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分析

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分析

曲留更(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医学装备科466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高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的发展需求,在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在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两个方面表现出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进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266-02

1.前言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作为影像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的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两种核心技术,不但可以单纯的显示出病变形态异常,还能给病变提供血流、代谢病理改变的信息,给诊治的疾病提供更为详细的影像资料,并且可以使医患更深层次的认识到疾病的本质特征与其演变的规律,实现从二维成像到三维成像的转变,更有可能实现四维成像的提升以及实现常规结构成像到功能成像的发展,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率,为医学临床提供更为先进的诊断依据。文章通过对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两种技术进行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1]。

2.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的发展与临床的应用

2.1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发展

1998年,多层螺旋CT在医学上问世,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管球旋转360°后可以同时产生多层扫描图像,这样就可以保证薄层并且扩大扫描范围,不会遗漏扫描病变的数据,通过数据站的处理后可以观测到任何方位的扫描解剖图像,同时,还能进行优质的CT血管成像、检查结肠镜以及CT内镜、肝脏灌注成像等这就使得CT在医学临床应用范围中更大程度的扩宽了。

2005年,X线管球探测器的数量达到64层,其中,X线管球旋转360°,多层探测器接收的穿过人体内的X射线可以得到超过四层的影像数据,同时,X线管球的旋转速度也由秒级变短成为毫秒级,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X线管球的运行速度,在现阶段最快的速度可达到0.27秒。多层螺旋CT完成头颅的平扫可在一秒钟内完成,人体的整个图像数据则可以在五秒内获得,而64层以上多层螺旋CT则能够直接得到容积的数据,对任意方位的层面进行重组。

2007年,北美放射协会的年会在日本东芝公司隆重推出320层的螺旋CT,其探测的宽度达到160毫米,这种技术标志着探测器CT已经从实验室正式走向了临床应用[1]。

2.2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的发展对CTA诊断技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它的图像的质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基本相当,对于颈部与颅内外的血管走形和管壁的情况能够清楚的显示出来,并在动脉瘤、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动静脉畸形和其他血管病变中应用,其优点是创伤小、方法简单、检查的时间短。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方式,可以显示出器官与组织的血流情况,广泛应用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中,同时还对鉴别颅内的肿瘤与其他的恶性肿瘤有无复发和放射性的坏死、以及检测抗肿瘤药的疗效等起重要的作用,

CT内窥镜能够无创观察到消化道里面的情况,使得检查肝血管瘤与小肝癌等的效率提高,并且跟纤维内镜和胶囊内镜相比较,有无创伤、无痛苦、禁忌症少以及经济的优点,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观察病变。

3.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与临床的应用

3.1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

1974年,核磁共振技术第一次在人体成像中应用,从这之后,经历过许多发展模式,到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以及逐渐投入医学临床使用中,并且人体成像11.7MRT技术已经得到批准使用[2]。

3.2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临床应用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依赖水分子的运动来成像的技术,在脑梗死疾病发生的30分钟就可以显示病灶,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脑炎、囊性病变、脑瘤与脱髓鞘病变的诊断中应用,对小肝癌、胃癌、乳腺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癌症的检测有重要的作用,全身DWI与PET很相似,对于全身性的肿瘤或者肿瘤的转移具有高度敏感性。

扩散张量成像(DTI)与DWI的发展,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纤维的走形的完整性与方向,对脑梗死预后与多发性硬化的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衍生出的主要有Q-空间成像与扩散频谱成像、峰度成像以及分数指数张量成像等。

灌注成像(PWI)这种成像法可以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在1.5T的设备上外源性的方法时间比较长、检查成本比较高,还需要注射对比剂,但内源性的方法标记红细胞的信噪比不够,所以在临床上外源性方法运用比较多,通过快速的扫描序列与静脉团注对比剂方法,按照组织磁化率的改变导致磁共振的信号强度改变,然后计算相对脑血溶量与脑血流量血流通过的平均时间以及达到峰值时间等的灌注参数。运用外源性的方法除了对灌注成像检查有较高的敏感性之外,还可以通过内源性的方法对灌注成像进行检查,科研让检查更加的简易,节省对比剂的开支。

功能磁共振(FMRI)是一种以血氧水平依赖效应检测人体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改变的成像方法,在运动、视觉听觉、语言记忆与儿童脑发育的评价等众多方面功能的研究中应用,大范围涵盖了医学神经科学的全部领域。随着3.0T以及更高场强的核磁共振设备在医学中的应用,针对各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疾病进行FMRI应用研究的案例越来越多,现阶段是属强的功能区定位运用的较广泛。

ME弹力成像(MRE)在模仿人体组织器官触诊的一种方法,对于早期的乳腺肿瘤与肝硬化的分级具有一定的价值[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医院治疗的运行方式推动了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光元,刘昕曜.分子影像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03(03):235-102

[2]梁晓峰,张锦.医学影像传输及储存系统数据库中应用云计算的设计[J].中国医学装备.2012,06(06):236-966

[3]余爱民,阜艳.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05(12):245-687

标签:;  ;  ;  

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