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聚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落,传统,空间,乡村,垂直地带性,西北地区,红河。
传统聚落论文文献综述
浦欣成,黄铃斌[1](2019)在《国内传统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国内传统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类总结,指出聚落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而又分别包括静态的空间形态研究和动态的演进机制研究。文章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归纳,以期对我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相关研究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2期)
王琴[2](2019)在《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的文化生态诠释——以广东传统民居聚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本文将以广东传统聚落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聚落空间的形态与区域性、适应性、演进性特征,并探讨其成因,诠释聚落的布局营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宋洁,常飞,温胜强[3](2019)在《西北地区传统乡村聚落与规划聚落的空间性差异——以甘肃省天祝县松山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功能、复杂的空间系统,城市化社区在农村的简单复制破坏了其原有的多样性、自发性和创造性,使之趋于同质化,引起农村聚落空间结构性危机。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的传统聚落与规划聚落为例,运用多种指标对比考察了规划聚落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庭院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庭院分布秩序性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两类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最后,本文提出在乡村聚落规划建设时,可借鉴当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和庭院组合形式,适当地在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与结果中引入自下而上的村民自建行为。本文完善和丰富了传统乡村与规划乡村的研究内容与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9年11期)
罗丹,程海帆,杨宇亮[4](2019)在《水系影响下的红河哈尼梯田聚落空间特征及其“在地性”传统营建系统转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河哈尼梯田区由于气候的垂直性衍生了聚落分布的立体性,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整体性为原则,根据聚落空间特征的各个方面,分割出与水关系不同的叁种类型聚落:亲水型聚落、少水型聚落及缺水型聚落。从聚落的空间特征、平面形态、建筑特征、立面形态及循环系统等方面整体地解读红河哈尼梯田聚落"在地性"传统营建。(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5期)
袁晓蝶,杨宇亮[5](2019)在《传统聚落对垂直地带性的空间适应策略——以傈僳族的立体人居模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主位"空间视角,从垂直地带性对生计方式的限定为切入点,以傈僳族聚落的立体人居模式为例,选取典型聚落同乐村,探讨立体人居模式对傈僳族聚落、民居空间特征的影响及其成因。基本结论如下:垂直地带性通过生计方式为中介深刻影响了聚落空间;傈僳族的垂直生计方式形成典型的立体人居模式,垂直地带性为该模式提供了可能性、限制性与选择性;聚落空间的垂直地带性是复杂地理环境中的普遍人居模式。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学思维对于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5期)
王任嘉,韦诗誉,单之然,高亚楠,张拓月[6](2019)在《基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传统聚落风貌要素研究——以桂北龙脊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传统聚落独特而多样的风貌正在不断被抹除和重写。本文以具有独特山地梯田聚落景观的广西龙脊村为研究对象,收集在地社群的口述历史文本,通过关键词提取与系统聚类分析,提炼出社群所共识却又未曾主动发觉的、构成聚落风貌的核心要素,为传统聚落更新提供依据。将传统聚落研究置于集体无意识理论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其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生产要素和文化要素等"人"的因素,与空间要素和自然要素一起,共同构成了聚落风貌。文章通过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口述历史方法的引入,拓展了传统聚落的研究体系;在精英历史、主流历史之外,从大众历史的层面对地方史进行了补充。(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5期)
魏敏,孙甜,钱云[7](2019)在《旅游发展对传统聚落空间集体记忆的影响研究——以京西、黔中四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及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当多传统聚落的空间环境已经历了显着的变化,原有的诸多承载"乡愁记忆"的场所已日趋消失。本文研究基于集体记忆理论和城市意象理论,从村民的视角对比北京市门头沟区灵水村和爨底下、贵州省安顺市鲍家屯和高荡村四个具有不同旅游发展背景的传统聚落村民的空间集体记忆,探讨其特征、成因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区位不同的传统聚落,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聚落形态、地理环境使得村民空间集体记忆呈现出不同特点。旅游发展程度越高,传统聚落村民空间集体记忆的空间体系完整度越低,点状集中的特点更明显。村集体主导的旅游经营方式相比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的旅游经营方式,村民空间集体记忆中主要要素的空间体系更不完整且占总要素的比例更低。(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5期)
张杰,邹远昊,王双双[8](2019)在《分形理论下的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兼论传统聚落保护规划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形理论是研究自然界不规则和复杂现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本文试探性地将其理论与方法引入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中,基于闽南四个典型传统聚落的分形维数量化,解读四个典型聚落空间分形规律与特征,并运用分形几何学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解读闽南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得出闽南聚落具有相似性、不规则性与迭代生产性的特征。并据此,提出了聚落保护规划设计的一些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王克宝[9](2019)在《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及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城市用地的逐步扩张、产业结构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思想的转变对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都产生了影响。根据自身的发展趋势与不同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可将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1])。本文以东莞市茶山镇超郎村的四个村小组为例,对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与特征展开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茶山镇超郎村聚落空间的形成因素做进一步分析总结,为研究其他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李旭,马一丹,孙亚萍,李平[10](2019)在《巴渝传统聚落形态与地域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渝地区传统聚落善于顺应与利用自然环境,在复杂的条件下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聚落形态。文章以巴渝典型传统聚落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解析整体分布、选址、功能布局以及街巷网络特征与地形、风场、日照及耕地的耦合关系;揭示适应地域环境的传统建城经验与智慧,探讨对城市建设的启示。研究表明传统聚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蕴含了宝贵的适应地域环境的建城经验与智慧,保护传统聚落及周边环境,借鉴并发扬传统经验与智慧有助于地域特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传统聚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本文将以广东传统聚落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聚落空间的形态与区域性、适应性、演进性特征,并探讨其成因,诠释聚落的布局营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间的关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聚落论文参考文献
[1].浦欣成,黄铃斌.国内传统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9
[2].王琴.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的文化生态诠释——以广东传统民居聚落为例[J].文化学刊.2019
[3].宋洁,常飞,温胜强.西北地区传统乡村聚落与规划聚落的空间性差异——以甘肃省天祝县松山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
[4].罗丹,程海帆,杨宇亮.水系影响下的红河哈尼梯田聚落空间特征及其“在地性”传统营建系统转译[J].住区.2019
[5].袁晓蝶,杨宇亮.传统聚落对垂直地带性的空间适应策略——以傈僳族的立体人居模式为例[J].住区.2019
[6].王任嘉,韦诗誉,单之然,高亚楠,张拓月.基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传统聚落风貌要素研究——以桂北龙脊村为例[J].住区.2019
[7].魏敏,孙甜,钱云.旅游发展对传统聚落空间集体记忆的影响研究——以京西、黔中四村为例[J].住区.2019
[8].张杰,邹远昊,王双双.分形理论下的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兼论传统聚落保护规划的启示[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9].王克宝.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类型及特征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10].李旭,马一丹,孙亚萍,李平.巴渝传统聚落形态与地域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