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纲:《论语·八佾》第八则解读论文

张纯纲:《论语·八佾》第八则解读论文

在《论语·学而》第十五则中,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教诲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言语效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

在《论语·八佾》第八则中,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一句诗的含义。在老师答案的启发下,子夏生发出新的见解,同样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也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

由图6可以看出,四种中心锥结构水力旋流器内都存在着明显的短路流和循环流。由图6还可以看出,当上锥段底角分别为55°、50°和45°时,旋流器内循环流仅存在于柱锥交接段,并且随着上锥段底角的减小,旋流器内循环流个数也随之减少,不过随着上锥段底角减为40°,旋流器内循环流存在于柱段和柱锥交接段两个区域内,循环流的个数也有所增加。

那么子夏问孔子的是《诗经》中的哪句诗呢?它有什么含义呢?孔子是如何解答的呢?孔子的解答又给了子夏什么样的启示呢?

子夏问孔子的那句诗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其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句,“素以为绚兮” 在今本《诗经》中没有,一般认为是逸句。

高职教育是改革开放的新兴产物,是和大学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若想和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同台竞争,就必须要优化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对人才进行内涵式培养。但是内涵式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是牵涉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大型工程,必须久久为功。

前五句是六个比喻:手指像白茅的柔软嫩芽,皮肤像冻结的脂油,脖颈如蝤蛴一样白而细长,牙齿像葫芦籽一样白而整齐,如螓一般广且方的额头,如蚕蛾一般细长而弯的眉毛。

放在当今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党的领导干部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敢于尝试的革命气魄,在处理重要问题时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做到态度坚决、旗帜鲜明;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坚持原则和表明立场,面对困难要敢于迎难而上;在历史紧要关头要政治上靠得住,忠诚于党,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保守党的秘密。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2]415;在和平建设时期,要看他“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2]415。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螓(qí)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首诗里有几句在文学史上颇为著名,包括这则语录中出现的,我先一并抄录并解释下:

“荑”是初生白茅的嫩芽;“凝脂”是冻结的脂油;领就是脖颈,“蝤蛴”是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瓠”是葫芦,“犀”是瓠的籽实,“瓠犀”就是葫芦籽,白而整齐;“螓”是一种像蝉但小的虫子,据说“此虫额广而且方”;“蛾”是蚕蛾,细长而弯。“巧”是美好的意思,“倩”是微笑时两颊现出酒涡的样子;“盼”是眼珠眼白黑白分明的样子,还带有转动之意。

《硕人》据说是春秋时期,卫人赞美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硕”,高大修长的意思。古代不论男女,都以高大修长为美。这里的“硕人”意为高挑修长的美女,指的就是卫夫人庄姜。

牡丹皮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和聚类分析…………………………………………………… 侯锡鸿等(24):3354

后两句是白描:美丽的笑容啊,酒涡微现,美丽的眼睛啊,白黑灵动。

一种是先“绚”后“素”,“绚”在“素”先。对此,东汉郑玄的解释是:“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绘画(即文采)包括两部分,“众色”和“素”;先画“众色”,就是“绚”,然后再画“素”。所以“绚”在“素”先。而《周礼·冬官·考工记》也记载“画缋之事后素功”,绘画之事要靠后面的素色才得以完成。“画缋之事后素功”,似乎就是孔子的“绘事后素”的出处。

朱光潜先生说:“前五句历数静态,我们实无法把这些嫩草(柔荑),浓油(凝脂),蚕蛹(蝤蛴),瓜子(瓠犀)之类东西拼合起来,造成一个美人的形象。但是后两句便是化美为媚,化静为动,把一个美人的姿态神情很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诗经》中的这一名句,写得到底好在哪里呢?

宗白华先生认为在于“虚实结合”。前五句是六个比喻,比喻的喻体都是可以画出来的具体形象,从这个角度说前五句是“实”;后两句写神秘的微笑,流盼的眼神,可以用文学的方式白描出来,却不好用画表现出来。后两句的意蕴存在于人的想象领域,从这个角度说是“虚”。前五句和后两句结合在一起,就是“虚实结合”。“实”如工笔,细致形象;而“虚”则空灵,使形象生动起来。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正是“虚实结合”。

朱光潜先生认为在于“化美为媚”。前五句通过比喻写出了静态的美,和谐的形式、优美的线条,健康的肤色,无不符合形式美的规则,这在美学中,就叫“美(优美)”;后两句则白描出了动态的美,微笑出了酒涡,眼珠眼白流盼灵动,这在美学中,就叫“媚(动态美)”。后两句所刻画的动态美使前面的静态美灵动鲜活起来,就是“化美为媚”。朱光潜先生认为西方艺术中所谓的“画与诗的界限”在于“美媚之分”。

听到子夏这么说,孔子应该是很满意的。因为子夏能够从“素”“绚”的先后关系联想到了“礼”的功用,这就如子贡一样“告诸往而知来者”,能够“闻一知二”,举一反三。孔子觉得“孺子可教”,也应该可以享有与子贡相同的待遇,就是“始可与言《诗》已矣”。

两位先生评点得都十分精辟深刻。这几句诗比喻形象,白描灵动,确实具有一种文字的美感,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美目和微笑一样的生动传神,“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宗白华:《美学散步》,第3页)。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下接的逸句为“素以为绚兮”。“素”,白色;“绚”,彩色、文采。今本《论语》一般都意译为“在洁白的底子上画绚丽的图案”。其实,句式“A以为B”是“以A为B”,把A当做或作为B的意思。“素以为绚兮”直译就是把白色视为绚丽色彩的意思。“素”和“绚”本来是对立的,是相互矛盾的,如何可以视“素”为“绚”呢?“美丽的笑容啊,酒涡微现,美丽的眼睛啊,白黑灵动”,这是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没有修饰的美,是一种“素”美。但这种“美”却比“错采镂金”的“雕缋”之美,即“绚”美,更加的鲜活动人。这样看,如果“绚”是“文”,“素”也完全可以是“文”,这样“素”和“绚”又是有关联的。“素”可以如“绚”一样美,可以比“绚”还美。两者甚至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能这就是此逸句的原义。

但孔子理解《诗经》基本上不是从诗句本身的意思来理解的,而是根据实用、具体场合来加以引申、曲解。这不是孔子理解的问题,而是时代的精神。在文学意识尚未觉醒的年代,人们都不把《诗经》看作文学作品,而是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文本,用来比附和托辞。

其三,解决民生短板,促进发展成果人人共享。马克思多次论述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必然性。显然,使个人在以社会名义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能够自觉而主动地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走向对社会财富、知识、权力和资源的共享,才能拓展个体发展的空间和程度。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17]。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分配公正,“不是均等的分配,而是关注分配原则、分配形式的公平性,关注在社会成员或群体之间进行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配置的问题”[18]。我们应在发展中不断消除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公平公正地分享与其奋斗实干相匹配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对此句诗,孔子向弟子解释为“绘事后素”。那么“绘事后素”又是什么意思呢?“绘”通“缋(huì)”,色彩鲜明义,引申就是绘画;“绘事”大致就是绘画之事的意思,是与绘画有关的东西。

式中,a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bj为各等级的隶属度,aj为各等级的评分,本式为了突出占优势等级的作用,利用各级隶属度bj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的精确性,本文进行了一级准则层模糊评价和二级综合评价。

早期的绘画主要是实用器具、工艺品或布帛上的装饰性条纹及彩绘。传说中国绘画的始姐是黄帝的大臣史皇,他创造出了中国最原始的绘画,“仓颉造书,史皇制画”。史皇的画就是绢帛衣冠上的彩色花纹,即所谓“五采之绘”。

孔子所说的“绘事”,与绘画有关的东西大致就是“五采”“文采”之类,就是“绚”。这样“绘事后素”应该说的是“绚”和“素”的关系。

二是抓好研究选题。重点围绕保障水安全、水利现代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问题,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投入、水权水价水市场等体制机制问题,水利法制建设、水行政管理改革、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基层水利发展等管理问题,摸清情况,理出思路,寻找对策,提出方案。

不过“绘事后素”文简义约,影响了我们对“绚”和“素”关系的理解,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对于这七句诗,宗白华先生说:“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另一种是“绘事后(于)素”,先“素”后“绚”,“素”在“绚”先。“素”是绘画的白底子,绘画五采(即绚)置于白底之上。而《礼记·礼器》上有“白受采”之说;“白”即“素”,“采”即“绚”。“绘事”,以白底纳五彩,即“白受采”。先有白底,然后上面布上“五材”。这里“素”是作为基础的东西,是“五采”得以展现自己的缤纷之色的舞台。今本《论语》解释“绘事后素”时多采用这种观点。

浅论桩身完整性检测与单桩承载力检测之间的关系……………………………………………………… 朱朝胜(6-52)

因为孔子很可能曲解了这句诗,所以我们不好通过文本的语境对这两种均有根据的观点做出选择。我们先接着看。

经孔子的点拨,子夏似有所悟,于是又尝试地问了“礼后乎?”大致的意思就是“礼是在后面吗?”

1.布置课后任务。布置课后任务应注重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任务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任务和实践任务、课内任务和课外任务的结合,也可以是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分项任务和综合任务、学科内任务和学科外任务的结合。例如:消费税正常销售纳税申报的课后任务,可以是网上搜索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观看视频“税改下一步或将锁定消费税”;预习金银首饰消费税的纳税环节和鼓励小组或社团去税务局或首饰商场调查消费税纳税申报情况;学生填写《企业纳税模拟实训》,综合项目静海公司消费税申报部分和单项训练项目东跃集团白酒消费税申报表的填写,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还说了“起予者商也!”。“起”,发,启发的意思;“商”,卜商,子夏的名,子夏为字。“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语句的“者也”结构及语气来看,孔子从子夏之言中获得了启发,且很激动。这不像是孔子激励学生的善诱之语,子夏应该是说出了孔子未想到的东西,也就是孔子所理解的“绘事后素”之外的东西。

联系起来,再来看“绘事后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尝试解读如下:

孔子言“绘事后素”,最有可能就是引《周礼》中那句话“画缋之事后素功”,因为“绘事后素”这几个字引话中都有;而另一种观点解释时要加“于”字,故应该是先“绚”后“素”。注意“绚”“素”其实都是“文”,都是“绘画之事”。先画“五采”,然后用白色勾边,这样才使“文”得以完成,所以“后素”是“功”;后用“素”色,画“素”纹的功用就在于使“文”得以完成。

《诗经》里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作为“素”的美,看似与“绚”对立,但“素”是可以视为“绚”的。孔子是把“素以为绚兮”比附为“素”成就了“绚”,使“绘画之事”得以实现。这虽是曲解,但恰恰符合孔子解释《诗经》的比附角度。

孔子的解释让子夏心有所动,产生联想。春秋时,人们一般所见的绘画就是钟鼎花纹和帛物彩绘,而钟鼎和帛都是“礼器”。故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所以,子夏由孔子的“绘事后素”而联想到了“礼器”,进而联想到了有关“礼”的问题。

子夏说“礼后乎?”“礼”在后,“礼”就应该是如“素”一样。“素”使“绘画之事”得以完成,“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应如“素”一样,使社会生活的“文”得以完成。社会生活的“文”就是“人文”,“人文”就是“人”在世界上留下的或创造出的“纹路”,即人的活动及创造物。而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行事,必须得“有序”,否则社会就乱套了,就不能正常地存在下去。“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规则,也就是“礼”;“礼”就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健康有序的存在,并呈现万般色彩景象的规则。从这个意义上,“礼”成就了“文”,正如“素”成就了“绘事”。子夏也是从比附的角度理解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

子夏之言是对孔子之言的引申,说出了孔子所未想到的。子夏之言也让孔子觉得十分有道理,原来对《诗经》中的那句话也可以接着作如此的引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孔子。

灰尘等杂物进行风力剔除,烟梗经喂料提升带提升后通过计量管5流量控制和电子皮带秤6计量后经振筛7,进入浸梗机8进行浸梗处理。

这当然是“孔门借题发挥,为我所用,附会解《诗》的例子”(孙钦善《论语注译》),其实更是孔子和弟子在教学中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均有收获的例子。

孔子善诱,子夏聪慧,徒弟有心得,师傅有惊喜,教学相长,这一切均在论《诗》之间,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作者: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邮编110034)

标签:;  ;  ;  ;  ;  ;  ;  ;  ;  ;  ;  ;  

张纯纲:《论语·八佾》第八则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