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氏宗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族,徽州,黄氏,绝户,系谱,宗法,近世。
黄氏宗族论文文献综述
徐俊辉,程丽媛[1](2019)在《基于山水格局特色的鄂东南宗族文化建筑实践研究——以鄂州黄氏宗祠文化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鄂东南传统聚落的形成,一方面受当地山水地势的影响,一方面受宗族组织化管理的影响。以"河流水系—家族聚集区—山脉丘陵"的聚落地理位置与以"宗祠—支祠—家祠"为层级的宗族建筑格局相对应,体现出山水格局与宗族建筑在自然环境上的契合。本文从鄂东南山水格局特色出发,分析鄂东南宗族文化建筑的社会功能及建筑空间特征,并通过对黄氏宗祠文化园的规划设计,将其放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大背景之下,提出宗祠文化类建筑的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设计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浩[2](2016)在《19世纪前期徽州宗族的日常生活——以祁门叁四都汪家坦黄氏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前期,位于徽州府祁门县叁四都的汪家坦黄氏宗族形成了孟、仲、季叁大房的基本结构。伴随着人口增长、过继、分家,宗族内部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但叁大房的基本格局始终未变。黄氏宗族以"义伦公祀"的名义参与各项经济活动,包括出拼山林、出租水碓股份、投资会社等。在获取可观收入的基础上,开始不断兴建住宅,并进行阄分。这些黄氏宗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该黄氏族人在此段时间内日常生活的中心内容。选择黄氏宗族成员这一群人为中心,探讨村落区域范围内的社群生活并不会忽略个体的存在;毫无疑问,个体的生活正是在其中展开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嘉乐[3](2015)在《移民·耕读·仕宦:明清时代一个山东中型宗族的发展历程——以汶南黄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明清时期是宗族组织、宗族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明朝中叶嘉靖、万历以后,宗族建设活动在南方迅速普及~((1)),与此同时,北方的宗族也在积极修谱、建祠、立规、置产~((2))。但北方宗族的家族公产,如祭田、书田、义田、义庄等,数量远不及南方宗族,祠堂、族谱亦比南方少(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陈亚萍[4](2015)在《士商互动背景下的徽州宗族教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族教化是指在宗族环境下对本族子弟进行的有目的的教育感化,包括显性的具体的教育形式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宗族教化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对古代教养后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族的发展有阶段性,徽州是封建社会末期典型的宗族社会。明清两朝,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宗族教化也在不断完善,对宗族子弟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和全面。潭渡黄氏宗族是徽州望族之一,东晋时期,新安始祖黄绩任新安太守,黄氏宗族开始在新安定居繁衍。黄氏宗族具备徽州宗族的特征,具有代表性。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以及徽商的发展过程。宗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非正式组织,徽州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典型的宗族地区。在中原宗族文化走向衰亡的时候,徽州由于大山屏固,这种古老的中原文化得以保存。徽商是基于徽州宗族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士商互动是其得以发展的特殊背景。士商互动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形成背景。国家政策的放松、商人队伍的壮大、儒学的转向以及徽州宗族的支持都是士商互动能够形成的原因。其中,各个因素内部又有着复杂的原因背景。士商互动这一大背景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结果,是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现象。论文的第二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的科举教化。科举教育是徽州宗族教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为培养人才,徽州宗族往往不遗余力。徽州宗族常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于科举教化中。深厚的儒学背景,使得科举成为宗族的第一等大事。因此,徽州宗族多以诗书训子弟。在士商互动背景下,徽州宗族的科举教化目的有了拓展,入仕的目的是为求得名利双收。徽商财力的支持,是明清徽州科举成绩名列全国前茅的重要支持。论文的第叁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的商业教育。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为适应社会变化,传统的宗族教化开始发生改变,与商业有关的内容开始纳入教化的范围,并成为重要的部分。这点也成为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教化最鲜明的特点。论文的第四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的道德教育。徽州宗族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宗族教化的方方面面,包括蒙养教育、家庭教育、族规教育以及义学机构。在士商互动背景下,宗族将商业道德纳入宗族道德教化的范畴。徽州宗族道德教育得到了强化。论文的第五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自古以来便是古代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士人的特征之一。明清时期,徽州经济繁荣,不仅促进了科举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再次成为士教育的重要部分。新安画派是明清两朝徽州艺术中最辉煌的部分。论文的第六部分以黄宾虹为个案。黄宾虹是典型的徽州宗族子弟。在他的身上,延续着宗族教化的影响,展现着士商互动下徽州人的特征。黄宾虹出生于动荡不安的近代,面对着人生中的艰难困苦,他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地前行。他参加过科举,尝试过经商,投身过革命,最后在艺术这一领域获得巨大成就,他继承了徽州人的骆驼精神。(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0)
黄忠鑫[5](2014)在《明清徽州图甲绝户承继与宗族发展——以祁门瀛洲黄氏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徽州民间社会对于图甲绝户的承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宗族内部的承继,称为"出替",是宗族内部对于图甲赋役制度的调适,不会导致户名族姓的变更;二是异姓承继,称为"承顶",有时发展为总户户名变更,体现了强烈的族姓意识,是地方宗族兴衰、更替的表现。绝户的有效承继,能维持图甲体制的完整和运行。而一些小姓宗族以承顶旧户为契机,逐渐摆脱依附地位,开始产业积累和宗族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4年06期)
叶锦花[6](2013)在《明代灶户宗族生计变革与祖先故事演变——以石狮铺锦黄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灶户宗族祖先故事演变与灶户生计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势力格局变动密切相关。以石狮灶户宗族铺锦黄氏为例,该族明初时以晒盐为主要生计,在地方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而正统年间盐政制度变革之后,获得食盐销售权利的铺锦黄氏灶户支派逐渐兴起,并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首次编修族谱时,以有功于地方庙宇的廿八公为始祖,以便提高威望,重建地域秩序。然而,明中期的盐课折米迫使灶户将精力投入到粮食种植,铺锦黄氏灶户更为重视与当地农业有关的重要水利设施——龟湖塘,并因此时兴起的中镇黄氏对其龟湖塘管理权造成威胁,而修改始祖之说,认定曾有功于龟湖塘修建的"黄里正"为其始祖,以此证明铺锦黄享有陂首之位的"正统性"。明清鼎革之后,经营闽台贸易成为铺锦黄和中镇黄最为重要的生计,龟湖塘的经济地位开始下降,且中镇黄在当地势力衰落,铺锦黄陂首之位得到巩固,因而黄里正为始祖之说也被否定。(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3年06期)
阮云星[7](2008)在《宗族风土的地域与心性:近世福建义序黄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笔者"宗族风土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近世福建义序黄氏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部分。笔者采用了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结构分析和福建地方社会风土考察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根据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观察和对族谱等第一手资料的解读,勾勒了宋代末期到民国中期义序宗族的历史。义序个案提示,虽然族产和乡绅的能动性时宗族的组织化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作用,但父系的观念系谱和以此为基础的宗族乡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是近世宗族存续的文化前提和社会基础。这种宗族的风土性渊源于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结构性要求和以儒教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的长期渗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宗族自身亦成为晚期王朝统治和德治政治文化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期刊2008年00期)
刘喆[8](2006)在《近代新洲黄氏宗族的祭祖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近代新洲黄氏宗族的考察,认为祭祖活动是联结黄氏族人的重要纽带,是其宗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黄氏宗族通过祭祖仪式体现国家正统意识形态观念,使得整个宗族组织占有尽可能多的社会及文化资源,并由此得以迅速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陈建玲[9](2004)在《侨乡坂东虎丘黄氏宗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虎丘黄氏宗族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为方法论指导,利用个案分析的具体研究方法,探讨了侨乡坂东虎丘黄氏宗族的发展变化,表现形式,组织结构,联系网络,活动内容和特点,作用与影响等问题。指出虎丘黄氏宗族的存在和发腱,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质的规定性,又有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并据此对侨乡宗族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侨乡宗族作为民间一种极具地缘性和凝聚力的基层社区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会对侨乡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对当今的侨乡宗族应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其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服务。(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王晨[10](2003)在《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客家文化是由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所带的中原文化与土着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论文以坑梓镇黄氏宗族客家住屋这一客家民居为研究对象,应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其自然文化背景、聚落形态、建筑型制、类型特征、空间特性等因素,指出黄氏宗族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并表明其住屋典型类型——围屋,不但在居住模式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还体现了客家建筑“聚居”的社会形态内涵。同时也揭示出黄氏宗族客家住屋文化是在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中形成的。 论文共分六个章节:1、绪论,阐述了课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论文的组织结构等。2、黄氏宗族客家住屋的自然文化背景,介绍了黄氏宗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民俗文化背景。3、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聚落,在分析了客家家族和建筑的一般性特征以及黄氏宗族血缘关系、历史渊源、社会组织后,探讨了黄氏宗族聚落的形成、发展、结构形态与单体建筑的型制、文化特征及演变。4、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特征,主要讨论了黄氏宗族客家住屋的平面结构、类型特征、空间特征等几方面。5、黄氏宗族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针对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当前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提出了几种可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6、结论,总结了黄氏宗族客家住屋聚落形态结构以及其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3-05-01)
黄氏宗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前期,位于徽州府祁门县叁四都的汪家坦黄氏宗族形成了孟、仲、季叁大房的基本结构。伴随着人口增长、过继、分家,宗族内部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但叁大房的基本格局始终未变。黄氏宗族以"义伦公祀"的名义参与各项经济活动,包括出拼山林、出租水碓股份、投资会社等。在获取可观收入的基础上,开始不断兴建住宅,并进行阄分。这些黄氏宗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该黄氏族人在此段时间内日常生活的中心内容。选择黄氏宗族成员这一群人为中心,探讨村落区域范围内的社群生活并不会忽略个体的存在;毫无疑问,个体的生活正是在其中展开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氏宗族论文参考文献
[1].徐俊辉,程丽媛.基于山水格局特色的鄂东南宗族文化建筑实践研究——以鄂州黄氏宗祠文化园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19
[2].王浩.19世纪前期徽州宗族的日常生活——以祁门叁四都汪家坦黄氏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王嘉乐.移民·耕读·仕宦:明清时代一个山东中型宗族的发展历程——以汶南黄氏为中心[J].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5
[4].陈亚萍.士商互动背景下的徽州宗族教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5
[5].黄忠鑫.明清徽州图甲绝户承继与宗族发展——以祁门瀛洲黄氏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学.2014
[6].叶锦花.明代灶户宗族生计变革与祖先故事演变——以石狮铺锦黄氏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13
[7].阮云星.宗族风土的地域与心性:近世福建义序黄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
[8].刘喆.近代新洲黄氏宗族的祭祖活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9].陈建玲.侨乡坂东虎丘黄氏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0].王晨.黄氏宗族客家住屋型制与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