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包括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底部套筒和加固带,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套接于细长圆柱的顶部、中部和底部,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设有外伸耳环,中部套筒设有伸缩杆,加固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上的外伸耳环,伸缩杆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另一端抵接于加固带。本实用新型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为非永久性固定的装置,随时可以安装与拆卸,且仅对圆柱部分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对原结构的损伤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要千斤顶等重型器械协助,且效果显著,能够提供双向支撑,不仅在平面内对柱体进行有效加固,而且能够防止平面外屈曲。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底部套筒和加固带,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套接于细长圆柱的顶部、中部和底部,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设有外伸耳环,中部套筒设有伸缩杆,加固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上的外伸耳环,伸缩杆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另一端抵接于加固带。
设计方案
1.一种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底部套筒和加固带,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套接于细长圆柱的顶部、中部和底部,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设有外伸耳环,中部套筒设有伸缩杆,加固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上的外伸耳环,伸缩杆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另一端抵接于加固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包括两个半圆形钢套,半圆形钢套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板,两个半圆形钢套上的固定板固定至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固定孔,两个半圆形钢套上的固定板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至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具有四个外伸耳环,沿同一直径上的两个外伸耳环为一组,两组外伸耳环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外伸耳环与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为35-4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套筒具有四根伸缩杆,沿同一直径上的两根伸缩杆为一组,两组伸缩杆相互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伸缩杆与相邻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为35-4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包括连接杆和支撑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另一端为螺纹段,支撑杆的一端具有螺旋套筒,另一端为弧形面,弧形面抵接于加固带,螺旋套筒与螺纹段连接,通过调节螺纹段进入螺旋套筒的长度来调节支撑杆的伸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还包括倾斜支脚,所述连接杆垂直于中部套筒,所述倾斜支脚一端与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加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程实践中,细长柱的受压失稳是一个普遍的难题。相比短柱,受压状态下的细长柱在完全发挥截面的材料极限承载力之前,往往由于存在初始偏心距导致产生附加弯矩和侧向挠度,而随着荷载的增加,两者将不断增大;最终使得长柱在轴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下提前破坏。而且试验表明,长细比越大,承载能力降低越多。
失稳破坏的存在,使得受压的细长构件不能完全发挥材料的性能,一方面既降低了结构的安全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建造与维护成本,例如输电塔、电线杆、广告杆等。因此,亟需经济实用的结构加固与修复技术。
以输电塔为例,常用的加固方法可分为加大截面法与改变传力路径法。前者包括并联构件法、现场焊接法。并联构件需要在原结构上开孔,施工难度大,且冲孔可能对结构造成损伤,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现场焊接法存在高空焊接施工的缺点,还会使原主材产生残余应力。改变传力路径法,主要通过增设支撑(横向隔板、斜撑、贴身拉线等)来改变原结构的计算图形,从而实现加固的效果。此法一般操作简便,而且对原结构的损伤较小。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以下简称CFRP)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耐腐蚀、热性能好等优点,因此经常用于改变传力路径的加固方法中。传统的方法是粘结CFRP板,然而,该方法存在由于粘结剂老化、加固板与构件表面脱离等因素而造成CFRP无法充分发挥材料强度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以实现通过简便的装置达到良好加固效果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包括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底部套筒和加固带,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套接于细长圆柱的顶部、中部和底部,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设有外伸耳环,中部套筒设有伸缩杆,加固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上的外伸耳环,伸缩杆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另一端抵接于加固带。
进一步,所述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包括两个半圆形钢套,半圆形钢套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板,两个半圆形钢套上的固定板固定至一起,各个套筒均采用两个半圆形钢套拼合成,使得各个套筒安装至细长圆柱更加方便。
进一步,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固定孔,两个半圆形钢套上的固定板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至一起,方便各个套筒与细长圆柱之间的安装与拆卸。
进一步,所述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具有四个外伸耳环,沿同一直径上的两个外伸耳环为一组,两组外伸耳环相互垂直。
进一步,每组外伸耳环与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为35-45°。
进一步,所述中部套筒具有四根伸缩杆,沿同一直径上的两根伸缩杆为一组,两组伸缩杆相互垂直。
进一步,每组伸缩杆与相邻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为35-45°。
进一步,所述伸缩杆包括连接杆和支撑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另一端为螺纹段,支撑杆的一端具有螺旋套筒,另一端为弧形面,弧形面抵接于加固带,螺旋套筒与螺纹段连接,通过调节螺纹段进入螺旋套筒的长度来调节支撑杆的伸缩。支撑杆的末端为弧形面,防止支撑杆在张拉加固带的过程中对加固带造成损伤。
进一步,所述伸缩杆还包括倾斜支脚,所述连接杆垂直于中部套筒,所述倾斜支脚一端与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通过设置倾斜支脚,增强了连接杆的结构强度。
上述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的安装方法,先用喷砂机对细长圆柱的顶部、中部和底部进行粗糙处理,然后将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安装至细长圆柱的相应区域,使伸缩杆保持较短长度的状态,最后将加固带的两端分别连接至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的外伸耳环上,并调整伸缩杆的长度使伸缩杆抵接加固带的内表面,使加固带绷紧,再以相同方法安装其它加固带。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为非永久性固定的装置,随时可以安装与拆卸,且仅对圆柱部分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对原结构的损伤可以忽略不计。
本实用新型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操作简便,不需要千斤顶等重型器械协助,且效果显著,能够提供双向支撑,不仅在平面内对柱体进行有效加固,而且能够防止平面外屈曲,本加固装置提供的预应力大小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灵活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顶部套筒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部套筒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部套筒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部套筒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顶部套筒与加固带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部套筒上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加固装置处于预张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加固装置安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包括顶部套筒1、中部套筒2、底部套筒3和加固带4。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顶部套筒、中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包括两个半圆形钢套5,半圆形钢套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板6,固定板上设有固定孔,两个半圆形钢套上的固定板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至一起。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分别设有四个外伸耳环7,同一直径上的两个外伸耳环为一组,两组外伸耳环相互垂直,每组外伸耳环与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为45°。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中部套筒具有四根伸缩杆8,沿同一直径上的两根伸缩杆为一组,两组伸缩杆相互垂直,每组伸缩杆与相邻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为45°;伸缩杆包括连接杆9、支撑杆10和倾斜支脚11,倾斜支脚一端与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中部套筒连接,连接杆的一端垂直连接与中部套筒,另一端为螺纹段,支撑杆的一端具有螺旋套筒12,另一端为弧形面,弧形面抵接于加固带,螺旋套筒与螺纹段连接,通过调节螺纹段进入螺旋套筒的长度来调节支撑杆的伸缩。
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加固带共有四条,加固带所采用的材料为CFRP,加固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上的外伸耳环。
上述细长圆柱的加固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先用喷砂机对细长圆柱的顶部、中部和底部进行粗糙处理,然后喷上粘合剂,将两个一组的半圆形钢套拼合到相应区域后,用螺栓穿过固定板上的固定孔,并用螺母固定;再将加固带的两端分别连接至顶部套筒和底部套筒的外伸耳环上,此时加固带处于松弛状态,继续选定一个平面,将支持杆末端的弧形面抵接至加固带,慢慢旋转螺旋套筒,使支撑杆向外伸长直至加固带处于绷紧状态,完成加固带预张拉,可根据所需预应力的大小,重新调整支撑杆的伸出长度,使加固带保持张拉状态;最后再重复上面的操作,在另外的平面内张拉加固带,完成对整根细长圆柱的预应力加固工作。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内容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所涵盖。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1696.6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637265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E04G 23/02
专利分类号:E04G23/02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第一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申请人地址: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大道南路25号华工大广州产研院
发明人:陈庆军;江少坤;蔡健;王福鑫;左志亮;杨春;李崇磊
第一发明人:陈庆军
当前权利人:华南理工大学
代理人:黄磊
代理机构:44245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