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草还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稻草,土壤,性状,理化,晚稻,水稻,双季稻。
稻草还田论文文献综述
侯立刚,刘亮,关法春,翟相英,张振钧[1](2019)在《稻草本田低温发酵与堆肥还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技术涵义、生产准备、发酵方法、稻草还田等方面,总结并提出稻草本田低温发酵与堆肥还田技术,为东北寒冷地区稻草肥料化利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模式。(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22期)
应国勇[2](2019)在《稻草全量还田下化肥减量对油菜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对油菜产量、生产效益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开展了二季晚稻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当地习惯施肥分别减量0%、5%、10%、15%、20%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化肥减量0%~10%+稻草全量还田处理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油菜的产量均有所增加,以化肥减量0%处理增幅较大,比当地习惯施肥处理(CK)增产3.54%;但从油菜生产效益来看,化肥减量10%处理最好,纯收入比当地习惯施肥处理(CK)增加8.09%。当化肥减量达15%以上时,油菜产量明显降低,生产效益也随之下降。另外,化肥减量0%~15%+稻草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及部分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有所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均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10期)
贺志鹏[3](2019)在《早稻稻草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晚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利用早稻稻草资源,进行了常规施肥加稻草还田与常规施肥(CK_1)及不施肥(CK_2)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稻草还田与CK_1比较,土壤湿容重下降0.08 g/cm~3,总孔隙度增加4个百分点,微生物总量增加4 260万U/g(干土),增幅18.4%,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3 g/kg,增长4.9%,碱解氮提高5.6 mg/kg,增长4.7%,有效磷提高0.8 mg/kg,增长9.6%,速效钾提高11.1 mg/kg,增长11.5%,增幅均显着(P <0.05)。晚稻株高增加1.9 cm,有效穗增加0.9万穗/667m~2,每穗实粒数增加4.1粒;产量增加10.3%,增产显着。经济效益略有提高。说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加稻草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促进晚稻增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才硕,时红,潘晓华,徐涛,谢亨旺[4](2019)在《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肥(CK)、不施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NPK+GM+RS)机插双季稻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论CK还是NPK模式下,GM+RS处理均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显着提高机插双季稻的产量;与NPK相比,NPK+GM+RS处理显着增加了早、晚稻的有效穗(增幅1.75%和1.51%)、每穗粒数(增幅1.82%和1.46%)和产量(增幅5.39%和2.56%),显着增加了成穗率(增幅10.44%和2.07%)、总干物质量(增幅5.69%和7.01%)、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增幅5.10%和7.10%)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增幅5.21%和4.51%)。综上所述,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能够促进机插水稻生长前期分蘖早发,改善生长中后期群体质量,最终显着提高机插双季稻产量。(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承亮,叶建如,王雪仁,张珊珊,王飞[5](2019)在《稻草还田浸泡时间对土壤养分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福建叁明烟区长期烟-稻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适宜浸泡时间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稻草还田后浸泡60d、浸泡45d和浸泡30d对长期烟-稻轮作植烟土壤养分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且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明显;烟田起垄前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低于稻草还田前,浸泡60d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浸泡45d和浸泡30d;土壤有效磷含量2015年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2016年各处理间差异较小,略呈下降趋势;2015年和2016年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16年增幅更大。烟叶产量,2015年和2016年为浸泡30d>浸泡45d>浸泡60d,烟叶产值,2015年为浸泡30d>浸泡45d>浸泡60d,2016年为浸泡30d>浸泡60d>浸泡45d;不同浸泡时间处理烟叶产量、产值和单叶重2016年均低于2015年。综合看,稻草还田后浸泡45d左右较为适宜,浸泡时间太短不利于稻草腐解,浸泡时间过长不利于起垄前排水落干,具体浸泡时间应视当年的气候条件确定。(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白应刚,王静,周韦,张黎[6](2019)在《稻草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 a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稻草还田结合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的紧实度、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及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并增加水稻产量;稻草还田条件相同时,免耕使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有所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于翻耕处理,有一定保肥的作用;免耕虽然对水稻产量极其构成因素影响不显着,但由于节省了翻耕成本,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因此,稻草还田结合免耕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在湘西山地稻区推广。(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凯凯,陈慧杰,赵佳淼,江泾,管志勇[7](2019)在《稻草还田对设施切花菊品质及连作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设施切花菊连作土壤质量严重下降切花菊品质逐年下降的现象,研究探讨暗管排水(埋管最适间距2 m)条件下,稻草还田措施对设施切花菊‘神马’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品质的改善效果。【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1)无暗管和无秸秆还田(CK);2)有暗管和无秸秆还田(PS0);3)有暗管和800 kg/hm~2秸秆还田(PS800);4)有暗管和1600 kg/hm~2秸秆还田(PS1600);5)有暗管和2400 kg/hm~2秸秆还田(PS2400)。测定温室耕作层土壤(0—15 cm)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全盐含量以及植株主要生理指标。【结果】暗管排水条件下,不同稻草还田量均可显着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及速效钾含量。与CK相比,1600 kg/hm~2稻草还田量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最低,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与其他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2.7%、23.6%、11.4%、8.23%;除此之外,各稻草还田处理均可有效降低土壤pH值、土壤全盐量及电导率,其中1600 kg/hm~2稻草还田量处理后土壤耕作层电导率最低,为167μS/cm,相比CK下降了31.1%;各稻草还田处理使切花菊的株高、茎粗、舌状花数、花鲜重和生物量等主要生理指标显着提高,切花菊‘神马’的株高、舌状花数、生物量在1600 kg/hm~2稻草还田处理下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论】1600 kg/hm~2稻草还田量为本试验综合效果最佳的处理,其对设施切花菊‘神马’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明显,土壤肥力增加显着,切花菊品质提高最佳。(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昆昆,刘秋霞,朱芸,李小坤,任涛[8](2019)在《稻草覆盖还田对直播冬油菜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冬油菜产量常受限于季节性干旱、冬季低温以及土壤肥力较低等因素。考虑到秸秆还田有培肥土壤的优势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草过剩的现实,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稻油轮作区稻草覆盖还田对直播冬油菜生长的影响,探讨稻草整株覆盖还田对直播油菜生育期内密度、株高、根茎粗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于2014—2015和2015—2016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场进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不施肥稻草不还田(CK);2)不施肥稻草覆盖还田(S);3)单施化肥(NPK);4)稻草覆盖还田配施化肥(NPK+S)。施肥处理(NPK、NPK+S)肥料用量为N 180 kg/hm~2、P2O5 60 kg/hm~2、K2O75 kg/hm~2、硼砂15 kg/hm~2。分别于油菜苗期、蕾薹期、花期、角果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油菜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并在田间监测油菜生育期内密度、株高和根茎粗。【结果】稻草覆盖还田提高土壤最低温度0.6~1.2℃(播后95天),降低土壤最高温度0.8~1.8℃(播后184天),缩小土壤温度变幅2.3℃(播后95~184天),提高土壤平均含水量8.0%~8.9%(播后48~184天)。与稻草不覆盖相比,稻草覆盖还田减少冬油菜80%以上的出苗密度;与出苗密度相比,成熟期CK、S、NPK和NPK+S处理的密度分别降低71.3%、40.3%、69.5%和32.1%,稻草还田处理的油菜生育期内密度降低幅度小于稻草不还田处理。油菜成熟期S处理的根茎粗和株高分别比CK显着提高了22.7%和8.3%,NPK+S和NPK处理株高和根茎粗无明显差异。两年结果表明,S处理的最大生物量较CK平均增加了88.6%,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地上部苗期生物量降低3.7%~27.9%,角果期生物量平均增加28.1%。CK和S处理氮、磷和钾素积累量均在蕾薹期—花期差异较大,成熟期S处理的氮、磷积累量分别较CK高28.6%~268.2%、93.3%~253.1%,两年增产率分别为218.8%和28.5%;施肥处理(NPK、NPK+S)冬油菜氮、磷和钾积累量随生育期持续增加,均在角果期达到最大值,与NPK相比,NPK+S处理分别提高成熟期油菜氮、磷和钾积累量18.1%~19.1%、23.7%~36.9%和28.3%~56.9%,两年分别增产1811和1032 kg/hm~2,增产率分别达到25.6%和20.3%。【结论】稻草覆盖还田能缓解气温骤变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保持土壤含水量,缓解土壤干旱。稻草覆盖还田前期抑制直播冬油菜的出苗密度,后期可维持冬油菜密度的稳定,同时对冬油菜的生长、生物量、产量和养分吸收量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翠英[9](2019)在《要想稻草还田效果好技术配套不能少》一文中研究指出稻草中含有较多硅、钾元素,还田后,既能显着改善晚稻的硅营养条件,又能大大增加稻田钾肥含量。但稻草还田如果技术不配套,会引起晚稻返青期拉长,甚至发生“僵苗”。1.稻草必须切碎。还田稻草要用铡刀铡成多节,均匀地撒施在田面后再翻压入泥,同时施用适量石(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报》期刊2019-06-25)
苟丽琼,姚恒,王戈,黄如成,段均华[10](2019)在《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稻草不同还田方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未进行稻草还田处理作为对照,采用大型手捡和干、湿漏斗法,于2016年6月和9月(稻草还田后2个月和5个月),对稻草焚烧、覆盖、填埋3种还田方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获得的土壤动物隶属于50个类群,各处理下均以线虫纲为优势类群。还田后,稻草覆盖处理的土壤动物密度较对照显着(P<0.05)提高,但二者动物类群数无显着差异。与对照相比,还田2个月后,各处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间无显着差异;但还田5个月后,稻草覆盖和填埋处理的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显着(P<0.05)高于对照。说明恰当的稻草还田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稻草还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索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对油菜产量、生产效益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开展了二季晚稻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当地习惯施肥分别减量0%、5%、10%、15%、20%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化肥减量0%~10%+稻草全量还田处理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油菜的产量均有所增加,以化肥减量0%处理增幅较大,比当地习惯施肥处理(CK)增产3.54%;但从油菜生产效益来看,化肥减量10%处理最好,纯收入比当地习惯施肥处理(CK)增加8.09%。当化肥减量达15%以上时,油菜产量明显降低,生产效益也随之下降。另外,化肥减量0%~15%+稻草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及部分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有所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均有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草还田论文参考文献
[1].侯立刚,刘亮,关法春,翟相英,张振钧.稻草本田低温发酵与堆肥还田技术[J].吉林农业.2019
[2].应国勇.稻草全量还田下化肥减量对油菜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基层农技推广.2019
[3].贺志鹏.早稻稻草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晚稻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9
[4].才硕,时红,潘晓华,徐涛,谢亨旺.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5].陈承亮,叶建如,王雪仁,张珊珊,王飞.稻草还田浸泡时间对土壤养分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9
[6].白应刚,王静,周韦,张黎.稻草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9
[7].张凯凯,陈慧杰,赵佳淼,江泾,管志勇.稻草还田对设施切花菊品质及连作土壤养分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8].王昆昆,刘秋霞,朱芸,李小坤,任涛.稻草覆盖还田对直播冬油菜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9].李翠英.要想稻草还田效果好技术配套不能少[N].湖南科技报.2019
[10].苟丽琼,姚恒,王戈,黄如成,段均华.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