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实验中学733399
摘要:数学教学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尽力让课堂活起来,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心理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合作、交流,实现数学再创造。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感悟联系生活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性认识,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同化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世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方法也应该要变。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尽量避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传统模式。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尽力让课堂活起来,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心理环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前预习要有的放矢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是由教师经过精心设计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而在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通过采取各种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动机和需求,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要在课堂中有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必须在课前要做好预习。预习要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在预习中要了解本章本节的重点、难点。通过预习使他们知道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带着预习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进入课堂,结合老师的讲解,有目的地去接受知识。这样一种自主性的培养,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不注重课前预习,认为预习只是看看书,大体知道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就可以了,这样的预习最终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前预习应该是让学生能在了解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质疑,从而能自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所以,教师应有尽有建设性地指导学生自主的预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课堂听讲能自主感悟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老师跟学生的互动交流,在为学生创造好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下,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适当设疑,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预习中的体会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基于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自主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笔者在教学《线段的比》的时候先让学生拿出我提前布置他们制作的校园平面图,互相欣赏,让他们谈怎样画的;然后展示课件(自选图片):(1)如果把大树和小明的身高分别看成图中所示的两条虚线段AB、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2)已知小明的身高是1.5米,大树的实际高度是多少?学生很快地做了解答。紧跟着我进行活动:(1)进行线段测量和线段比的计算,并要求用不同的测量单位。(2)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然后让他们议一议:两条线段长度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有没有关系?这样,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线段的比的实际应用,通过思考、交流、理解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再用例题和练习,以及拓展练习进一步提高对线段比的认识。同时以合作交流的课堂形式激发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课后练习要联系生活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最长的时候,如何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不仅要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外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也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这也是自主课堂的延伸。
如笔者在教学完《轴对称现象》一节后布置了以下几道练习:(1)做一个只有一条对称轴的三角形;(2)生活中看到的哪些图形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哪些不止一条?(3)请以电脑中用几何画板作轴对称图形。这些练习的安排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概念,又培养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利用几何画板创作图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和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并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了生活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因此,教师应当不仅在理念上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而且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想方设法把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全过程,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教师甘当幕后者,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合作、交流,实现数学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