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歌:《淮南子》中的“道德经”对于文化强国的意义论文

孙仁歌:《淮南子》中的“道德经”对于文化强国的意义论文

[摘 要]阐释抑或释读《淮南子》一书中的若干命题,不单是一种学术研究行为,而且也是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提取正能量滋养的价值取向。以正确的读书观训诂《淮南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为今鉴,“德”为今用,正能量之无限耳。的确,《淮南子》源于道家也传承道家之思想,不乏可取之“经”;而其自身也不惜笔墨弘扬圣人之“德”、养生之“道”;尧舜德操,观照古今,滋润亿民,今人时习之,为人为文皆会受益无穷。

[关键词]阐释;《淮南子》;“道德经”;文化强国

一、阐释道家之“道”:《淮南子》正能量举要

《淮南子》虽然被后世称为“杂家”,但“杂”而不离其宗,即道家之思想。《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其实是两个概念,“道”抽象,形而上,观照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德”具象,形而下,又与“道”息息相通。正可谓“道”生育万物,“德”蓄养万物,物质构成万物的形态,形象完成万物的品类,故万物都尊崇“道”而贵重“德”。可见“道”与“德”形成于天地之间,各有侧重,可等量齐观。

林露白是绝对没有想到,会闹到这个份上的,更没想到回头跟魏舟商量的时候,他也觉得她家有条件多出点也没什么,反正都是独生子女以后一起孝顺父母。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开篇就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就是对道家之“道”思想的释读,把“道”升华到宇宙与自然的境界,把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髓与远古的伏羲、神农的立身之“道”融为一体,旨在说明立身有“道”,“道”生“德”随,天人合一。之所以“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蜺不出,贼星不行”,皆“含德之所致也”。

到了西汉初年奉命立言制《淮南子》的门客诸君这里,道家之“道”已经由纯粹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可触可摸的人间烟火,生命意味,也就是说道家思想的可行性、可应用性已经在《淮南子》中得到了血肉丰满、见筋见骨的训诂抑或阐释。越到后世,道家之“道”就越见其真谛,越见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深层次意蕴,真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也正因为如此,从西汉初年至唐朝初年,几代皇帝诸如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皆以道家思想治国理家,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大观,也就在于道家思想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顺其自然就是归顺自然法则才能得天时地利,清静强调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并非不作为。

如果说《淮南子》就是以后世的实践及成果对道家思想或曰黄老学进行的理论总结,也是有充分依据的。《淮南子》对“无为”所作的阐释是很接地气的:“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淮南子》卷一原道训),其大意就是:所谓没有什么事办不成,是说顺应了事物的必然性;所谓不去治理,是说不改变事物的本性。以道家之理,“无”原本就是“有”的存在依据,“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语),“无”与“有”在道家哲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无为”与“有为”也具有一种辩证法的思辨性意味,“无为”有时就是“有为”的前提,没有“无为”也就不得“有为”之“道”。

总之,《淮南子》尊“道”扬“德”是其主体。所扬之“德”虽然多属于圣贤君主治国之道,今天之所以有以“德”治国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原本来自传统文化中的法宝。以“德”治国可以成立,那么以“德”治文、以文强省强国之说也就自然顺理成章。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去感染、去影响、去启发当下皖系文化人、知识分子,是力所能及的实事之一。冯达甫先生在《老子译注》一书中积极倡导“修身为本”,指出:“善建善抱,是修治‘身、家、乡、邦、天下’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而其基石却奠定在修身之上。 ”[5](P8)践行以“德”传“德”,以“德”滋“德”修身之道,就像种庄稼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一分耕耘或许就有一分收获。如此,也并非就是徒劳之举。“道”具有传承性,“德”也同样具有传承性,尧之所以能把“德”传于舜,舜又能传于禹,禹又能传于汤而无穷尽,就在于“德”自身具有生发、发酵之功能,也就是说,“德”也是可以复制的,学习古代圣贤之美德,继承古代圣贤之美德,就是一种复制,古为今复,用而有制,当为皖系文化达人诸君一以贯之。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时下有志于文化强国之战略,则首先需要的是人才,尤其需要一支高素质、高学养、甘于“劳其筋骨”、乐于为文化强国有所作为的德才兼备之劲旅!以“德”取人,以才用人,各得其所,方拥有文化强国之前提。千言万语一句话,用人“德”为先。我们虽不奢望能涌现多少当代圣贤,但我们有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德”高文重之辈,为文化强国之战略而甘于付出。

务必需要弄清楚的一点是,倘若没有传统文化尤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换,文化强省强国战略又从何谈起?《淮南子》崇尚道家之“道”,阐释道家之“道”,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启示乃至自觉的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与其说是道家之“道”成全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还不如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成就了汉唐强国。的确,理政强国离不开文化强国,而文化强国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给力与支撑。常言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就是此理。传统文化就是当下强国的文化之“皮”,今文化之“毛”丰满与否,离不开“皮”这个根本。对于此理,国人上下早已形成共识。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谈及文化建设时就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1](P161-162)

无疑,道家之“道”是《淮南子》洋溢着的看家之学问。

在本土文论研究领域,也正是经由致力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途径及作为,以实现本土文论重建的远大目标,尤其有人提出以《文心雕龙》为基础构建国有文论本系,都在被研究实践证明切实可行,也是坚持“以中释中”话语立场的学术正道。当下,胸有大志之士有作为于文化强国之战略,就当积极发掘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的正能量,从而有效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的建设步伐。《淮南子》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日常的学术研究中,取之有限,用之更少,单就《淮南子》而言,不仅阐释了道家之正能量,也阐释了诸子百家中儒家、法家等学说之正能量,也有可取可用之精华。

进行气缸试验的O型圈共有10组,包括9组与润滑油进行相容性试验的O型圈与1组对照组。在进行试验时,将一组5个O型圈装配入试验气缸中,然后使气缸进行往复运动;在达到运动次数后,对各个气缸进行摩擦力与密封性的测量,取5个气缸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然后将下一组O型圈装配入气缸进行下一轮试验,以此类推,直至全部10组O型圈都进行过试验为止。为了充分检验气缸的密封性,并且结合可靠性标准的要求,将气缸的往复运行次数设置为300 000次,耗时为1周。在10组O型圈均进行过试验后,对比各组测量数据,以观察不同O型圈性能参数对气缸工作性能的影响。

这里不妨插一下余秋雨先生几年前在海峡两岸讲授文化课时流露出来的几句真言:“中国人如果失去了对老子的记忆,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级的笑话。 然而现实是,这样的笑话一直存在。 ”[2](P73)

的确可怕!忘记了老子也就意味着“毛”之离“皮”,还何“毛”之有?这里也不妨套用此言以警示远近有志于文化强国之同仁诸君,如果我们失去了对阐释抑或发掘《淮南子》文化正能量的兴趣,如此还奢谈文化强国之战略,又是什么级别的笑话呢?

二、厚“道”还以“德”:《淮南子》扬圣贤美德于天地间

所谓厚“道”,就是指《淮南子》对道家之“道”的厚读乃至厚释,也可以说尊“老”(子)奉“道”(德经)以“齐天”之礼。的确,“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生命结构的基础上,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发展……”[3](P98)所谓还以“德”,是指《淮南子》既厚“道”,也崇“德”尚贤;“道”为本,“德”为标,无“道”便无“德”,有“德”便还以“道”,此乃道家之大理,也是《淮南子》热衷阐释之大理。

由古敏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老子》(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就将“道”与“德”分编,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第三十八章开篇就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德之高下,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十分抽象的诠释。而在《淮南子》中,对历代圣贤美德的阐释却是具象的、有意味的,即有一种可触可摸的质感。如卷一原道训从“昔舜耕于历”说起,接着直言“是故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未;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淮南子》对圣人之“德”的阐释抑或描述,与《道德经》中上德下德之说简直达到了一种形散神凝之契合。

这与前文所提及的“舜耕于历山”相得益彰。史传舜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舜而居住。尧舜乃至赓续者禹汤等后世圣贤,认真释读他们相继禅让君位的硬道理就是:禅让者是因为“德”高可让其位;接位者也是因为“德”重能胜任其位,如此才形成君权的良性循环,仁善美德洋溢于天地之间。

《淮南子》虽然扬“德”不惜墨、却也扬“德”有度。这个度就是历代圣贤之美德并非生成于莫须有,而是生成于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自律之种种内外关系结构之中。对此,李泽厚先生的论述最为恰当:“‘度’作为物质实践的具体呈现,表征为各种结构和形式的建立。这种‘恰到好处’的结构和形式,从人类的知觉完形到思维规则,都既不是客观对象的复制,也不是主观欲望、意志的表达,而是在实践——实用中的秩序构成。”[4](P4)

受几十年国防工业体制影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仍然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主体力量。一些部门和企业对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固守原有的科研生产体系,步子迈不开、走不快;也有一些军工企业对参与市场竞争信心不足,担心受到冲击影响发展,故而积极性不足;还有一些企业“军老大”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对于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工科研生产放不下身价,主动性不够,“等、靠”现象突出。

如果学校不结合产业,“闭门造车”培养出来的人才肯定不适应生产一线,行业企业不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也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势在必行。如从职业院校的校级到系部级别,都要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企业的现场专家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审定。

的确,自远古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及后世的冯夷、大丙乃至儒道法诸家圣贤,他们的美德皆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正如《淮南子》卷一原道训所言“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也杂糅者也”。又如卷六览冥训所言“故圣人在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这就是圣人之道,杜绝绝对肯定与否定,如此才有益于天下百姓。文中列举王良、造父驾车精巧,钳且、大丙驾车如行云流水之美,黄帝治国之法度并得以贤臣力牧、太山稽辅佐之匹配,都证明“真人者,性合于道也”之真谛。

卷七精神训中更是以浓墨重彩弘扬尧帝“轻天下”(即把君位看得轻微,禅让一身轻)、禹“细天下”(遇事处惊不变,视万物皆细小)之大恩大智,以示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文中描述尧帝虽养生条件较一般人优厚,却乐于粗茶淡饭、麻布衣衫,过着谦让天下百姓的苦日子。“这种种美德,使得舜、禹、汤等圣贤的精神,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后人持续加以继承与发扬”。

本文赞成《淮南子》研究中的一个观点,《淮南子》具有一种超越精神,对老子的“道”与“德”有继承,也有改造,也有突破,无论是对“道经”的阐释,还是对“德经”的阐释,都有所体现其超越精神。以下各卷均不惜笔墨篇幅彰显“至德之世”的圣贤美德于天下。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共有耕地1072.8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484万亩,占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化耕地面积的46%。2017年,巴彦淖尔市从自治区争取到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区位于五原县,改善盐碱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3%,是巴彦淖尔市盐碱地占比最大、类型最全、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盐碱区,是巴彦淖尔市484万亩盐碱地改良的重要示范性工程,具有为全市、全区乃至全国大面积实施盐碱地改良积累经验、做出示范的重大意义。2018年起正式实施,目前改良总投资达1.5亿元。

尽管舜帝家境贫寒,靠吃苦力活维持生计,经历坎坷,但他终因“德”厚而得到尧的信任并禅让天下于他。他也不负重托,摄政28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被后世誉为“天下明德自虞帝始。”

可见,“德”一旦厚至极致便可载物也。

从《道德经》到《淮南子》都崇尚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圣贤美德也正因为“所谓天者,……与造化者为人”,“是故君人者,无为而有守也,有力而无好也”。 《淮南子》遵“道”奉“德”,全书也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古代贤圣似乎都是自然的宠儿,他们是君主,也必与美德相伴,以“德”自立,也以“德”治理天下,故天下太平。正可谓“义正乎君,仁亲乎父”,“圣人在上,化育为神”等等,真乃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后世学人研究《淮南子》,也从养生之道去阐释有关“修道而养寿”之理,甚至与当代人的健身之法挂钩,这不免有些庸俗化套释倾向。其实《淮南子》里所阐释的圣人养生之道,重在修心养性,真正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德性。固然,修养德性也有益于心身健康,但在那个时代,养德本义远远大于后世所引伸的养生之观念。天广地厚,德行其间,自然之造化也。正如卷十缪称训所言:“道者,物之所寻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见证也;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当然,对于《淮南子》中旁涉的某些鬼神灵怪之气、奇物异类之事也当加以甄别以区别待之。

2.2.2 量表的结构效度 对量表进行KMO检验显示,KMO值为0.701(P<0.05),偏相关很弱,表明本资料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SPSS17.0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平均正交旋转,以特征值>1的主成分数目作为因子数目,得到4个因子,其贡献率为70.38%,各条目的因子负荷见表2(仅将因子负荷>0.3者列出)。与源量表的两因子结果有所不同,其中条目5归为因子2,而源量表中此条目与条目1~4及条目6共同归属于因子1;条目7归为因子4,条目8、9归为因子3,而源量表条目7、8、9与条目10~12共同归属于因子2。

根据《山西省运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中伍姓湖与地下水互补关系微弱的结论,加之历时较短故不统计湖周边浸润带的散发量、湖面降水量和湖水渗漏补给量。

患者,女,37岁,以“颈部包块渐增大1月余”于2015年6月入院,CT检查平扫示甲状腺右侧增大结节,结节密度和肌肉相似;增强扫描示肿块强化不明显,可见肿块压迫气管。胸部及腹盆腔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查体:右颈部可触及质韧约3 cm×3 cm包块,触痛(-)。无家族史,既往无亚甲炎、结甲等病史。进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病理明确后进行了甲状腺切除术。

然而,得人容易高“德”难。也就是说所用之人“德”从何来?又如何滋生仁善美德才智并使其集于人才一身?这个问题无疑是摆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无“德”为文会害文,所以为文“德”先行。所以,积极阐释《淮南子》之“道”与“德”,对于实现文化强国之梦大有禆益。

所以,在《淮南子》中,我们阐释所得的道家之“道”不再那么虚无、那么玄妙、那么博大精深却又遥不可及。到了《淮南子》这里,道家之“道”俨然弥天云雾不知不觉之中都沉淀成粒,随之开花结果,长出了遍地的五谷杂粮。正如《淮南子》卷一原道训中所说:“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又如“故牛歧蹄而戴角,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所谓牛蹄分趾而头上长角,马蹄完整而颈上生鬃,这就是“天然”。这种可触可摸又近在眼前的对道家之“道”的阐释,在《淮南子》一书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从中可取可用的道家之“道”,也即可为当下文化强省强国战略积累正能量资源所在。

三、以“德”养文,文以载道:文化强省战略必备

鲁迅先生曾警示国人,“不读《老子》,不知中国的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6](P1)胡适先生也十分推崇《道德经》。国人当读《道德经》,也当读《淮南子》;那么皖人不仅当读《道德经》,更应当精读、细读、常读《淮南子》,因为《淮南子》不仅诞生在安徽,而且也是《道德经》“产”下的一只“金蛋”,读懂了《淮南子》,也就更加了解《道德经》的真谛之所在。但不容乐观的是,如今,能真正静下心来焚香净手苦读深究《淮南子》的智者有几?如此两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被今人有效开发、积极应用的正能量也是少之又少。

中国的一些文化瑰宝,常常会落得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道德经》也不例外。自该书诞生以降,不仅对本土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便对后来西方哲人也不无影响。像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罗素等世界级哲学大师,对老子的道家哲学褒扬有加的同时,也自然不会怠慢《道德经》里的天文地理乃至抽象与具象方方面面的思想,甚或从中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比如辩证法。当然,在中国历史上,《道德经》也几度受到汉唐几代明君的追捧、奉为国教,应用于治国理政并取得巨大成就,事实验证了《道德经》既可成为“治国经”,也可以成为“育人经”。

但汉唐之后、尤其当今以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度暗淡失彩,被滚滚涌起的市场大潮所淹没,再加之层出不穷的浮躁世风、浅薄价值观、恶俗的时尚文化遍地“开花”,《道德经》、《淮南子》等等传统文化经典似乎已经变成了历史的“黄脸婆”被冷落一边,真乃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俨然文化的“命”又一次被“革”了。好在中国梦应运而生,文化强国战略又风生水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随之“起舞弄清影”,传统文化群“龙”正在接受中国梦的召唤抑或吹响集结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确,要实现文化强国之梦,也要本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理,各省各地理所当然要花大力气强化文化建设,积极致力于把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转化为文化强国的正能量,注重以“德”养文,用人“德”为先,做文化强国的急先锋。

以“德”养文,文以载道,是文化强省的根本。向传统文化取“德”,为文化建设大军补“德”,以“德”取人,以“德”取文,文方能载道而行。

文以载道,何道之有?用当下妇孺皆知的核心价值观去加以阐释就是:用我们的文去武装我们的思想包括德行,用我们的文化去打造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此乃中国梦之道也。所谓核心价值观,内涵固然很丰富,却也可以说就是古代圣贤美德现代说。此观不立,文化强国战略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习近平同志说得十分清楚:“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1](P163)此言可谓一语中的,切中了我们当下正跃跃欲试的文化强国之要害。

中国水利:《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时期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时间已经过半。请您谈谈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以及工作亮点。

不过,本文并非政治类策论,给不了什么具体的金点子或策略。但本文要特别强调的是:尊“道”有“德”,天下唯 “道”之大,唯“德”之厚,“德”可成就天时、地利、人和,文化强国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以“德”理文,能否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文化建设大军,对于文化强国战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厚德载物,何物之有?这里也不妨加以现代说: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担当文化强省的大任。也唯有高尚的道德方能装得了天下,物乃德养之万物。有德便有物,物产于德,此乃微言之大义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M].长沙:岳麓书社,2011.

[3]李霞.《淮南子》的生命三要素论及其对道家生命结构观的发展[C]//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淮南子》研究(第一卷).合肥:黄山书社,2006.

[4]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赵焱.老子辩证思维与人生智慧[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AO TEH KING in Huai Nan Tzu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ulturally powerful country

SUN Renge

Abstract:To interpret some propositions in Huai Nan Tzu is not only an academic research,but also a value orientation as well as a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that extracts positive energy and moral nutrition.For correct exegesis of Huai Nan Tzu,we should take its essence and discard its dregs."TAO"is for the present reflection;"T"for the present use,the infinite sources of positive energy.In truth,Huai Nan Tzu originates from Taoism and inherits the thoughts of Taoism.And it strives to promote the virtues of saints,the way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The virtues of both Emperors--Yao and Shun,guided the billions of people in the past,and will still be beneficial to people at the present time.

Key words:interpretation;Huai Nan Tzu;THE TAO TEH KING;culturally powerful country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19)03-0027-04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简介]孙仁歌(1959-),男,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本土文论及叙事研究。

标签:;  ;  ;  ;  ;  ;  ;  ;  ;  ;  ;  

孙仁歌:《淮南子》中的“道德经”对于文化强国的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