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生理群论文_邢肖毅,黄懿梅,安韶山,闫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生理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生理,微生物,土壤,草场,形态,盐土。

氮素生理群论文文献综述

邢肖毅,黄懿梅,安韶山,闫浩[1](2013)在《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生理群特征及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MPN)对黄土高原洞子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氮素微生物生理群(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叁者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74、4和31倍,其中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在铁杆蒿群落最低,辽东栎群落最高,亚硝化细菌数量在丁香群落最低,辽东栎群落最高;2)植被恢复对各氮素生理群影响不同,对氨化细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3)各氮素生理群数量差异较大,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研究区氨化细菌占总数的75%—80%,反硝化细菌占20%—25%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4)土壤理化性质与各功能菌关系紧密,其中,土壤容重和硝态氮含量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最大,全钾、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也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8期)

熊淑萍,车芳芳,马新明,王小纯,安帅[2](2012)在《氮肥形态对冬小麦根际土壤氮素生理群活性及无机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田盆栽方法研究了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3种氮肥形态对冬小麦品种豫麦50生育中后期(拔节期、开花期、花后14 d、花后28 d)根际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根际土壤NH+4离子、NO-3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除脲酶外,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蛋白酶活性变化的均为"倒V"型变化特征,以花后14 d活性最强;而脲酶活性在拔节期最强,并且其活性远大于其它微生物及酶。氮肥形态对根际土壤氮素生理群及无机氮的影响不同。酰胺态氮肥促进了根际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脲酶、蛋白酶的活性,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在硝态氮肥条件下活性较强。除拔节期外,土壤中NH+4离子在铵态氮肥处理下含量较高,NO-3离子在酰氨态氮肥处理下含量较高。因此,酰胺态氮能够促进小麦根际土壤有机氮的分解,硝态氮肥可以促进土壤中氨的转化,以利于小麦根系的吸收与利用。氮肥形态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中氮素生理类群及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6期)

马丽红,黄懿梅,李学章,祁金花,赵振振[3](2009)在《牛粪堆肥化中氮素形态与微生物生理群的动态变化和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制通风静态垛装置中研究了牛粪堆肥化中氮素形态和微生物生理群的动态变化。在堆制的56d里,根据堆温变化分阶段采集堆肥样品,测定各种氮素组分的含量和氮素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总氮减少了21.6%;有机氮是堆肥中的主要氮素形态,其含量降低了19.1%;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0.9%和86.4%,在有机氮和总氮中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2%和5.2%;氨基糖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47%和79%,在有机氮和总氮中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倍和1.3倍。氨气的挥发占总损失的63%,高温期的释放量占总挥发量的69%。堆肥中氨化细菌数量较高,在高温期大幅度增加,其数量变化与堆肥中氨气和氨态氮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在堆肥过程中,硝化细菌数量总体较小,在降温期增加幅度较大;反硝化细菌数量逐渐增加,堆制结束时达到堆肥初期的2.45倍;固氮菌数量总体增加1.8倍,其中降温期数量较多。堆肥过程中存在的反硝化作用,是氮素损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顾明华,区惠平,刘昔辉,黄景,黎晓峰[4](2008)在《稻草免耕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氮素生理群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根据土壤剖面分层结构采集稻草免耕稻田的土壤样品.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土层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氮素生理群特征。结果表明:①在 N 素生理群方面,免耕提高了0~5 cm 土层氨化细菌的数量,这种趋势在稻草免耕上表现更明显;0~5 cm 和5~12 cm 土层亚硝化细菌数量常耕明显高于免耕,12~20 cm 土层则相反,稻草免耕较稻草常耕降低了0~20 cm 土层的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在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免耕提高了0~5 cm 层嫌气性固氮菌数量;②在 N 素形态方面,碱解 N 和全氮免耕较集中分布0~5 cm 土层。明显比常耕高,而5~12 cm 和12~20 cm 土层比常耕低,铵态氮和硝态氮在免耕处理中有一定差异,而稻草免耕可使其在0~5 cm、5~12 cm 和12~20 cm 土层均有所提高;③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与氨化细菌相关最大的是铵态氮,其次是全氮,最后是碱解氮;与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相关最大的是铵态氮含量;与嫌气性固氮菌相关最大的是碱解氮,其次是硝态氮。综合各土层氮素生理群数量与不同形态氮含量,稻草免耕更有利于稻田氰素供应与养分积累。(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08-09-01)

姚拓,龙瑞军,师尚礼,张德罡[5](2007)在《高寒草地不同扰动生境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对天祝高寒草地5种不同干扰生境(围栏内、围栏外、多年生草地、一年生草地和鼠丘地)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同一扰动生境,不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微生物各氮素生理群数量变化较大,0~20cm数量大于20~40cm,一般前者为后者的1.44~7.32倍;且不同氮素生理群之间数量差异很大,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2)不同扰动生境,相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微生物各氮素生理群数量差异也较大,变幅在1.27~9.29倍;且不同扰动生境对各氮素生理群的影响不同,对硝化细菌数量影响最大,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次之,自生固氮菌较小;3)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以一年生草地总数量最大,多年生和围栏内草地次之,鼠丘地和围栏外草地最少;4)不同扰动生境,不同空间层次,虽然不同生理群微生物数量各有特点,但总趋势为:0~20cm,7月份数量较小,8月份上升至最大,9月份下降,20~40cm数量变化趋势与0~20cm相似,但变幅显着变小。(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刘殿祥,侯丰,李文英,李生[6](1996)在《低山丘岭干草原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最可能数值法(APN),研究了低山丘陵干草原草场土壤微生物花素生理群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摸清底值。为合理利用改良草场,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刁治民[7](1996)在《高寒草地的微生物氮素生理群区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海晏县天然草地微生物氮素生理群的变化规律及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固氮菌随土壤深度增加而运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季节变化对草地植被、土壤湿度、温度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1996年01期)

李生,朱占林,阎秀莲,田景军[8](1992)在《固定沙丘沙地草场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导应用最可能数值法(MPN),研究了固定沙丘沙地草场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垂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摸清本底值.为合理利用改良草场,维持生态平衡,提出科学理论依据.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1992年04期)

李生,朱占林,张玉峰[9](1990)在《人工种草对苏打盐土草场微生物氮素生理群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导应用最可能数值法(MPN)研究了人工种草对苏打盐土草场微生物氮素生理群的影响。人工种草能使氨化生理群、硝化生理群和好气性固氮菌生理群微生物数量增加,使反硝化生理群微生物数量减少。随着气候条件的不同,各生理群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和垂直分布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1990年05期)

李生,温成杰[10](1988)在《人工种草对苏打盐渍土草场早春微生物氮素生理群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它们在自然界能量转化,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和净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草原演替过程中,微生物的经常而主要的作用表现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状况和植物群落的内在联系。它他与森林、草甸、草原和各种动物一起构成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并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种多样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正如苏联土壤学家B.P威廉斯所认为的:"自(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草业》期刊1988年02期)

氮素生理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大田盆栽方法研究了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3种氮肥形态对冬小麦品种豫麦50生育中后期(拔节期、开花期、花后14 d、花后28 d)根际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根际土壤NH+4离子、NO-3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除脲酶外,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蛋白酶活性变化的均为"倒V"型变化特征,以花后14 d活性最强;而脲酶活性在拔节期最强,并且其活性远大于其它微生物及酶。氮肥形态对根际土壤氮素生理群及无机氮的影响不同。酰胺态氮肥促进了根际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脲酶、蛋白酶的活性,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在硝态氮肥条件下活性较强。除拔节期外,土壤中NH+4离子在铵态氮肥处理下含量较高,NO-3离子在酰氨态氮肥处理下含量较高。因此,酰胺态氮能够促进小麦根际土壤有机氮的分解,硝态氮肥可以促进土壤中氨的转化,以利于小麦根系的吸收与利用。氮肥形态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中氮素生理类群及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生理群论文参考文献

[1].邢肖毅,黄懿梅,安韶山,闫浩.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生理群特征及差异[J].生态学报.2013

[2].熊淑萍,车芳芳,马新明,王小纯,安帅.氮肥形态对冬小麦根际土壤氮素生理群活性及无机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

[3].马丽红,黄懿梅,李学章,祁金花,赵振振.牛粪堆肥化中氮素形态与微生物生理群的动态变化和耦合关系[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

[4].顾明华,区惠平,刘昔辉,黄景,黎晓峰.稻草免耕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氮素生理群特征[C].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2008

[5].姚拓,龙瑞军,师尚礼,张德罡.高寒草地不同扰动生境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07

[6].刘殿祥,侯丰,李文英,李生.低山丘岭干草原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研究[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6

[7].刁治民.高寒草地的微生物氮素生理群区系研究[J].土壤.1996

[8].李生,朱占林,阎秀莲,田景军.固定沙丘沙地草场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研究[J].土壤通报.1992

[9].李生,朱占林,张玉峰.人工种草对苏打盐土草场微生物氮素生理群影响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0

[10].李生,温成杰.人工种草对苏打盐渍土草场早春微生物氮素生理群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草业.1988

论文知识图

不同扰动生境草地土壤氨化细菌数量的...不同扰动生境草地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不同扰动生境草地土壤自生固氮菌数量...2 与氮循环相关的微生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星星草生长不同年数盐碱土壤亚硝酸还...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黄瓜根际细菌的

标签:;  ;  ;  ;  ;  ;  ;  

氮素生理群论文_邢肖毅,黄懿梅,安韶山,闫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