说,大家都比一个项目,一定只有少数胜出者。这样,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就生产了很多具有挫败感的社会成员,他们可能通过社会退缩消解竞争压力,但因为无法坚持决心导致的心理内在冲突及负面情绪反应却始终存在。由于这种社会退缩是结构性的,因而带有普遍性,进而可能导致社会弥散着消极的、失败的整体情绪或曰社会心态,而这种心态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新成员产生新的消极心态。所以,深入探究社会退缩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实践技术等,有助于优化个体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进而建构良好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社会治理技术:多元文化建设

根据本文的分析,社会中存在普遍的攀比心态和狭隘的成功定义及价值观,是社会退缩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和文化性因素。因此,只有针对这一根本原因采取措施,才能真正改善这一现状,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尊重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国际上也已经有成功先例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相当于增设了很多竞争项目,从规则上缓和了竞争激烈程度。通俗地讲就是,擅长跳高者比跳高,不能跳高的可以去跳远,还不行可以画画、讲故事,甚至炒菜做饭。只要你有能力,能充分发挥,大家都认为你很了不起,很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女教师觉得自己更擅长家庭生活,在一定的人生阶段希望实现自己这方面的愿望,那么她可以很有尊严地选择家庭生活,不会被自己和他人看作是失败者。事情的关键还在于,并非只有女教师可以做这种选择,完全可以有男教师经过全面慎思后决定回归家庭,社会能接受甚至赞赏这种选择。那么,这个社会就距离真正的和谐竞争不远了。换言之,真正健康的社会状况应该是,建构更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与多元包容的竞争文化,使得所有个体而并非仅仅少数群体可以真正主动地选择进入差异竞争体系或者非竞争体系,而不是内在地由于竞争失利或感觉会失利而被迫退缩,或者由社会文化诱导某些群体“主动”退缩。如此,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中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又可以改善因为普遍性、结构性失败导致的消极社会心态。

可见,强调差异共存和多元文化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主张,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比较好的社会治理技术。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蕴含了很多积极要素,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竞争文化有机融合,是需要认真探索的议题。

Thesis on Social Withdrawal

ZHENG Dandan

(School of Sociolog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74)

Abstract: Social withdrawal is the negative reaction after the defeat of competition.It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giving up the task,and essence of it lies in not adhering to the determination.It is not only an individual behavior,but is also caused by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factors.Social withdrawal can be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which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visible and invisible technologies.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ational hypothesis of social withdrawal and the gender paradox in free choice,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luralistic social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reduce social withdrawal and improve social negative mentality.

Keywords: Social withdrawal;Weakness of will;Spatial transformation;Gender paradox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双一流建设项目“社会建设与风险治理青年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郑丹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责任编辑 武京闽)

标签:;  ;  ;  ;  ;  ;  ;  ;  ;  ;  ;  

郑丹丹:论社会退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