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镇煤矿采巷锚带网支护实践

翟镇煤矿采巷锚带网支护实践

一、翟镇煤矿回采巷道锚带网支护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乐平[1](2020)在《神新乌东煤矿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神新乌东煤矿回采巷道受地应力与同煤层临近工作面同采相互影响,变形破坏严重,为避免临近工作面同采影响,将开采方式由双回采工作面调整为单工作面后,重新调整回采巷道支护方案。论文以乌东煤矿南采区B3+6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现场调研、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巷道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巷道支护参数。(1)通过地应力测量分析矿区受到地应力影响强烈原因,采用围岩力学性质试验,分析了煤层顶板及煤的力学性质,并将顶板归为1类不稳定顶板,煤判定为软煤。(2)通过松动圈测试判定B3+6工作面巷道围岩属于Ⅳ类一般不稳定围岩(软岩),该类围岩采用组合拱支护理论和锚喷网支护方式;(3)通过等数值模拟对锚杆(索)长度、锚固方式、间排距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三套支护方案,并通过支护效果与经济性比较得出最优方案。(4)工业性验证表明,锚杆锚索在支护中不存在杆体断裂的潜在危险,且锚杆锚索提供足够的锚固力,巷道支护参数可靠性良好。优化方案不但增加巷道的支护强度,而且每米巷道节省支护成本157元。根据围岩力学性质、松动圈测试结果、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应用,最终确定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解决了乌东煤矿巷道支护问题,为回采巷道支护提供了准确的支护方案,同时为相似矿井支护设计提供借鉴。

吕文浩[2](2020)在《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装备及生产技术进步,回采工作面走向与倾向长度均呈现增大趋势,这不仅提高了煤炭开采效率,亦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在充分考虑工程地质特征、设备选型及其适用性、回采率等因素下,城郊煤矿创新性提出了超采长(超采长和大推进度)安全高效开采的设计理念,并在2116综采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该设计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掘进率和工人劳动率,亦减少了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次数,并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进而实现了矿井安全高效发展。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创新发展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高应力等条件下采煤工作面设计理念。根据城郊矿煤层赋存工程地质特征,先后实践了单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180m,第一代)、“背拉”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240m,第二代,已淘汰)、大采长工作面布置(采长300m,第三代)和超采长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360m,第四代);提出了“一面三巷”回采巷道布置方式,显着提升了煤炭回采效率和工作面安全开采水平。(2)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面开采关键技术体系。理论计算研究了超采长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超前支承压力等分布规律,探讨了超采长工作面在城郊煤矿的适用性及其存在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采长工作面的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措施,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开采的关键技术体系。(3)建立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结合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提出了预裂爆破切顶技术,并结合锚杆(索)群连锁锚固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巷道围岩锚固强度、刚度、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保了“一面三巷”布置下巷道围岩稳定控制;(4)优化了工作面“三机”协调运行、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采煤、运输、通风等工序之间的协同高效运行。不仅提高了煤炭回采效率,亦缩短了巷道掘进和瓦斯治理时间,有效解决了采掘失调等技术难题。工业性试验表明:通过布置超采长工作面,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回采效率及回收率,亦达到了减员增效和减员增安的效果,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高效开采关键技术体系,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本论文有图幅32,表12个,参考文献92

赵明洲[3](2020)在《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煤炭的高强度和大规模开采,煤巷的年消耗量逐渐增加,掘进速度远落后于回采速度的现状致使矿井采掘关系空前紧张。支护作为煤巷掘进的主要工序之一,其参数的合理选择是保证复合顶板煤巷掘进施工安全和提高掘进速度的重要前提。在煤巷综掘施工过程中,滞后支护距离过大易发生空顶区顶板冒顶,距离过小将增加掘进循环次数,进而降低掘进速度。此外,永久支护强度不足易引发事故,而提高支护强度往往会增加支护用时,降低开机率,进而限制掘进速度的提升。因此,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支护参数及其施工工序,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煤巷掘进速度,已成为煤矿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赵庄矿53122回风巷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工程试验等方法,分别对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煤巷围岩地质力学特性、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渐次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空顶区和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综掘煤巷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稳定性机理,进而提出了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并在复合顶板煤巷进行了综掘实践,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赵庄矿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调查问卷》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了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的制约因素。影响赵庄矿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5个方面:围岩安全控制技术因子、工程地质环境因子、掘进装备因子、职工素质因子和施工管理因子。(2)深入分析了煤巷综掘施工过程中复合顶板稳定性渐次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综掘煤巷不同空间区域复合顶板稳定性机理。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的应力、变形及塑性破坏沿巷道轴向方向及顶板纵深方向均呈渐次演化特征,尤其是综掘工作面空顶区和支护区顶板的浅部岩层,应力显着降低,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变形逐渐增大。围岩条件、掘进参数和巷道支护对综掘煤巷支护区和空顶区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规律表明,空顶区和支护区顶板的下沉量:随煤巷埋深和侧压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顶板岩层分层厚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随煤巷掘进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幅呈非线性降低特征;随巷高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随综掘速度的提升而减小;随掘进循环步距的增大而增大;随滞后支护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空顶区顶板比支护区顶板对滞后支护距离更敏感,且垂直最大位移及其位置跟滞后支护距离密切相关;支护强度对支护区顶板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对空顶区顶板的影响程度。(3)构建了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进一步揭示了空顶区和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机制。建立了复合顶板一边简支三边固支的薄板力学模型,运用弹性力学理论求解出空顶区复合顶板任一点的挠度与应力公式;失去下方煤体支撑的空顶区复合顶板在水平应力及岩层自重的复合作用下率先产生挠曲下沉,进而产生层间离层和剪切错动,随着挠曲变形的进一步增大,空顶区顶板下表面产生较大拉应力,四周边缘产生较大的剪切作用力,当拉应力或剪应力超过顶板岩层的极限强度时,顶板将发生失稳。根据空顶区顶板下表面应力值,依据拉应力破坏准则确定出赵庄矿综掘煤巷极限空顶距不超过4.64m;空顶距随巷宽和上覆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空顶距随空顶区顶板岩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构建了综掘煤巷支护区锚固复合顶板的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得出支护区顶板的挠度分布基本特征;系统研究了埋深、垂直应力集中系数、顶板岩层的杨氏模量、巷帮煤体的杨氏模量、巷帮基础厚度、巷道掘进宽度对支护区顶板弯曲变形的影响规律。支护区锚固复合顶板在上覆岩层压力、岩层自重及高水平应力的复合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层间离层及剪切错动使复合顶板锚固岩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在拉应力和剪应力复合作用下将发生失稳。(4)提出了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为支护主体的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及其分步支护技术。分析了围岩防控对策对煤巷综掘速度的影响原因:(1)未能弄清煤巷综掘工作面空顶区顶板的稳定机理,盲目地通过缩短空顶距离的方式来防范空顶区顶板失稳,使掘进循环次数增多,掘进机组进退更加频繁。(2)对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空间演化规律及锚固顶板变形失稳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为了使顶板得到稳定控制,在掘进时强调支护的一次性和高强性,从而导致支护工序耗时长,掘进机的开机率较低。(3)悬臂式掘进机配合液压锚杆钻车完成掘进工作时,受二者频繁交叉换位及允许同时支护作业的钻车数量限制影响,掘进循环作业时间延长。(4)对工程地质环境的掌控还不够精细化,全矿井所有回采巷道的掘进工作面均采用同一掘进(空顶距、循环步距)及支护(锚索间排距、支护流程)参数,而未能实时地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对其做出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巷快速综掘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复合顶板中安装预应力锚杆后,既可以发挥锚杆的“销钉”作用,又可以增大层面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强复合顶板的抗剪能力;经预应力锚杆加固与支护后,一定锚固范围内形成的压应力改善了顶板的应力状态,顶板强度得到大幅提高,承载能力将明显增强;锚索既可以将深部稳定岩层与浅部锚杆支护形成的组合梁承载结构连接起来形成厚度更大承载能力更强的顶板组合承载结构,又能增大岩层间的剪切阻抗,有效控制顶板离层,增强复合顶板岩层的连续性,提高复合顶板的整体稳定性;随着锚索锚杆预紧力的加大,复合顶板中压应力的叠加程度逐渐增高,有助于顶板形成刚度更大的承载结构。随着锚索锚杆布设间距的减小,支护应力场的叠加程度将逐步增强,然而,过小的间距虽然形成的承载结构刚度变大,但承载结构范围将有所减小;随着锚索长度的增加,顶板中压应力范围在沿顶板高度方向上不断增大的同时有效支护应力不断降低。煤巷复合顶板天然承载结构平衡拱的形成使其拱内自稳能力不足的岩层成为顶板稳定性控制的重点,同时由于煤巷复合顶板具有逐层渐次垮冒的工程特点,所以,增强拱内岩层的自稳能力并充分调动天然承载结构的承载能力使其相互作用是保持复合顶板稳定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为支护主体的“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同时,基于综掘煤巷具有显着的开挖面空间效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提出了煤巷快速综掘分步支护技术。(5)基于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及综掘煤巷分步支护技术,选取典型煤巷为试验巷道,开展复合顶板煤巷综掘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结合赵庄矿综掘施工条件及53122回风巷工程地质条件,充分发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的支护特性,以构建煤巷复合顶板的“梁-拱”承载结构为出发点,制定了及时安全支护和滞后稳定支护方案,在此基础上优化了综掘工艺流程和施工组织管理。试验结果表明,煤巷围岩保持稳定的同时,综掘速度由9.6m/d提高至12m/d,增幅达25%。

邢恩睿[4](2019)在《福城煤矿空区下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层赋存条件复杂,随着科技发展,开采条件简单的煤层日益减少,目前的开采对象多为开采条件较复杂的煤层,其中有较大部分为近距离煤层开采。近距离煤层多采用下行开采,此开采方式一般把上部煤层的底板作为下部煤层回采时的顶板,这样上部煤层回采后会对下部煤层的围岩状态产生极大影响。受两层煤的层间岩层距离和煤层倾角的影响,上部煤层开采后其底板强度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且上部工作面遗留煤柱会在下部煤层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区,对下部煤层回采时巷道的位置选择和围岩控制带来困难。论文以内蒙古福城煤矿3上、3 下极近距离倾斜煤层赋存条件为研究背景,为了确保3 下煤层回采巷道的稳定性,综合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现场观测等研究方法,对煤层倾角为25°的极近距离倾斜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巷道布置和巷道围岩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自然平衡拱理论和3DEC软件,构建倾斜采场三维结构力学模型,分析倾斜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倾斜采场受覆岩倾角影响,其原岩应力场分布呈现明显的复杂性,采动应力场的动态分布及演化规律沿工作面倾向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2)对煤柱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建立倾斜煤层上部工作面遗留煤柱塑性区的计算模型,得出煤柱塑性区宽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福城煤矿实际地质条件,确定3上1301N和1302N工作面之间的区段煤柱为稳定煤柱。(3)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了上层煤开采后遗留煤柱在不同倾角下底板围岩的垂直应力和主应力差分布规律,为下部煤层回采巷道位置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确定在25°煤层倾角下,下部煤层回采巷道采用内错式布置巷道,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其应力变化均衡程度的结果确定3 下1301N工作面两顺槽的合理内错错距为9m。(4)针对福城煤矿3 下1301N工作面巷道顶板破坏特征,确定下部煤层巷道顶板的控制原则:①快速承载;②横向加固;提出采用“锚杆+工字钢+单体支柱”联合支护技术对巷道围岩进行控制,通过对该支护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和现场矿压监测,确定了该支护技术的可行性。

江彬华[5](2018)在《联合布置上行开采上部煤层回采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疃矿82煤上行开采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下部10煤联合布置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上行开采上部煤层回采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从理论方面,研究了上行开采覆岩运移规律和下部采空区形成的应力范围;根据8221回采巷道掘进面距下部采空区的不同距离,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巷道围岩变形、垂直和水平应力的变化情况,优化了上部8221回采巷道的位置,并揭示了上部8221回采巷道掘进过程中不同区域围岩的变形特征;设计了六组不同的支护方案,从位移、应力和塑性区角度分别对六组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方案支护效果排序,并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及本着经济合理原则,拟定现场采用锚带网索、U型钢棚联合分段个性化支护方案;将方案实际运用,实测的支护效果表明,巷道的围岩变形能得到稳定的控制,保证了生产安全,可供以后有类似开采情况的矿区借鉴。

李超[6](2018)在《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巷道合理布局与围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多数矿区的储量赋存以近距离煤层为主,随着近年来煤炭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井下工作面开采强度加大,煤矿企业的煤炭年产量大幅上升,相当数量的矿区出现了服务年限内开采条件优良的煤层资源接近枯竭的现象。因此,对近距离煤层的传统开采方法及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而我国煤矿现有推广最成熟的开采顺序方式是下行开采,虽然对于工作面巷道布局、顶板管理等相关技术的解决具有较大优势,但在诸如面临上层煤为不稳定突出煤层、煤质坚硬采出困难、开采价值低于下层煤等一些特殊情况时,可以考虑采用上行开采,有助于矿井或采区实现高效高产,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结合国内外矿区上行开采的相关经验教训,上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及围岩控制是制约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能否实现安全高效的最主要因素。而上煤层回采巷道的围岩稳定又与其位置的合理布局及采取的围岩控制手段密切相关。本文以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煤矿六采区近距离煤层2#煤6202工作面及下覆4#煤6403工作面的具体条件为基础,通过理论计算、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等手段,研究下覆4#煤6403工作面采后的裂隙带发育高度、形态及分区,得到上部2#煤顶、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破坏情况及围岩变形规律,制定2#煤回采巷道的布置原则,构建裂隙带内巷道围岩差异化控制的支护技术体系。据此提出2#煤运输巷和轨道巷的布置方案:①两巷内错4m布置;②两巷外错20m布置。但通过模拟软件进行理论校验,综合地质断层及裂隙带等实际因素的考虑,最终确定:2#煤6202工作面运输巷按外错20m布局,轨道巷按内错4m布局,其中轨道巷在掘进至140 m处,向采空区外侧区域平行推移2 m,即改为内错2m布置。并相应建立三种2#煤冋采巷道的支护体系:①顶板完整时,采取高强预应力强力锚杆支护措施;②顶板较破碎时,采取高预应力强力锚杆+锚索叠加联合支护措施;③顶板极破碎、围岩裂隙发育程度大时,采取高预应力强力锚杆+锚索联合叠加+复棚补强支护措施,兼辅以围岩注浆加固,分别从理论、技术及实践应用效果论证了整个围岩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张斗群[7](2016)在《黄岩汇煤矿矿压显现多参量监测及巷道支护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但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90%以上的煤炭产量来自于地下开采。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和赋存条件的恶化,煤炭开采的力学环境、煤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力学行为和破坏特征及工程响应等变得复杂,由此引发的煤矿安全事故严重制约了煤炭的高效安全开采。目前,在国内以围岩力学性质测定为基础,矿压监测资料为辅助的采区巷道优化设计体系也日益受到重视。采区矿压显现规律的观测不仅保证工作面安全生产,而且能够验证工作面支架选型,并优化上下顺槽的巷道支护技术。因此,开展大采高工作面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矿井首采工作面的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测试和采场巷道矿压监测工作,对于提高巷道支护设计的合理性,确保巷道安全,降低支护成本,实现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保证我国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发展,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具有重要工程指导价值。黄岩汇煤矿以往工作面巷道支护设计依靠经验进行,当出现较大矿压显现时,采用加强支护形式,这种方法在浅部、简单煤层开采中还可以适用,但随着采高增加、开采速度加快、逐渐向深部开采的趋势下,仅仅靠经验来支护就不能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为此,急需采用先进的支护理念来科学的维护巷道围岩的稳定性;首先要进行地应力测试,以掌握采区附近构造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要对巷道围岩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测定,只有熟悉围岩的力学属性,才能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支护方案;同时,及时有效的矿压监测可以掌握采区和工作面巷道来压规律,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检验巷道支护体系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15107孤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力学实验、松动圈测量、计算机数值计算、现场监测等方法,全面掌握了巷道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巷道松动圈范围等基础数据,提出合理有效的支护设计方案,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采用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岩石劈裂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得到了煤岩的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煤岩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15号煤单轴抗压强度13.8MPa,弹性模量2914.8MPa,泊松比0.332,抗拉强度0.86MPa,内聚力2.06MPa,内摩擦角42.96°;底板泥岩抗压强度70.71MPa,弹性模量21586.9MPa,泊松比0.287,抗拉强度5.3MPa,内聚力17.5MPa,内摩擦角56.25°。(2)通过现场监测得出,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巷道全断面收缩、巷道底鼓严重、顶板离层量大和支护构件破坏严重。从围岩强度、围岩应力和支护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巷道失稳的原因,提出巷道围岩强度较低以及开采扰动大、应力环境复杂和巷道帮部支护强度偏低是引起巷道变形的主要原因。(3)通过工作面回采巷道松动圈测试发现轨道顺槽顶板发育3个破碎带,第一破碎带宽0.1m左右,紧邻巷道顶板;第二破碎带宽0.1m0.15m,集中在巷道上方1m左右的位置;第三破碎带宽0.15m0.2m左右,集中在巷道上方2m左右的位置,顶锚杆长2m,外露100150mm,此处紧邻顶板锚固区。此外,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顶板裂隙不断扩展,距离工作面5m处顶板2m范围内新增5条较为明显的破碎带,宽度在0.05m左右;距离工作面515m范围内顶板上方35m发育2条宽约0.05m的破碎带,5m以上岩石较为完整。(4)在不受采动影响时巷道顶板发育2个破碎带,第一破碎带宽0.1m左右,紧邻巷道顶板;第二破碎带宽0.1m0.15m,集中在巷道上方2m左右的位置,巷道煤柱帮侧距巷道表面00.25m裂隙较为发育,锚固区外较为完整。因此,根据岩石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和巷道松动圈观测结果可知,巷道支护设计优化如下:锚杆长度由2.0m增大到2.5m,直径由20mm增大到22mm。将原来锚杆的木托盘取消,将120×120×8mm弧形钢板托盘优化为150×150×10mm碟形钢托盘。帮部配合规格2000×88mm的钢筋梯梁,由φ14的Q235圆钢制作而成,有利于锚杆载荷向围岩的扩散和提高增荷速度。帮部煤体较为破碎采用中空注浆锚索,在施加高预紧力的同时,可以实现对巷道表层破碎煤体的加固,浆液采用水泥浆,注浆压力12MPa。(5)在15111工作面顺槽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监测结果表明,顶板最大下沉量为80mm,顶板最小下沉量为41mm,顶板下沉速率最大为3.33 mm/d;小煤柱帮最大变形量为240 mm,小煤柱帮最小变形量为50 mm,小煤柱帮移近速率最大为8.33 mm/d;实体煤帮最大变形量为130 mm,小煤柱帮最小变形量为10 mm,小煤柱帮移近速率最大为6.8 mm/d;说明巷道两帮围岩变形以小煤柱帮为主,小煤柱帮变形量占两帮变形量的57.1%83.3%,但巷道小煤柱帮整体变形并不大,表明确定的护巷煤柱宽度是合理的。

高振亮[8](2015)在《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判别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屯兰矿的巷道条件属典型的复合顶板,其顶板岩层存在若干泥岩夹层,此泥岩夹层厚度不均,裂隙节理发育强度极低。泥岩夹层的存在割裂了顶板岩层的的连续性,回采过程中受到应力扰动发生过多次冒顶事故,巷道维护环境恶劣。因此如何设计支合理的支护方案成为矿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复杂条件下复合顶板支护技术的机理及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巷道顶板岩层断裂力学模型及断裂机理(1)煤巷顶板岩层力学结构分为板式结构和梁式结构,分别以薄板结构模型和梁结构模型分析了煤巷顶板岩层结构破断机理,薄板结构模型以承受均匀载荷的四边简支板为例,梁结构分简支梁和固支梁分析了其破断力学机理;(2)得到影响巷道顶板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采动系数,埋深系数,地应力异常系数,岩层完整性系数,岩体强度系数等,由于无法进行量化构造和地下水对岩层的影响程度,虽然对顶板岩层稳定性影响很大,只能在后章的冒顶危险级别划分中进行考虑;(3)根据薄板结构模型得出的顶板岩层保持稳定的条件为岩层内最大拉应力,当岩层跨距a一定时,可进一步推算出所打设的锚杆等支护结构的排距需满足,岩层稳定性同时与岩层跨度和支护排距两个方向的长度有关;根据简支梁模型确定的使顶板岩层保持稳定的条件为岩层跨距需满足,只与岩层跨距一个方向的长度有关;2.巷道顶板岩层结构特征(1)通过对巷道顶板钻孔及岩芯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巷道顶板岩层结构特征:①12501工作面运输巷顶板岩性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前400m左右以石英砂岩为主,强度较高,层面内含有煤粒。顶板浅部岩层结构呈现粉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节理发育,裂隙明显;400m700m之间巷道顶板岩层以泥岩和砂岩为主,最后一段巷道顶板有大量炭质泥岩;②12501工作面回风巷顶板岩层结构以黑色炭质泥岩为主,打孔过程中有掉渣现象,有螺旋线,钻孔后大半部分为强度较高、完整性好的砂岩,对顶板稳定性影响较大;③运输大巷顶板主要为强度较低的泥岩,节理裂隙发育,上部为强度高、完整性好的砂岩,对顶板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2)煤岩显微特征顶板岩芯显微镜观察结果如下:①屯兰矿区砂岩中的稳定组分多成次尖棱角状次圆状,结构成熟度较高。②砂岩中的稳定组分石英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较高。③砂岩中的胶接物以泥质为主,稳定组分相对较少,粘土成分含量高,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由此可见,矿井巷道顶板岩层结构破碎,泥岩成分较多,强度较低,综合岩芯分析结果及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以及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可将顶板岩层视为软岩结构。3.巷道顶板冒顶危险性分级研究以屯兰矿现有地质钻孔信息、地质构造情况为主要依据,根据屯兰矿开采现状,结合课题组进行的岩芯钻取实验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结果,利用角度加权修正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屯兰矿南部矿区的稳定岩层层位进行预估,并根据预估结果得到不同级别危险分区的分界线计算方法以及分类结果,由分类结果可以看出:(1)顶板稳定性类别相差较大。在图中顶板稳定性分类区域中,以Ⅲ类顶板(不稳定顶板)为主,约占分类区域的6070%以上。该区域存在断层构造较多,顶板稳定性较差,该处顶板冒顶风险较高,顶板围岩相对破碎,应尽量提高锚杆(索)支护强度与支护密度,或改变支护形式。(2)Ⅰ类顶板和Ⅱ类顶板约占顶板分类区域的10%,主要分布在分类区域的北部和南部,并且Ⅰ类顶板和Ⅱ类顶板区域相互交叉,没有明显规律。该处顶板较为稳定,Ⅰ类顶板可单独使用锚杆支护,Ⅱ类顶板应适当配合长度为4m以上的锚索进行支护。(3)Ⅳ类顶板即不稳定顶板,主要分布在分类区域的中央,约占分类区域的2030%,该处存在断层构造较多,且断层落差较大,严重影响了巷道顶板稳定性。Ⅳ类顶板冒顶风险极高,应尽可能的加大支护强度与支护密度,同时应加强该区域的巷道矿压监测,适时进行补强支护。4.巷道顶板控制方案设计与分析(1)根据屯兰矿的实际地址条件和顶板危险性分级结果,结合巷道复合顶板巷道支护机理,确定了屯兰矿复合顶板支护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2)根据屯兰矿具体的分级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护方案,确定了两大类的支护方案即:加长锚杆、锚索的联合支护和无锚索支护,并对各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表明支护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冒顶危险性顶板的支护要求;(3)数值模拟主要针对有无锚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屯兰矿复合顶板条件下更适合采用无锚索支护,加长锚杆相对于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具有更大的锚固范围和抗变形能力。5.巷道顶板矿压监测对实施支护方案后的现场进行矿压监测,包括深基点位移监测和表面位移监测,从而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观测30天后,通过对不同冒顶危险级别顶板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在不同的冒顶危险区域,采用相应的支护方式时顶板均可以保持稳定,冒顶危险性高的Ⅲ、Ⅳ类顶板下沉量略大,但该变形仍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在整个监测周期内,顶板整体稳定性较好,未发生局部冒顶事故。采用新的支护方式使巷道顶板变形量比较小,同时使巷道顶板变形在较短时间内能达到稳定趋势,该支护形式对围岩的控制效果能满足工程的要求。监测结果表明根据冒顶危险性分级设计的支护方案能满足现场支护要求,很好地解决了屯兰矿巷道支护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郭记伟[9](2014)在《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翟镇煤矿煤岩复合顶板巷道采用锚带网索联合支护效果不理想,支护问题严峻;此类型,一方面,巷道掘进速度慢且顶板翻修率高,长久以来,导致支护成本高;另一方面,顶板支护安全性较弱,顶板整体大变形,局部顶板冒落等异常矿压显现显着。论文通过对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失效分析,提出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围岩控制技术;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综合确定了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的锚杆、锚索支护参数,并结合巷道断面形状、围岩应力分布特点,设计了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超前液压支架,并在现场进行了工业性试验,主要成果如下:(1)翟镇煤矿煤岩复合顶板极限强度及各岩层间粘结力低,在受到地压和采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煤岩复合顶板软弱岩层出现破碎、冒落且围岩的塑性区不断扩大,造成锚杆锚固段内的岩体逐渐变形、离层,使得锚杆支护阻力逐渐降低,并且复合顶板软弱岩层本身的松动膨胀也对下位岩层形成较大的垂直载荷,最终导致锚杆锚索支护失效,巷道顶板出现较大下沉。(2)翟镇煤矿3405E中间巷采用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锚带网索支护方案,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优化设计了锚杆、锚索支护参数。(3)分析巷道超前应力分布情况,确定了3405E上、下工作面合理的超前支撑距离;结合大垂高巷道断面形状,设计八立柱多段顶梁支撑式超前液压支架,并计算得出支架的支护强度最小值、初撑力及工作阻力。(4)运用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在3405E中间巷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小,巷道断面满足使用要求。

袁宏彬[10](2013)在《复合顶板煤层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合顶板煤层巷道围岩控制一直是煤矿开采的难题之一,该类巷道围岩变形量大且容易发生冒顶事故,严重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复合顶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和支护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顶板支护中单纯采用锚杆支护难以保证巷道围岩的稳定性,需在锚杆支护的基础上采取锚索补强措施,利用锚索的高预紧力和高破断力制约复合顶板的离层破坏。通过分析复合顶板锚网(索)联合支护的受力形式和作用效果,确定联合支护参数,进而得到较为合理的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针对锚网(索)联合支护形式提出了巷道稳定性评价方法及信息反馈优化设计思路。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工业性试验,将设计的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对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支护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二、翟镇煤矿回采巷道锚带网支护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翟镇煤矿回采巷道锚带网支护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神新乌东煤矿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岩破坏机理研究
        1.2.2 巷道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2.3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4 国内外锚索支护技术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煤层赋存条件及围岩力学参数测试
    2.1 地质条件
        2.1.1 采区概况
        2.1.2 乌东井田构造应力场特征
    2.2 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2.1 煤岩样试件加工
        2.2.2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2.3 本章小结
3 乌东煤矿回采巷道支护基础参数测试
    3.1 矿井生产现状
    3.2 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及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3.2.1 松动圈测试原理及仪器
        3.2.2 采区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
    3.3 巷道围岩结构探测
        3.3.1 围岩结构探测意义
        3.3.2 岩层探测仪及探测方案
        3.3.3 探测结果分析
        3.3.4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3.4 本章小结
4 乌东煤矿南采区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参数确定
    4.1 乌东煤矿南采区工作面开采对回采巷道影响研究
    4.2 锚杆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4.2.1 锚杆结构单元计算原理及其参数确定
        4.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不同锚固方式锚杆长度参数分析
        4.3.1 锚杆长度优化模拟方案设计
        4.3.2 锚杆长度优化模拟结果分析
    4.4 不同锚固方式锚杆间距参数分析
        4.4.1 锚杆间距优化模拟方案设计
        4.4.2 锚杆间距优化模拟结果分析
    4.5 不同锚固方式锚杆排距参数分析
        4.5.1 锚杆排距优化模拟方案设计
        4.5.2 锚杆排距优化模拟结果分析
    4.6 不同锚固方式锚索数量参数分析
        4.6.1 锚索数量优化模拟方案设计
        4.6.2 锚索数量优化模拟结果分析
    4.7 回采巷道支护参数设计与优化
        4.7.1 优化方案设计
        4.7.2 支护优化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4.7.3 支护优化方案参数确定及支护成本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巷道围岩稳定性监测与支护效果评价
    5.1 巷道矿压观测的主要内容
    5.2 现场监测
    5.3 监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矿井概述
    2.2 地质开采概况
    2.3 巷道布置方式(Roadway arrangement)
    2.4 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关键技术
    3.1 城郊煤矿工作面布置方式
    3.2 超采长工作面开采方案设计
    3.3 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
    3.4 小结
4 工程应用效果
    4.1 矿压显现特征
    4.2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杆支护技术发展与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2.2 煤巷复合顶板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现状
        1.2.3 煤巷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煤巷综掘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煤巷围岩地质力学特性及综掘速度制约因素
    2.1 赵庄矿工程地质环境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2.2 煤巷围岩力学特性测试
        2.2.1 围岩矿物成分测试
        2.2.2 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3 煤巷顶板结构特征探测
        2.3.1 煤巷复合顶板基本特征及分类
        2.3.2 煤巷顶板内部结构探测
    2.4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施工现状
        2.4.1 煤巷综掘施工方案
        2.4.2 煤巷综掘速度现状
    2.5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
        2.5.1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的基本构成
        2.5.2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因子分析
        2.5.3 复合顶板煤巷快速综掘的实施途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1 煤巷综掘工艺及空间区划
        3.1.1 煤巷综掘工艺描述
        3.1.2 综掘煤巷空间区划
    3.2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演化规律
        3.2.1 综掘煤巷数值计算模型
        3.2.2 顶板应力渐次演化规律
        3.2.3 顶板变形动态演化规律
        3.2.4 顶板塑性区演化规律
    3.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分类
        3.3.2 围岩条件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3.3 掘进参数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3.4 巷道支护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4.1 综掘煤巷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1.1 薄板小挠度弯曲基本理论
        4.1.2 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规律
        4.1.3 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2 空顶距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综掘煤巷空顶距的确定
        4.2.2 空顶距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 综掘煤巷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3.1 煤巷复合顶板变形破坏基本特征
        4.3.2 支护区复合顶板弯曲变形规律
        4.3.3 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5.1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
        5.1.1 围岩防控对策对煤巷掘进速度的影响
        5.1.2 快速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
    5.2 锚杆(索)对复合顶板的作用效应分析
        5.2.1 锚杆对复合顶板的控制作用
        5.2.2 锚索对复合顶板的控制作用
        5.2.3 锚杆(索)支护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
        5.3.1 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
        5.3.2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分步支护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现场工程试验
    6.1 综掘煤巷工程地质条件
    6.2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施工方案优化
        6.2.1 综掘煤巷支护方案优化
        6.2.2 煤巷综掘工艺流程优化
        6.2.3 煤巷综掘施工组织优化
    6.3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试验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福城煤矿空区下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3_下煤层巷道顶板赋存特征及支护分析
    2.1 福城矿地质状况分析
    2.2 煤层及其顶底板物理力学实验
    2.3 3_下煤层巷道顶板赋存状态及支护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3_上1301N倾斜煤层围岩结构力学模型研究
    3.1 倾斜采场结构力学模型组成特征
    3.2 3_上煤层开采“裂断拱”力学特征
    3.3 3_上煤层开采“应力拱”力学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3_下1301N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理论分析
    4.1 3_上煤层遗留煤柱应力集中效应
    4.2 3_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选择
    4.3 上部煤层遗留煤柱底板应力分布数值模拟
    4.4 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倾斜煤层空区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5.1 下部煤层巷道顶板控制原则
    5.2 福城3_下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方案确定
    5.3 3_下煤层回采巷道数值模拟分析
    5.4 现场矿压观测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联合布置上行开采上部煤层回采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上行开采研究现状
        1.2.1.国外上行开采研究现状
        1.2.2.国内上行开采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1.3.2.技术路线图
2.联合布置时下部采空区影响边界分析研究
    2.1.下部采空区影响边界分析
        2.1.1.倾向方向
        2.1.2.走向方向
    2.2.本章小结
3.优化上部8221回采巷道位置及其稳定性数值分析
    3.1.数值模拟与模拟软件简介
    3.2.数值模拟模型的创建和模型模拟过程
        3.2.1.模型相关参数选择
        3.2.2.基本假设与边界条件
        3.2.3.模型模拟过程
    3.3.1023采空区上覆岩层运移规律
    3.4.掘进位置选择对上部8221回采巷道稳定性影响
        3.4.1.实验方案设计
        3.4.2.实验结果分析
    3.5.掘进过程中8221回采巷道围岩力学特征分析
        3.5.1.掘进过程中上部8221回采巷道围岩的垂直应力分布云图
        3.5.2.掘进过程中上部8221回采巷道应力变化分析
    3.6.掘进过程中8221回采巷道围岩破坏场特征分析
    3.7.掘进过程中8221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3.8.本章小结
4.联合布置上部8221回采巷道支护方案数值分析
    4.1.数值模拟方案和计算模型的建立
    4.2.各支护方案数值模拟位移分析
    4.3.各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应力分析
    4.4.各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塑性区分析
    4.5.本章小结
5.上行开采上部8221回采巷道分区控制的现场研究
    5.1.孙疃煤矿8221回采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5.1.1.8221回采巷道工程概况
        5.1.2.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5.1.3.架棚支护方案
        5.1.4.锚带网支护方案
    5.2.支护方案现场实施效果监测
        5.2.1.观测内容
        5.2.2.观测方案
        5.2.3.现场观测数据分析
    5.3.本章小结
6.结论和展望
    6.1.主要结论
    6.2.不足与展望
        6.2.1.存在不足
        6.2.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巷道合理布局与围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及上行开采理论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煤岩体性质分析
    2.3 上行开采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翟镇煤矿2#煤6202工作面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别
    2.5 本章小结
3 上行开采覆岩裂隙带的现场探测
    3.1 现场探测原理与方法
    3.2 观测位置的选择与钻孔设计
    3.3 观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上行开采回采巷道合理布局研究
    4.1 6202工作面两巷位置分析
    4.2 6202工作面两巷位置数值模拟分析
    4.3 6202工作面两巷合理位置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上行开采裂隙带内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
    5.1 上行开采裂隙带内巷道围岩控制原则
    5.2 上行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案设计
    5.3 工程实践应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7)黄岩汇煤矿矿压显现多参量监测及巷道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巷锚杆支护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巷锚杆支护技术概况
        1.2.3 厚层泥质顶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工作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黄岩汇煤矿工程地质概况
    2.1 15107工作面概况
        2.1.1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2.1.2 煤层
        2.1.3 煤层顶底板
        2.1.4 煤层瓦斯涌出量、瓦斯等级、发火期、煤尘爆炸指数
        2.1.5 地质构造
        2.1.6 水文地质
    2.2 15107工作面轨道顺槽支护形式
    2.3 15107工作面胶带顺槽支护形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岩汇煤岩物理力学性能测试及地应力场测定
    3.1 岩石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3.1.1 试样加工
        3.1.2 岩石密度试验
        3.1.3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3.1.4 岩石劈裂试验
        3.1.5 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3.2 黄岩汇煤矿地应力测试
        3.2.1 地应力测量方法
        3.2.2 地应力测孔布置原则
        3.2.3 地应力测孔布置位置
        3.2.4 地应力测试原理
        3.2.5 地应力测试系统简介
        3.2.6 地应力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岩汇煤矿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4.1 15107工作面第一阶段测站布置
    4.2 15107轨道顺槽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4.2.1 1#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2.2 2#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2.3 3#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2.4 4#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2.5 15107轨道顺槽矿压显现规律总结
    4.3 15107胶带顺槽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4.3.1 1#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3.2 2#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3.3 3#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3.4 4#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3.5 15107 胶带顺槽矿压显现规律总结
    4.4 15107工作面第二阶段测站布置
    4.5 15107轨道顺槽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4.5.1 5#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5.2 6#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5.3 7#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5.4 8#测点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5.5 15107轨道顺槽矿压显现规律总结
    4.6 15107胶带顺槽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4.6.1 巷道表面位移
        4.6.2 锚杆载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岩汇煤矿煤柱尺寸优化研究
    5.1 工作面煤柱优化现场实测研究
        5.1.1 煤柱支承应力分布实测研究
        5.1.2 钻孔窥视法探测
        5.1.3 便携式地质雷达探测
        5.1.4 深基点位移计
        5.1.5 表面位移
    5.2 合理煤柱宽度数值模拟研究
        5.2.1 煤柱数值模型
        5.2.2 窄煤柱的应力分布
        5.2.3 窄煤柱变形情况
        5.2.4 巷道表面位移变化情况
        5.2.5 煤柱的能量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岩汇煤矿围岩松动圈测试
    6.1 围岩松动圈理论研究
    6.2 松动圈的性质
    6.3 15107轨道顺槽采动影响下松动圈探测
        6.3.1 钻孔窥视法探测
        6.3.2 便携式地质雷达探测
    6.4 15107胶带顺槽静压条件下松动圈探测
    6.5 15111轨道顺槽松动圈探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黄岩汇煤矿回采巷道变形特征
    7.1 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7.1.1 巷道全断面收缩
        7.1.2 巷道底鼓严重
        7.1.3 顶板离层量大
        7.1.4 巷道支护构件破坏严重
    7.2 巷道变形原因分析
        7.2.1 巷道围岩强度较低
        7.2.2 开采扰动大,应力环境复杂
        7.2.3 巷道帮部支护强度偏低
    7.3 帮锚索滑移原因分析
        7.3.1 帮锚索滑移概况
        7.3.2 夹片式锚具的锚固机理
        7.3.3 夹片式锚具锚固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7.3.4 锚具锈蚀对锚固性能的影响
        7.3.5 应力扰动对锚固性能的影响
    7.4 强动压下普通锚杆支护失稳机理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黄岩汇煤矿支护优化设计及应用效果
    8.1 回采巷道支护优化
        8.1.1 支护设计原则
        8.1.2 锚杆参数的优化
        8.1.3 锚索参数的优化
        8.1.4 护表构件的优化
    8.2 支护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8.2.1 模型建立
        8.2.2 数值模拟方案
        8.2.3 模拟结果分析
    8.3 工程应用
        8.3.1 15111工作面概况
        8.3.2 15111工作面轨道顺槽支护方式及参数
        8.3.3 15111轨道顺槽支护效果分析
        8.3.4 15111轨道顺槽防漏风措施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8)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判别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顶板的特征
        1.2.2 现代巷道支护机理研究现状
        1.2.3 现代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4 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巷道复合顶板岩层结构与地质力学测试分析
    2.1 巷道复合顶板工程地质环境
        2.1.1 矿井工程地质
        2.1.2 12501工作面概况
    2.2 巷道复合顶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能
        2.2.1 地质岩芯采取及实验分析
        2.2.2 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3 复合顶板巷道含煤岩系岩石学特征
        2.3.1 试验设备与观测内容
        2.3.2 岩相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巷顶板岩层破断机理研究
    3.1 屯兰矿巷道顶板岩层基本赋存特征
    3.2 煤巷顶板岩层力学结构形式研究
        3.2.1 板式结构
        3.2.2 梁式结构
    3.3 煤巷顶板岩层结构的破断机理分析
        3.3.1 基于薄板结构模型的煤巷的顶板破断机理分析
        3.3.2 基于梁结构模型的煤巷顶板破断机理分析
    3.4 顶板岩层的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3.4.1 煤层采动影响
        3.4.2 地应力影响
        3.4.3 岩体完整性的影响
        3.4.4 岩体强度的影响
        3.4.5 巷道临界支护排距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域判别
    4.1 危险级别划分指标
    4.2 顶板危险区域级别划分
        4.2.1 稳定岩层的判别计算方法
        4.2.2 12501运输巷钻孔资料及顶板危险分级
        4.2.3 12501回风巷钻孔资料及分析
        4.2.4 运输大巷钻孔资料及分析
    4.3 复合顶板危险区域预估
        4.3.1 区域预估原理
        4.3.2 预估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巷道顶板控制方案设计与分析
    5.1 巷道支护参数设计方法选择
        5.1.1 工程类比法
        5.1.2 松动圈设计方法
        5.1.3 理论计算方法
        5.1.4 数值模拟计算
        5.1.5 支护参数设计方法确定
    5.2 不同的顶板分类时巷道支护设计
        5.2.1 不同支护理论力学计算模型
        5.2.2 I类顶板巷道支护参数设计方案
        5.2.3 II类顶板巷道顶板支护计算方法
        5.2.4 III类、IV类顶板井巷支护参数推算方法
    5.3 支护方法不一样时的数值模拟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I类顶板井巷道的稳定性分析
        5.3.3 II类顶板巷道的稳定性分析
        5.3.4 III类、IV类顶板巷道的稳定性分析
    5.4 现场矿压监测
        5.4.1 巷道深基点位移监测
        5.4.2 巷道表面位移监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主要研究结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围岩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研究成果
2 翟镇煤矿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失效分析
    2.1 试验巷道支护情况
    2.2 煤岩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失效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锚杆支护设计
    3.1 预掘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控制方法
    3.2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3.3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
    3.4 锚杆支护参数数值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超前支护
    4.1 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超前支护形式选择
    4.2 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超前支护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
    5.1 试验条件及巷道支护参数
    5.2 现场应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复合顶板煤层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复合顶板煤层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1.2.1 复合顶板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现状
        1.2.2 复合顶板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复合顶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2.1 复合顶板的概念
    2.2 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过程
        2.2.1 复合顶板在无支护状态下变形破坏过程
        2.2.2 复合顶板在架棚支护状态下变形破坏过程
    2.3 复合顶板煤层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2.3.1 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2.3.2 复合顶板岩层破坏临界应力
        2.3.3 复合顶板岩层破坏临界跨厚比
        2.3.4 煤帮受力变形分析
        2.3.5 巷道顶板支护与两帮支护作用关系
        2.3.6 煤帮变形对顶板影响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顶板巷道支护方法及参数研究
    3.1 复合顶板巷道支护机理分析
        3.1.1 复合顶板巷道顶板锚杆作用机理分析
        3.1.2 复合顶板巷道帮部锚杆作用机理分析
        3.1.3 复合顶板巷道钢带和托梁作用机理分析
        3.1.4 复合顶板巷道锚索作用机理分析
    3.2 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参数设计研究
        3.2.1 巷道围岩破坏范围的确定
        3.2.2 巷道锚杆支护载荷的确定
        3.2.3 锚杆承载能力的确定
        3.2.4 锚杆长度和密度的确定
        3.2.5 锚索参数的确定
    3.3 复合顶板煤巷耦合支护设计
        3.3.1 复合顶板煤巷耦合支护设计内容
        3.3.2 复合顶板煤巷初次耦合支护
        3.3.3 复合顶板煤巷二次耦合支护
    3.4 复合顶板巷道支护设计稳定性评价
    3.5 信息反馈优化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工程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概况
        4.1.1 下峪口煤矿工程地质概况
        4.1.2 巷道工作面概况
        4.1.3 顶底板岩层地质柱状图
        4.1.4 巷道围岩岩性及强度特性
    4.2 支护参数理论计算及设计
        4.2.1 地应力计算
        4.2.2 煤层物理力学参数
        4.2.3 复合顶板冒落拱计算
        4.2.4 支护参数设计
    4.3 试验巷道初步设计
    4.4 试验巷道现场监测及稳定性评价
        4.4.1 监测具体方案
        4.4.2 数据整理及分析
        4.4.3 巷道稳定性评价及分析
    4.5 支护参数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翟镇煤矿回采巷道锚带网支护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神新乌东煤矿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研究[D]. 刘乐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D]. 吕文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D]. 赵明洲.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4]福城煤矿空区下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D]. 邢恩睿.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联合布置上行开采上部煤层回采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研究[D]. 江彬华. 安徽理工大学, 2018(02)
  • [6]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巷道合理布局与围岩控制研究[D]. 李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7]黄岩汇煤矿矿压显现多参量监测及巷道支护研究[D]. 张斗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
  • [8]屯兰矿巷道复合顶板危险区判别与控制技术研究[D]. 高振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9]预掘复合顶板大垂高巷道围岩控制技术[D]. 郭记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10]复合顶板煤层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研究[D]. 袁宏彬.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翟镇煤矿采巷锚带网支护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