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之道

浅析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之道

刘忠云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中学

【摘要】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和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技巧,奠定朗读教学的基础。通过有效的范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朗读教学指导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探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朗读教学训练方法范读学生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1-0081-02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不仅能培养语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体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较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的读出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使用普通话朗读,做到发音正确,摒弃方言,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必须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来完成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任务。

一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奠定朗读教学的基础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①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朗读训练时要正确处理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几个环节,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应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1.教学生学会停顿

停顿的把握应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灵活处理,有时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如《瀑布》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诗人妙用“如烟,如雾,如尘”一组比喻,写出了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的动态,形象含蓄而富有神韵。训练时,先听教师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标点的范读,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中体现顿号的停顿短而均衡,语调平淡,逗号的停顿轻而舒缓,显现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样子;最后给学生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进行表情朗读,口诵心惟,从内心真切地感受瀑布的缥缈、朦胧、纤细,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教会学生把握语调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皇帝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在教学生朗读时,前者应指导学生把声调压低,语速放慢,要告诉学生因为这是心理描写,他要思考,他在害怕;后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声调要高,语速稍快,因为它是语言描写,表示他并不怀疑,并不愚蠢。这样一低一高,一慢一快,再加上一些拖音和装饰音的变化,一个表里不一,愚蠢荒唐的皇帝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至于叙述人的思想感情自然是寓谑于庄,无情的揭露与嘲讽。如果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效果依然没有达到要求时,教师应范读。范读时,还可配上神态、动作、表情,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教会学生把握重音

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风图”的描写,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我在教授这课时,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还有“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朗读、演讲竞赛和考试检测中,乐于朗读的学生语感增强了,成绩进步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朗读技巧的训练是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的一种基本技能,朗读时不同文体有不同风格;不同场合有不同气氛;不同人物有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有不同特征……朗读前要引导学生讨论、揣摩、自我把握,朗读时针对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朗读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强化训练,朗读能力是在朗读的实践中逐步训练提高的。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而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

二抓好范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学生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如在准备教《天上的街市》时,我发现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但我的音色较为浑厚,朗读这样充满童趣的诗歌不是易事,我向一些朗读技能较高的老师请教,经他们的一番指点我终于读出了神似童趣的声音。上课时,先请两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感觉学生的朗读总是达不到我预想的效果,但为保护他们的朗读积极性,我鼓励他们说:“同学们喜欢这首诗,老师也很喜欢,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读读。欢不欢迎?”随即我进行了配乐朗读。由于有一定的朗诵功底和精心的准备,我的精彩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我的范读,文中那淡淡的情思,浪漫的气氛,美好的向往,就像一股清泉流入学生稚嫩的心田,触动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一番范读,赢得学生一片掌声。朗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基础。

范读作为高质量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它不仅能和学生的个别朗读形成对比,更能引起学生对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的思考和总结。因此,范读之后,可以针对同学和老师的朗读,说说有什么不同,这样就可以在学生中掀起一次关于朗读方法的热烈讨论,学生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应给予肯定。

当然,范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除了教师范读,还可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学习《化石吟》这一课时,我便播放课文录音,在名家情真意切地朗读中,同学们的思绪仿佛已穿越时空,去聆听远古的呼唤,于是探索的思想便油然而生;让学生听多媒体课件中《紫藤萝瀑布》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们在看花、忆花、思花的过程中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意义。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理想》,他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同学们萌生了“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的豪情壮志。……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于是,其他的学生便又跃跃欲试,想要一读为快了。

可以想见,好的范读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三学生朗读——实施朗读教学的重要保证

朗读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地训练。一般来说,学生常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1.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而是教师在让学生明白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可以与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学生个别朗读

学生个别读的作用在课堂中是检验和展示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而更重要的是个别朗读为全体学生认知文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3.学生齐声朗读

在课堂上不可或缺的还有齐读的形式,齐读的主要作用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锻炼,同时它还是加深全体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在齐读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在听完老师范读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朗读指导,在其他学生都已明白了朗读要求,并能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开始齐读。齐读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变,如分组齐读、男女生赛读等。中学课本中选编了许多优秀的古代诗词曲赋,由于篇幅短小,采用齐读的方式反复练习,学生基本能够当堂背诵。

4.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朗读方式,学生可以选定文中的不同角色,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模仿人物的语言特色来朗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感情共鸣。如教《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这类文章时,可以将全文或片段编成课本剧组织表演。这样的朗读比老师讲解更容易打动学生,而且能给人给留下深刻印象,以演代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永远是语文教学中基本的、永不过时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熏陶感染,还锻炼了学生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了朗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会使语文课上得轻松愉快,营造出良好的课堂艺术氛围!

注释

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自《老子》,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自《论语•雍也》,大意是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

〔责任编辑:陈晨〕

标签:;  ;  ;  

浅析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之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