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缘情论文-刘璐

诗缘情论文-刘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缘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缘情,情感,《燕歌行》

诗缘情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19)在《浅析“诗缘情”在古典诗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因情而作。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是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诗缘情"这一理论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曹丕的《燕歌行》充分诠释了"诗缘情"的特征。在教学中有效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有助于更好的体会诗歌。(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8期)

马银琴[2](2019)在《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言志"是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基于《诗》的政教功能,"诗"所言之"志"也表现出密切关联于政治教化的特点。"诗缘情"则是在有意为文的魏晋时代,以创作者为主体的对于创作机制的探究。从"诗言志"所代表的阐释批评到"诗缘情"所表达的根源探究,这个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它既是一个由《诗》到"诗"的意义扩展过程,也是从"情、志一也"到"情""志"分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创作主体由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文学活动主宰者的自觉过程。在"缘情而绮靡"的追求让六朝诗歌蜕变为"亡国之音"后引发的反思与讨论中,孔颖达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了深度整合,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段、具有不同诗学内涵的命题由此得以相互补足,从而奠定了唐代乃至整个后世诗歌理论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辛文[3](2019)在《“诗缘情”与“诗体道”的交融——陆机诗学思想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陆机诗歌创作中可提炼出"体道"的诗学思想,并考察其产生的原因与学理基础。据此而论:必须将《文赋》中"诗缘情"理论与诗歌创作中理思上升、情感虚化的风貌合而观之,才能较全面地认识陆机的诗学思想。"诗缘情"与"诗体道"的碰撞交融,亦是推动西晋玄学与诗歌互动的重要因素,对东晋玄言诗的兴盛有着导服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赖凯婷[4](2019)在《谈《文赋》中的“诗缘情”》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机"诗缘情"的主张是从论文体开始的。相信学文学的人对《文赋》并不陌生,它是中国文艺理论长廊中非常典型的作品。学文论,必然不能略过它。而"诗缘情"正是他在这一着作中提出的文学理论之一。在《文赋》中,他提出各种文章体裁的变化,并用简练的笔触绘尽各种体裁的特征与艺术特色:"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1)(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8期)

曹晓虎[5](2019)在《“诗言志”即“诗缘情”》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论重要的命题,对后世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言志”的观点在早期文献中频频出现,几乎成为各家共识。《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2-19)

施伟萍[6](2019)在《诗缘情而绮靡——由《香菱学诗》看人物的自我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菱是《红楼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香菱学诗"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悲剧人物的自我救赎,香菱命运多舛,历经坎坷,际遇堪伤。但作者并没有让香菱自暴自弃,沉沦在苦海无边的生涯中,而是通过"香菱学诗"来展示人物对美好事物的憧憬,香菱叁首咏月诗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得人物成为鲜明、生动的有机整体。(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6期)

陈敏[7](2018)在《“诗缘情”对“诗言志”之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无疑就带有这种性质。先秦时期,政客们大多"赋诗言志",一方面体现自己的修养,一方面达到外交目的。因此,此时"诗言志"中的"诗"仅仅作为工具使用。两汉魏晋时期,随着文人意识的觉醒,"诗言志"已经不能满足文人的要求,并逐渐认识到"诗"的特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缘情"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2期)

周艳丽[8](2018)在《爱流涌动——以《再顾已倾城》为例兼论“诗缘情”》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缘情"是当代诗学界提倡的一种创作理念,也是诗歌创作发展的必然。该文着重谈了中国诗歌由"诗言志"到"诗缘情"发展演变过程;以《再顾已倾城》为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做到既言志又缘情的。(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王祖琪[9](2017)在《徐复观的“诗缘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缘情"是中国诗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自古以来,关于这一论题的讨论层出不穷。徐复观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传统文学文化与艺术的关注极多。他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情感,"诗缘情"论贯穿其诗论始终。徐复观的"诗缘情"论包括了对"情"与"志"的辨析,"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讨论,以及从情感本质上对"温柔敦厚"的阐释。(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郭强[10](2017)在《论白居易咏水诗缘情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咏水诗数量众多,在中唐独树一帜。诗作缘情而起,以情构篇。其诗篇关注城市公共人文景观与人为景观,大力歌咏曲江与园池,从而实现了咏水诗的题材突破,同时因为情感的强势介入,咏水诗呈现出边缘化、碎片化、浓情化的特征。(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诗缘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言志"是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基于《诗》的政教功能,"诗"所言之"志"也表现出密切关联于政治教化的特点。"诗缘情"则是在有意为文的魏晋时代,以创作者为主体的对于创作机制的探究。从"诗言志"所代表的阐释批评到"诗缘情"所表达的根源探究,这个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它既是一个由《诗》到"诗"的意义扩展过程,也是从"情、志一也"到"情""志"分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创作主体由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文学活动主宰者的自觉过程。在"缘情而绮靡"的追求让六朝诗歌蜕变为"亡国之音"后引发的反思与讨论中,孔颖达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了深度整合,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段、具有不同诗学内涵的命题由此得以相互补足,从而奠定了唐代乃至整个后世诗歌理论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缘情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浅析“诗缘情”在古典诗歌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9

[2].马银琴.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辛文.“诗缘情”与“诗体道”的交融——陆机诗学思想新探[J].中国韵文学刊.2019

[4].赖凯婷.谈《文赋》中的“诗缘情”[J].北方文学.2019

[5].曹晓虎.“诗言志”即“诗缘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施伟萍.诗缘情而绮靡——由《香菱学诗》看人物的自我救赎[J].名作欣赏.2019

[7].陈敏.“诗缘情”对“诗言志”之承[J].戏剧之家.2018

[8].周艳丽.爱流涌动——以《再顾已倾城》为例兼论“诗缘情”[J].殷都学刊.2018

[9].王祖琪.徐复观的“诗缘情”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0].郭强.论白居易咏水诗缘情特征[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标签:;  ;  ;  

诗缘情论文-刘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