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出路(论文文献综述)
蒋洁莹,郁韶明[1](2019)在《浅谈新形势下中医院制剂室的现状与转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给新形势下中医院制剂室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方法:通过分析中医院制剂室的现状,发现现状不容乐观,转型刻不容缓。结合多方面,探讨转型方向。结果:新形势下中医院制剂室应从功能、模式、财务管理、人员建设等多发面进行转型。结论:医院中药制剂历来是传统医药事业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医药法》的颁布对医院制剂有许多有利的政策,对传统中药制剂持有明显的鼓励态度。中医院要抓住利好信号,制剂室要积极转型,更好完善与继承祖国传统医药事业。
钱珍光[2](2019)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根据我国国情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特有品种,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制剂成本的不断增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逐渐面临萎缩困境。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该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要求,为其发展带来新的春天。本文以此为背景,在系统研究我国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相关监管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和简单实证调研,分析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监管情况、制剂配制和使用情况以及专利保护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制剂品种丰富,可以满足多种类型的疾病需求,但是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不平衡,制剂配制以三级医院和中医医院为主,制剂在销售时受到市售药品的冲击,专利申请数量极少等,表明我国在中药制剂政府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诸多不足。一方面,在当前我国的监管体制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主要面临申报的难度大、缺乏完善的质量标准、销售收入难以满足生产成本、制剂定位不准确、中药新药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医疗机构对本医院的中药制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主要原因在于专利审批时间长,制剂特点难以适应专利申请的要求以及商业秘密保护法律不明确等。因此,要实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必须在完善我国制剂政府监管体系基础上,加强医疗机构自力保护,以解决当前困境。首先,要完善我国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监管,完善其质量标准,简化中药制剂的申报程序,探索构建区域制剂配制合作中心等;再者,在当前的监管体系下,医疗机构也应有所作为,精简中药制剂品种,开发中药特色制剂,促进企业合作,努力实现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的转化。最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医疗机构应当在充分利用专利信息,挖掘专利技术,加强专利保护的基础上,寻求商业秘密保护等辅助性手段的保护,从而实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双重保护,促进其长远发展。
岳毅桦[3](2018)在《2012—2017年医疗机构制剂使用情况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2017年医疗机构制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方法从我院HIS系统提取2012—2017年医疗机构制剂使用的相关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历年的使用情况与发展趋势。结果我院2012—2016年医疗机构制剂品种数、使用数量、销售金额逐渐减少,2017年较之前有所增加,临床科室对于医疗机构制剂的需求存在缺口,其中需求缺口最大的科室是皮肤科与耳鼻咽喉科。结论我院医疗机构制剂供需矛盾短时期内将一直存在,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医院与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张岩[4](2018)在《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简称“名医工作室”)是国家2010年开始为了做好名老中医药家学术思想传承,临床经验总结、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与推广的政策措施。此政策培养了一批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精英团队,在过去7、8年产出的知识成果颇丰。研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目的在于促进团队更合法、规范、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传承、创新,促使国家政策效应最大化。本文在分析中医药知识特性、名医工作室知识成果及其知识产权内容、特征及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社会学制度主义中斯科特对“制度”定义的界定框架,以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与创新为绩效,建立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型。通过调研实证分析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以促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完善。具体而言,如何突破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知识自身特性的补充性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发挥知识产权“资产”性能进行充分运营,达到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考虑团队情境因素对个体隐性知识建构作用后的知识产权人的界定;如何使名医工作室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及争取国际话语权,助力中医药的国际化等问题,本文均探讨性地提出相关创新建议。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并基于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理论,构建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模型,依据模型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订后进行预调查,分析问卷的不足,形成正式问卷,以全国现有的名医工作室团队成员为调查对象,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帮助下对全国的国家名医工作室全面展开调查,获取数据,经过硕士研究生双人分别录入、核对和清洗,剔除无效问卷,然后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AMOS21.0软件对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检验并修正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的合理性。结果:初始模型中的所有17条假设中,除了“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规制正向影响自身绩效”、“规制正向影响比较绩效”、“资源正向影响比较绩效”4个假设经检验不支持外,其余13个假设均未被拒绝。其中“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自身绩效”、“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比较绩效”假设成立且路径影响系数较高,具有显着影响。“规制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制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自身绩效”、“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比较绩效”等假设尽管软件显示接受,但由于路径系数呈负值,故原先假设的单向正向影响尚有商榷空间,这倒也符合了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的阐述,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规制性要素越高、越严格、文化认知越根深蒂固,对资源的影响反而越制约,从而可能显示出负向影响的可能。还得到了资源的中介效应、行为的中介效应、资源和行为的中介效应均比较显着。结论:提升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规范性要素即名医工作室的内生动力最有利于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行为的提升。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行为对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绩效的提升有直接明显的作用。资源、行为的中介作用影响到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规制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有可能提升资源,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则会反过来阻碍资源的配备。
徐松[5](2017)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科技含量高、经济规模大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支撑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支柱。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对延长人民寿命、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底,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7000多家,就业人数150多万人。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885亿元和利润276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7.4%和14.5%,始终居工业各行业前列。医药产业创新作为技术、知识、人才和资金高度密集的创新活动,既有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成果,又有市场紧密结合的市场经营管理创新模式,同时还有规范化的组织创新机制和技术流程等,它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突出。尽管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列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但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科技研发不足,创新能力较弱,高科技人才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寻找影响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问题。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对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机遇,实证分析了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借鉴了美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发展原则和对策建议。一、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理论基础。论文首先从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实与理论背景出发提出问题,阐述本研究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继而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界定了技术创新、医药产业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等相关概念,分析了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趋势,研究了技术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全面创新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二、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创新特征。从国际来看,医药市场需求加大,推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速放缓,新兴市场增长迅速;国外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是:医药公司呈现高度集中化,医药公司研发的投入居高不下,化学药物仍是市场主体,生物技术药物增长迅速;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科技性,呈现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同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国外医药产业的创新特征是:医药产业的垄断程度较高,医药产业的技术同盟成为新药开发的新模式,多种医药创新类型的产品并举开发。从国内看,中国医药工业产出在我国工业行业中的比重稳步上升,医药市场增长迅速,医药产业的收入与利润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医药出口值稳步增加,医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多,我国人口和健康对医药发展的需求巨大。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是:医药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医药产品原发药较少,药品的含金量不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低,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医药企业面临国际跨国企业的强大竞争压力。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特征是:中国为医药大国,但非医药强国,医药科技创新能力较差;我国大力鼓励高仿药的研制和开发;产研联盟作用虚化,缺乏有效机制体制和运作实体;药物研发审评体系周期过长。三、技术创新对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我国与创新型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靠科技力量。技术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医药企业永恒的主题,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瓶颈,是提高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四、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与机遇。在过去30年间,我国医药产业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就,整个医药产业生产年平均增长17.7%,在各大行业中名列前矛。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医药产业供应保障能力增强,创新研发企业增多,药物品种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医药产业兼并重组增多,医药产业中小型企业发展更加活跃。但是,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着诸多问题:医药卫生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医药产业高端人才缺乏,医药产业新药少且品种单一,国外跨国医药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制药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新制剂开发能力有待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政策、研发经费、基础研究和人才配置等。中国医药产业面临的机遇主要有:医药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和人民健康的刚性需求,国际新药研发新趋势带来的契机,政府给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医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医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逐渐多元化。五、利用主因子分析法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从有可能影响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出发,选择了可能与医药产业创新相关的医药制造业数量、企业规模、利税、研发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发明专利数量等多种因素,利用主成份分析法评价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从中筛选出影响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成分因子,结果表明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主营收入比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R&D机构数、R&D项目数、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等,与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利税、R&D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结果为制定合理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和建议奠定了基础。六、美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论文以美国科技创新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管理体系、相关机构、创新主体、创新模式、金融市场体制、人才培养和引进体制以及美国政府特别重视知产权保护和基础研究的独特做法为例,提示我国应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广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多元化的资金市场等。七、促进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原则和对策建议。在制度创新层面,要实行市场资源配置为主,在保证和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要树立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创新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国家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创造发展的新优势,营造有利于医药科技创新的宏观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新药评审和监管制度,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税收减免政策。在组织创新层面,从优化外部环境,壮大创新主体出发,有规划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点领域的重点突破;完善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投融资体系;探索符合实际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技术创新层面,重点是加强基.础研究、共建研发平台,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加快特色医药产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在人才创新层面,要筑牢创新根基,培养新一代优秀学术带头人,强化和提升学术带头人的原始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多学科交叉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龙头,带动各学科的快速和高效发展,提升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增强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将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绿色、快速、高效发展。
王克金,辛妤[6](2017)在《医院制剂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文中指出医院制剂是我国卫生产业的特色之一,为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但医院制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目前大部分的医院制剂产业只能维持现状,发展道路困难重重,该文分析医院制剂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并探讨医院制剂的发展方向。
王赛男[7](2014)在《基于实证分析的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机构制剂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在建国初期缺医少药的大背景下,医疗机构制剂对维护国民健康、支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容置疑。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医药工业已经焕然一新,药品供应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医疗机构制剂治疗疾病方面仍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社会大众对药品安全性关注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国家法律法规对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也使得新时期我国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本研究在阐述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和监管历史的基础上,对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使用和监管现状开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首先,选取江苏省具有制剂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制剂配制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以及医疗机构制剂再注册等有关材料;其次,对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医疗机构制剂安全性监测现状进行专家访谈;最后,通过SWOT-PEST分析得出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监管中的不足,并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目前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的一般结果:医疗机构制剂室数量在逐年减少,逐渐趋于合理;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数量在大幅度减少,基本符合医疗机构制剂定位;医疗机构制剂室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医疗机构制剂研发资金投入少,研发水平不高;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率逐渐降低,但不良反应监测和再评价仍需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委托加工应加强管理;医疗机构制剂加入医保范围仍需加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制剂质量与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医疗机构制剂原料检验远远达不到要求;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王赛男,田侃[8](2014)在《2008-2012年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的现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的现状。方法:对江苏省2008-2012年医疗机构制剂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自2008年以来,江苏省医疗机构注册制剂品种数呈减少趋势,由5 862个减少至4 274个。存在制剂室及制剂品种在各辖区发展不均衡、医疗机构制剂品种过多、中药制剂和化学药制剂比例不当、重复配制品种较多等问题。结论:只有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发挥中药优势和开发特色制剂、建立区域合作中心、精简制剂品种、不断开发新剂型,才是医疗机构制剂的出路。
曹文强,张兰华,杨玉英[9](2009)在《中小型军队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新医疗改革过程中,中小型军队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方法从实际出发,对中小型军队医院制剂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合理存在的必然性及发展方向。结果军队中小型医院制剂在面临诸多困难时,应坚信自己存在的重要意义,准确定位自身位置,以"为兵服务"为主,保证医院根本;以高效价廉制剂为医院带来更好的社会声誉;保留特色制剂,并结合特色临床积极合作开发新制剂,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收入。结论中小型军队医院制剂的发展应让军事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逐步发展壮大。
杨慧,白希林,汤子孝,普长兴[10](2009)在《边疆医院普通制剂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出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现阶段医院诊疗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仍不可替代。随着SFDA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提出结合医院实际,寻求低成本、高效益,有利于医院药学发展的改革措施。
二、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新形势下中医院制剂室的现状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制剂室的现状 |
1.1 制剂室全面萎缩 |
1.2 对医院的贡献率越来越小 |
1.3 医院制剂室的研发能力越来越弱 |
1.4 人员专业性薄弱 |
2 制剂室转型的必要性 |
3 制剂室的转型 |
3.1 功能的转型 |
3.1.1 向“个体化”转型 |
3.1.2 向“临床化”转型 |
3.2 生产模式的转型 |
3.2.1 成立中心制剂室 |
3.2.2 与医药企业合作 |
3.2.3 成立临床制剂室 |
3.2生产模式的转型 |
3.3 财务管理的转型 |
3.4 人员建设的转型 |
4 结论 |
(2)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概况 |
1.4.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政府监管现状 |
1.4.3 专利保护现状 |
1.4.4 商业秘密保护现状 |
1.4.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源起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 |
2.2.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历史渊源 |
2.2.2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 |
2.2.3 21世纪以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 |
2.2.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趋势 |
2.3 我国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监管 |
2.3.1 监管组织的设置 |
2.3.2 配套性法律文件的出台 |
2.3.3 监管力度的调整 |
2.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知识产权保护 |
2.4.1 权利主体的确定 |
2.4.2 知识产权保护手段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现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
3.1 数据来源 |
3.2 江苏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监管情况分析 |
3.3 江苏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配制和使用基本情况分析 |
3.3.1 配制和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医院分布情况 |
3.3.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品种分布情况 |
3.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分析 |
3.4.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专利申请变化态势 |
3.4.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专利保护基本情况 |
3.4.3 江苏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专利主治疾病分析 |
3.5 个案分析 |
3.5.1 代表性中药制剂配制和使用的基本情况 |
3.5.2 代表性中药制剂与市售药品的对比情况 |
3.5.3 代表性医院的制剂配制和使用基本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面临的挑战 |
4.1 政府监管困境 |
4.1.1 制剂申报难度加大,逐渐面临萎缩困境 |
4.1.2 缺乏完善的质量标准,制度体系不健全 |
4.1.3 制剂生产成本增加,价格出现倒挂现象 |
4.1.4 专利审查标准高,难以适应中医药特点 |
4.1.5 商业秘密法律不明确,保护风险性较大 |
4.2 医疗机构的自力保护困境 |
4.2.1 受市售药品冲击严重,创新能力不足 |
4.2.2 制剂以常规剂型为主,定位不够明确 |
4.2.3 专利申报难度大,申请的积极性不高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法律保护策略 |
5.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政府监管的调整 |
5.1.1 发挥中医院的主体作用,推动中药新药转化 |
5.1.2 优化中药制剂申报环境,改进中药制剂标准 |
5.1.3 构建区域制剂合作中心,优化制剂管理模式 |
5.1.4 降低专利审查标准,适应中医药的发展特点 |
5.2 医疗机构主体责任的定位 |
5.2.1 精简中药制剂品种数量,提升制剂质量 |
5.2.2 开发儿童专用中药制剂,满足临床需求 |
5.2.3 合理利用医药技术资源,加强院企合作 |
5.2.4 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挖掘专利技术 |
5.2.5 商业秘密与专利相结合,寻求双重保护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2012—2017年医疗机构制剂使用情况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医疗机构制剂使用情况 |
2.2 医疗机构制剂品种分布 |
2.3 医疗机构制剂使用科室分布 |
3 讨论 |
3.1 医疗机构制剂的供需矛盾分析 |
3.2 医疗机构制剂的供需特点 |
3.3 医疗机构制剂的出路与发展方向 |
(4)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及述评 |
2.1 中医药知识及其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
2.1.1 中医药知识的基本特征 |
2.1.2 中医药知识传承 |
2.1.3 中医药知识转移 |
2.1.4 中医药知识创新 |
2.2 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 |
2.2.2 国内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
2.3 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内研究 |
2.3.2 国外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
2.4 中医药国际化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国际化的研究 |
2.4.2 国内中医药国际化的研究 |
2.5 组织管理制度层面的相关研究 |
2.5.1 制度理论的相关研究 |
2.5.2 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相关研究 |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2.6.1 以往研究的肯定之处 |
2.6.2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章 名医工作室及其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
3.1 名医工作室及其发展沿革 |
3.1.1 名医工作室及其设立目的 |
3.1.2 名医工作室的发展沿革及现状 |
3.2 名医工作室知识成果 |
3.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及其特征 |
3.3.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的界定 |
3.3.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内容 |
3.3.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特征 |
3.4 名医工作室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3.4.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及其现状 |
3.4.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 |
第四章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改进新思路及其模型构建 |
4.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改进新思路 |
4.1.1 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 |
4.1.2 知识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
4.1.3 小结 |
4.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概念模型构建 |
4.2.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潜变量选取 |
4.2.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构建及变量解释 |
4.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4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4.1 调查问卷设计 |
4.4.2 调查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第5章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模型的回归验证分析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测量模型 |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 结构模型 |
5.5 假设检验 |
5.6 中介效应检验 |
5.6.1 资源的中介效应 |
5.6.2 行为的中介效应 |
5.6.3 资源、行为的中介效应 |
5.7 结果讨论 |
5.7.1 得到验证的假设出发 |
5.7.2 未得到验证的假设出发 |
5.7.3 得到检验的中介效应出发 |
第六章 推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措施 |
6.1 重点挖掘提高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生动力 |
6.1.1 确立名医工作室及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价值观 |
6.1.2 规范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技术行为及操作流程 |
6.1.3 提高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及水平 |
6.2 健全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法规 |
6.2.1 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
6.2.2 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的立法 |
6.2.3 完善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配套政策 |
6.3 构建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文化—认知氛围 |
6.4 配给合适的知识产权管理资源 |
6.4.1 配给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
6.4.2 配给知识产权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 |
6.5 提升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行为 |
6.5.1 加强名医工作室对具体知识产权的管理 |
6.5.2 提高名医工作室对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管理能力 |
6.5.3 提高名医工作室参与国际化标准的能力 |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冋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创新特征 |
第一节 国内外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一、国外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
二、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国内外医药产业的特点 |
一、国外医药产业的特点 |
二、中国医药产业的特点 |
第三节 国内外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 |
一、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特征 |
二、国外医药产业的创新特征 |
三、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特征 |
第四节 技术创新对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
一、创新与经济发展 |
二、技术创新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成效、问题、原因与机遇 |
第一节 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成效 |
一、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
二、我国医药产业供应保障能力增强 |
三、创新研发企业增多 |
四、药物品种研发取得积极进展 |
五、我国医药产业兼并重组增多 |
六、我国医药产业中小型企业发展更加活跃 |
第二节 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
一、我国医药卫生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 |
二、医药产业高端人才缺乏 |
三、我国医药产业新药少,品种单一 |
四、国外跨国医药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
五、我国医药企业竞争力低、规模小 |
六、新制剂开发能力有待提升 |
第三节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我国医药产业体制不利于科技创新 |
二、医药产业政策存在不足 |
三、我国医药产业人才配置不合理 |
四、我国医药研发经费严重欠缺 |
五、消费者缺乏对国产药物的信心 |
六、医药产业基础研究相对滞后 |
第四节 中国医药产业面临的机遇 |
一、国际新药研发新趋势带来的契机 |
二、政府给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三、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医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
四、我国医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逐渐多元化 |
五、医药产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社会和人民健康的刚性需求 |
第四章 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
一、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方法 |
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分析 |
一、技术创新相关指标的选择 |
二、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指标的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论 |
四、讨论和分析 |
第五章 美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一节 美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特点 |
第二节 美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经验 |
一、美国政府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做法 |
二、美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
三、美国独特的创新药物研发模式 |
四、美国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体系 |
五、美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体制 |
六、美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体系 |
七、美国生物制药特别发达 |
第三节 美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
一、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医药产业政策 |
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
三、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培育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
四、构建和完善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体系 |
第六章 促进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原则和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战略目标 |
第二节 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原则 |
一、资源配置型原则 |
二、人才配置型原则 |
三、技术配置型原则 |
四、制度配置型原则 |
第三节 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制度创新对策建议 |
二、组织创新的对策建议 |
三、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
四、人才创新的对策建议 |
五、发展医药产业相关领域的对策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医院制剂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医疗机构制剂行业地位 |
2 医疗机构制剂产品质量保障 |
2.1 生产环节 |
2.2 库区设置、配置 |
2.3 医疗机构制剂的物流管理 |
3 医疗机构制剂的销售与药学服务 |
4 医疗机构制剂的未来发展方向 |
4.1 政策扶植 |
4.2 建立标准化的研发、生产、检验基地 |
4.3 建立一定范围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部门 |
(7)基于实证分析的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说明 |
2.1 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制剂 |
2.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委托配制 |
2.3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 |
3 研究目标 |
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5 技术路线 |
6 研究材料与方法 |
6.1 文献分析 |
6.2 实证调研 |
6.3 SWOT-PEST 分析 |
7 创新与不足 |
第二部分 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和监管历史 |
1 我国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历史 |
1.1 “保障供给期”(1950年-1990年) |
1.2 “生产利润期”(1990年-2000年) |
1.3 “规范调整期”(2000年以后) |
2 医疗机构制剂的监管历史 |
2.1 1949年-1983年 |
2.2 1984年-2000年 |
2.3 2001年至今 |
3 医疗机构制剂监管规制 |
3.1 医疗机构制剂的相关法规沿革 |
3.2 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的主要法律规定 |
4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监管规制 |
4.1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监管规范性文件 |
4.2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监管历程 |
第三部分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分析 |
1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总体情况分析 |
1.1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分布情况 |
1.2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分布情况 |
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 调研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分析 |
3.1 调研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分布情况 |
3.2 调研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分布情况 |
4 调研医疗机构现状分析 |
4.1 医疗机构制剂室人员情况 |
4.2 医疗机构制剂品种投入和收益情况 |
4.3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4 2012年进入医保的医疗机构制剂情况 |
4.5 医疗机构制剂人员对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相关规定的熟悉情况分析 |
5 调研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制剂现状的认知情况 |
5.1 “医疗机构制剂研发水平”的认知情况分析 |
5.2 “实施《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认知情况分析 |
5.3 “对制剂原料检验”的认知情况分析 |
5.4 “对设立制剂区域性配制中心看法”的认知情况分析 |
5.5 “对不良反应监测”的认知情况分析 |
6 调研分析总结 |
第四部分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SWOT-PEST分析及监管对策 |
1 SWOT-PEST分析方法概述 |
2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内部环境分析 |
2.1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内部优势 |
2.2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内部劣势 |
3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政策环境分析 |
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 社会环境分析 |
3.4 技术环境分析 |
4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医疗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 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 |
4.3 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
5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建议 |
5.1 医疗机构自身 |
5.2 改善社会自身认知的政策建议 |
5.3 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五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2008-2012年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方法 |
2结果 |
2.1制剂室和品种的数量与分布情况 |
2.2配制同名制剂的医疗机构数量 |
2.3制剂剂型及相应品种数 |
2.4医疗机构制剂数量减少 |
2.5医疗机构制剂品种过多 |
3讨论 |
3.1对各辖区医疗机构制剂分布不均衡及中药制剂、化学药制剂比例不协调的建议 |
3.2对多家医疗机构配制同名制剂的建议 |
3.3对医疗机构制剂大部分为常规剂型的建议 |
3.4对医疗机构制剂数量减少的建议 |
3.5对医疗机构制剂品种多的建议 |
(9)中小型军队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制剂面临的现状 |
1.1 政策法规对医院制剂的影响 |
1.2 医院制剂自身存在的问题 |
1.2.1 医院制剂品种相对落后 |
1.2.2 医院制剂硬件不完善 |
1.2.3 医院制剂管理体制落后, 缺少活力 |
1.2.4 医院制剂缺乏专业人才, 业务水平不高 |
1.2.5 医院制剂室缺乏与临床的交流 |
2 中小型军队医院发展医院制剂的必要性 |
2.1 军队医院使命的需要 |
2.2 开展军事医学科研的需要 |
2.3 医院药学发展的需要 |
3 中小型军队医院制剂发展的新思路 |
3.1 军事效益是军队医院制剂的首要任务 |
3.2 社会效益是军队医院制剂的发展要求 |
3.3 经济效益是军队医院制剂的生存保障 |
(10)边疆医院普通制剂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出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制剂存在的必要性 |
1.1 现有的法律法规允许存在 |
1.2 医院制剂的特殊性 |
1.3 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工作需要 |
1.4 医院制剂在医院药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1.5 临床及患者的需要 |
2 医院制剂存在的困难 |
2.1 法律法规的影响 |
2.2 原材料原因对医院制剂的影响 |
3 医院制剂未来的发展出路 |
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及落实 |
3.2 对现有制剂的改进和提高 |
3.3 提高管理水平及药学人员的素质 |
3.4 加强制剂管理,提高制剂质量 |
3.5 结合临床,提供特需制剂 |
3.6 利用资源,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
3.7 与临床药学结合 |
3.8 建立区域性制剂中心,形成区域医院制剂网络 |
4 讨论 |
四、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新形势下中医院制剂室的现状与转型[J]. 蒋洁莹,郁韶明. 现代养生, 2019(24)
- [2]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法律问题研究[D]. 钱珍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2012—2017年医疗机构制剂使用情况与发展趋势[J]. 岳毅桦.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10)
- [4]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 张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5]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D]. 徐松. 武汉大学, 2017(06)
- [6]医院制剂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 王克金,辛妤. 中国卫生产业, 2017(01)
- [7]基于实证分析的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现状研究[D]. 王赛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8]2008-2012年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的现状分析[J]. 王赛男,田侃. 中国药房, 2014(09)
- [9]中小型军队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 曹文强,张兰华,杨玉英.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9(06)
- [10]边疆医院普通制剂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出路探讨[J]. 杨慧,白希林,汤子孝,普长兴. 中国医药导报,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