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批判理性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性,约瑟夫,科学,哲学,康德,波义耳,本体论。
批判理性论论文文献综述
章一晟,毕文胜[1](2020)在《从柏拉图的朴素理性到康德批判理性的进步——以本体论为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拉图作为哲学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哲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家,其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发展形态,后来者们常常用柏拉图的理论进行思辨,从而导出自身的哲学观点,其中又以康德为甚。康德从柏拉图的本体论出发,建立起自己的批判形而上学,其批判哲学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比,在理论的形成背景与本体论等方面具有诸多不同,但这并不代表康德完全否认柏拉图,二者是从不同的方面诠释自己心中的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道德;而从朴素理性到批判理性,康德确实对柏拉图有所超越。(本文来源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张广[2](2019)在《灵魂:谬误中的理性——论理性辩证幻象的发现与批判中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灵魂"这一理念的辨析使得批判发现超验的"自我"不是信以为真的"本体",而是似是而非的"谬误"。这一发现似乎表明批判只具有一个消极的功用——取消理性的超验运用。不过,因为有理性,并且"谬误"也关系着理性的实现,因此人们还是不会放弃理性,并主张其超验的运用。可见,"谬误"之所以要破除,有比表面出现的"幻象"更根本的内在的问题。另外,"幻象"的发现也会提醒人们:出离"谬误",在理性能够满足的地方寻求理性的满足。并且,区分"概念"和"直观"也使得"批判"不仅能提供人们破除"幻象"进而消除理性内在问题的可能,也提供了人们重返"概念"在理性自身之上实现理性自我满足的契机。(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王晶金[3](2019)在《从编史学看科学史重建的合理性——以波义耳案例的多元批判理性科学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科学史方面相关的作品开始不断增多,然而质量却不断遭受批判,研究重心主要在一阶的科学史研究上。本文通过重点分析以阿伽西为代表对波义耳案例的科学史研究,并对比其他科学史家笔下的波义耳研究,立足于科学编史学的维度来探讨科学史重建的合理性。本文认为,基于不同的哲学立场,不同的科学史作品都是对科学历史的某个侧面进行描述,都是"真实"历史的某种简化、某种单一化,只强调突出某个侧面。只有意识到科学哲学对科学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哲学为科学史服务,从而带来对科学史更多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王晶金[4](2019)在《从证伪到多元批判理性的范式转向——约瑟夫·阿伽西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阿伽西(Joseph Agassi)是颇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本文以《论科学编史学》和《科学及其历史》两本着作为主要线索,梳理阿伽西科学史研究的转向。阿伽西早期证伪主义科学编史学体现出批判性史学的独特性,晚期转向多元批判理性科学史学,这一转向包含着阿伽西科学编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演变,反映了科学哲学的范式转换,体现对科学本质的思考,促进对相关科学史元理论问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社会》期刊2019年03期)
宋清华,唐永博[5](2019)在《对批判理性的批判——反思18世纪法国的启蒙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术界,一些学者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经过启蒙思想的洗涤才能真正实现。启蒙思想固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全世界有很大的话语权,但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有自身的问题和缺陷:它的无限权力欲、抽象性的理论和缺乏对至善的形而上理想的敬畏等;还有它如何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融洽,这些都是挑战。西方的启蒙真的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文化必修课吗?在此借助对法国启蒙理性的反思尝试着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廖兴建[6](2018)在《用批判理性诠释科学研究 创对话课程陶冶科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批判理性主义的知识增长理论,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研究片段为例进行诠释。解读出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发现逻辑,并据此创建相应的对话课程,从而达到陶冶学生科学精神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8年09期)
石诚,杨水旸[7](2017)在《批判理性主义视角下的科学仪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批判理性主义论及了实验的判决性作用以及科学仪器的本体论问题,但是批判理性主义对实验和仪器的研究是为其理论优位下的立场服务的。波普的叁个世界理论对于科学仪器的本体论研究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7年32期)
周宪[8](2016)在《技术导向型社会的批判理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已经步入一个技术导向型的社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和国力,改善了民生。新技术所发明的各种装置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标准化和同质化的技术文化通过装置范式重构了人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方式,引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面对技术文化的装置范式所提出的挑战,如何在技术导向型的社会建构具有批判理性的公民主体,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无可回避的难题。本文在考察了技术哲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价值理性并遏制工具理性的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南海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聂文文[9](2016)在《论康德的批判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主义有悠久的发展历程,然而历经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发展,传统理性主义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局。康德通过对理性的剖析,运用批判思维,创造性地对经验论和唯理论进行批判继承,重构传统理性主义,创立了批判理性主义,对近代西方的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现代西方理性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王莅[10](2016)在《从批判理性主义检视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柯尔施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学界引发的两次学术争论1谈起,认为段忠桥和俞吾金二位学者的争论将马克思哲学内涵的哲学与科学因素推到了对立的两端。从学术争鸣的角度讲,这场争论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学术界关于"柯尔施问题"的讨论,但是他们限于马克思哲学或者西方哲学史的问题视域,并没有对"科学是什么""哲学与科学在何种意义上对立""哲学与科学如果相对立,二者各自的界限和划界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马克思本人也没有明确论述过这一问题。本文借鉴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及其后记《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中提出的批判理性主义学说,试图对这一争论做出新的分析。尽管波普尔并没有直指马克思思想,但其中所包含的合理内容有助于我们重新检视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之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6年01期)
批判理性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灵魂"这一理念的辨析使得批判发现超验的"自我"不是信以为真的"本体",而是似是而非的"谬误"。这一发现似乎表明批判只具有一个消极的功用——取消理性的超验运用。不过,因为有理性,并且"谬误"也关系着理性的实现,因此人们还是不会放弃理性,并主张其超验的运用。可见,"谬误"之所以要破除,有比表面出现的"幻象"更根本的内在的问题。另外,"幻象"的发现也会提醒人们:出离"谬误",在理性能够满足的地方寻求理性的满足。并且,区分"概念"和"直观"也使得"批判"不仅能提供人们破除"幻象"进而消除理性内在问题的可能,也提供了人们重返"概念"在理性自身之上实现理性自我满足的契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批判理性论论文参考文献
[1].章一晟,毕文胜.从柏拉图的朴素理性到康德批判理性的进步——以本体论为依据[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
[2].张广.灵魂:谬误中的理性——论理性辩证幻象的发现与批判中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J].学术研究.2019
[3].王晶金.从编史学看科学史重建的合理性——以波义耳案例的多元批判理性科学史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9
[4].王晶金.从证伪到多元批判理性的范式转向——约瑟夫·阿伽西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J].科学与社会.2019
[5].宋清华,唐永博.对批判理性的批判——反思18世纪法国的启蒙理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廖兴建.用批判理性诠释科学研究创对话课程陶冶科学精神[J].生物学教学.2018
[7].石诚,杨水旸.批判理性主义视角下的科学仪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
[8].周宪.技术导向型社会的批判理性建构[J].南海学刊.2016
[9].聂文文.论康德的批判理性[J].文化学刊.2016
[10].王莅.从批判理性主义检视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之争[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