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晶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纤维素,水稻,秸秆,乌拉草,纤维,结晶度。
纳米晶须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娇,徐芳,刘丽芳[1](2019)在《水稻秸秆纤维素纳米晶须制备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预处理和提纯处理工艺制备纤维素并进行工艺优化。预处理工艺中,NaOH浓度影响较显着,优化工艺参数为:NaOH浓度8.3%,固液比1∶5,温度20±2℃,时间24 h;提纯处理工艺中,各因素重要性依次为:温度>NaOH浓度>Na_2SO_3浓度>时间>固液比,优化工艺参数为:NaOH浓度2.4%、Na_2SO_3浓度2%、固液比1∶15、100℃条件下处理2 h;随着NaOH及Na_2SO_3浓度增大,水稻秸秆失重率增大,表面杂质减少,纤维素含量提高、而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减少。在此基础上采用TEMPO氧化物体系制备的纤维素纳米晶须尺寸小,结构均匀,制得率高。(本文来源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姝妤[2](2019)在《胶原蛋白/双醛化纤维素纳米晶须复合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眼部给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眼部疾病以及眼外伤的有效给药方式仍是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之一。滴眼剂是临床最常见的眼用剂型,但其药物生物利用度极低,需要多次给药以保持疗效。本文旨在利用胶原蛋白(Collagen,Col)和纤维素纳米晶须(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制备一种具有高强度的可降解薄膜,可植入眼内缓慢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依从性,提供一种更安全、有效且便捷的眼部给药方式。以棉状纸浆为原料,利用浓硫酸水解法制得CNC,并通过高碘酸钠氧化法将醛基引入CNC表面,获得具有不同氧化度的双醛化纤维素纳米晶须(Dialdehyde Cellulose Nanocrystals,DAC)。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纳米粒度仪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晶须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通过减压抽滤法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结构的Col/DAC复合膜,混合均匀的C/Dn(x)-DFN膜以及层层组装的C/Dn-IBP-m膜。C/Dn(x)-DFN膜是通过抽滤Col与DAC的混合溶液,并利用浸泡法装载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FN)溶液制备而成的。C/Dn(x)膜中的Col与DAC在混合溶液中就发生了希夫碱反应,导致链状的Col分子缠绕在短棒状DAC外部,在抽滤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化学交联网络。DFN溶液通过扩散作用均匀分散在C/Dn(x)膜中。而C/Dn-IBP-m膜是通过交替抽滤Col溶液和DAC-布洛芬(Ibuprofen,IBP)混合溶液的方法层层组装而成,其Col层具有紧密均匀的分层结构,而DAC层相对疏松无序,希夫碱反应仅发生在相邻Col层与DAC层的界面处,使相邻层紧密连接。IBP与DAC混合后,借助氢键作用吸附在DAC表面,主要储存在DAC层内。体外研究显示,提高C/Dn(x)膜中Col的含量可使其持水性和机械性能得到显着提高,而提高DAC氧化度则可优化膜的透光性和机械强度。其中,拉伸强度最高可达164.1MPa,断裂伸长率可达40.5%。而在C/Dn-m膜中,透光性和机械强度的优化可以通过提高DAC氧化度以及Col与DAC的分布均匀性来实现。层层组装的制备方法不但为C/Dn-m膜保留了较高的机械强度(拉伸强度为54.2 MPa),还显着提高了膜的透光性(>90%)和持水性(>70%)。即使降低药物溶液的浓度,C/Dn-m膜的载药量仍可达C/Dn(x)膜的2倍以上。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C/D3-IBP-6膜中IBP的24 h累计释放率可达90%,而C/D2(0.5)-DFN膜中的DFN在第6天的累计释放率仅为66%。此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两种膜材料在24 h内均可有效促进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研究显示,C/Dn(x)-DFN膜置入结膜囊后,对眼部无强刺激性,可对刺激性眼部炎症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最终完全降解,无须人工去除。可见,Col/DAC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透光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其载药能力和药物释放速率具有可调节性,是一种安全、有效和便捷的眼部给药方式。(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金志文,车玉菊[3](2019)在《纤维素纳米晶须及其水凝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自然界中产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之一,因具有优良的性能、低廉的成本、且可再生循环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天然纤维素通过特定方法处理得到的纤维素纳米晶须(CNCs)及其改性共聚物为原料制备的水凝胶因具有更加优良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天然可降解性及丰富的来源等特点,近年来颇受科学家的关注。文中简要介绍了纤维素的结构、性质及CNCs的制备方法,综述了以CNCs及其改性共聚物为原料合成水凝胶的方法、性能表征和应用潜能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陈思瑜,陈大俊[4](2018)在《聚氨酯/甲壳素纳米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酸解法制备了甲壳素纳米晶须(CNW),并将其分散在聚氨酯(PU)基体中,制备了PU/CNW复合膜。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仪(TG)和力学试验机对CNW和PU/CNW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引入少量CNW并在PU基体中分散均匀,对PU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当CNW含量为0. 5%时,PU/CNW复合膜的断裂强度提升了36. 8%。当CNW含量为2%时,PU/CNW复合膜的最大热降解温度(Tmax)提高了10. 7℃。(本文来源于《合成技术及应用》期刊2018年04期)
王春媛,池哲,刘晨光[5](2018)在《多糖纳米晶须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晶须是人工控制条件下以单晶结构形式生长的尺寸细小的高纯度针状纤维材料。目前多糖纳米晶须的利用与开发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原材料的开发与初步提取中产率低;二是制备过程能耗高,对环境破坏大,产生的废料难以回收。主要总结:纤维素纳米晶须、甲壳素纳米晶须和淀粉纳米晶须的制备方法、产物优缺点和应用研究。多糖纳米晶须作为功能纳米材料,对它的制备工艺的优化使其在更多行业范围进行应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吴明生,燕飞,孙克新[6](2018)在《改性高岭土/纳米晶须对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胶动态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改性高岭土/纳米晶须对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胶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改性高岭土/纳米晶须胶料相比,改性高岭土/纳米晶须胶料的生热较低,永久变形较大;改性高岭土在胶料中的分散性能明显比未改性高岭土好;随着纳米晶须用量增大,填料在胶料中的分散性能提高;纳米晶须用量较大时,胶料的滞后损失较小,滚动阻力较低。(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赵艳娇,刘慧,杨雪,降帅,徐春霞[7](2017)在《水稻秸秆纤维素纳米晶须的制备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水稻秸秆的高附加值应用,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体系,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纤维素纳米晶须,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秸秆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经化学处理后纤维素含量显着提高,而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有所降低;水稻秸秆横截面呈多孔状,内部及表面均随机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球状颗粒;化学处理部分去除了非纤维素物质,纤维表面变得相对较光滑;冷冻干燥后的纤维素纳米晶须交织成多层网状,直径为10~25 nm,长度为200~400 nm;水稻秸秆及其纤维与纤维素纳米晶须的结晶度分别为29.76%,30.28%和40.71%,叁者均表现为纤维素Ⅰ的晶体结构。(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慧[8](2017)在《乌拉草纤维素纳米晶须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吸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拉草,又称靰鞡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因具有天然纤维成本低、来源广、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乌拉草原料丰富,化学成分与麻相似,主要含有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对其进行纤维素提取的研究既可以解决废弃乌拉草对环境的影响,又可以开发其经济价值,实现木质资源的充分利用。本文以乌拉草为原料,通过双相水法成功制得乌拉草纤维,为乌拉草的脱胶技术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将制得的纤维经过机械粉碎、二甲基亚砜(DMSO)预处理和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氧化处理得到乌拉草纤维素纳米晶须,并初步探索了纤维素纳米晶须在染料吸附中的应用,为印染废水污染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乌拉草的基本结构性能表征。对乌拉草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红外光谱测试、X射线衍射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等,结果表明乌拉草主要含有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果胶等成分,且纤维素含量较低,约为19.98%,木质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含量较高;其结晶度较低,为24.12%;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乌拉草表面纵向凹凸不平,横向呈波浪状,且波峰部分由大小不一的孔洞结构组成,波谷部分由实心物质组成。(2)乌拉草纤维提取工艺优化及纤维性能表征。以双相水溶液(聚乙二醇PEG-2000/无机盐溶液)为脱胶方法,制得乌拉草纤维。在脱胶过程中,木质素溶解在含有机物的一相,而纤维素则以固态形式留在无机盐溶液中,实现纤维素与木质素的分离。本文通过单因子控制变量法和正交试验法分析脱胶过程中各种试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纤维失重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此外,对最佳提取工艺制得的乌拉草纤维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红外光谱测试、x射线衍射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等,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可知,与乌拉草原料相比,乌拉草纤维含有较多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水溶物等含量明显降低;结晶度显着提高,约为乌拉草原料的近一倍之多,达42%;处理后乌拉草纤维表面较为平滑,大量的杂质被去除。(3)传统碱煮法与双相水溶液法制得纤维的性能对比。为了对比传统碱煮工艺与双相水溶液煮练工艺得到的纤维性能差异,本文又对乌拉草进行传统碱煮处理,并对纤维进行了拉伸强力测试、回潮率测试、长度测试、线密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双相水溶液法制备的纤维在长度、细度以及拉伸性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碱煮法获得的纤维,双相水溶液在纤维脱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4)乌拉草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及结构表征。本文以双相水法制得的乌拉草纤维为原料,经过tempo选择性氧化处理,得到乌拉草纤维素纳米晶须,并对它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等,得到:乌拉草纤维素纳米晶须呈短棒状,直径为20~60nm,长度为100~300nm;经过冷冻干燥处理的固态纤维素纳米晶须呈薄片状,表面为均匀分布的多孔结构,高孔隙率结构使其在声学、生物医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tempo氧化处理后,与乌拉草纤维相比,纤维素纳米晶须的纤维素的含量有所提高;晶型未发生改变,仍然为纤维素Ⅰ型,结晶度为51.01%;当温度达到220℃时,纤维素纳米晶须开始降解,温度达到320℃时,纤维热裂解趋于稳定。(5)初步探索乌拉草纤维素纳米晶须在亚甲基蓝染料吸附中的应用。本文以纤维素纳米晶须沉淀/H_2O_2为吸附体系,研究分析了晶须用量、H_2O_2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染料浓度对吸附反应的影响。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时间为180min,H_2O_2浓度为2.4mol/l,晶须浓度为0.06g/ml时,染料的去除率为98.76%,此时纤维素纳米晶须对染料的吸附效果最佳。因此,纤维素纳米晶须是亚甲基蓝染料的理想吸附材料之一。(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06)
赵艳娇[9](2017)在《水稻秸秆纤维及纳米晶须的制备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一种以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其年产量约为1.5×1012吨。如何合理并高效地使用这种地球上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我们开发环境友好、生物降解和相容性优良的产品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研究讨论的热点。诸如秸秆、树木枝干等植物废弃物均含有纤维素,可用来制备纤维素纳米晶须,既能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也避免了焚烧其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为开发水稻秸秆纤维素高附加值的应用,本文以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碱性溶液体系进行化学处理;用TEMPO-NaClO-NaBr体系制备纤维素纳米晶须,并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以期获得尺寸离散性小、制得率高的纤维素纳米晶须;采用二浸二轧工艺,将棉织物浸轧到含有纳米晶须、壳聚糖、单宁酸的溶液中,并对棉织物的相关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以期获得抗紫外线、耐吸湿性能和耐洗度较好的棉织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水稻秸秆的基本结构性能与表征。通过对水稻秸秆化学成分、回潮率、红外光谱、表面和截面形态及结晶度等表征,测试分析得:回潮率为7.61%;主要含有半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水溶物、果胶、脂蜡质几种化学成分,其中纤维素含量居第叁位;水稻秸秆横截面为多孔状,部分孔洞封闭、而部分孔洞连续,且较大孔洞中随机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球状颗粒;水稻秸秆纵向表面凹凸不平,也随机分散着大小不等的球状颗粒;其红外光谱图表现为典型的纤维素谱图;结晶度为29.76%。(2)水稻秸秆纤维制备工艺优化及表征。分析预处理和提纯工艺中化学试剂浓度、反应时间、固液比及温度对水稻秸秆失重率的影响,获得最优工艺,以提高纤维素的制得率。另,对提纯得到的水稻秸秆纤维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失重率、形貌测试、红外光谱测试及结(3)晶度测试,并与水稻秸秆原料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可得:水稻秸秆纤维具有较高的纤维素含量,而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有明显的降低;表面的球状颗粒被清除,内部的球状颗粒也显着减少,纤维表面变得相对较光滑,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等非纤维素物质被部分去除;其结晶度高于水稻秸秆。(4)水稻秸秆纤维素纳米晶须制备与表征。将最优工艺制得的水稻秸秆纤维先进行二甲基亚砜处理,再采用TEMPO-NaCl O-NaBr催化氧化体系制备水稻秸秆纤维素纳米晶须,对其进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结晶度、透射电镜、制得率及热重分析性能测试,并与水稻秸秆和水稻秸秆纤维进行对比。可得到如下结论:水稻秸秆纤维素纳米晶须直径集中分布在10~25nm之间,长度集中分布于200~400nm之间;冷冻干燥后晶须交织成多层网状,并随机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孔隙;与水稻秸秆及纤维的红外光谱图相似,晶型为纤维素I型;结晶度为40.71%,高于水稻秸秆及纤维;纳米晶须的制得率在80%左右;热分解温度为320℃。(5)水稻秸秆纤维素纳米晶须在棉织物抗紫外线生态功能整理的应用。将制得的纳米晶须与壳聚糖溶液,在助剂单宁酸的作用下混合均匀,用于对平纹棉织物浸轧处理。分析不同纳米晶须含量对棉织物的断裂强力、红外光谱、接触角、耐洗度和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分析可知:加入纳米晶须的棉织物,其断裂强力有较大幅度提高;红外光谱谱带无明显差异,这也表明采用TEMPO氧化法制得晶须晶型未发生改变;随着纳米晶须含量的增加,棉织物的吸湿性,先增加后降低;耐洗性和抗紫外性能都是随着纳米晶须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含量为0.5%时,其性能达到最好。(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06)
马慧,高强,刘卫华,刘婉婉,葛明桥[10](2016)在《AZO@TiO_2纳米晶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电纳米晶须作为导电填料添加到材料中达到抗静电目的的研究在纳米技术兴起后发展迅速。其中开发色浅、环境友好、导电性好的导电纳米晶须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化学共沉积法在TiO_2晶须表面包覆一层AZO导电膜层,制备出导电AZO@TiO_2晶须。采用四探针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晶须以及晶须修饰的织物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AZO@TiO_2纳米晶须不仅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紫外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12期)
纳米晶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针对眼部疾病以及眼外伤的有效给药方式仍是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之一。滴眼剂是临床最常见的眼用剂型,但其药物生物利用度极低,需要多次给药以保持疗效。本文旨在利用胶原蛋白(Collagen,Col)和纤维素纳米晶须(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制备一种具有高强度的可降解薄膜,可植入眼内缓慢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依从性,提供一种更安全、有效且便捷的眼部给药方式。以棉状纸浆为原料,利用浓硫酸水解法制得CNC,并通过高碘酸钠氧化法将醛基引入CNC表面,获得具有不同氧化度的双醛化纤维素纳米晶须(Dialdehyde Cellulose Nanocrystals,DAC)。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纳米粒度仪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晶须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通过减压抽滤法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结构的Col/DAC复合膜,混合均匀的C/Dn(x)-DFN膜以及层层组装的C/Dn-IBP-m膜。C/Dn(x)-DFN膜是通过抽滤Col与DAC的混合溶液,并利用浸泡法装载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FN)溶液制备而成的。C/Dn(x)膜中的Col与DAC在混合溶液中就发生了希夫碱反应,导致链状的Col分子缠绕在短棒状DAC外部,在抽滤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化学交联网络。DFN溶液通过扩散作用均匀分散在C/Dn(x)膜中。而C/Dn-IBP-m膜是通过交替抽滤Col溶液和DAC-布洛芬(Ibuprofen,IBP)混合溶液的方法层层组装而成,其Col层具有紧密均匀的分层结构,而DAC层相对疏松无序,希夫碱反应仅发生在相邻Col层与DAC层的界面处,使相邻层紧密连接。IBP与DAC混合后,借助氢键作用吸附在DAC表面,主要储存在DAC层内。体外研究显示,提高C/Dn(x)膜中Col的含量可使其持水性和机械性能得到显着提高,而提高DAC氧化度则可优化膜的透光性和机械强度。其中,拉伸强度最高可达164.1MPa,断裂伸长率可达40.5%。而在C/Dn-m膜中,透光性和机械强度的优化可以通过提高DAC氧化度以及Col与DAC的分布均匀性来实现。层层组装的制备方法不但为C/Dn-m膜保留了较高的机械强度(拉伸强度为54.2 MPa),还显着提高了膜的透光性(>90%)和持水性(>70%)。即使降低药物溶液的浓度,C/Dn-m膜的载药量仍可达C/Dn(x)膜的2倍以上。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C/D3-IBP-6膜中IBP的24 h累计释放率可达90%,而C/D2(0.5)-DFN膜中的DFN在第6天的累计释放率仅为66%。此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两种膜材料在24 h内均可有效促进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研究显示,C/Dn(x)-DFN膜置入结膜囊后,对眼部无强刺激性,可对刺激性眼部炎症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最终完全降解,无须人工去除。可见,Col/DAC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透光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其载药能力和药物释放速率具有可调节性,是一种安全、有效和便捷的眼部给药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晶须论文参考文献
[1].赵艳娇,徐芳,刘丽芳.水稻秸秆纤维素纳米晶须制备工艺优化[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周姝妤.胶原蛋白/双醛化纤维素纳米晶须复合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眼部给药研究[D].江南大学.2019
[3].金志文,车玉菊.纤维素纳米晶须及其水凝胶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4].陈思瑜,陈大俊.聚氨酯/甲壳素纳米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合成技术及应用.2018
[5].王春媛,池哲,刘晨光.多糖纳米晶须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8
[6].吴明生,燕飞,孙克新.改性高岭土/纳米晶须对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胶动态性能的影响[J].橡胶科技.2018
[7].赵艳娇,刘慧,杨雪,降帅,徐春霞.水稻秸秆纤维素纳米晶须的制备及其表征[J].纺织学报.2017
[8].刘慧.乌拉草纤维素纳米晶须的制备及其在染料吸附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7
[9].赵艳娇.水稻秸秆纤维及纳米晶须的制备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7
[10].马慧,高强,刘卫华,刘婉婉,葛明桥.AZO@TiO_2纳米晶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