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个人主义论文-刘雪梅

宗教个人主义论文-刘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个人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宗教改革运动,中国教会,个人主义,自由

宗教个人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梅[1](2019)在《浅析宗教改革运动对今日中国教会“个人主义”的影响及启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历史的演变,今日中国教会承继宗教改革运动的果实,使整个教会呈现出较为开放的面貌。宗教改革运动作为教会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顺应着文艺复兴的浪潮,成为近代社会思想的开端。同样作为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宗教改革成功地以"民族解放运动"的身份呈现出来。它切实地将基督徒从罗马天主教——作为传统教皇集权偏执的象征——的控制下解救了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运动的负面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强,以致于在新教教会内部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同时,也同样应该为我们今天的教会警醒:如何维系信仰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成为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金陵神学志》期刊2019年01期)

吴胜涛[2](2016)在《中国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来自社会变迁、宗教影响与道德归因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一些文化心理学家总是强调中国被试相对于北美被试的集体主义特征,但是,很久以来大家就开始争论中国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属于个人主义文化。近期诸多的研究证实,随着社会变迁(如城市化)、西方宗教(如基督教)的影响,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凸显。此外,社会功能主义理论也暗示,在社会失序的情境下,人们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和谐,也会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从而表现出个人主义的归因偏差。总之,中国人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实际是一个微妙的话题,未来的研究或需要更加精确的研究假设。(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黄艳[3](2014)在《从宗教改革看西方世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历经五个多世纪的宗教改革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定性的文献分析法,从宗教改革与个人主义价值观演变的关系出发,归纳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思想,并探讨各个时期的宗教改革思想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发展的根源之一,它为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和成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其成为西方近代文化的核心铺平了道路。(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惠海峰,申丹[4](2011)在《个人主义、宗教信仰和边缘化的家庭——重读《鲁滨逊漂流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安·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对鲁滨逊的经济个人主义的分析堪称经典,经济和社会分析也由此成为该小说批评的重要方法。但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鲁滨逊的宗教信仰起着支配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把目光仅仅放在小说是否体现了经济个人主义,以及经济个人主义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上还是不够的,因为个人主义的兴起恰恰以削弱或否定一些传统的家庭关系为前提。应当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重新分析和梳理这叁个方面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1年04期)

潘建雷[5](2009)在《为个人主义奠定社会基础——读涂尔干《宗教生活基本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生活基本形式》是涂尔干超越早年的"社会本体论",向"社会个人主义(道德个人主义)"转变的一部重要作品。涂尔干从"澳洲的图腾制度"入手,考察了一个类似于《圣经.利未记》的部落社会。他在坚持"社会统摄个人"的基本立场的同时,也在讨论灵魂问题时贯彻了"社会只有通过个体意识才能存在"的原则,试图能为现代处境中"失范"的个人主义重新找到"社会化"和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尹振球[6](2005)在《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到现在,国内权威的外国文学教材仍在不断地提出西方文学在思想观念上的各种"局限",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局限"。其实这恰恰表现了我们自身的局限,表现了我们与西方文学之间因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存在的精神距离。我们应该正视这种距离,这不仅是为了推进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思想评论的不断发展,也是为了面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金相文[7](2002)在《论宗教个人主义的世俗意义——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起源和影响的一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发生于 16世纪欧洲西北部的宗教改革 ,首先发端于对罗马教廷的专制和腐败的批判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和原罗马天主教统一局面及宗教权威的打破 ,形成了众多教派和教派之间的纷争。宗教改革的年代是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上升时期 ,是社会资源在封建贵族、教会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重新分配时期。世俗势力与宗教纷争的汇合 ,使得宗教改革最终带着血腥味从宗教冲突走向宗教宽容。宗教改革之后的宽容观是这场宗教改革留给历史的最宝贵财富 ,因为这种宽容观使信仰自由和宗教个人主义增加了世俗的意义。信仰自由和宗教个人主义 ,在随后的基督教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对早期世俗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观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02年04期)

宗教个人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尽管一些文化心理学家总是强调中国被试相对于北美被试的集体主义特征,但是,很久以来大家就开始争论中国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属于个人主义文化。近期诸多的研究证实,随着社会变迁(如城市化)、西方宗教(如基督教)的影响,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凸显。此外,社会功能主义理论也暗示,在社会失序的情境下,人们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和谐,也会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从而表现出个人主义的归因偏差。总之,中国人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实际是一个微妙的话题,未来的研究或需要更加精确的研究假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个人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雪梅.浅析宗教改革运动对今日中国教会“个人主义”的影响及启发[J].金陵神学志.2019

[2].吴胜涛.中国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来自社会变迁、宗教影响与道德归因的证据[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3].黄艳.从宗教改革看西方世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J].怀化学院学报.2014

[4].惠海峰,申丹.个人主义、宗教信仰和边缘化的家庭——重读《鲁滨逊漂流记》[J].外国语文.2011

[5].潘建雷.为个人主义奠定社会基础——读涂尔干《宗教生活基本形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尹振球.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金相文.论宗教个人主义的世俗意义——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起源和影响的一个视角[J].学海.2002

标签:;  ;  ;  ;  

宗教个人主义论文-刘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