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审美化论文_陈周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课程审美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课程,美育,普通高中,美术,特色,高中,政治理论。

课程审美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周丽[1](2019)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审美化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力图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一种诗化教学、美化教学、乐化教学。经验是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的原点,显美是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的建构,审美是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的归宿。通过道德与法治审美化教学,解放教育对象、提升教育对象。(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陆旭东[2](2019)在《普通高中课程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是高中美育的基本任务,课程审美化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审美化是指学校遵循审美化原则,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挖掘课程内部及实施过程中的审美元素,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课程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堂形态、教学过程、师生关系、课程环境、教师队伍建设的审美化等多个方面。落实课程审美化,学校须对这些方面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与构架。(本文来源于《现代教学》期刊2019年10期)

陆旭东[3](2018)在《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高中是升学压力最重的学段,高中课程因功利化和唯科学主义倾向而导致整个教育生态失衡的状况也最为明显。按理,美术特色高中本该成为课程审美化和高中教育生态再平衡的一个探索平台,然而大量美术特色高中却并未真正实现审美育人的初衷而同样落入单纯应试的功利窠臼。其主因之一,是许多美术特色高中仅采用普通课程+美术技能强化训练的手段,却没有对整个课程体系开展符合美术特色高中育人目标的改造——课程审美化建设。作为一位美术特色高中的校长,本文作者对此有切肤之痛,深感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必要与迫切。作为一名教育博士研究生,本文作者决意以美术特色高中的课程审美化建设为研究主题,期望通过本研究既为各地正在探寻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之路的学校管理者提供参考,也为高中教育生态再平衡的理论研究者贡献可供参考的资料、数据及研究结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中外课程审美化思想、实践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由此梳理了课程审美化思想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界定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等核心概念,探寻了课程审美化的美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当前美术特色高中师生审美认知、审美情趣、审美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应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挖掘了一批正在积极探寻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之路的学校在审美育人和课程改革方面为课程审美化建设所提供的实践经验,由此提炼了课程审美化的四种模式,也指出了它们的局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构筑并论证了一个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初步框架,并进一步阐释了构筑这一框架的终极追求——在审美中成人以及课程审美化发展的未来展望。论文文本共分八章:第一章从考察高中教育生态失衡及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遭遇困境的现象入手,分析了本研究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章着重回顾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与经验,为本研究找到基础和起点。第叁章在分析传统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审美化这一核心概念,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而后从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四个角度为本研究搭建了理论平台。第四章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案。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去发现现有的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工作成果及其局限。第七章从构筑课程审美化建设框架的角度,阐释了课程审美化的实质、特点与表现形式,提出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艺术教化、管理审美、课程体验、课程整合、课堂优化、审美评价引导六大原则,明晰了“两确立四构造”的课程审美化实施途径,提出了审美能力培养的办法。第八章是为避免重手段轻目的现象而着重强调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的灵魂和终极追求,也即课程审美化建设最终是为了实现“在审美中成人”。以上各章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至第四章为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五至第六章为论文的主体研究部分;第七至第八章为论文建构及预测,构成了论文的结论部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陆旭东[4](2017)在《普通高中课程审美化的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视美育是世界性潮流。审美素养的培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看到美育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美育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某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个案,试图找到一条解决美育虚幻化、庸俗化的道路——课程审美化,使学校教育尽可能摆脱功利化倾向的影响,让美育真正落地。通过课程审美化,使学生审美素养得以提升,身心得以全面发展,最终走向人生的自由与幸福。(本文来源于《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八)》期刊2017-04-01)

庄晓松[5](2016)在《探索初中化学潜在课程审美化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初中化学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叁个角度去探索初中化学潜在课程审美化教学,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教育功能,以美启真,让学生乐学,最终促进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6年32期)

陆旭东[6](2016)在《普通高中课程审美化的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视美育是世界性潮流。审美素养的培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看到美育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美育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某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个案,试图找到一条解决美育虚幻化、庸俗化的道路——课程审美化,使学校教育尽可能摆脱功利化倾向的影响,让美育真正落地。通过课程审美化,使学生审美素养得以提升,身心得以全面发展,最终走向人生的自由与幸福。(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科研》期刊2016年07期)

陈健毛[7](201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审美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在高校的德育中处于首要地位,而美育又与德育密不可分。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图像或视频教学。其实,我们应该将被动型的审美教育转化成主动型的审美化教育。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上产生激励,思想上引起共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培养起高尚、纯正的审美趣味,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4年12期)

郭芳丽[8](2014)在《让美之花在大学课堂绽放——以《文学概论》课程的审美化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概论》由于术语繁多、概念艰深、思维抽象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致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教师用更生动、更形象、更具审美性的方式去授课。具体来说,就是增强文学理论的可信与可爱度,以美的形象阐明理论,构筑意境化的课堂,融情于美,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益进[9](2014)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下的审美化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中进行审美化教学,可迎合审美教育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需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所有的审美要素,从而将文学教学中的审美优势凸显出来,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审美心理对课堂的教学活动实行审美加工,并适当提高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达到用美促教和以美育人等功效。(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2期)

曹向华,袁诠[10](2013)在《传媒时代更需还原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化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由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和时代造成的体验隔膜,文学阅读愈加边缘化,同时也由于中小学语文应试教学的思维惯性,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恢复文学作品的审美化教育是众多学者的共识,却被片面理解为多媒体的大量运用。还原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化教育实质,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语文属于语言艺术的本质,一方面要寻求经典作品与时代的多种连接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3年07期)

课程审美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是高中美育的基本任务,课程审美化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审美化是指学校遵循审美化原则,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挖掘课程内部及实施过程中的审美元素,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课程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堂形态、教学过程、师生关系、课程环境、教师队伍建设的审美化等多个方面。落实课程审美化,学校须对这些方面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与构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程审美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周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审美化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9

[2].陆旭东.普通高中课程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为例[J].现代教学.2019

[3].陆旭东.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陆旭东.普通高中课程审美化的实践探索[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八).2017

[5].庄晓松.探索初中化学潜在课程审美化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6

[6].陆旭东.普通高中课程审美化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

[7].陈健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审美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

[8].郭芳丽.让美之花在大学课堂绽放——以《文学概论》课程的审美化教学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

[9].李益进.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下的审美化教学[J].金田.2014

[10].曹向华,袁诠.传媒时代更需还原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化实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论文知识图

1 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活动框架图科研发展情况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度自然科学...科研发展情况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度自然科学...科研发展情况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国家级、部...科研发展情况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国家级、部...科研发展情况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国家级、部...

标签:;  ;  ;  ;  ;  ;  ;  

课程审美化论文_陈周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