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之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之洞,甲午战争,光绪,数字,吏治,湖北省,大是大非。
张之洞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梁新[1](2019)在《张之洞的“叁不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张之洞为“张香帅”。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无论做官还是做人,张之洞都应该算是成功的,这与他的人生信条“叁不争”有很大关系。张之(本文来源于《滁州日报》期刊2019-12-19)
王守雪[2](2019)在《张之洞幕府人物之诗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石遗室诗话》起于1898年在武昌时张之洞幕府人物之论诗,当时一些论诗主张应该结合张之洞的思想主张来讲。张之洞不但是幕府的组织者,也是具体诗学活动重要的参与者。陈衍根据与沈曾植、郑孝胥等人论诗的大体轮廓,在《石遗室诗话》中提出了"叁元说"。沈曾植亲重元佑诗人而疏远江西诗派,将"元佑"与"西江"二者摘开,对宋诗的观点与张之洞较为接近。陈衍"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主张重在融合"唐"、"宋"两诗派的精神,成就包容性更强的"新宋诗派"——同光体,排斥以王闿运为首的"汉魏六朝派",此处缺少张之洞诗学较大的包容性。沈曾植标举"元嘉",强调"字重光坚",其中"字"与"光"正是"笔"书写出来的结果——诗的"形体",是诗的理想体貌。从大的轮廓兼取六朝诗作为典范。从当时诗学发展的格局来看,近于张之洞的诗学格局,纵然两人的论诗策略与诗歌美学理想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愈[3](2019)在《论郑孝胥于张之洞幕府期间所作诗歌的政治色彩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孝胥入张之洞幕府将近九年,这段时间内,郑孝胥创作了为数较多的诗歌作品。这些诗作或言志、或抒情、或议论、或描写,相较于郑孝胥入幕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细考其入幕前后两个时期,其诗歌创作中的政治色彩又呈现出波动性和复杂面貌。究其原因,应与郑孝胥在张幕中的经历、心态、身份及其与张之洞的关系,以及他自身的诗学观念同张之洞的诗学观念有关。(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许颖[4](2019)在《数字展陈、知识共享:张之洞数字博物馆的新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之洞数字博物馆是一次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尝试。其建立的基础是对"张之洞文化遗产"的价值重新梳理。数字博物馆的形式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及实体博物馆对馆藏品的限制,搭建收藏者、研究者与参观者的互动平台。张之洞数字博物馆实现了公众参与和知识共享,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平台与新探索。(本文来源于《文化发展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吉辰[5](2019)在《清末湖北省的留日军事教育——以张之洞督鄂时期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清末留日军事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底的第一次大规模官费赴日留学之前,他已开始自行筹划派遣以军事学生为主的留日学生。而在日方做出邀请之后,他顺势开始持续派遣大量留日军事学生。由于当时中国的新政事业迫切需要人才,留日军事学生往往被提前召回国内,未及深造。湖北的赴日军事留学开展较早,规模较大,毕业生成为他省督抚与练兵处竞相延揽的对象,引发激烈的人才争夺。在中日关系、军事改革和政治诸方面,湖北的留日军事教育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祯[6](2019)在《“卫道”与“变革”:张之洞中西文化观的“二律背反”困境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厘清中西文化的关系、明确中西文化在彼时中国的定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清末重臣张之洞对于中西文化的判断论述以及领导的洋务实践都在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近代化的革新和进步。然而正是由于在阶级局限性下,其文化观同时兼有的"卫道"与"变革"的背反之意,最终才导致其亲手创办的汉阳铁厂制造的"汉阳造"步枪成为了新军武昌起义的武器,从而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探析其中西文化观之中的二律背反困境,在新时代有助于厘清中西文化的关系,以史为鉴,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名杰[7](2019)在《张之洞山西禁烟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绪七年(1881年)12月,44岁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此前发生的特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波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太原原本100多万人口,灾后仅余5万。当时山西吸食鸦片成风,除此之外,官场吏治腐败,风气懒散……面对残败景象,张之洞铁腕治晋,(本文来源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期刊2019-10-11)
杜国栋[8](2019)在《“秋风宝剑孤臣泪”——从张之洞、李鸿章角度论开办矿业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张之洞和李鸿章二人开办铁矿必要性论述比较二人的洋务主张以及差异,是历史教学尤其史料比较教学的一种细化和学习的深入。(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9年09期)
陈明亮[9](2019)在《战时筹款的困顿:张之洞与炽大洋行借款》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为支援前线抗敌和构筑防务,张之洞接篆之初设法筹款,仍不敷所需。光绪二十年底,随着战局恶化,朝廷逐渐放开对外省借款的束缚。张之洞旋即奏借炽大洋款,成功获取借款权。随后,张之洞具体运作初借与续借,但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初借未能按时交款,续借也进展缓慢。因此,朝廷饬停该项借款并令张之洞转借他行。张之洞遂采取挽救炽大借款与向他行议借相结合的策略,但炽大借款终究以失败告结。炽大借款的过程和失败的结局,折射出甲午战时筹款受制于内外因素的困顿。(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郭书愚,王亚飞[10](2019)在《“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晚清中国主流的文化观,"中体西用"论对"新政"改革影响深远,尤其在"学务"方面,经张之洞的提倡而成为"新教育"体系的首要办学原则。唯这一学理层面的思想言说,固然是张之洞"参酌中、东、西"的办学实务之主体,但不必是全部。以"实践中的主义"为视角,将张之洞戊戌变法以降的办学努力回置到他整个一生的办学履迹中,通过追溯"新教育"的"品行"课源流,梳理中小学堂经学教法方案的嬗替,关注张氏在"中体"、"西用"光环下低调而务实地"参酌中用"并探寻中西"通性"的办学努力,从细节入手,落实到具体人和事,应能增进对"中体西用"言说以及晚清"新教育"建制(尤其是西式学堂办法与"旧式书院"的实际关联)的全面理解,或也有助于我们稍更深入地认知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办学理念的前后沿承与嬗替。(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之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遗室诗话》起于1898年在武昌时张之洞幕府人物之论诗,当时一些论诗主张应该结合张之洞的思想主张来讲。张之洞不但是幕府的组织者,也是具体诗学活动重要的参与者。陈衍根据与沈曾植、郑孝胥等人论诗的大体轮廓,在《石遗室诗话》中提出了"叁元说"。沈曾植亲重元佑诗人而疏远江西诗派,将"元佑"与"西江"二者摘开,对宋诗的观点与张之洞较为接近。陈衍"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主张重在融合"唐"、"宋"两诗派的精神,成就包容性更强的"新宋诗派"——同光体,排斥以王闿运为首的"汉魏六朝派",此处缺少张之洞诗学较大的包容性。沈曾植标举"元嘉",强调"字重光坚",其中"字"与"光"正是"笔"书写出来的结果——诗的"形体",是诗的理想体貌。从大的轮廓兼取六朝诗作为典范。从当时诗学发展的格局来看,近于张之洞的诗学格局,纵然两人的论诗策略与诗歌美学理想不尽相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之洞论文参考文献
[1].梁新.张之洞的“叁不争”[N].滁州日报.2019
[2].王守雪.张之洞幕府人物之诗论[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王愈.论郑孝胥于张之洞幕府期间所作诗歌的政治色彩及其成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许颖.数字展陈、知识共享:张之洞数字博物馆的新探索[J].文化发展论丛.2019
[5].吉辰.清末湖北省的留日军事教育——以张之洞督鄂时期为中心[J].教育学报.2019
[6].王祯.“卫道”与“变革”:张之洞中西文化观的“二律背反”困境探析[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7].陈名杰.张之洞山西禁烟的启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
[8].杜国栋.“秋风宝剑孤臣泪”——从张之洞、李鸿章角度论开办矿业的必要性[J].新课程(下).2019
[9].陈明亮.战时筹款的困顿:张之洞与炽大洋行借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10].郭书愚,王亚飞.“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