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效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财富,创业,“自雇型”创业,“雇主型”创业
个体效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大威[1](2018)在《家庭财富、创业行为与个体效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家创业活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活动的驱动。如何鼓励人们创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高度关心的论题。尽管学术界很早就意识到创业活动的重要性,但目前对于我国居民创业行为的研究依然有待拓展。在对创业多维度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的文献中,财富与创业的关系是研究的焦点,国外有大量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讨论,但在国内,受限于数据和研究方法,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极少,且多以农户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政府对鼓励人们创业政策的选择较多是通过金融手段,而国内相关研究的缺乏降低了政策实施的可靠性。本文从家庭财富的视角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创业选择行为。财富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货币回报和非货币回报两个方面,研究创业对个体效用的影响。对创业回报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个体的创业决策机制,是基于创业的“高收入”特性,还是“非货币性效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我国当前经济环境是否有利于个体选择创业,从而为鼓励人们创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一个个体层面的职业选择模型,将财富与创业行为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对财富与创业选择行为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其次,本文对财富与创业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采用CHIP2008数据进行基准估计,利用Probit模型估计财富对个体创业行为的影响,并考虑内生性问题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在基准估计的基础上,本文引入CFPS四轮面板数据,对财富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提供稳健性检验;再次,本文引入住房改革这一能对财富造成正向外生冲击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更好的识别财富与创业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本文估计了创业行为对个体效用的影响,利用CHIP2008数据,从货币回报和非货币回报两个方面进行了基准估计。在基准估计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又利用CHNS面板数据为创业的货币回报提供稳健性检验,并基于CLDS面板数据为创业的非货币回报提供了稳健性检验。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形成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基于职业选择模型的推论来看。财富与创业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财富越多,创业概率越高;置于动态分析框架,考虑样本选择问题后发现,创业与财富之间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即财富存在一个临界点,在达到临界值水平以前,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但临界点之后,财富水平越高,创业能力越低,因此两者之间是负相关的。第二,从家庭财富对创业行为影响的估计结果来看。本文首先基于CHIP2008数据进行基准估计,研究发现财富系数显着为正,家庭财富越多,个体选择创业的概率越高。在利用选取较为外生衡量指标和引入工具变量两种方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旧稳健。进一步区分财富对不同类型创业活动的影响发现,财富显着提高了城镇居民选择“自雇型”创业的概率,但对选择“雇主”型创业影响较小或不存在显着的影响。考虑财富与创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是存在倒U型关系的。为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引入CFPS四轮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重新对财富与创业行为的关系进行检验,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也验证了基准估计的结论。第叁,上世纪末我国公有部门住房改革是一个能够对家庭财富造成外生冲击的“准自然实验”,因此本文又利用这次改革对财富与创业行为的关系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及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住房改革对城镇居民创业行为的影响,发现住房改革通过财富效应和信贷效应显着提高了受影响个体的创业概率。研究结论同样与前文基准估计及稳健性检验保持一致。第四,从创业对个体效用的影响效应来看。货币回报方面,基于CHIP2008数据的基准估计发现,创业相对工资性工作存在显着的收入溢价,并且随着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收入溢价水平也越高。应用处理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解决潜在的样本选择问题后,研究结论依旧稳健。进一步考虑到不同类型创业活动收入回报可能存在的差异,根据雇员数量将创业细分为“自雇型”创业及“雇主型”创业,比较发现只有“雇主型”创业对个体收入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自雇型”创业不存在显着的收入溢价。本文进一步引入CHNS纵向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重新估计了创业的货币回报,研究结论与基准估计结果一致。非货币回报方面,同样基于CHIP2008数据进行基准估计,采用工作时间、收入满意度及工作满意度衡量个体的非货币回报。但上述基准估计在识别方法和样本代表性方面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不重点进行解释。本文进一步引入CLDS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工作时间和收入满意度均显着高于工资获得者,但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与工资获得者不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考虑不同类型创业活动对非货币回报的异质性影响发现,“自雇型”创业者与工资获得者的非货币回报多数情况下是不存在显着差异的,但“雇主型”创业者的非货币回报一般是显着高于工资获得者的。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得到我国有关促进创业活动水平提高、优化创业环境的政策含义:第一,优化金融环境,缓解信贷约束,促进居民创业行为;第二,重点扶持中小创业者,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第叁,优化创业结构,实现从“自雇型”创业向“雇主型”创业的转化。(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董思如[2](2018)在《中国个体投资者效用函数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不变的相对风险厌恶(CRRA)效用函数假设下,投资者风险资产配置比例与财富水平无关。本文从风险资产配置比例与财富水平的关系层面对CRRA效用函数对中国个体投资者的适用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利用西南财经大学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交叉分析结果呈现了递减的风险厌恶(DRRA)特点,即相对财富水平更高的投资者倾向于配置更高比例的风险资产。进一步,本文利用2001-2016年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后,结果表明,财富水平对中国个体投资者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呈现出了显着的正相关。具体而言,财富水平变化率增加1%,风险资产配置将增加3.5%,与微观数据结果一致。结合中国个体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本文从参与成本的角度对DRRA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说明。进一步本文利用证券公司在每省的营业部数据作为金融可得性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营业部数量显着提高了风险资产配置,具体为每增加了一个营业部,风险资产大约增加0.004%。考虑到省份个体投资者风险资产配置的增加可能是证券公司增设营业部的成因,从而导致反向因果问题,本文利用滞后一期的营业部数量作为工具变量,识别金融可得性对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本文从投资权限管理、参与成本以及产品推广叁个方面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控制变量的选取以及在回归分析中呈现的结果与现有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例如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因素对个体投资者风险资产配置比例的回归结果比较显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1)
李永立,陈杨,樊宁远,高馨[3](2018)在《考虑个体效用因素的社会网络演化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的社会网络演化分析模型往往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宏观上描述网络演化规律,难以深入解释驱动网络演化的微观行为原因.为了弥补以上不足,建立了网络参与者的效用函数,并引入效用分析的方法解释网络上链路形成或断开的现象,进而揭示驱动网络演化的微观行为原因.与此同时,考虑到网络参与者见面过程是网络演化的内在过程,将其视为难以观测的潜变量引入模型,用以解释不能由效用分析所刻画的网络演化现象.在以上理论模型基础上,为将其进一步量化和应用,基于对社会网络一个时期的观察和网络参与者个体属性的数据,发展了基于贝叶斯推断的参数估计方法,校准所建立效用函数中的参数并估计潜在的见面过程.通过两组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并讨论了模型的适用范围,并将模型应用于取自Facebook平台的真实数据集,实证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本文提出的模型将有助于解释社交媒体平台上社会网络形成的原因,并预测网络演化的趋势,为进一步优化社会网络结构和控制信息传播打下模型基础.(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耀光,姚强,徐玲[4](2018)在《个体与群体视角下的我国居民生命质量及关联性研究:基于EQ-5D量表VAS和效用值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我国居民个体视角和群体视角下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之间关联性。方法:基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个体视角下的EQ-5D VAS评分与群体视角下的健康效用值相关性。结果:我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良好,VAS评分为80.911 0(80.849 0,80.973 0),效用值得分0.958 8(0.958 3,0.959 4),两者个体数据和汇总水平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 4和0.697 2。结论:中国效用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EQ-5D量表在我国健康领域的应用和健康成本-效用研究。我国居民个体视角的VAS评分和群体视角下效用值总体相关性不高,但是在高频健康状态下具有较高一致性,然而我国居民健康生命质量呈现出严重的人群和地区不平等以及健康评价行为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经济》期刊2018年01期)
汪丁丁,陈怡俊[5](2017)在《个体内外部冲突与个体间冲突的困境求解——基于身份效用及规范遵从比例的动态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个体生存困境的两大来源,文章引入身份效用和社会融合度的概念,首先探讨了规范遵从比例在群体内部效应和群体间效应共同作用下的演化逻辑。群体内部效应表明物质激励和身份认同强度共同影响着个体的遵从策略;群体间效应表明相较于社会隔离的状态,增加与其他身份类型个体的交往机会能够促进群体内部的规范遵从比例。基于演化神经科学的决策模型,文章通过改变"同情机制"在个体行动决策中的显着性,分析了遵从比例影响个体遵从的行为机制;进而,提出个体"反求诸己"、内化规范以调和生存困境的可能性。同时,微观决策主体自主选择身份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个体行动,不仅扩大了社会规范的遵从范围,也实现了个体向外寻求缓解价值冲突的探索。分析表明,社会规范的均衡是个体求解自身生存困境的演化结果。(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7年05期)
朱家安,张旭,谭义东[6](2016)在《学科教学对学生个体道德建构和心理健康的责任、行动与效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优良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固然离不开学校专门的教育课程,但教育的最终效果是需要各方的合力。其他学科教学对学生个体道德建构和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责任,要起到相互照应、配合辅助的作用;学科教学要以育人育才的终极目标为落脚点,在充分发挥其专门的教育效用外,还要努力挖掘学科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渗透相应的"德育"和"心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叶瑛,孙国友[7](2016)在《论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及其在建构美丽中国活动中的效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不仅具有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功能,还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即指学习和参与体育(包括欣赏体育、体育实践以及体育研究等)能够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和幸福,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具体表现为,体育可以满足个体对生活追求的需要,有利于提升个体幸福水平,能为个体道德情感体验提供平台,还能够满足个体审美需求。(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王旭峰,邱坤南,阳富强,沈斐敏[8](2015)在《建筑工人个体安全能力影响因素效用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强对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管理,保障建筑施工安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方法研究建筑工人个体安全能力与影响因素间的效用关系。从个体特质和工作环境2方面进行分析,得到技能素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16个影响因素。以工作环境的8个影响因素作为外源潜伏变量,其余8个影响因素作为内生潜伏变量,构建建筑工人个体安全能力SEM。利用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与修正,实现影响因素效用的客观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工人的个体安全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技能素质;工作环境中,效用最大的因素是施工现场的安全资源配备;当前建筑行业的安全培训与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赵会茹,霍慧娟,王昕[9](2015)在《基于个体效用的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漏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普遍服务具有公共政策性,其政策的普适性与个体福利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福利漏损的客观必然。为衡量由此产生的福利漏损,本论文运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分析了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的福利效应;依据消费者均衡的思想,推导了偏远地区农户的电能效用函数;运用Harsanyi基数效用法,构造了基于个体效用差值的福利漏损模型。本文以广西某受助地区为例,测算了其福利漏损值。实证分析表明,通过提高基本电量可以降低社会福利漏损。(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吴继兰,张嵩,邵志芳,马光[10](2015)在《基于知识贡献考核和效用的组织个体知识共享博弈分析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考虑了组织个体在组织知识管理策略——知识贡献绩效考核影响下的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建立个体在管理策略动态变化下的共享行为模型,将个体知识共享演化的变化抽象为一个博弈过程,分析纳什均衡存在,构建组织个体知识共享效用函数,综合分析在组织知识贡献考核及个体效用双重条件下,个体知识共享博弈后不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模拟,探讨组织知识共享与组织激励投入、激励程度、激励差异化及个体效用差异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将为组织知识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来源于《管理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个体效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传统不变的相对风险厌恶(CRRA)效用函数假设下,投资者风险资产配置比例与财富水平无关。本文从风险资产配置比例与财富水平的关系层面对CRRA效用函数对中国个体投资者的适用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利用西南财经大学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交叉分析结果呈现了递减的风险厌恶(DRRA)特点,即相对财富水平更高的投资者倾向于配置更高比例的风险资产。进一步,本文利用2001-2016年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后,结果表明,财富水平对中国个体投资者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呈现出了显着的正相关。具体而言,财富水平变化率增加1%,风险资产配置将增加3.5%,与微观数据结果一致。结合中国个体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本文从参与成本的角度对DRRA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说明。进一步本文利用证券公司在每省的营业部数据作为金融可得性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营业部数量显着提高了风险资产配置,具体为每增加了一个营业部,风险资产大约增加0.004%。考虑到省份个体投资者风险资产配置的增加可能是证券公司增设营业部的成因,从而导致反向因果问题,本文利用滞后一期的营业部数量作为工具变量,识别金融可得性对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本文从投资权限管理、参与成本以及产品推广叁个方面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控制变量的选取以及在回归分析中呈现的结果与现有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例如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因素对个体投资者风险资产配置比例的回归结果比较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效用论文参考文献
[1].冯大威.家庭财富、创业行为与个体效用[D].暨南大学.2018
[2].董思如.中国个体投资者效用函数类型[D].山东大学.2018
[3].李永立,陈杨,樊宁远,高馨.考虑个体效用因素的社会网络演化分析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8
[4].张耀光,姚强,徐玲.个体与群体视角下的我国居民生命质量及关联性研究:基于EQ-5D量表VAS和效用值测量[J].中国卫生经济.2018
[5].汪丁丁,陈怡俊.个体内外部冲突与个体间冲突的困境求解——基于身份效用及规范遵从比例的动态演化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7
[6].朱家安,张旭,谭义东.学科教学对学生个体道德建构和心理健康的责任、行动与效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
[7].叶瑛,孙国友.论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及其在建构美丽中国活动中的效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王旭峰,邱坤南,阳富强,沈斐敏.建筑工人个体安全能力影响因素效用量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
[9].赵会茹,霍慧娟,王昕.基于个体效用的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漏损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吴继兰,张嵩,邵志芳,马光.基于知识贡献考核和效用的组织个体知识共享博弈分析与仿真[J].管理工程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