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组成成分论文-罗钦,柯文辉,李冬梅,黄敏敏,任丽花

脂肪酸组成成分论文-罗钦,柯文辉,李冬梅,黄敏敏,任丽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酸组成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史氏鲟,成鱼

脂肪酸组成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罗钦,柯文辉,李冬梅,黄敏敏,任丽花[1](2019)在《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及主成分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差异,并对脂肪酸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特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 5009.168—2016对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和史氏鲟成鱼肌肉中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再通过SPSS 17.0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和史氏鲟3种成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棕榈酸和油酸,15种脂肪酸中有7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着(P<0.05);3种成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S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HUFA)、必需脂肪酸总量(∑EFA)、(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6)PUFA]和(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PUFA]的高低顺序为青石斑鱼>澳洲龙纹斑>史氏鲟;3种成鱼肌肉中∑PUFA/∑SFA排序为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史氏鲟,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低值0.4~0.5。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亚油酸、亚麻酸(C18:3n3)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6种脂肪酸是3种成鱼肌肉的主要特征脂肪酸;3种成鱼脂肪酸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青石斑鱼>澳洲龙纹斑>史氏鲟。【结论】3种特种水产品中以青石斑鱼肌肉的脂肪酸品质最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竺鉴博,李朝阳,贾鹏禹,李良玉[2](2019)在《甜荞麦壳的脂肪酸及醇溶物组成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甜荞麦壳为研究对象,采用质谱分析方法对甜荞麦壳的脂肪酸及醇溶物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甜荞麦壳中含有10种主要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70.34%;其醇溶物中主要含有5种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D-吡喃葡萄糖苷或山奈酚3-O-D-半乳糖苷C_(21)H_(20)O_(11)、芦丁C_(27)H_(30)O_(16)、山奈酚3-芸香苷C_(27)H_(30)O_(15)、金丝桃苷C_(21)H_(20)O_(12)、山奈酚C_(15)H_(10)O_6,均为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甜荞麦壳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敬思群,王德萍,苏乐萍,张孟凡[3](2019)在《塔尔米有效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尔米粉为原料,研究其有效成分及脂肪酸组成。采用系统试验法对塔尔米粉进行有效成分定性试验,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塔尔米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尔米中主要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多糖、有机酸、皂苷、酚类、黄酮、内酯、香豆素、萜类及甾体类、挥发油和油脂类等有效成分。GC-MS分析结果表明,塔尔米油中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16.93%,其中棕榈酸质量分数达11.54%;单不饱和脂肪酸占27.73%,油酸质量分数达25.01%;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54.26%,其中亚油酸质量分数达50.24%、亚麻酸质量分数达4.02%。(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4](2019)在《葡萄牙和巴西联合研究饲喂微胶囊化活性物质(丁香酚、麝香草酚和香兰素)、丁香精油及迷迭香精油对内洛尔(Nellore)小母牛肌肉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化学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物饲喂过程中,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受到限制,这是由于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和耐药微生物会给公共卫生带来威胁。因此,饲料工业一直在寻找能够替代抗生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精油在动物营养方面得到了广泛探索,包括改善肉质属性等。精油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菌活性,它们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以提高饲料效率和生产性能,并调节瘤胃代谢。精油能够影响瘤胃脂质代谢调节,从而对牛乳和肉类的脂肪酸组成产生影响,但对肌肉结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黄爱霞,陈建明,沈斌乾,姜建湖,孙丽慧[5](2018)在《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体成分组成、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乌鳢饲料鱼粉使用量以降低养殖成本,研究了豆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乌鳢的形体指标、基本体成分组成、氨基酸含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粕分别替代0%、10%、20%、30%、40%(分别为1-5组)的鱼粉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14w。结果显示,体重最大的第二组,脏体比最小的为第5组,肝体比和肥满度最小的为第4组;全鱼水分为第3组最低,灰分为替代2组最低,脂肪为替代2组最高,蛋白质最高为3组最高;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除第4组的蛋氨酸显着高于其他组的之外,剩余的氨基酸含量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各组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差异也不显着;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第2组最高,第4组最低,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和N6脂肪酸比例为第4组最高,第一组最低,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N6/N3比例最佳的为第3组,显着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第3组的替代量为最佳,也即是用20%的豆粕替代鱼粉,可以即降低饲料成本,又不影响乌鳢的生长及品质。(本文来源于《2018年(第十叁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2-09)

王彦花,王容,张云,吴立潮,刘芳[6](2019)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油茶果经济性状及茶油脂肪酸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油茶种植的立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对9个立地的油茶果经济性状及茶油脂肪酸组成等13项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结合主成分的二维排序图及各立地的综合得分进行了分析及排序。结果表明:9个立地的综合得分从高到底依次为西坡下坡>西坡中坡>南坡下坡>西坡上坡>南坡上坡>南坡中坡>东坡上坡>东坡下坡>东坡中坡;油茶果经济性状及茶油脂肪酸组成整体表现为西坡优于南坡,南坡优于东坡,下坡优于中坡及上坡。说明立地因素是影响油茶果经济性状及茶油脂肪酸组成的重要因素,坡向及坡位因子对油茶品质均有一定影响,从油茶果经济性状及茶油脂肪酸组成方面考虑,油茶种植时可优先选择坡向中的西坡、南坡及坡位中的下坡。(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毕淑峰,张巧云,袁红飞,翟大才,谢军[7](2018)在《桂花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熟的桂花种子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桂花籽油,测定桂花籽油的理化性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测定桂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桂花籽油的碘值(I)为124.38 g/100 g,过氧化值为1.16 mmol/kg,皂化值(KOH)为190.28 mg/g,酸值(KOH)为1.24 mg/g,相对密度(20℃)为0.931 3;从桂花籽油中鉴定出12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9.39%,主要含有油酸(45.16%)、亚油酸(36.75%)、棕榈酸(11.46%)和硬脂酸(4.6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2.38%,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4.84;从桂花籽油中鉴定出10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8.85%,以烷烃和醇类为主,含有α-生育酚(1.04%)和β-谷甾醇(14.30%)两种功能性成分。桂花籽油可以作为功能性植物油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08期)

陆游,金敏,袁野,熊家,马红娜[8](2018)在《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配制了4种分别添加有椰子油(CO)、苏子油(PO)、葵花籽油(SO)、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平均初始体质量为(1.52±0.00)g的黄颡鱼幼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无显着影响,对饲料系数(FCR)影响显着,各组SR均在95%以上。各组间的肝体比(HSI)、肥满度(CF)均有显着性差异,而脏体比(VSI)和肠脂比(IPR)无显着性差异。HSI和CF均以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最高,葵花籽油(SO)组最低。黄颡鱼的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灰分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而椰子油(CO)组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3组,为10.51%,剩余3组间无显着性差异。饲料中脂肪源对黄颡鱼肌肉、肝脏组织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显着,并且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含量变化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椰子油(CO)组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苏子油(PO)组组织中亚麻酸(ALA)和n-3 PUFA含量最高,葵花籽油(SO)组组织中亚油酸(LA)和n-6 PUFA含量最高,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组织中脂肪酸较为均衡。黄颡鱼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白蛋白/球蛋白(A/G)、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叁酯(TG)、血糖(GLU)、肌酸激酶(CK)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各组黄颡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有显着差异。椰子油(CO)组的SOD和GST活性最高,而MDA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在添加豆油的基础上,椰子油、苏子油、葵花籽油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都可以用作黄颡鱼饲料的脂肪源;证实了鱼体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基本可以反映饲料脂肪酸组成,并且说明了黄颡鱼具有延长和去饱和ALA和LA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祁姣姣,朱剑锋,周海泳,胡学生,王创[9](2018)在《由中链脂肪酸与植物精油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复合型酸化剂抑菌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替代抗生素促生长剂(Antibiotics growth promoter,AGP)的高效复合型酸化剂,选取中链脂肪酸和4种植物精油主要成分-肉桂醛、百里香酚、丁香酚、香芹酚,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种菌为指示菌,利用正交优化实验,得到抑菌性能最优的复合型酸化剂配方,并初步探讨其抑菌性能。结果表明,由植物精油主要成分与中链脂肪酸组成的复合酸化剂的最优配比为:辛酸、香芹酚、癸酸、肉桂醛、丁香酚、己酸=2∶1∶1∶5∶2∶2;其对温度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其抑菌时间长,指示菌不易回长,抑菌性能高且在模拟胃肠液环境中均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该复合型酸化剂成分安全、抑菌高效、具备诱食性,可以作为高效型复合酸化剂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文慧依,张鹰,王琴,林海滨,周倩[10](2017)在《青梅核仁毛油精炼工艺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的综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梅核仁为原料,经烘干、索氏提取、碱炼、离心、水洗、脱色、脱臭及干燥等工序制成成品青梅核仁油。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出青梅核仁成品油的最佳加工工艺,结果表明:烘干时间为8 h、碱液浓度为4%、沉降时间为2.0 h、使用活性白土脱色脱臭,由此可得到产率为17.38%的青梅核仁成品油,该油酸价符合国家食用油一级标准。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青梅核仁成品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共含有31种脂肪酸,含量较多的主要有油酸(60.6%)、亚油酸(24.4%)和棕榈酸(10.5%)。(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11期)

脂肪酸组成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以甜荞麦壳为研究对象,采用质谱分析方法对甜荞麦壳的脂肪酸及醇溶物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甜荞麦壳中含有10种主要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70.34%;其醇溶物中主要含有5种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D-吡喃葡萄糖苷或山奈酚3-O-D-半乳糖苷C_(21)H_(20)O_(11)、芦丁C_(27)H_(30)O_(16)、山奈酚3-芸香苷C_(27)H_(30)O_(15)、金丝桃苷C_(21)H_(20)O_(12)、山奈酚C_(15)H_(10)O_6,均为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甜荞麦壳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酸组成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罗钦,柯文辉,李冬梅,黄敏敏,任丽花.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及主成分综合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9

[2].竺鉴博,李朝阳,贾鹏禹,李良玉.甜荞麦壳的脂肪酸及醇溶物组成成分分析[J].饲料研究.2019

[3].敬思群,王德萍,苏乐萍,张孟凡.塔尔米有效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工业.2019

[4]..葡萄牙和巴西联合研究饲喂微胶囊化活性物质(丁香酚、麝香草酚和香兰素)、丁香精油及迷迭香精油对内洛尔(Nellore)小母牛肌肉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化学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肉类研究.2019

[5].黄爱霞,陈建明,沈斌乾,姜建湖,孙丽慧.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体成分组成、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C].2018年(第十叁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6].王彦花,王容,张云,吴立潮,刘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油茶果经济性状及茶油脂肪酸组成[J].食品工业科技.2019

[7].毕淑峰,张巧云,袁红飞,翟大才,谢军.桂花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中国油脂.2018

[8].陆游,金敏,袁野,熊家,马红娜.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8

[9].祁姣姣,朱剑锋,周海泳,胡学生,王创.由中链脂肪酸与植物精油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复合型酸化剂抑菌性能的研究[J].猪业科学.2018

[10].文慧依,张鹰,王琴,林海滨,周倩.青梅核仁毛油精炼工艺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的综合研究[J].食品科技.2017

标签:;  ;  ;  ;  

脂肪酸组成成分论文-罗钦,柯文辉,李冬梅,黄敏敏,任丽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