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立场论文_关子秋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立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立场,道德,教育学,客观性,道德教育,世界观,威尔。

无立场论文文献综述

关子秋[1](2015)在《“《论可能生活》与无立场的方法论”之专题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与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关于这种内在关系之理解及把握的程度,会影响到教育者处理二者关系时的具体选择。追求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动力,赵汀阳以此所提出的无立场方法论,为理解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所谓无立场,即以是否有利于开拓可能生活作为根本依据,来对任何既有的规范或制度进行深入的追问,而不是将其任何一种作为现成的前提。这种思想对于分析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复杂关联极为重要,讨论并厘清"无立场"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真正内涵,有助于从生活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各类复杂教育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吴永胜[2](2013)在《教育惩罚叁题:澄清、追问及重构——基于无立场分析的伦理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教育惩罚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但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为什么、教育惩罚向何处去等核心命题仍待进一步厘清,因此需要进一步澄清教育惩罚的概念、追问教育惩罚的目的、重构教育惩罚的可能性空间。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不容否定,但需要厘清合理的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使儿童行为合于规范,而在于为儿童走向幸福生活引领道路。教育惩罚的发展空间应是无限广阔的,具有丰富而灵活的多样化可能。(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3年07期)

谭莹莹[3](2013)在《无立场的道德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道德教育就是各民族秩序建构和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之一。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中,道德教育自有其惯性和传统,也有其存在与延续的正当性。但是,在剧烈变动或转型的社会中,道德自身的变化、新旧价值间的冲撞、道德与个体关系等的新理解,会使得道德教育问题化,道德教育会从不易的传统变成为思想的对象。就西方社会而言,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立足个体自由,使得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超过一个以上的道德原则和信念系统,同一社会中的群体或个人有着不同的伦理信念。维护传统一元论道德的道德教育就会受到质疑,人们会重新设计道德教育,以期形成新的传统。我们也正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在这种情景中,是否还能够进行一种普遍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什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这些问题,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需要人们认真的面对。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就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思考和解决。本文主要以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一书为研究对象,约翰·威尔逊,作为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是一位至今仍活跃在西方哲学界和道德教育理论界的当代英国着名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也是从哲学入手探讨道德教育理论问题的杰出代表,在《道德教育新论》一书中,他阐明了自己对道德教育的独特见解,提倡建立一种无立场、无文化背景的、超越社会利益纷争的普遍适用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在《道德教育新论》中,作者对道德教育的论证是从分析哲学开始的,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传统道德教育中含混、模糊的语言、概念,大篇幅论述了道德教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哲学基础;探讨了道德的定义以及道德教育的本质,并进一步把道德视为处理道德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套用来灌输给年青人的特定的道德标准,揭示了道德教育是一个多维的、多程序的、长期的过程。威尔逊把反对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为自己理论建设的起点,强调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肯定教师的理性权威地位,提倡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注重发挥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采用“家庭”模式,建立特定学习情境,为道德教育寻求一种社会基础等等。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给我国的道德教育以深刻的启示。在搜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和比较法对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思想进行研究。论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在剧烈变动或转型的社会中,传统的道德教育受到冲击,在这种情景中,是否还能够进行一种普遍的道德教育?从而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首先,在自由主义的语境中,威尔逊展开了对自由主义的论述。集中论述了威尔逊对自由主义的肯定以及威尔逊进行道德教育研究的伦理学基础和哲学方法。其次,文章介绍了威尔逊对“道德”内涵的界定,进而论述了威尔逊关于几种道德教育目的论的评价。再次,论述了威尔逊关于道德教育实践的设想。最后,文章从威尔逊道德教育目的性理论、内容理论和研究方法叁个方面论述了其理论的独特之处及局限性。同时文章结合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针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完善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刘旭东[4](2010)在《“无立场”的教育认识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而不是体制化的产物。教育认识中客观存在的"意见"或"规范"使教育活动得以在一定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但不能把这些"意见"或"规范"看作教育的最后依据,否则会遮蔽教育的视野。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定是"祛功利化"的。"无立场"的教育认识主张对教育的认识要从那些被遮蔽的原始形态的"意见"和"规范"上升到知识然后再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意见"的高度。出于对工具理性束缚的反思和批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要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思维方式,澄清教育理念。为此,对教育的认识要超越各种既有的"意见"或"规范",回归到使人生活得更美好的立场上去。(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李迪[5](2009)在《无立场教育学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诠释学和现象学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一套理论思考无立场教育学的模式,以便给我国的无立场教育学建设提供一些方法和保障。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无立场教育学的提出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无立场教育学的基本主张,有无立场教育学主张合目的的价值选择、主张思考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想”、主张思考问题的依凭之处是人类的整个文化与创造性的存在方式;第叁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何看待无立场教育学,它的合理之处在于它能帮助教育者改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各种力量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和对话,有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无立场教育学更重视方法,排斥站在任何一个特定立场看待问题,因为它更在乎各种视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从而能够以更好的方式来解释教育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皮淑玲[6](2008)在《论“无立场”视阈下的道德责任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事实层面上,任何时代的社会生活都是在多元价值冲突与平衡的状况中存在的,任何时代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都要经历多元价值的内在冲突与相对平衡。本文从“无立场”的角度,引出自由的必要性,探讨了道德自由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责任问题。首先,从“无立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立场都可以怀疑,那么我们惟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事实,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判断。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有着复杂的背景,所以,虽然有着已定的“答案”,却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而不容置疑。我们是在一种多元的生活中成长的,这就直接导致虽然有权利所支持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但也仍旧存在着每个个体自己所认同的道德标准。那么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我们都有自己经过选择的“道德”,也有存在着的类似可供选择的“可能道德”。得要正视和实现这种“可能道德”,在道德教育中就必须重视自由、道德自由。其次,由于自由相应的就有了道德选择问题。在多元的背景下,“多元”是个社会事实,但“多元论”并不能因此成为无可怀疑的价值观。混淆“多元事实”和“多元论”是混淆事实和价值观点的一个典型事例。不同共同体或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生活事实,但显然并不因此存在着这样的合法过度:由人们各有各的规矩推论出各种各样的规矩都同样好。因此要让学生具有一种质疑的精神,即以事实为基础,站在各种观点的背后,通过“无立场”的思考才能真正的证明某种观点是错的或坏的。只有经过学生质疑而自由选择的观点,才真正具有道德的意义。最后,引出由道德选择而带来的道德责任问题。对其基本内涵及承担道德责任行为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培养道德责任的原则及策略以供参考。另外,本文对“事实”、“价值判断的标准”等进行了反思。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力图对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10)

吕勇[7](2007)在《无立场与中国立场——评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中国问题的讨论中,赵汀阳的天下观极富想像力,但他主张的无立场方法与其强硬的中国立场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立的紧张,这种源自中国文化自身的张力为理解并重构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S2期)

金生鈜[8](2006)在《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关怀人间、人事、人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思想的对象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选择的目的、原因,以及我们基于怎样的立场和价值做出真正合目的的价值选择的问题。教育学要为现实的教育选择提供关于更好教育的导向,就需要高于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思想。基于特殊立场的任何对教育需要的判断或选择都是在部分的利益立场选择教育的。教育选择的思想性判断必须超越这样的利益立场,这就是无立场的教育学,即对教育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共同问题和公共意义进行理解,超越简单或片面立场。教育学必须站在社会整体性的公共福祉的立场上把握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教育的规范性反思。无立场的教育思维在“天下”和“永恒”的背景下,试图解释文化和生活需要解决的涉及人间、人事和人心的教育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林航[9](2005)在《无立场方法及其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立场分析方法在赵汀阳的哲学理论中占据着关键位置,值得分析其地位并进行概念关系上的界定。无立场的含义不仅要求对主观立场的超脱, 且是对各种朴素立场背后道理的观照,只有那些隐匿于各种立场之后的道理和底牌才是真正具有发言权的立场。由于无立场方法在具有元哲学基本理论秉性的同时也关联着创造性存在,对之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在赵汀阳哲学理论中,它导向了知识论的综合文本理论及伦理学的创造目的论,另外,在人们的世界观形态上,无立场方法也给出了独特、重要的客观性规定。(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05年04期)

[10](2000)在《不存在无立场的哲学与无立场的道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党政干部学刊》2000年第2期刊登魏英敏的文章《评无立场的哲学与无立场的道德》。作者指出,当前有一种主张“无立场”的哲学、“无立场”的道德的观点,令人不敢苟同。所谓“无立场”的哲学是可能的吗?恐怕不太可能。人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有个出发点问题,都有个方法论问题。这个出发点或方法论问题,不是别的,正是立场问题。持“无立场”的哲学观点的人,认为立场妨碍以怀疑一切的态度批判现实。这怀疑一切的(本文来源于《内部文稿》期刊2000年10期)

无立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教育惩罚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但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为什么、教育惩罚向何处去等核心命题仍待进一步厘清,因此需要进一步澄清教育惩罚的概念、追问教育惩罚的目的、重构教育惩罚的可能性空间。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不容否定,但需要厘清合理的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使儿童行为合于规范,而在于为儿童走向幸福生活引领道路。教育惩罚的发展空间应是无限广阔的,具有丰富而灵活的多样化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立场论文参考文献

[1].关子秋.“《论可能生活》与无立场的方法论”之专题研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

[2].吴永胜.教育惩罚叁题:澄清、追问及重构——基于无立场分析的伦理学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3

[3].谭莹莹.无立场的道德教育[D].吉林大学.2013

[4].刘旭东.“无立场”的教育认识与人的全面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李迪.无立场教育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6].皮淑玲.论“无立场”视阈下的道德责任教育[D].西南大学.2008

[7].吕勇.无立场与中国立场——评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8].金生鈜.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关怀人间、人事、人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9].林航.无立场方法及其后果[J].世界哲学.2005

[10]..不存在无立场的哲学与无立场的道德[J].内部文稿.2000

论文知识图

马丁尼兹古巴革命海报气息《四美图》之杨贵妃刘铮20019 股东要求查阅的公司文件类型韩家英《沟通》(图片来源:网络)(图...法院是否支持《公司法》未明文规定的公...像志的“内在意

标签:;  ;  ;  ;  ;  ;  ;  

无立场论文_关子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