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棕囊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球形,赤潮,北部湾,化合物,基岩,盐度,黄酮。
棕囊藻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于舒淼,徐彩彩,肖溪[1](2019)在《黄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赤潮暴发日益频繁,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环境、渔业及近海旅游业等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本文研究了两种黄酮化合物槲皮素和杨梅素对我国赤潮暴发种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并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探究藻细胞光合作用PSⅡ反应中心光合活性对黄酮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槲皮素和杨梅素均能有效抑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半抑制浓度IC50,5d值分别为0.068和0.309mg/L);槲皮素(16.0mg/L)在第5天对藻细胞的抑制率达到最大(89.38%±0.42%),杨梅素(16.0mg/L)在第7天对藻细胞的抑制率达到最大(84.76%±1.82%);相较于杨梅素胁迫,球形棕囊藻的光合作用对槲皮素胁迫更敏感[0.20mg/L槲皮素胁迫7天后,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_(max))和光能利用效率(α)值分别降低18%、14%、24%和28%]。研究结果以期为赤潮暴发的防治技术提供基础的理论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4期)
赵越,于仁成,张清春,孔凡洲,亢振军[2](2019)在《北部湾海域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季节变化及其与棕囊藻赤潮的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北部湾海域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赤潮,对近海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及其与其他浮游植物类群的关系,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北部湾海域开展了9个航次的调查,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微型真核藻类、微微型真核藻类、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p.)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等4类浮游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域各浮游植物类群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钦州湾外侧海域和雷州半岛西侧近岸海域,其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微微型真核藻类在春、秋两季丰度较高,而冬、夏季较低。微型真核藻类、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丰度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其中聚球藻丰度的季节变化最为显着,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结合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以及调查海域水文条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海水温度下降至20°C左右,并且聚球藻和原绿球藻丰度具有明显变化,有望作为棕囊藻赤潮的预警指标,为该海域棕囊藻赤潮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3期)
胡晓坤,张清春,陈振帆,孔凡洲,王锦秀[3](2019)在《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部湾海域近年来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赤潮,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亟待探明赤潮成因。球形棕囊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的有害藻华微藻,具有明显的种下遗传分化。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赤潮藻种来源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针对分离于北部湾海域赤潮发生期间的4株棕囊藻,以核糖体28S大亚基rRNA基因(28SrDNA)D1—D2区和转录间隔区(ITS区)为靶区构建克隆文库,通过测序分析了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北部湾分离的4株棕囊藻均为球形棕囊藻,但不同年份分离的球形棕囊藻藻株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部分球形棕囊藻藻株(PG2015和PG2017)的不同克隆间也存在遗传差异,这种遗传差异在由单一藻细胞建立的克隆培养系中仍存在,表明遗传差异是来自细胞内多拷贝的基因序列,可能源自不同地理种群球形棕囊藻之间的基因交流。与ITS区相比,28SrDNAD1—D2区能更好地反映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状况,具有作为分子标记指示球形棕囊藻地理种群的潜力,但仍需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北部湾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的认识,有望为进一步解析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原因种来源提供判据。(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3期)
胡章喜,邓蕴彦,唐赢中[4](2019)在《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对分离于我国广西北部湾的一株棕囊藻(Phaeocystis)纯培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通过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该藻的游动单细胞和囊体细胞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确证了该纯培养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通过分子系统进化分析,从北部湾获得的球形棕囊藻与同属的P. antarctica和P. rex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与P. jahnii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我们发现该藻至少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具鞭毛游动细胞和无鞭毛囊体细胞,其大小分别为2.30—3.98μm和3.69—6.49μm。具鞭毛游动细胞表面具有1—2个位置不固定但形状较为规则的圆盘状凸起,细胞表面的鳞片大小无明显差别;囊体细胞均匀地分布在囊体上,囊体细胞表面光滑,有叁个较短的附属物。具鞭毛游动细胞和囊体细胞有2个或4个叶绿体,具鞭毛游动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下部,而囊体细胞的细胞核则位于细胞的中上部。细胞分泌物在扫描电镜样品处理过程后形成多数与细胞相连的丝状物,且丝状物形成较为规则的五角星形结构,每个角与一根丝相连,有些丝状体上有"瘤状"结构。研究结果填补了我国在球形棕囊藻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上的空白,为深入认识其生物学特征及其成囊机理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3期)
贺成,宋书群,李才文[5](2019)在《广西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囊体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广西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囊体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与水体环境因素的关系,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对该海域29个站位进行了6次综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介于0—4.09×10~4col/m~3,12月至次年3月囊体丰度较高;西南深水区域囊体丰度呈现逐月递减趋势,而广西和雷州半岛近岸海域囊体丰度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该海域囊体丰度与水温、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呈显着正相关(P<0.01);在局部区域与盐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硝酸盐浓度呈显着负相关(P<0.01)。典型站位分析结果显示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浮游植物的相同,而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球形棕囊藻囊体的时空分布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受到其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改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3期)
王锦秀,孔凡洲,陈振帆,张清春,于仁成[6](2019)在《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是我国南方沿海近年来主要的赤潮原因种之一,由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棕囊藻通常以囊状群体形式形成赤潮,很难获取其丰度数据,以往研究中多以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Hex-fuco)或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作为其特征色素,利用化学分类软件CHEMTAX计算其生物量。为了解我国近海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了6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与含量状况,其中5株分离自我国近海。结果表明, 6株球形棕囊藻均以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为主要色素,但其特征色素Hex-fuco却存在显着的株系间差异,即便是分离自相同海域的不同球形棕囊藻藻株也存在差别。对比棕囊藻游离细胞和囊状群体的色素组成,可以看出两者在色素组成上基本一致,但囊状群体中捕光色素(Light-harvesting pigment)含量低于游离细胞,而光保护色素(Photoprotective pigment)则高于游离细胞,可能与不同存在形态的棕囊藻对光照的适应特征差异有关。以上研究表明,在以CHEMTAX方法计算球形棕囊藻生物量时,需要充分调查海域棕囊藻的特征色素组成情况,获取其特征色素信息,构建合理色素比例初始矩阵,为球形棕囊藻赤潮监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3期)
李超[7](2019)在《黄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光合活性的抑制效应及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赤潮暴发日益频繁,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环境、渔业及近海旅游业等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给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为了减轻和消除赤潮的不利影响,发展一种有效的、环境友好的控制赤潮暴发的方法已经成为水资源管理和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的迫切需求。黄酮化合物(flavonoids)作为一种化感物质在控制水华蓝藻方面效果显着,我们推测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本文以19种黄酮化合物和典型赤潮藻种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研究测定了异黄酮类(isoflavone)、黄酮醇类(flavanone)、黄酮类(flavone)和二氢黄酮类(dihydroflavones)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应,对黄酮化合物抑制赤潮藻生长活性进行了探索性的筛选研究;通过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方法探讨了黄酮化合物的理论分子结构与抑藻活性的定量关系,为揭示黄酮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对抑藻性能的影响机理有重要意义;并利用叶绿素荧光天然探针方法研究了藻细胞PS II反应中心光合活性对两种抑藻效果极佳的黄酮化合物(槲皮素、杨梅素)的响应,以期为发展赤潮暴发防治的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种黄酮化合物的半抑制浓度IC50.3d、IC50.5d以及IC50.7d范围分别为0.001~5.517 mg L-1、0.068~3.065 mg L-1及0.025~3.135 mg L-1,均能有效抑制球形棕囊藻生长。随着黄酮化合物浓度的增加(0.5 mg L-1~16.0mg L-1),其抑制效应也相应增强。对球形棕囊藻而言,抑藻活性较强的黄酮化合物主要包括槲皮素、黄酮、杨梅素和白杨素,而黄豆苷原、5-羟基黄酮、芹菜素和7-羟基黄酮等黄酮化合物的抑藻活性较弱。(2)黄酮化合物的抑藻活性与分子结构中羟基的位置有关,5-OH的引入能改善其抑藻活性,而4'-OH和3'-OH能削弱其抑藻活性;黄酮化合物的抑藻活性随着羟基对羰基的远离而增强。二氢黄酮类(dihydroflavones)及黄酮分子甲基化的化合物生物活性高于黄酮类化合物(flavone);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藻活性优于异黄酮类(isoflavone)。(3)基于S-MLR构建的QSAR模型通过了内部和外部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分子描述符摩尔折射率(MR)、分配系数(PC)、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LUMO)及最高占据轨道(HOMO)是影响黄酮化合物抑藻活性的关键因子。(4)黄酮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胁迫了球形棕囊藻的光合系统,具体表现为槲皮素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光能利用效率α分别降低18%、26%、29%和28%;而杨梅素对球形棕囊藻光合活性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邱丽霞,俞志明,宋秀贤,贺立燕,曹西华[8](2019)在《改性粘土对球形棕囊藻的消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暴发藻华时多以囊体形态出现,但迄今缺乏囊体消除方法研究。本文在球形棕囊藻藻华暴发水域取样进行实验,比较了原土及不同改性材料制备的改性粘土对囊型球形棕囊藻的消除效果,并考察了水体pH、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磷(DIP)等在治理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粘土经表面改性后对球形棕囊藻消除能力明显提高,对囊体亦有一定破碎作用,且改性粘土浓度越高,其除藻破囊效果越好;在有效消除囊体细胞情况下,添加改性粘土对水体中pH及DOC含量影响较小,但可以导致DIP水平降低。(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1期)
晏国佳,丁琼瑶,高先池[9](2019)在《温度、盐度和光照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卤代烃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氯甲烷(CH_3Cl)、溴甲烷(CH_3Br)和碘甲烷(CH_3I)是挥发性卤代烃的3种主要成分,对温室效应和大气臭氧破坏有重要影响。由于海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卤代烃,本文选择了球形棕囊藻进行室内培养,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光照对其释放CH_3Cl、CH_3Br和CH_3I含量的影响。在不同温度(15、20、25℃),盐度(19、23、29)和光照(14、25、38μmol·m~(-2)·s~(-1))条件下,藻细胞密度和卤甲烷的释放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温度偏低(15~20℃)更适宜藻的生长和CH_3I的存在(CH_3I最大平均浓度为5.90~6.29pmol·L~(-1)),但25℃释放的CH_3Cl和CH_3Br最多(最大平均浓度分别为452.48和9.49pmol·L~(-1)),表明CH_3Cl的最大平均浓度比CH_3Br和CH_3I高约10倍。总体上CH_3Cl和CH_3Br的释放随着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盐度和光照的变化对藻的生长和卤甲烷释放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肖晗,朱静仪,段乐怡,帅正,段舜山[10](2018)在《海菖蒲浸提液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海菖蒲(Enhalus acodoides)浸提液对有害赤潮藻的抑制效果,分别采用海菖蒲植株干粉的人工海水、无水乙醇和正己烷3种溶剂(极性由强到弱)提取液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进行抑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水浸提液在浓度为10 g·L~(-1)时对球形棕囊藻有显着的抑制效应(p <0. 05),最高抑制率为94. 72%,乙醇浸提液在浓度为50 mg·L~(-1)时对球形棕囊藻有显着抑制效应(p <0. 05),最高抑制率为77. 72%,正己烷浸提液对球形棕囊藻无显着抑制效应(p> 0. 05);海菖蒲中能够抑制球形棕囊藻生长的物质应为极性物质; 2)水浸提液能够干扰球形棕囊藻的抗氧化系统,使其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p <0. 05); 3) 0. 25%(体积分数)的二甲基亚砜(DMSO)对球形棕囊藻生长无显着抑制效应(p> 0. 05).(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棕囊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北部湾海域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赤潮,对近海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及其与其他浮游植物类群的关系,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北部湾海域开展了9个航次的调查,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微型真核藻类、微微型真核藻类、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p.)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等4类浮游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域各浮游植物类群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钦州湾外侧海域和雷州半岛西侧近岸海域,其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微微型真核藻类在春、秋两季丰度较高,而冬、夏季较低。微型真核藻类、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丰度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其中聚球藻丰度的季节变化最为显着,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结合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以及调查海域水文条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海水温度下降至20°C左右,并且聚球藻和原绿球藻丰度具有明显变化,有望作为棕囊藻赤潮的预警指标,为该海域棕囊藻赤潮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棕囊藻论文参考文献
[1].李超,于舒淼,徐彩彩,肖溪.黄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9
[2].赵越,于仁成,张清春,孔凡洲,亢振军.北部湾海域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季节变化及其与棕囊藻赤潮的关系初探[J].海洋与湖沼.2019
[3].胡晓坤,张清春,陈振帆,孔凡洲,王锦秀.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9
[4].胡章喜,邓蕴彦,唐赢中.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J].海洋与湖沼.2019
[5].贺成,宋书群,李才文.广西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囊体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与湖沼.2019
[6].王锦秀,孔凡洲,陈振帆,张清春,于仁成.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7].李超.黄酮化合物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光合活性的抑制效应及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邱丽霞,俞志明,宋秀贤,贺立燕,曹西华.改性粘土对球形棕囊藻的消除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9].晏国佳,丁琼瑶,高先池.温度、盐度和光照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卤代烃释放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肖晗,朱静仪,段乐怡,帅正,段舜山.海菖蒲浸提液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应[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