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券计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国,计划,科罗拉多州,高等教育,佛罗里达州,霍尔,财政。
教育券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曾媛媛[1](2015)在《美国公共教育券计划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券理论主张将教育资金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到家长手中,家长利用教育券为子女选择想要就读的学校,学校根据收到的教育券数量向政府兑换相应的教育经费。由政府提供教育资金供家长进行学校选择的教育券被称为“公共教育券”。公共教育券的核心是学校选择即政府赋予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力,是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一种途径。自教育券理论提出以来,尤其是公共教育券计划正式付诸实践后,教育券一直饱受争议。美国的公共教育券计划不仅在本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给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价值。笔者选取美国的公共教育券计划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个案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公共教育券计划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对公共教育券计划发展的影响,展现美国公共教育券计划的相关文件、实践发展状况、遇到的阻力以及受到的争议,揭示公共教育券计划的影响与价值。本文将公共教育券计划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初步尝试(1961年——1980年)、不同模式公共教育券计划的成功推行(1981年——2000年)、公共教育券计划的逐步推广(2001年——今)叁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状况都影响了公共教育券计划的发展。初步尝试期:教育券理论处在修改、完善阶段。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制定的教育券计划的指导下,以及“学费计划”奠定的实践基础上,罗契斯特、洛克等学区推行了公共教育券计划,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拉开了公共教育券计划发展的序幕;不同模式公共教育券计划的成功推行:联邦、州和地方出台的与公共教育券相关的文件逐渐增多,密尔沃基市、克利夫兰市、佛罗里达州成功推行的公共教育券计划分别形成了“促进教育公平”、“收入关联教育券”、“提高教育质量”、“针对残疾学生”四个不同的模式。虽然如此,但是每项计划在发展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逐步推广期:此时,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以及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不同态度的直接影响,全美的公共教育券计划并没有大规模地展开,而是出现了逐步推广。除了“一州两市”公共教育券计划继续曲折发展以外,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科罗拉多州、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犹他州、印第安纳州等地区也开始推行公共教育券计划。公共教育券计划推动“自由竞争”理念在美国的传播与实践;美国政府通过公共教育券计划赋予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力;公共教育券计划动摇了公立学校在美国教育中的垄断地位、打破了科层制的教育体系,试图改革美国的教育制度;公共教育券计划将传统的“政府——学校——学生”转变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教育资金配置;公共教育券计划调整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思路,美国的教育改革对象开始转移到学校教育之外;公共教育券计划在合法性、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在改革美国教育制度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激烈的争议推动美国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掀起了教育券研究的热潮,一些地区在教育的不同领域推行教育券计划,试图以此解决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5-06-01)
曾媛媛[2](2015)在《影响美国公共教育券计划推行的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公共教育券计划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行,至今,全美只有个别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实施了该计划。公共教育券计划缓慢而曲折的发展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公共教育券支持者与反对者在其合法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激烈论争;既得利益集团在公共教育券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过程中反抗所造成的强大阻力;美国两党制和叁权分立的制度;制度层面的改革对教育结构的破坏。(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林炊利[3](2011)在《瑞典的教育券计划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教育券计划实施18年来成效显着。本文介绍了该计划实施的背景、具体做法、主要成绩和经验,以及家长和学生对该计划的态度。本文认为,教育券计划正促使瑞典国内教育市场变得富有活力和潜力,促使瑞典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变得富有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外国中小学教育》期刊2011年07期)
马艳乐[4](2011)在《美国“教育券”计划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将市场经济体系引用到"教育券"计划的实施中,转变了政府的角色,扩大了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权,加强了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了教育市场化。对于我国愈加突显的择校乱收费问题,借鉴美国"教育券"计划的经验,政府应引入市场机制,支持民办教育,家长应转变消费观念,发挥自身监督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朱同琴[5](2010)在《美国教育券计划违宪吗:布什诉霍尔姆斯案及其引发的争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券制度滥觞于美国。在美国,有关教育券制度存在理论争议,这种争议已经进入了司法审查程序。历时长达六年,于2006年作出最终判决的布什诉霍尔姆斯案裁决否定了佛罗里达州的教育券计划。支持教育券、反对判决的学者认为,该判决在宪法解释上,犯了简单主义的错误,应该用复杂的思维方式、综合考虑各种渊源来界定州宪法中的一致性条款的含义。支持判决的人认为,反对者的态度是变相的文本主义思维,判决是准确的。(本文来源于《外国中小学教育》期刊2010年08期)
夏焰,林群[6](2007)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高等教育券计划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科罗拉多州在2005~2006学年正式实施高等教育券计划,政府对高等学校不再直接拨款,进入公立大学的学生可以获得每年2 400美元面值的教育券;申请进入政府指定的3所私立大学的学生,可以得到每年1 200美元面值的教育券。在美国,这是除退伍军人教育券外,第一个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教育券计划。该计划颠覆了政府对大学的传统的直接拨款模式,一方面促进了公立大学的竞争,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经费;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私立大学的支持力度。(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夏焰,林群[7](2007)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高等教育券计划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科罗拉多州在2005-2006学年正式实施高等教育券计划,政府对高等学校不再直接拨款。进入公立大学的学生可以获得每年2400美元面值的教育券;申请进入政府指定的叁所私立大学的学生,可以得到每年1200美元面值的教育券。在美国,这是除退伍军人教育券外,第一个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教育券计划。该计划颠覆了政府对大学的传统直接拨款模式,一方面促进了公立大学的竞争,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经费;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私立大学的支持力度。(本文来源于《现代大学教育》期刊2007年01期)
尚洁[8](2006)在《教育券计划:更多的选择,更少的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建国至今,美国的公立学校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广泛提高了美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这种公立教育体制里也存在一些弊端,受到了民众的批评。其中,引起较多抱怨和不满的是不同街区的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美国各城市,城市近郊的居民主要是相对比较富裕的白人中产阶级,他们交纳的税金较高,因而附近的公立学校得到了较多的政府拨款,相应的教育质量也很好;中心城区则主要居住着黑人、少数民族和一些低收入的白人家庭,他们纳税较少,因此附近的公立学校得到的政府拨款额较低,教育质量也远不如近郊的公立学校。政府规定,学生只能根据教育部门的安排进入住处附近的公立学校免费读书,如对学校不满意要求转学,家长需要自负转入学校的学费。然而,即使这些低收入家庭不满意附近学校的教育质量,想转校,他们也无力支付昂贵的转学费用。这就造成了贫富家庭孩子因居住地不同而接受差别迥异的公立教育,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准则。对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州政府试图用教育券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券(voucher)代表一定金额的教育费用,这笔钱将直接交给学生家长,让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满意的学校。这样,持券学生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加入教育券计划的学校就读(包括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这个计划实施后,美国民众,学者和媒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对计划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支持者认为计划的实施将迫使公立学校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反对者则辩驳说,学生带着教育券转入私立学校,会使本来就缺乏资金、岌岌可危的公立学校陷入绝境,而对那些没有转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环境将变得更加糟糕,不公平的现象将再度发生。本论文试图讨论的是,教育券计划为学生带来的更多选择能否解决公立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计划的普及能否让所有学生真正受到平等的教育?本文主要以Milwaukee, Cleveland和Florida叁个试行教育券计划的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它们各自推行的方案后,文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教育券计划的实际意义:持券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表现;教育券计划实施后,公立学校受到的影响;实施教育券计划后,学校里种族隔离现象的再度重现;利用公共资金来支持宗教学校的合法性;以及普及教育券计划后的最终受益者。经过深入分析,本论文认为教育券计划不能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在计划实施后,更多的学生涌入了宗教学校,也意味着大量的公共资金被转入宗教学校,背离了美国的宪法准则。同时,公立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培养之重任,并不能附加于教育券里,顺利地转交给参加教育券计划的学校。相反,在新学校里各宗教派别的影响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歧将更趋激烈,而这必然会对美国社会的民主统一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论文在结语中指出,教育券计划并不能为公立教育体制改革带来富有意义的成果,美国政府只能通过对公立学校自身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来真正实现美国人民接受平等教育,进行公平竞争的梦想。(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6-11-01)
金帷[9](2006)在《公平的延伸——美国佛罗里达州麦凯残疾学生教育券计划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麦凯(M cKay)残疾学生教育券计划实施背景在美国,残疾学生的教育长时期以来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甚至可以说,他们几乎是完全被排除在学校的大门之外的。直到1975年,美国国会制订了联邦特殊教育法案——《给所有障碍学生提供教育的法案》(Edu-cati(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06年10期)
沈有禄,谯欣怡[10](2004)在《教育券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券计划从其产生到实践已有近 5 0年的历史了 ,从佛里德曼首创的对择校学生实行普遍的学费发放的学券计划到后来经他人改进后的有选择发放对象的教育凭证资助计划。从其理论到实践都经历了坎坷的过程 ,其在美国的实践也有许多争议的地方 ,但是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的理念和教育公平补助的方法和手段 ,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的举措。其实践对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投资体制及教育资助计划改革和教育治理机制的建设等都是很有借鉴价值的(本文来源于《现代大学教育》期刊2004年04期)
教育券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的公共教育券计划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行,至今,全美只有个别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实施了该计划。公共教育券计划缓慢而曲折的发展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公共教育券支持者与反对者在其合法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激烈论争;既得利益集团在公共教育券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过程中反抗所造成的强大阻力;美国两党制和叁权分立的制度;制度层面的改革对教育结构的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券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1].曾媛媛.美国公共教育券计划的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5
[2].曾媛媛.影响美国公共教育券计划推行的因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林炊利.瑞典的教育券计划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
[4].马艳乐.美国“教育券”计划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
[5].朱同琴.美国教育券计划违宪吗:布什诉霍尔姆斯案及其引发的争议[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
[6].夏焰,林群.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高等教育券计划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
[7].夏焰,林群.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高等教育券计划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7
[8].尚洁.教育券计划:更多的选择,更少的成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9].金帷.公平的延伸——美国佛罗里达州麦凯残疾学生教育券计划透视[J].基础教育参考.2006
[10].沈有禄,谯欣怡.教育券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