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教育】
摘 要 目前,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已成为高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但实际应用中仍有许多不足,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分析心理危机形成的诱因,并制定相应机制进行防控;通过对干预对象的细分和干预机制的构建以及心理干预的实施来加强心理危机预测、防范和处理能力的建设。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扫盲运动到义务教育逐步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对其生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注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当学生进入大学这个更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陡然失去了家长与教师的约束,从学习到交友到思维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有着新奇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困惑,伴随着学业、人际关系与就业等问题的积累,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若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就会导致心理危机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宣传预防心理危机形成,挖掘大学生潜在优秀品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在学校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系统,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其重点在于挖掘个体的潜在优势与优秀品质,提升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主张以乐观、开放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与转折,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分析和解读所面对的心理问题,致力于通过不断挖掘个体自身体内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向着幸福、发展的角度前进[1]。
看到《罪与罚》这个名字自然就会想到《圣经》中的救赎主题,这与作品内容十分贴切。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起名“罪”和“罚”。但是笔者更倾向于于试探性的主题。
二、心理危机概述
心理危机是一种个体在遇到无法回避和解决的重大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综合其诱发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当粒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发现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为零;当带电粒子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可以发现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方向与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可以发现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提供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根本原因,并且方向指向圆心。
1.确定干预对象
其次,大学生远离父母和熟悉的生长环境,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面临更加多元的校园环境和人际网络,大学生如不能正确处理,可能面临情感纠葛和人际冲突,容易变得沮丧并产生自我怀疑,进而导致心理危机形成。
如图3,直线y=-(3/4)x+6与坐标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其中P、Q为动点从O点出发,共同抵达A点,并停止运动。点Q沿线段OA移动,速度为每秒1单位长度,P沿O-B-A线路移动其速度与Q相同。求(1),点A与B的坐标,(2)若Q运行时间为t,OPQ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t的范围。(3)在S=(48/5)时,求P点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最后,就业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其重要程度亦不可忽视。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因工作经验缺乏和对职业规划不明确在就业问题上遭遇阻力,在同期的学友都找到工作的情况下,那些进展落后于人的学生极易产生消极心理,开始变得意志消沉、不自信。鉴于心理危机危险性、紧急性、突发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面对心理问题仍以矫正为主,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心理危机的发生。
再次是学业压力,同校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高考中都成绩相当、势均力敌,相较原本的学习环境,竞争压力陡然增加;而伴随着学龄的增长,所学知识也更加专业、晦涩,学业压力变重;传统义务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业,忽视学生其他能力与兴趣的发展。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活中,这些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构建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相对落后,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干预体系,预防意识淡薄。面对突发的“危机”,处理方式相对保守,普遍采取封锁消息、隐瞒事实、追究责任等方式,缺乏对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的梳理、总结与制定。危机干预意识不足,导致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很多高校已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但其主要对象仍以“问题人群”为主,缺乏普遍性与危机预防意识,宣传力度欠缺、工作理念落后等,使其无法发挥更深入的指导作用[4]。专业化人员的缺乏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高校内心理教育工作人员都身兼多职,不但承担着提供咨询服务和教学任务,还要参与到团队辅助与科研教育的活动当中,精力相对分散,工作效率也受到影响。另外,部分参与心理教育的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专业素养与技能欠缺,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其面临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共产党宣言》中全球空间思想内在地蕴涵着历史规律维度、现实批判维度和未来指向维度,即阐明了全球空间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批判了资本逻辑主导下全球空间的非正义性;指明了全球空间发展的未来方向。这些都对当前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现状
在心理危机形成之前进行有效预防,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来增加个体应对突发事件及风险的资本;分析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各项因素,关注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中的各类事件以及对待相关事件的解读方式,从客观角度分析、掌握诱发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从而进行提前干预;面对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及时预警,适时介入心理咨询与辅导,有效地维护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平衡:这对心理危机的预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各类因素进行全面干预,才能尽可能地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3]。
(三)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落实
针对心理危机诱因的不同,干预对象的心理特点也有明显的区别,综合其类型可以分为家庭经济困难引起的压力与自卑心理、家庭情感缺失或过度关注引起的冷漠和孤僻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失、个人情感或人际关系受挫产生的行为心理异常、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行为心理异常、学业及就业压力造成的行为心理异常等,更复杂的还有多种特征并存者。各高校应根据干预对象的不同,整合工作内容,合理分配,建立综合心里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有机整体,有步骤、有规范地落实相关工作,打造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基础构架[5]。
首先是家庭因素,个体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在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双方教育缺失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相对情感比较淡漠,性格上也容易偏激,而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常比较敏感、内向,易产生自卑心理,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而又深刻的,如未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对其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2]。
结合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前提应该是确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从干预对象、干预机制及心理干预的实施三个方面入手。
根据“圆洞方补”,每边应进入完好路面10cm,通过人工或小型机具将坑槽处开挖成槽,确保挖除路面破损处破碎、松散旧混合料直至坚实完好部分,开挖过程中应保证坑底与壁面的平整、整齐,以便于涂抹黏层油,确保新旧料能较好地黏结成整体。
2.建立干预机制
要建立一个从院校到学院到系院一直到学生组织的,有层次、有保障、有规范、自上而下的心理教育指导与监管体系,由院校统一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再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组织教育活动,最后由院系和学生组织负责执行并收集反馈意见,形成具有良好循环作用的闭环。其主题和内容可根据每年不同的校园、社会情况以及大学生群体心理导向对已有的干预体系和工作内容进行调整,并在校园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宣传活动,以应对大学生当下面临的心理危机。例如:对于学业、就业等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各高校除了加强课程的规划管理,与相关企业合作增加实习、就业机会等政策性支持,院校还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规划讲座、邀请学长学姐们讲述就业历程等来对其学生群体心理展开建设;另外,学校可以把心理教育课程划为必修课行列,加强学生的日常心理建设、了解心理学常识,在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同时,当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帮助其进行简单疏导,从而干预心理危机的形成。
3.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是最有效且直接的,在进行干预时,干预者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本着倾听与接纳个体消极情绪的基本原则,适当地加以言语上的引导,让对方发现自身被忽略的潜在优势。其次,面对心理危机,干预者需要纠正误解、直面问题、解除自身顾虑,如此才能有效地对心理危机者进行疏导[6]。再次,想要解除危机者的防御心理,除了要向他表达关心,也要注意倾听的重要性,多听少说、杜绝教导的态度。另外,在提问时,也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帮助危机者梳理情绪,接纳他的想法;用“正常化”的方法给予他安心,让其放松心理防备,这样才能达成真正沟通,而面对拒绝帮助的危机者,不要强行介入,保持距离,且敏感地捕捉其变化,在其需要时适时地陪伴在其身旁。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落实需要综合以上三点,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干预体系,通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心理干预,可以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达到预防心理危机的目的。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原因相对复杂,因此需要院校、教师、家长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从多角度入手,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并不断挖掘其自身潜质,让其对生活始终保有热情,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立夫.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研究[J].现代交际,2017,(1):135.
[2]洪岩.健康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5):82-83.
[3]赵智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记西北政法大学心理危机预防实践[J].知识经济,2018,(3):178-179.
[4]陈红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探析——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为例[J].科技视界,2017,(5):185,126.
[5]孙娟,袁海燕.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9):230-231.
[6]宋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新一代,2018,(2):57.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25(2019)11-017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工作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9zsszsx1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秦玮(1988-),男,山西安泽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 崇】
标签:心理论文; 危机论文; 机制论文; 大学生心理论文; 心理学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文化学刊》2019年第11期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工作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9zsszsx118)的研究成果论文;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