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蚜迁飞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门兴元,董兆克,李丽莉,杨泉峰,张晴晴,欧阳芳,卢增斌,李超,于毅,庄乾营[1](2020)在《基于生态调控的小麦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虫害问题趋于严重。而目前化学农药是小麦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带来了环境污染、害虫抗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科学家在阐明小麦害虫区域性灾变规律和机理的基础上,发展了小麦害虫生态调控技术,并构建了基于农田景观设计的生态调控工程。本文综述了我国小麦害虫治理的新进展,并基于国际上小麦害虫治理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小麦害虫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王康[2](2018)在《外源施用水杨酸甲酯和寡糖·链蛋白对麦田蚜虫和主要天敌类群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小麦上有众多害虫,特别是麦蚜的危害,导致小麦的生产遭受严重危害。以往防治小麦蚜虫的方法主要是喷施农药如吡虫啉等。但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注重对环境的影响,许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农药也逐年被禁用。另外,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小麦蚜虫的抗药性也越来越高,许多防治蚜虫农药喷施的用量和频率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蚜虫,我们需要找到更加有效地对环境友好的防治蚜虫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MeSA)作为一种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可以有效地驱避小麦蚜虫。并且目前也有了海藻酸钠缓释球这种比较稳定有效的田间缓释技术来在田间释放水杨酸甲酯,但其具体挥发效果有待进一步测定。寡糖·链蛋白作为一种激发子(elicitor),可以通过提高小麦植株自身的抗性来抵抗蚜虫的危害。本试验通过室内的挥发试验明确了MeSA缓释球的具体挥发速率,并将MeSA和寡糖·链蛋白在田间混合施用,明确其对麦田主要节肢动物的影响,以期找到更优越地防治小麦蚜虫的新途径,避免引起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来更好地促进小麦生产。室内我们采用了气密性装置收集挥发气体并用GC测定的方式来测定具体的MeSA缓释球缓释速率。用2年大田实验来探索MeSA和寡糖·链蛋白的田间对节肢动物的交互作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在室内MeSA缓释球挥发速率测定试验中,MeSA缓释球有很好的缓释效果,有至少15 d的均匀挥发时间,匀速挥发速率约为2.37μL/d,而作为对照的纯MeSA在第7天就已全部挥发。在大田试验中,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2016年,MeSA、寡糖·链蛋白和两者共同处理均可以显着降低麦蚜有翅蚜和无翅蚜的种群数量,但在总蚜量上,3种处理结果基本类似。MeSA对麦蚜天敌食蚜蝇和草蛉有显着吸引效果,对瓢虫有极显着吸引效果,但对寄生蜂影响效果并不显着;而寡糖·链蛋白对麦蚜的天敌均无显着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天敌也没有显着影响。MeSA、寡糖·链蛋白和两者共同处理均对蜘蛛、步甲和叩甲为主的地表节肢动物种群数量无显着影响。2017年,MeSA、寡糖·链蛋白和两者共同处理均可以显着降低无翅蚜的种群数量,而只有寡糖·链蛋白可以显着降低有翅蚜数量,MeSA和两者共同处理均对有翅蚜无显着影响。对天敌的影响与2016年试验结果类似。
胡朝兴[3](2018)在《昆虫迁飞轨迹模型Flexpart-Insect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模拟昆虫虫群迁飞轨迹是研究迁飞昆虫源汇关系的重要手段,对实现迁飞性昆虫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昆虫主动飞行行为对其迁飞轨迹及降落区域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于缺少专业的昆虫迁飞轨迹模拟平台,当前主流昆虫迁飞轨迹模拟鲜有将昆虫主动飞行为应用到迁飞轨迹模拟和虫群源汇关系研究中。本研究基于拉格朗日粒子扩散平台FLEXPART,将昆虫主要迁飞行为参数融入其中,开发了一款专业的昆虫迁飞轨迹模拟平台Flexpart-Insect,并将其应用到了多种迁飞性昆虫的轨迹分析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Flexpart-Insect模型分为四个模块:程序控制及气象数据处理、种群参数和行为参数初始化、飞行行为与气象因子互作以及虫群轨迹和落点输出。程序控制及气象数据处理模块基于FLEXPART程序,继承了其在程序稳定性、气象数据运算及粒子轨迹模拟方面的优势。种群参数和行为参数初始化模块中包括了昆虫的种类、飞行高度、空中虫群厚度、虫群数量、飞行速度和定向方位等参数,以及各参数对多种气象因子的响应阈值。昆虫飞行行为与气象因子互作模块中涉及了昆虫对光周期、降雨、温度及垂直气流的各种响应机制。虫群轨迹和落点输出模块可以同时输出虫群平均轨迹和昆虫个体落点。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将Flexpart-Insect开发成了简单模式(Flexpart-Insect-Easy)和研究模式(Flexpart-Insect-Research)。简单模式主要适用于可直接获得空中迁飞行为参数时,方便与雷达监测数据结合使用。研究模式则适用于无法直接获取空中迁飞行为参数时的迁飞轨迹模拟。利用Flexpart-Insect简单模式对昆虫主要迁飞行为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可供将来更加准确地获取这些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对迁飞轨迹方位角影响较大的参数是飞行高度和定向方位角,对迁飞距离影响较大的是持续飞行时间、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综合来看,迁飞时长和迁飞高度对昆虫迁飞轨迹的落点分布影响较大。将雷达观测到的迁飞行为参数融入Flexpart-Insect模型,模拟了几种主要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轨迹,定量化展示了虫群的降落分布模式,并分析了昆虫迁飞行为对轨迹落点分布的影响。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主动飞行能力较弱的昆虫,结合雷达观测到的高度分布与密度数据,模拟和展示了不同高度层虫群的轨迹落点,并分析了落点区域随持续飞行时长或再迁飞次数增加的变化。草地螟与甜菜夜蛾的飞行能力和定向能力较强,与随风飘荡的惰性粒子相比,其主动飞行行为明显改变了迁飞距离和轨迹方位角。尤其是在甜菜夜蛾跨海迁飞事件中,其主动飞行行为大大增加了跨海迁飞的成功率。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了 Flexpart-Insect专业昆虫轨迹模拟模型,融合了多个昆虫迁飞行为参数,可以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将来,随着空中生态系统雷达监测网的逐步建立,将雷达监测数据与昆虫轨迹模型结合,有望实现大范围空中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和预警,为迁飞性害虫监测和空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舒建超[4](2018)在《烟蚜茧蜂对冬寄主上烟蚜萝卜蚜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均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其危害时间长,发生数量大。两种蚜虫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都能在十字花科、茄科以及菊科等植物上转移危害,此外在刺探取食过程中还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蚜虫的优势内寄生性天敌,对烟蚜、萝卜蚜的控制力较强。当前对烟蚜茧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种蜂的大量扩繁,而烟蚜茧蜂对冬季蚜虫的控制及田间释放方式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两种主要冬季蚜虫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冬寄主上两种蚜虫的生长繁殖;研究了烟蚜茧蜂对不同冬寄主上蚜虫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两种蚜虫在冬寄主上的虫口减退率、烟蚜茧蜂寄生率以及僵蚜羽化率等指标;最后探究了不同放蜂方式对田间烟蚜的控制效果。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寄主上烟蚜、萝卜蚜发生规律为弄清两种蚜虫对冬寄主的危害,笔者分别系统调查了凤冈县进化镇和德江县煎茶镇两地冬寄主作物上蚜虫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贵州地区冬季烟蚜危害的主要作物为芥菜、白菜、萝卜、油菜和红菜苔。烟蚜危害株率煎茶镇最高为62.00%,进化镇略低,为52.67%。5种寄主中,萝卜上的烟蚜发生率均最高,芥菜次之,其中煎茶镇萝卜寄主上烟蚜虫口数量每株达167.16头,其次是芥菜,为147.08头/株,油菜、红菜苔无明显差异;进化镇调查结果显示,萝卜上最大蚜量为135.28头/株,油菜次之,而红菜苔蚜量最少。通过对煎茶镇和进化镇两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煎茶镇烟蚜在芥菜和萝卜上的危害高于进化镇,而其它3种作物上则低于进化镇。萝卜蚜调查结果表明,蚜虫总量在两各地区无显着差异。煎茶镇除萝卜上的萝卜蚜种群数量高于进化镇外,其它作物上均低于进化镇。与烟蚜一致,萝卜蚜主要危害的冬寄主为萝卜和芥菜,煎茶镇萝卜上蚜虫数量最高为59.05头/株,进化镇为32.88头/株。综上可知,烟蚜与萝卜蚜在冬季主要危害萝卜和芥菜,因此应重点对上述两种农作物上的蚜虫进行防治。2烟蚜茧蜂对冬季不同寄主上蚜虫控制作用在自然条件下,比较了7种不同冬寄主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变化,烟蚜茧蜂对各寄主上烟蚜的防控效果以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烟蚜在7种寄主上种群数量的自然增长表现为烤烟K326>芥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萝卜>红菜苔>白菜;芥菜上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为70.56%,显着高于其它寄主;7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70%,其中芥菜最高,为97.33%,萝卜最低,为72.87%,二者差异达显着水平。综上所述,烟蚜茧蜂均能寄生7种冬寄主植物上所饲养的烟蚜,且僵蚜羽化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芥菜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均最高。6种冬寄主上萝卜蚜种群数量及烟蚜茧蜂对不同寄主上萝卜蚜的减退率、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在无烟蚜茧蜂影响下,萝卜上萝卜蚜增长趋势明显优于其它5种寄主植物。放蜂40 d时,萝卜蚜在甘蓝型油菜上减退率最高,其次是芥菜,而萝卜上最低;烟蚜茧蜂对萝卜蚜的寄生率在芥菜上最高,为47.49%,明显高于其它5种冬寄主;6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80%。综上可知,烟蚜茧蜂在冬季也能对烟蚜、萝卜蚜进行寄生,且僵蚜羽化较高,因此,建议今后对冬季作物上的蚜虫进行放蜂控制,使其在田间建立自然种群,减少烟蚜迁飞扩散至春季作物为害。3烟蚜茧蜂释放方式对田间烟蚜防控效果为探究烟蚜茧蜂自动持续释放法和成蜂释放法对田间烟蚜的控制效果,笔者于2017年3月至5月在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系统研究了两种放蜂方式对烟蚜在油菜田和烟田的种群数量的影响,并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其防效。结果表明,放蜂前油菜田烟蚜量为72.67~115.73头/10株,烟田为15.33~19.40头/10株,两者差异显着。放蜂后,成蜂释放法在前期油菜田的相对防效为53.12%,烟田为52.81%,防治效果均优于自动持续释放法;但后期自动持续释放方式对烟田的烟蚜防治效果高达76.76%,且防治的持续性较强。综上可知,两种释放方式各有其优点,成蜂释放法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烟蚜的种群数量,而自动持续释放法则对烟蚜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因此建议今后在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时,可将两种放蜂方式合理结合以提高其防效。
施洁琼[5](2017)在《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赤霉病是安徽省麦区重大流行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在安徽省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正在逐年扩大和加重,目前发病严重地区已经从沿江、江淮麦区蔓延到淮北麦区,常年发生面积高达2000多万公顷。因此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的研究是十分迫切的。本文在分析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气象相似法,构建了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本系统目前具有数据监督、数据查询、发生预测以及系统维护4个模块。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小麦赤霉病预测基础数据库数据库是系统进行赤霉病发生预测的基础。本文收集了安徽省多年的气象资料数据、病虫数据以及安徽省的地理信息数据,经过对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和分类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基础数据库。本研究构建的小麦赤霉病预测基础数据库有4个子库,分别是气象信息数据子库、病害信息数据子库、空间信息数据子库以及案例信息数据子库。2.构建了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用Power builder编译程序结合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了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满足植保工作关于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的一般需求,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并及时上报汇总、可选择性的查询调用数据、图形化的分析和展示数据。3.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检测利用2016年安徽省6个生态区的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对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回检,主要过程是利用系统进行计算,找出了与2016年气象变化相似的年份,将相似年份的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与2016年各地实际气象情况结合进行预测,得出当地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并与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证明了小麦赤霉病预测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利用2017年安徽省3月份的气象数据预测6个生态区的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指导农民防治。
范婧芳,高军,朱景全,张小龙,崔栗,王静,赵国芳[6](2016)在《吸虫塔与田间麦蚜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吸虫塔是长期监测小型迁飞性昆虫时空动态的大型植保设备。本研究旨在应用吸虫塔技术对田间麦蚜种群动态变化进行跟踪,并与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对比分析。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吸虫塔数据与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呈一定的相关关系,能够反映田间麦蚜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杜光青[7](2014)在《麦长管蚜迁飞的时空动态及生态景观对其降落的影响》文中认为麦蚜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各小麦种植区的优势麦蚜种。麦蚜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对于其迁飞和降落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我们还不了解。所以我们设计了两方面的试验,通过对大尺度生态景观条件下迁入蚜量的调查,研究影响麦长管蚜迁飞和降落的可能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迁飞活动监测试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监测小型迁飞性害虫的工具—吸虫塔(suction trap),有助于自动、实时监测麦长管蚜的迁飞活动。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为了明确麦长管蚜迁飞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比较了多地多年份的吸虫塔麦长管蚜有翅成蚜吸捕量的数据。结果表明,在一年之中,某地区的麦长管蚜迁入量可以有多个高峰,但是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即主要的迁入时期和迁出时期。在特定地区,这两个迁飞活动时期是相对固定的,如廊坊地区,每年4月末至5月初迁入廊坊,5月下旬至6月初大量迁出廊坊。纬度不同的地区,高峰期在时间上也先后顺序,纬度低的地区早于纬度高的地区,其蚜量高峰日期具有明显的南北衔接特点,进一步证实麦长管蚜在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由南向北迁飞的问题。通过对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和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吸虫塔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的吸捕数量的分析,明确了麦长管蚜昼夜迁飞或飞翔活动的节律,清晨、上午和傍晚是麦长管蚜迁飞活动的主要时间段,而在夜间其飞翔活动明显减少。在小麦的抽穗到扬花期是麦长管蚜迁入的主要时期,在小麦灌浆期是其飞翔活动盛期,小麦乳熟期是麦长管蚜迁出活动的主要时期。分析了不同气象因子对于麦长管蚜迁飞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做了多年中吸虫塔麦长管蚜有翅成蚜每天的吸捕量与降雨、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天气对麦长管蚜的迁飞和种群动态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可以造成麦长管蚜有翅成蚜迁入的“突增”和种群的“骤降”;同时温度和湿度是两个影响麦长管蚜迁飞的重要因素;在麦长管蚜的迁入初期,温度对其迁飞影响最大;在大风天气,风速也会对麦长管蚜的迁入或飞翔活动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解吸虫塔对麦长管蚜迁飞的监测效果,统计分析了小麦生长季节每天的吸虫塔麦长管蚜有翅成蚜吸捕量与田间麦长管蚜百株蚜量及有翅成蚜的百株蚜量关联度。结果显示,吸虫塔的有翅蚜吸捕量与田间麦长管蚜种群密度及有翅蚜数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廊坊地区,吸虫塔监测到有翅麦长管蚜比田间早一周左右;由此表明吸虫塔是一种监测麦长管蚜迁飞和田间种群动态的有效工具。在麦长管蚜迁入期,选取了多个山脉,河流、湖泊等典型的大生态景观,重点在黄淮海地区抽样调查其周围麦田中麦长管蚜有翅成蚜的迁入数量。调查显示,有翅成蚜量在山的南侧比北侧多,而湖泊和河流附近的有翅成蚜量一般少于其远处。山脉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迁入有明显阻挡作用,高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有利于有翅成蚜的迁入,孤山也对有翅成蚜迁入降落存在影响,河流和湖泊景观附近不利于有翅成蚜的降落。大尺度生态景观对麦长管蚜的迁入降落具有明显影响,不同的生态景观类型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杜光青,曹雅忠,尹姣,李克斌[8](2014)在《大尺度生态景观对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解析不同生态景观对于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迁飞和降落的影响,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在麦长管蚜迁入期,选取了多个山脉、河流、湖泊等典型的大生态景观,抽样调查其周围麦田中麦长管蚜有翅成蚜的百株蚜量。【结果】调查显示,有翅成蚜量山的南侧比北侧多,而湖泊和河流附近的有翅成蚜量一般少于远处。山脉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迁入有明显阻挡作用,高海拔地区有利于有翅成蚜的迁入,孤山也对有翅成蚜迁入降落存在影响,虽然河流和湖泊对有翅成蚜的迁飞不会产生生态阻隔,但河流和湖泊景观附近不利于有翅成蚜的降落。【结论】大尺度生态景观对麦长管蚜的迁入具有明显影响,不同的生态景观类型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陆云,尹姣,李克斌,曹雅忠[9](2013)在《我国麦蚜飞翔及迁飞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麦蚜是小麦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属r型对策昆虫,靠气流携带完成远距离迁飞。研究麦蚜的迁飞规律有助于提高其监测预警水平和开发关键防治措施,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从麦蚜的起飞行为、远距离迁飞、趋性飞翔、吸虫塔监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对麦蚜飞翔行为和迁飞规律的研究进展。
杜光青,曹雅忠,尹姣,杨爽,李克斌[10](2013)在《蚜虫迁飞与寄主选择》文中认为迁飞是多数蚜虫的特性,使蚜虫成为影响深远的昆虫。国内外对于蚜虫迁飞和寄主选择的研究数十年从未间断过。本文综述了蚜虫的起飞行为、迁飞生物学、迁飞生理基础、迁飞过程中吸虫塔网络监测等,以及在寄主选择中其视觉、触觉、嗅觉的作用。
二、麦蚜迁飞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蚜迁飞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调控的小麦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主要小麦害虫灾变趋势 |
1.1 麦蚜 |
1.2 小麦吸浆虫 |
1.3 小麦红蜘蛛 |
1.4 粘虫 |
1.5 其他害虫 |
2 小麦害虫区域性灾变机理 |
2.1 气候变化对小麦害虫的影响 |
2.2 农田景观格局对小麦害虫的影响 |
2.3 栽培管理对小麦害虫的影响 |
3 基于生态调控的小麦害虫综合防治 |
3.1 利用小麦抗虫性 |
3.2 利用作物间作及推拉策略 |
3.3 利用麦田周边非作物生境 |
3.4 农田景观尺度下害虫生态调控 |
3.5 利用耕作措施 |
3.6 小麦害虫生态调控工程实践 |
4 国外进展 |
5 展望 |
(2)外源施用水杨酸甲酯和寡糖·链蛋白对麦田蚜虫和主要天敌类群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小麦和麦田节肢动物 |
1.1.1 小麦和小麦蚜虫 |
1.1.2 麦田天敌 |
1.1.3 麦田地表节肢动物 |
1.2 水杨酸甲酯及其缓释剂型 |
1.3 寡糖·链蛋白 |
1.4 交互作用 |
1.5 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影响 |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水杨酸甲酯缓释球挥发速率测定 |
2.1.1 试剂与器材 |
2.1.2 水杨酸甲酯缓释球制备 |
2.1.3 吸附剂载体构建和试剂准备 |
2.1.4 气体收集装置设计和每日挥发样品收集 |
2.1.5 洗脱效率测定 |
2.1.6 外标法回归方程测定 |
2.1.7 气相色谱测定 |
2.2 水杨酸甲酯缓释球和寡糖·链蛋白交互作用试验 |
2.2.1 2016年水杨酸甲酯缓释球和寡糖·链蛋白交互作用试验 |
2.2.2 2017年水杨酸甲酯缓释球和寡糖·链蛋白交互作用试验 |
2.3 昆虫鉴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杨酸甲酯缓释球挥发速率测定 |
3.1.1 洗脱效率试验结果 |
3.1.2 外标法回归方程 |
3.1.3 水杨酸甲酯缓释球挥发速率 |
3.2 2016年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蚜和主要天敌影响 |
3.2.1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数量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3.2.2 2016年麦蚜发生动态和种群数量分析 |
3.2.2.1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有翅蚜影响 |
3.2.2.2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无翅蚜影响 |
3.2.3 2016年天敌发生动态和种群数量分析 |
3.2.3.1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食蚜蝇影响 |
3.2.3.2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草蛉影响 |
3.2.3.3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瓢虫影响 |
3.2.3.4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寄生蜂影响 |
3.2.4 2016年地表节肢动物发生动态和种群数量分析 |
3.2.4.1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地表蜘蛛的影响 |
3.2.4.2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步甲的影响 |
3.2.4.3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叩甲的影响 |
3.3 2017年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蚜和主要天敌影响 |
3.3.1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数量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3.3.2 2017年麦蚜发生动态和种群数量分析 |
3.3.2.1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有翅蚜的影响 |
3.3.2.2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无翅蚜的影响 |
3.3.3 2017年天敌发生情况动态和种群数量分析 |
3.3.3.1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食蚜蝇的影响 |
3.3.3.2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草蛉的影响 |
3.3.3.3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瓢虫的影响 |
3.3.3.4 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对麦田寄生蜂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水杨酸甲酯挥发速率测定试验 |
4.2 水杨酸甲酯和寡糖链蛋白单独对麦田节肢动物的影响 |
4.3 水杨酸甲酯和寡糖·链蛋白对麦田节肢动物的交互作用影响 |
4.4 两年寡糖·链蛋白和水杨酸甲酯交互作用比较分析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昆虫迁飞轨迹模型Flexpart-Insect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昆虫迁飞源汇关系研究意义 |
1.2 昆虫迁飞源汇关系研究方法 |
1.3 昆虫迁飞轨迹模拟研究进展 |
1.4 昆虫迁飞轨迹模拟中的行为参数 |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昆虫迁飞轨迹模型Flexpart-Insect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lexpart-Insect模型的迁飞行为参数敏感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lexpart-Insect应用——褐飞虱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3 讨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lexpart-Insect应用——稻纵卷叶螟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5.3 讨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Flexpart-Insect应用——草地螟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3 讨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Flexpart-Insect应用——甜菜夜蛾跨海迁飞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研究结果 |
7.3 讨论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Flexpart-Insect应用——渤海湾白背飞虱迁飞动态 |
8.1 材料与方法 |
8.2 研究结果 |
8.3 讨论与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主要结论 |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烟蚜茧蜂对冬寄主上烟蚜萝卜蚜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
1 蚜虫迁飞对植物的危害 |
2 烟蚜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3 烟蚜茧蜂对蚜虫的防治及其控害评价研究进展 |
4 烟蚜茧蜂释放方式研究现状 |
5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冬季烟蚜、萝卜蚜发生规律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点 |
1.2 调查方法 |
1.3 供试仪器及用具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寄主上烟蚜发生动态分析 |
2.1.1 烟蚜危害主要作物调查 |
2.1.2 煎茶镇田间烟蚜调查分析 |
2.1.3 进化镇田间烟蚜调查分析 |
2.1.4 烟蚜危害比较分析 |
2.2 冬寄主上萝卜蚜发生动态分析 |
2.2.1 萝卜蚜危害主要作物调查 |
2.2.2 煎茶镇田间萝卜蚜调查分析 |
2.2.3 进化镇田间萝卜蚜调查分析 |
2.2.4 萝卜蚜危害比较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烟蚜茧蜂对冬季不同寄主上蚜虫控制作用研究 |
第一节 烟蚜茧蜂对不同冬寄主上烟蚜控制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1.4 气象数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凤冈冬季气温特征 |
2.2 不同冬季寄主上的烟蚜种群变化 |
2.3 烟蚜茧蜂对不同冬季寄主上烟蚜的控制效果 |
2.3.1 不同冬季寄主上烟蚜减退率比较 |
2.3.2 不同冬季寄主上烟蚜寄生率 |
2.3.3 不同冬季寄主上僵蚜羽化情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烟蚜茧蜂对不同冬寄主上萝卜蚜控制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6种冬寄主上的萝卜蚜种群数量变化 |
2.2 6种冬季寄主上萝卜蚜减退情况统计分析 |
2.3 烟蚜茧蜂对6种冬季寄主上萝卜蚜寄生率 |
2.4 6种冬季寄主上僵蚜羽化情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烟蚜茧蜂释放方式对田间烟蚜防控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地选择 |
1.1.2 烟蚜茧蜂及僵蚜苗培育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方法 |
1.2.2 调查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放蜂前各处理烟蚜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2.2 放蜂后各处理烟蚜调查结果分析 |
2.3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分析 |
2.3.1 放蜂后各处理烟蚜减退率 |
2.3.2 处理间相对防治效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1 烟蚜、萝卜蚜冬季发生规律 |
2 烟蚜茧蜂对冬季不同寄主上蚜虫控制作用 |
3 烟蚜茧蜂释放方式对田间烟蚜控制效果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2 引言 |
3 材料和方法 |
3.1 数据资料 |
3.1.1 数据资料来源 |
3.1.2 数据资料列表 |
3.2 应用软件 |
3.3 建立数据库 |
3.3.1 数据转换 |
3.3.2 数据清理 |
3.3.3 数据分类 |
3.4 数据提取 |
3.4.1 建立数据窗口对象 |
3.4.2 建立数据窗口 |
3.5 气象相似年预测模型的构建 |
3.5.1 气象相似年理论 |
3.5.2 气象相似年预测模型的建立 |
4 结果和分析 |
4.1 构建小麦赤霉病预测基础数据库 |
4.1.1 气象数据库 |
4.1.2 空间数据库 |
4.1.3 病害数据库 |
4.1.4 案例数据库 |
4.2 构建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 |
4.2.1 系统登录 |
4.2.2 数据监管 |
4.2.3 数据查询 |
4.2.4 发生预测 |
4.2.5 系统管理 |
4.3 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回检 |
4.3.1 淮北生态区 |
4.3.2 沿江、江淮北部生态区 |
4.3.3 江淮中部生态区 |
4.3.4 沿江、江淮南部生态区 |
4.3.5 皖西南生态区 |
4.3.6 皖南生态区 |
4.3.7 预测准确度 |
4.4 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
4.4.1 淮北生态区 |
4.4.2 沿江、江淮北部生态区 |
4.4.3 江淮中部生态区 |
4.4.4 沿江、江淮南部生态区 |
4.4.5 皖西南生态区 |
4.4.6 皖南生态区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5.2.1 构建了小麦赤霉病预测基础数据库 |
5.2.2 构建了小麦赤霉病气象相似年监测预警系统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麦长管蚜迁飞的时空动态及生态景观对其降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蚜虫的迁飞活动 |
1.1.1 有翅蚜的产生与起飞行为 |
1.1.2 蚜虫迁飞的生理基础 |
1.1.3 蚜虫的飞行能力 |
1.1.4 影响蚜虫迁飞的生态因子 |
1.1.5 吸虫塔监测网络的建立 |
1.2 有翅蚜的寄主选择 |
1.2.1 视觉在有翅蚜寻找寄主中的作用 |
1.2.2 触觉在有翅蚜寻找寄主中的作用 |
1.2.3 嗅觉在有翅蚜寻找寄主中的作用 |
1.3 麦蚜的发生与为害 |
1.3.1 麦长管蚜的分布与危害 |
1.3.2 麦长管蚜的生物学特性 |
1.3.3 麦长管蚜的发生规律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吸虫塔监测效果及气象影响因素的分析 |
2.1 吸虫塔吸捕效果的检测效果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数据处理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2 气象因素对麦长管蚜迁飞的影响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第三章 利用吸虫塔对麦长管蚜迁飞的监测 |
3.1 各地吸虫塔多年麦长管蚜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
3.1.1 材料和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讨论 |
3.2 利用HYSPLIT模型对麦长管蚜轨迹分析 |
3.2.1 材料和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3 麦长管蚜迁飞活动的时间节律 |
3.3.1 麦长管蚜迁飞的日活动节律 |
3.3.2 麦长管蚜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迁飞活动规律 |
3.3.3 讨论 |
第四章 大尺度生态景观对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取样调查地点 |
4.1.2 取样方法 |
4.1.3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山脉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4.2.2 不同海拔高地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4.2.3 孤山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4.2.4 河流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4.2.5 湖泊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大尺度生态景观对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取样调查地点 |
1.2 取样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脉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2.2 不同海拔高地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2.3 孤山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2.4 河流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2.5 湖泊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
3 讨论 |
(9)我国麦蚜飞翔及迁飞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麦蚜飞翔生物学的研究 |
2 麦蚜的起飞行为和远距离迁飞 |
3 麦蚜的趋性飞行行为 |
4 吸虫塔对麦蚜迁飞的监测 |
5 麦蚜迁飞的分子生物学佐证 |
6 展望 |
四、麦蚜迁飞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调控的小麦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 门兴元,董兆克,李丽莉,杨泉峰,张晴晴,欧阳芳,卢增斌,李超,于毅,庄乾营.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1)
- [2]外源施用水杨酸甲酯和寡糖·链蛋白对麦田蚜虫和主要天敌类群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D]. 王康.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3]昆虫迁飞轨迹模型Flexpart-Insect构建与应用[D]. 胡朝兴.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4]烟蚜茧蜂对冬寄主上烟蚜萝卜蚜的控制作用研究[D]. 舒建超. 贵州大学, 2018(05)
- [5]基于气象相似年的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系统[D]. 施洁琼.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6]吸虫塔与田间麦蚜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研究[J]. 范婧芳,高军,朱景全,张小龙,崔栗,王静,赵国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3)
- [7]麦长管蚜迁飞的时空动态及生态景观对其降落的影响[D]. 杜光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8]大尺度生态景观对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J]. 杜光青,曹雅忠,尹姣,李克斌.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2)
- [9]我国麦蚜飞翔及迁飞研究进展[J]. 陆云,尹姣,李克斌,曹雅忠. 中国植保导刊, 2013(12)
- [10]蚜虫迁飞与寄主选择[A]. 杜光青,曹雅忠,尹姣,杨爽,李克斌. “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