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初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初唐,文学,上官,永嘉,武则天,士族,汉魏。
初唐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卢娇[1](2017)在《武则天与初唐文学——以制举、铨选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多关注武则天通过进士科对文学产生的影响,而忽视了其制举、铨选对文学的作用。其改制之前,制举和铨选在相当程度上都偏向于文学人才,这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力。特别是武则天曾对制举寄予了选拔经邦济世之才的希望,改制后又极力发挥制举试策咨询时政的作用,这又在社会上引起了畅言王霸大略的风气,促使了文人精神风貌的转变。武则天改制前后对科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客观上抑制了藻丽文风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朝着简洁流利、富有气势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张丽[2](2016)在《隋初唐文学之溯源及初唐四杰排序纷争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旧《唐书》对初唐四杰均做了"王、杨、卢、骆"的排序方法,然四杰诗名在当时并不统一,杨炯本人即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卢照邻反其道而言之,"喜居王后,耻在骆前"。从四杰诗风的比较中,撷出"汉魏风骨"这一渊源,并对其在永嘉至隋初唐之际的北朝文学的发展中略作梳理,以图重新认识永嘉文学与隋初唐文学的关系,并指出杨炯所言"愧在卢前"之深层次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何桂芝[3](2016)在《武则天对初唐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初唐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首先大力选拔文学人才;其次改革科举制度,进士科录取时增加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她还鼓励文人编撰、着述。不独如此,在武则天的影响下,还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本文从以上角度浅析武则天作为一位政治家,对唐代文学繁荣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田恩铭[4](2015)在《地域、士族与初唐文学格局重构意图中的文学图景——以贞观时期五部“正史”的传记书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之风俗往往影响人物的性情形成,将文学的地理环境与文学风格联系起来,初唐史家往往以可确定性的地域文化为中心提出相应的文学理念。一旦文学家涉及横跨地域之南北,其创作风格亦因之变化,"宫商发越"乃是进入语言层面的胜境,却带来风格的缺失,尤其书写对象的局限性。这就需要"词义贞刚"的互补性结合,从地域性结合来说,融南入北则成为一种最具理想性和可能性的文化导向。周、隋、唐初在地域观念、士族观念上具有文化承传的一体性特征。从崇文之南国迁徙至重气质的北地,文学家的不适应感显现出来,传记书写中展示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艰难过程。叁大地域士族格局的生成,使得胡姓士族的地域性特征也渐渐消失,他们融入关中、山东,也会因仕宦而迁徙江南,自然加速了汉化之进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5年11期)
白彬彬[5](2014)在《论初唐赋:初唐文学的“石楠花”》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唐赋是初唐文学百花园中的石楠花,沉毅庄严。关于它,前人虽有论者,但不免抑扬过当,与实难符。文章以初唐百余篇赋为基础,从题材内容、文体特征到艺术手法诸方面展开研究,期在揭示出初唐赋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内涵,彰显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胡可先[6](2014)在《上官氏家族与初唐文学——兼论新出土《上官婉儿墓志》的文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初唐诗坛上,上官仪和上官婉儿是前后相继的两位领袖人物,影响着整个唐诗发展的进程。近来,《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又为初唐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墓志的一半篇幅记载其家世情况,为我们从家族文学层面研究初唐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原始实证材料。《上官婉儿墓志》本身也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其特殊的传记形式和文字上的曲笔表现透露出墓志文体新变的信息。(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4年05期)
彭国亮[7](2014)在《初唐文学思想观下的庾信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初唐的视角下,庾信无缘参与到初唐南北文学合流的理想之中,在文学发展的长河里,其文学源流,有的追溯到"大同"时的"简文、湘东",有的追溯至"宋末",还有的溯源于屈原,而庾信一般和徐陵并称,被视作齐梁陈文学的代表,其文学独特的个性被忽视,只有卢照邻、王勃把庾信从"徐、庾"并称中独立出来,但并没有形成大气候。在初唐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这一背景下,本文拟从初唐文学理想观及文学发展史观的角度探讨庾信的接受情况。(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16期)
王乐[8](2014)在《《初学记》与初唐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学记》作为完整保存的两部唐代官修类书之一,本文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初学记》与唐代文学研究”为主题,以《初学记》所引唐人作品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而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初学记》所引唐人作品的校勘价值。《初学记》作为唐开元年间一部精良的类书,其中引选不少本朝人的作品,由于当时这些作家的文集能够易于见到,所以《初学记》选择性收录这些作品依据的可谓是.寻材料,其文字可信程度较高.该部份主要是作文献的工作,为进一步论述《初学记》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打下基础。是以现存的宋本及排印本《初学记》来校勘《全唐诗》和《全唐文》相应的部份,同时汇校其他主要宋、明代文献,以期发现问题,考订辨误.第二部分:《初学记》视角下的初唐主流文学。该部份着重考察《初学记》所引唐代作家作品的情况,剖析《初学记》选择当朝人作品的标准,并结合这一时段的文学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特徵,探讨这些作品会被选入类书中作为典范的原因。着重从所引的诗、赋和文等不同题材文学作品的内容入手,以时代为主线,通过对作家作品的逐一分析和分类论述,总结出《初学记》的选文特色和文艺倾向,即该书所反映的初唐文学流行的情况。该部分试从诗歌的题材、形式、语汇和用典等角度全面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些作家在当时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接受程度,从而总结出在《初学记》视角下所映射的初唐百年间不同时期主流文学发展的走向。第叁部分:以《初学记》为例探讨唐代文学政治与官修类书的关系。该部分一方面从文学意义的角度选取时代较近的《艺文类聚》和李崤《杂咏》一百二十首作为横向的比较对象,通过将《杂咏》诗中的用典用事在两部官修类书中的反映情况,来考察初唐时期类书因袭和传抄的情况,同时从这一视角切入来探求初唐时期咏物诗发展的一些现象,论证官修类书与初唐咏物诗发展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从政治的角度挖掘官修类书的核心价值——准备科举考试的意义。通过《文苑英华》巾的十卷科举应试诗的题目来比对《初学记》的内容,论证以《初学记》为代表的类书与唐代科举文学及国家选官制度的密切联系,进而延伸讨论官修类书与当时文学和政治精神实质的一致性,及对其促进和制约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3-01)
翟景运[9](2013)在《初唐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初年文坛上出现一种矛盾现象:作家写手们在理论上把南朝文学作为"亡国之音"痛加批判,而在创作实践上却又追随南朝文学的轨辙亦步亦趋,甚至踵事增华。对南朝文学既爱且恨的矛盾在这一历史阶段表现得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学自身发展的延续性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的不协调。(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13年02期)
杨晓彩[10](2013)在《北魏、北齐对初唐文学的影响——从王绩、王勃诗歌创作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唐文学发展历程缓慢,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也相对复杂。除了学界普遍认可的齐梁文风之外,北魏、北齐文学亦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北魏文学与经学的繁荣,尤其是河汾地区薛、王家族重文学、重经学的传统,为初唐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北齐至隋,以薛道衡为代表的北朝诗人已能融合南北诗风,而王通《续诗》的编纂对充实文学表现内容作用较大。虽然初唐王绩、王勃创作开唐代风气之先与薛氏家族影响有很大关系,但薛氏作品消遣性、点缀性特点明显,极大地削弱了文学感染力,王氏作品终因抒情言志、慷慨不平、自然流露的特点而雄踞于文坛。(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初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旧《唐书》对初唐四杰均做了"王、杨、卢、骆"的排序方法,然四杰诗名在当时并不统一,杨炯本人即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卢照邻反其道而言之,"喜居王后,耻在骆前"。从四杰诗风的比较中,撷出"汉魏风骨"这一渊源,并对其在永嘉至隋初唐之际的北朝文学的发展中略作梳理,以图重新认识永嘉文学与隋初唐文学的关系,并指出杨炯所言"愧在卢前"之深层次原因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唐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卢娇.武则天与初唐文学——以制举、铨选为中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张丽.隋初唐文学之溯源及初唐四杰排序纷争新探[J].嘉应学院学报.2016
[3].何桂芝.武则天对初唐文学的影响[J].河套学院学报.2016
[4].田恩铭.地域、士族与初唐文学格局重构意图中的文学图景——以贞观时期五部“正史”的传记书写为中心[J].社会科学论坛.2015
[5].白彬彬.论初唐赋:初唐文学的“石楠花”[J].铜仁学院学报.2014
[6].胡可先.上官氏家族与初唐文学——兼论新出土《上官婉儿墓志》的文学价值[J].求是学刊.2014
[7].彭国亮.初唐文学思想观下的庾信接受[J].作家.2014
[8].王乐.《初学记》与初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4
[9].翟景运.初唐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及其成因[J].古代文明.2013
[10].杨晓彩.北魏、北齐对初唐文学的影响——从王绩、王勃诗歌创作谈起[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