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平流层臭氧在全球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过去几十年全球臭氧柱总量(Total Column Ozone,TCO)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直到2000年开始恢复。本文利用多种卫星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结合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诊断分析了温度、臭氧损耗物质(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ODS)、残余环流和海陆热力差异对2000-2016年不同高度上平流层臭氧恢复趋势的影响,以及东亚地区人类排放氮氧化物(NOx)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lower stratosphere,UTLS)臭氧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分析了TCO在2000-2016年期间的恢复趋势,利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平流层温度、ODS、残余环流和海陆热力差异等因子对TCO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000-2016年间,南北半球低纬度地区TCO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该趋势主要由1-10 hPa平流层臭氧增加贡献。上平流层中低纬度地区存在显著的臭氧增加趋势,两极地区存在微弱的臭氧增加趋势。上平流层臭氧增加主要受上平流层温度降低和ODS浓度减少的影响。上平流层温度降低和ODS减少造成臭氧消耗反应减弱,臭氧恢复。在中下平流层,热带地区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臭氧减少,其主要受动力作用的影响:热带地区(0-10°N,10-20 hPa)残余环流的上升支将热带中下平流层臭氧向上向极传输,中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小。在南半球中下平流层中纬度地区(20-60°S,50-70 hPa)臭氧减少,这可能是因为南半球残余环流的向极支增强,将该区域的臭氧向极地传输,该区域臭氧浓度减小。西北太平洋上空和东亚上空槽区上叠加了位势高度正趋势,槽区减弱,对臭氧的辐合效果减弱,该区域臭氧减少。在欧洲-大西洋上空的脊区叠加了位势高度负趋势,欧洲-大西洋脊减弱,对臭氧的幅散作用减弱,该区域臭氧增加。2.利用臭氧监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卫星资料和全球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hole Atmospher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WACCM),研究了东亚地区地表NOx排放增加对北半球UTLS区域臭氧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地表排放的NOx可以在夏、秋季输送到热带和东亚UTLS区域。在夏季,南亚高压可将东亚上空UTLS区域的NOx输送到低纬度地区。随着东亚地区地表NOx排放增加,冬季低纬度UTLS区域光化学反应增强,臭氧浓度显著增多,导致该区域增温;而中纬度UTLS区域NOx与臭氧的催化消耗反应增强,臭氧浓度显著降低,导致该区域降温。冬季UTLS区域低纬度和中高纬度之间的温度经向梯度减弱,副热带急流减弱,导致进入平流层的1波和2波强度明显减弱。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肖娜
导师: 田文寿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恢复,残余环流,东亚地区,氮氧化物
来源: 兰州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兰州大学
分类号: P421.32
总页数: 56
文件大小: 4127K
下载量: 92
相关论文文献
- [1].“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美国做法及其对我国臭氧污染防控的启示[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03)
- [2].地球生物的“保护神”——臭氧[J].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配合人教社教材) 2011(06)
- [3].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联合调制作用[J]. 气象学报 2019(03)
- [4].涓流细雨[J]. 气象科技进展 2018(02)
- [5].浅谈臭氧的作用及其被破坏后的影响[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04)
- [6].北极极涡对极地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影响研究[J]. 干旱气象 2017(02)
- [7].春季青藏高原西北侧一次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传输的模拟研究[J]. 气象学报 2015(03)
- [8].美国SNAP在制冷剂HCFC替代中的作用[J]. 当代化工 2016(05)
- [9].2008年臭氧洞大于2007年[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05)
- [10].平流层臭氧非线性响应的机理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5)
- [11].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的动力和光化学作用之比较[J]. 大气科学 2010(02)
- [12].蓝细菌对紫外辐射的响应[J]. 食品科技 2010(09)
- [13].深圳市大气~7Be含量分布及其示踪意义[J]. 地球化学 2014(01)
- [14].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场的相关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15].中国不同地区剩余臭氧及臭氧探空订正因子[J]. 空间科学学报 2017(05)
- [16].臭氧层损耗对低层大气质量的影响[J]. 科技展望 2015(30)
- [17].UV-B辐射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15)
- [18].关于大气臭氧问题的主要研究进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08)
- [19].美国SNAP在制冷剂HCFC替代中的作用[J]. 电器 2016(02)
- [20].利用GOMOS卫星资料研究热带平流层臭氧、二氧化氮和三氧化氮的准两年和半年振荡特征[J]. 科学通报 2011(18)
- [21].全球冷暖争论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2(12)
- [22].未来50年,地球臭氧水平将何去何从[J]. 信息记录材料 2017(06)
- [23].下一代制冷剂——历史回顾、思考与展望[J]. 暖通空调 2009(02)
- [24].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对流层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J]. 干旱气象 2014(05)
- [25].亚印太交汇区低纬上空不同层次大气臭氧的时空变化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26].光学应用[J]. 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 2008(01)
- [27].太阳光谱辐射强度变化对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分析[J]. 空间科学学报 2014(04)
- [28].南极大气臭氧和温度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的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12)
- [29].植物次生代谢响应UV-B辐射胁迫的生态学意义[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03)
- [30].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国际资源大循环——访国家环保局原副局长王扬祖[J]. 资源再生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