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培养条件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菌,表面活性剂,分离菌株,筛选菌株
培养条件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黄黎阳,杨欢,饶天利,李志坪,蒋筑阳[1](2019)在《高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培养高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并探究合适的培养条件。从长庆油田ZJ2区某联合站取回生化池四级处理水样、单井注入水及采出水等共9处水样。依据性状的不同,一共分离出23种菌株;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溶血特性,使用血平板培养基挑选出7种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通过对培养条件的优化,并结合实验对菌株进行筛选,优选出2种高活性的菌株;从Na Cl质量浓度、含油量、pH及温度等方面对优选菌株进行适应性评价,并进行驱油模拟实验。试验表明,菌株具有较好的抗温耐盐耐碱性,生物表面活性剂有较高的界面活性,能够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2期)
李丹丹,玄元虎,陈万权,刘博,刘太国[2](2019)在《小麦光腥黑粉菌最优培养条件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 (Walle.) Lindr.]可引起小麦光腥黑穗病,该病是一种全球性、毁灭性的麦类病害,在北京市被划为检疫对象。小麦光腥黑穗病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有着破坏性危害,会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因此,为了研究T.foetida与其寄主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对该菌的研究奠定生物学基础,本试验对小麦光腥黑粉菌的培养条件、抗生素浓度以及T.foetida冬孢子的浓度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培养小麦光腥黑粉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为7 000lx,光照时间为全光照,培养温度为16℃,培养时间为7d,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浓度为1%,T.foetida冬孢子浓度为10~6个/mL,在此条件下T.foetida冬孢子的萌发率可达到98%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张菡,赵思峰,陈万权,刘博,刘太国[3](2019)在《小麦矮腥黑粉菌最优培养条件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侵染造成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检疫性病害。在生产上,小麦矮腥黑穗病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极难防治的检疫性病害之一,通常流行年份的发病率约等于减产率,部分发病严重的地块产量损失可达70%以上,甚至绝收。该病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有着破坏性危害,会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因此,为了研究小麦矮腥黑粉菌与其寄主的互作,本试验对其最优培养条件进行了筛选,筛选条件包括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浓度、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冬孢子悬浮液浓度、菌体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培养小麦矮腥黑粉菌最佳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浓度为1%,光照强度为7 000lx,光照时间为全光照,最佳冬孢子浓度为10~8个/mL、最佳温度为5℃,培养时间为40d,在此条件下小麦矮腥黑粉菌的萌发率可达到98%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刘玉凤,马丽娟,张婷婷,马磊[4](2019)在《红花根际溶磷菌的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的溶磷菌可增加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性,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利用溶磷圈法,从红花根际土壤中,初步筛选出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RC01,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葡萄糖为碳源、(NH_4)_2SO_4为氮源,在30℃、0.3 g/L NaCl条件下,该菌的溶磷效果较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0 g/L葡萄糖、0.5 g/L (NH_4)_2SO_4、30℃、0.35 g/L NaCl时,溶磷量最大。RC01经过16S rRNA测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其良好的溶磷菌特性,可为促进红花生长的相关微生物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宫路路,柳陈坚,张宁,李洁[5](2019)在《大肠埃希菌β-半乳糖苷酶重组菌株的筛选和培养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含有目的基因E. coli BL21/pET28a-bgaB-18(以下简称18号重组菌株)的β-半乳糖苷酶重组菌株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Kan琼脂平板培养基筛选和菌落PCR验证,得到整合短乳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大肠埃希菌菌株。通过改变碳源、氮源的种类及其浓度,结合改变IPTG诱导剂浓度、重组菌株培养时间,摇床培养振荡速度等多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采用液体振荡培养法培养重组大肠埃希菌。收集培养的重组菌液经离心后超声破碎,取上清液,测定重组菌株破碎细胞上清液酶活性,并根据酶活大小确定培养条件。结果筛选得到1株稳定表达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菌株E. coli BL21/pET28a-bgaB-18。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破碎细胞上清液酶活性,确定该重组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为蔗糖,浓度7.0%;氮源为酵母粉,浓度2.0%;培养时间为7 h,诱导剂IPTG浓度为1.5 mg/ml,摇床转速为220 r/min。经优化的条件培养的重组菌酶活达156.2 U/ml,较诱导前酶活性为16.5 U/ml,提高约8.5倍。结论重组菌E. coli BL21/pET28a-bgaB-18在适宜碳源、氮源种类、浓度,IPTG浓度及培养时间条件下能稳定表达β-半乳糖苷酶,在食品和乳品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旭彤,方释慧,邹莉,王世新,张国权[6](2019)在《大球盖菇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目前对于大球盖菇培养基的筛选以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母种培养基配方下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以及菌落生长指数,筛选出大球盖菇最适宜母种培养基;测定不同液体培养基配方下大球盖菇菌丝球的生物量,筛选出最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大球盖菇菌丝球生物量为响应值,应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法对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大球盖菇母种生长的配方为马铃薯200 g、干稻草150 g、蔗糖20 g、玉米粉10 g、蛋白胨3 g、酵母膏2 g、维生素B1 5 mg、琼脂20 g、水1000 mL;最适宜大球盖菇液体种生长的配方为蔗糖20 g、玉米粉30 g、稻草粉15 g、蛋白胨2 g、酵母膏1 g、维生素B1 5 mg、水1000 mL (pH自然);液体菌种最佳培养条件为转速140 r/min,接种量8%,培养时间12 d,叁次平行实验得到的实际的大球盖菇菌丝球生物量平均为0.8108 g/100 mL,与预测值0.8282 g/100 mL相符。(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王丽红,杨辉,毛建丽,耿懿璠,苏文[7](2019)在《微生物还原法合成纳米硒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合成的纳米硒具有低毒、稳定、高效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通过实验室保藏的10种益生菌中,筛选能耐受高浓度亚硒酸钠并还原生成纳米硒的益生菌,最终获得一株嗜酸乳杆菌LA5,采用SEM和XRD对纳米硒进行表征,发现嗜酸乳杆菌转化的红色纳米硒颗粒呈无定形态,颗粒均匀,粒径80~150 nm之间.对嗜酸乳杆菌LA5菌株还原亚硒酸钠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条件:亚硒酸钠浓度6 g/L、培养时间48 h、温度37℃、pH6.5.在此条件下亚硒酸钠还原率达到89.8%.(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霖,葛洋,张海坤,李岩,胡晓珂[8](2019)在《一株高ACE抑制活性乳杆菌的筛选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乳杆菌是人体肠道益生菌,其发酵乳中可检测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分布着大量的乳杆菌。【目的】从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发现渤海沉积物中分布着乳杆菌资源。为了进一步开发具有ACE抑制活性的海洋乳杆菌资源,提高乳杆菌发酵乳的ACE抑制活性,筛选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渤海沉积物中检测乳杆菌,并对其进行富集分离,对筛选出的乳杆菌进行16S rRNA基因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测定该菌发酵乳的ACE抑制活性,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渤海沉积物中含有乳杆菌并成功筛选出一株瑞士乳杆菌GY-3,其发酵乳具有较高的ACE抑制活性。该菌在发酵温度37°C,接种量3%,且在脱脂乳培养基中添加1.0%葡萄糖,0.6%大豆蛋白胨,1.0%酵母浸粉,0.04%MnSO_4·4H_2O时,抑制活性最高,可达79.52%。通过对该菌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发现其产ACE抑制肽涉及蛋白酶系统、多肽转运系统和肽酶系统。【结论】为扩大海洋源产ACE抑制肽的乳杆菌种质资源、开发高产ACE抑制活性的发酵菌株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如何提高乳杆菌产ACE抑制肽的水平,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为今后生物学特性和ACE抑制活性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降血压相关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波,崔梦瑶,张安龙,刘少卓,侯银萍[9](2019)在《适于生活废水中快速生长的微藻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废水培养微藻可在实现废水净化的同时大幅降低微藻的培养成本,是实现微藻生物能源产业化应用最具前景的策略之一.本文对陕西科技大学周边不同水域环境进行微藻的分离纯化,筛选获得12株具有异养生长能力的藻株.通过比较不同藻株在生活废水中的生长状况,发现藻株H (小球藻Chlorella sp.)有着最高的比生长速率(0.17 d~(-1)),生物量产率达到109 mg/Ld,与此同时废水水质得到良好净化,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9%、88%和93%.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对BG11培养基中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物量积累影响较大的叁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体系中的碳源、磷源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微藻产率有着显着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的营养条件为:葡萄糖(6.81 g/L),硝酸钠(0.52 g/L)和磷酸氢二钾(0.04 g/L),最大微藻生物量产率可达0.71±0.02 g/Ld,较优化前可提高4.5倍.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废水中微藻产量和降低微藻培养成本提供了藻种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莉莉,黄治国,卫春会,邓杰,谢军[10](2019)在《酒曲中产香霉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初筛、复筛对从大曲、小曲及麸曲等酒曲中筛选得到的25株霉菌进行产香能力研究,筛选出产香能力强的菌株并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发现,霉菌M23产香能力最强,总酯含量达到1.765 g/L;霉菌M23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初始p H值6.0、耗氧量150 r/min,此条件下菌丝体干重达到6.25 g/L,其中,培养温度和耗氧量对霉菌M23的生长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初始pH值对其生长具有极显着性影响(P<0.01)。(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培养条件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 (Walle.) Lindr.]可引起小麦光腥黑穗病,该病是一种全球性、毁灭性的麦类病害,在北京市被划为检疫对象。小麦光腥黑穗病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有着破坏性危害,会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因此,为了研究T.foetida与其寄主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对该菌的研究奠定生物学基础,本试验对小麦光腥黑粉菌的培养条件、抗生素浓度以及T.foetida冬孢子的浓度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培养小麦光腥黑粉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为7 000lx,光照时间为全光照,培养温度为16℃,培养时间为7d,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浓度为1%,T.foetida冬孢子浓度为10~6个/mL,在此条件下T.foetida冬孢子的萌发率可达到98%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培养条件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黄黎阳,杨欢,饶天利,李志坪,蒋筑阳.高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李丹丹,玄元虎,陈万权,刘博,刘太国.小麦光腥黑粉菌最优培养条件筛选[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张菡,赵思峰,陈万权,刘博,刘太国.小麦矮腥黑粉菌最优培养条件筛选[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刘玉凤,马丽娟,张婷婷,马磊.红花根际溶磷菌的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宫路路,柳陈坚,张宁,李洁.大肠埃希菌β-半乳糖苷酶重组菌株的筛选和培养条件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6].王旭彤,方释慧,邹莉,王世新,张国权.大球盖菇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J].现代食品科技.2019
[7].王丽红,杨辉,毛建丽,耿懿璠,苏文.微生物还原法合成纳米硒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8].吴霖,葛洋,张海坤,李岩,胡晓珂.一株高ACE抑制活性乳杆菌的筛选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基因组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9
[9].张波,崔梦瑶,张安龙,刘少卓,侯银萍.适于生活废水中快速生长的微藻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10].朱莉莉,黄治国,卫春会,邓杰,谢军.酒曲中产香霉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