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抗性,霉菌,鉴定,抗病性,黑龙江,病情。
大豆疫霉根腐病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花,王博文,丁岩,李茂海[1](2019)在《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帅,张子戌,赵洪锟,刘晓冬,袁翠平[2](2019)在《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QTL的整合及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根据新进研究结果进一步查找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QTL,收集2000-2018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74个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QTL,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的映射功能,根据齐序函数计算共有标记的间距,按比例在参考图谱soymap2上标注出来,通过对映射后的一致性图谱进行Meta分析,得到12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真实"QTL,分布在D1b、C2、A2、F、E、G 6个连锁群上,平均置信区间由原始图谱的15.1 cM降低到4.18 cM。其中有5个"真实"QTL图距小于1 cM的,最小的图距仅有0.10 cM,为QTL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郑庆伟[3](2018)在《张淑珍课题组在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6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在线发表了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淑珍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引起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的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病原菌。然而,其致病机理及植物响应疫霉侵染的分子防御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报道了大豆中一种新的BTB/POZ蛋白GmBTB/POZ应答疫(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4期)
巩海仁,张会兴,张艳超,吴勋艳,孟广发[4](2018)在《一种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物种衣剂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防菌M1-4与植物激活剂、植物调节剂等复配开发出专用于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的高效种衣。考察其抗病和促生效果表明,生防菌M1-4在种衣剂中不宜超过56d。盆栽试验表明,该种衣剂能够显着降低病情指数,防控效果达到75.2%,地上和地下鲜重分别增加了87%和125%,具有极显着的促生作用。田间试验表明,生物种衣剂能够降低苗期株高,起到壮苗的作用,大豆叶片、叶柄的鲜重在鼓粒期显着提高,大豆叶面积在初花期、盛花期、荚期和鼓粒期均显着高于对照。大田应用表明,在宝泉岭和林甸应用分别使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率降低了16.61%和22.48%,死苗数下降了3.59%和6.75%,产量提高了30.01%和32.66%。因此,该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效显着,可有效提高大豆产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淼,来永才,李炜,徐鹏飞,毕影东[5](2017)在《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黑龙江省的620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获得抗病资源55份,占总数的8.87%;中间型资源237份,占总数的38.23%。对在1号生理小种鉴定过程中表现为抗病及中间型的资源进行了大豆疫霉菌3号、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获得抗3号生理小种资源52份;抗4号生理小种资源62份。同时,获得兼抗资源27份,其中双抗资源23份,叁抗资源4份。鉴定获得的抗病资源可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7年08期)
蔡莹莹,宫千淳,屈晓泽[6](2017)在《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生产中具危险性和毁灭性的真菌病害之一,当前已有多个省市区域报道了该病的分布,特别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生最严重。本文简要地概述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症状、病原物、发病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7年03期)
孙晓慧,徐鹏飞,张淑珍[7](2017)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游动孢子侵染野生大豆下胚轴的细胞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处理抗感不同野生大豆下胚轴,在接种后1.5~24 h,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大豆与大豆疫霉菌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结果显示:接种1.5 h后游动孢子在感病野生大豆下胚轴表面产生休止孢,并产生芽管;接种3 h后休止孢萌发产生附着孢,开始侵入下胚轴表皮;接种6 h后侵入加深;接种12 h后附着孢完全进入下胚轴表皮;接种24 h后附着孢孢膜已经开始进入到表皮里。游动孢子悬浮液处理抗病野生大豆后,其侵染过程与亲和反应相似,只是游动孢子在下胚轴表皮产生芽管时间和附着孢侵入下胚轴表皮层的时间比亲和反应迟。(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冯涛,谢丽华,陈明丽,高虹[8](2017)在《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抗病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众多、危害性大,对大豆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意义重大,试验通过不同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主要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以期获得抗病性高的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所占比例大,并筛选出高感品种1个、中感品种12个。抗病性鉴定有利于品种的合理布局,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7年06期)
李晓那[9](2017)在《黄淮海地区大豆主栽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麦茬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黄淮海地区麦后夏播大豆生产中疫霉根腐病呈加重趋势。因此,了解黄淮海地区大豆主栽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筛选抗病亲本对培育新的高产广适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大豆与疫霉菌之间的基因对基因关系出发,利用基因推导法推导品种可能含有的抗病基因,在此基础上,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对主栽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获得与疫霉菌抗性关联的优异位点、等位变异及其载体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8个具有不同毒力公式的大豆疫霉菌株,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淮海地区审定、推广的140个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在上述品种中,除6个品种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均无抗性外,其余134个品种分别抗1-8个菌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95.7%。其中抗6个以上菌株的品种有83个,占鉴定总数的59.3%。以14个鉴别寄主的抗病反应型为参照,发现134个品种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65种反应型,其中19个品种产生的5种反应型与已知单基因、两个单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115个品种产生的60种反应型与含有已知单基因或两个单基因组合的反应型不同,推测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2)利用104个SSR标记对140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3.0 GLM和MLM方法进行标记与大豆疫霉菌株抗性的关联分析,再以携带“无效等位基因”品种表型均值为对照,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进一步解析,共检测到337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2-7个;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112-0.802;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化范围为0.106-0.775。(3)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3个亚群:第一亚群有14个品种,第二亚群有42个品种,第叁亚群有84份品种。(4)通过两种关联分析模型,得到与疫霉菌Ps41-1抗性相关联的位点为Sat_222;与疫霉菌PsJS2抗性相关联的位点位Satt009;与疫霉菌PsRace4抗性相关联的位点分别为Satt241、Satt304、Satt683和Satt288;与疫霉菌PsRace5抗性相关联的位点为Satt418和Satt288;与疫霉菌PsMC1抗性相关联的位点为Satt009;与疫霉菌PsUSAR2抗性相关联的位点为Satt448。(5)鉴定出Satt009-5等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优异等位变异位点,及菏豆20等携带优异位点的载体品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冯涛,谢丽华,陈明丽,高虹[10](2017)在《亮盾种衣剂包衣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土传病害,其危害性大、防治困难,而种子包衣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有效且简便的方法,文中选择亮盾种衣剂作为试验药剂,比较分析其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亮盾种衣剂包衣可以降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率,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7年05期)
大豆疫霉根腐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根据新进研究结果进一步查找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QTL,收集2000-2018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74个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QTL,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的映射功能,根据齐序函数计算共有标记的间距,按比例在参考图谱soymap2上标注出来,通过对映射后的一致性图谱进行Meta分析,得到12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真实"QTL,分布在D1b、C2、A2、F、E、G 6个连锁群上,平均置信区间由原始图谱的15.1 cM降低到4.18 cM。其中有5个"真实"QTL图距小于1 cM的,最小的图距仅有0.10 cM,为QTL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疫霉根腐病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花,王博文,丁岩,李茂海.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J].东北农业科学.2019
[2].王帅,张子戌,赵洪锟,刘晓冬,袁翠平.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QTL的整合及Meta分析[J].大豆科学.2019
[3].郑庆伟.张淑珍课题组在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8
[4].巩海仁,张会兴,张艳超,吴勋艳,孟广发.一种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物种衣剂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
[5].刘淼,来永才,李炜,徐鹏飞,毕影东.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J].中国种业.2017
[6].蔡莹莹,宫千淳,屈晓泽.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生物化工.2017
[7].孙晓慧,徐鹏飞,张淑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游动孢子侵染野生大豆下胚轴的细胞学观察[J].大豆科学.2017
[8].冯涛,谢丽华,陈明丽,高虹.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抗病性鉴定[J].现代化农业.2017
[9].李晓那.黄淮海地区大豆主栽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
[10].冯涛,谢丽华,陈明丽,高虹.亮盾种衣剂包衣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效果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