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受虐待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儿童,受虐,脑膜,危险,心理,病理学,敏感度。
受虐待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于腾旭,刘方[1](2019)在《受虐待儿童情绪调节障碍的脑连接机制与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虐待儿童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障碍,如高情绪反应性、不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从共性诊断理论来看,情绪调节障碍是受虐待儿童许多精神病理问题发生的共性风险因素,因而探究受虐待儿童情绪调节的干预有着独特的临床意义。目前应用在焦虑、抑郁个体身上的情绪调节疗法具有极大的参照意义。此外,对情绪调节神经层面的研究已经逐渐从单一神经结构研究转向功能连接性研究。从脑功能连接的角度看,受虐待儿童会表现出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以及认知控制脑区—外侧颞叶皮层间功能连接的异常,这可能是其情绪调节障碍的神经机制。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情绪调节的脑连接机制以及对受虐待儿童的干预技术。(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智辉[2](2016)在《受虐待儿童保护法律政策的发展特点及推进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儿童虐待事件频发,使得受虐待儿童保护法律政策的发展颇受关注。其具有两方面显着特点:一方面,不健全与逐步完善同时并存;另一方面,与社会工作的亲和性有所增加。推进其发展,必须从多方面策略入手:加紧制定与出台以预防和发展为取向的《儿童福利条例》,适时修改《反家暴法》,制定颁布《防止儿童虐待法》专项法,制定相配套的儿童保护制度,加强政府购买反家暴社工援助项目的政策。(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6年05期)
陈丽华,林丹华[3](2015)在《生活事件应激量与受虐待儿童的外化问题:心理弹性的保护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外化问题在受虐待儿童中普遍存在。生活事件作为心理社会应激源,其应激量(即个体对生活事件应激强度的主观评价)会增加受虐待儿童出现外化问题的风险。促进儿童获得积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弹性——成功应对创伤性或压力性事件的能力。心理弹性可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发挥保护性作用:假设一,心理弹性缓冲生活事件应激量对受虐待儿童外化问题的影响(调节模型);假设二,心理弹性通过降低生活事件应激量间接减少儿童的外化问题(中介模型)。为了检验心理弹性的保护机制,本研究对1300名四、五年级的儿童进行测查,要求被试完成躯体虐待问卷(台湾修订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弹性问卷和儿童行为量表。结果发现:(1)41.2%的儿童有过躯体虐待经历,男生、年龄较大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更多地报告受虐待经历。(2)相比于普通儿童,受虐待儿童有更多的外化行为问题。(3)在受虐待儿童中(N=527),控制人口学变量后,1生活事件应激量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而心理弹性对生活事件应激量与外化问题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着;2生活事件应激量能够在心理弹性和外化问题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支持了假设二,即心理弹性会通过降低生活事件应激量间接减少儿童的外化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叁届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5-07-11)
任加艳,张新立[4](2015)在《利用游戏消除受虐待儿童不良心理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虐待会给儿童带来很多不良心理健。游戏是消除受虐待儿童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因为游戏可以给儿童提供自我表达的媒介、宣泄消极情绪、发展自我力量。利用游戏消除受虐待儿童的不良心理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游戏观,营造自由的游戏环境,要通过具体应用玩偶、角色扮演和涂鸦等游戏来实现不良心理的消除。(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5年03期)
刘爱书,于锐[5](2011)在《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不同类型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方法:采取方便取样,选取哈尔滨市不同地区的4所普通小学四、五年级全体学生共820人,回收有效问卷775份,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施测,筛选出从未受虐待的儿童41人为对照组,并设定3个实验组,即情感虐待伴忽视组(EN组)34人,躯体虐待伴忽视组(PN组)40人和躯体情感虐待伴忽视组(EPN组)43人。对4组受试施测社会信息加工结构访谈,以分别测量在同伴情景(同伴加入、同伴激惹)和成人情景(权威、家庭)的清晰和模糊情况下,4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编码、解释(意图归因)、反应生成(生成反应的数目、性质)、反应评估(人际效能感、工具效能感)各阶段特点。结果:4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编码阶段和反应评估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解释阶段和生成反应阶段4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模糊同伴激惹情景下,EPN儿童(55.8%)较正常儿童(22.0%)更多将人物意图归因为敌意(P=0.001);在清晰权威情景下,3个虐待组儿童生成反应的数目均低于对照组儿童[(1.88±0.91),(1.58±0.75),(1.90±0.97)vs.(2.29±0.87),P<0.01]。结论: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存在缺陷,受多种类型虐待的儿童更为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刘双,L.A.,Drubach,P.R.,Johnston,A.W.,Newton,J.M.,Perez-Rossello[6](2010)在《应用~(18)F-NaF PET技术对受虐待儿童骨外伤筛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评价以18F示踪的氟化钠(18F-NaF)作为显像剂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对可疑受虐待的患儿骨创伤进行筛查的(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周世杰,姚树桥[7](2000)在《受虐待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100年前,SFreud即已断言,各种神经症症状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追溯至童年期的创伤经历(traumaticexperience)。这一论断引起人们对童年期受虐待经验的重视。不过,心理学界真正对受虐待儿童(maltreatedchildren)发生兴(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00年04期)
[8](1998)在《急诊部门对受虐待儿童的鉴定及对儿童保护程序的审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医院急诊部门通常是受伤害儿童接触健康服务机构的第一个地方,所以急诊部门应有明确的草案识别和处理受虐待儿童,并以此训练全体工作人员和使训练现代化。英国巴思皇家总医院急诊部门的护士将就诊儿童分类,其中包括检查儿童保护登记、评价儿童受虐的5项指标。这些指标是:(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期刊1998年04期)
贾静涛[9](1998)在《一个残酷的名字——受虐待儿童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残酷的名字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地位也越来越优越,“小皇帝”、“小公主”成了受溺爱子女的代名词,这所起来宛如警世醒言,但又带有几分亲切。相反,“受虐待儿童”则是一个残酷的名字,仿佛是溺爱子女的汪洋大海中流动着的一条浊流,尚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警觉。“受虐待儿童”指的是那些长期被他的亲人用各种方法进行肉体的乃至精神上摧残的儿童和婴幼儿。包括:经常用各种暴力手段对儿童身体进行摧(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1998年03期)
范颂九[10](1996)在《美国受虐待儿童多五十万以上儿童得不到妥善照顾》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2日电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专管全国虐待儿童情况中心1日公布一份调查报告说,美国受虐待或得不到妥善照顾的儿童多达100万。这份报告归纳了美国47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94年的统计数字。但联邦政府官员说,实际数字可能要超出统计数字的(本文来源于《科技文萃》期刊1996年06期)
受虐待儿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儿童虐待事件频发,使得受虐待儿童保护法律政策的发展颇受关注。其具有两方面显着特点:一方面,不健全与逐步完善同时并存;另一方面,与社会工作的亲和性有所增加。推进其发展,必须从多方面策略入手:加紧制定与出台以预防和发展为取向的《儿童福利条例》,适时修改《反家暴法》,制定颁布《防止儿童虐待法》专项法,制定相配套的儿童保护制度,加强政府购买反家暴社工援助项目的政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虐待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于腾旭,刘方.受虐待儿童情绪调节障碍的脑连接机制与干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智辉.受虐待儿童保护法律政策的发展特点及推进策略[J].南方论刊.2016
[3].陈丽华,林丹华.生活事件应激量与受虐待儿童的外化问题:心理弹性的保护性作用[C].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叁届学术年会摘要集.2015
[4].任加艳,张新立.利用游戏消除受虐待儿童不良心理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5
[5].刘爱书,于锐.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
[6].刘双,L.A.,Drubach,P.R.,Johnston,A.W.,Newton,J.M.,Perez-Rossello.应用~(18)F-NaFPET技术对受虐待儿童骨外伤筛查的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
[7].周世杰,姚树桥.受虐待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8]..急诊部门对受虐待儿童的鉴定及对儿童保护程序的审计[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
[9].贾静涛.一个残酷的名字——受虐待儿童综合征[J].人人健康.1998
[10].范颂九.美国受虐待儿童多五十万以上儿童得不到妥善照顾[J].科技文萃.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