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论文和设计-陈晓旋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包括有一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一半圆柱形的筒体与位于筒体下方的半圆锥体,半圆锥体顶点竖直朝下,底面与筒体贯通,所述筒体与半圆锥体固连为一体,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与外壳等比例缩小的取样筒,所述取样筒上方连接有一旋转杠,所述旋转杠竖直朝上延伸穿过外壳,与上方的旋转手柄连接,该干湿两用取土器结构合理,使用便捷高效。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一半圆柱形的筒体与位于筒体下方的半圆锥体,半圆锥体顶点竖直朝下呈漏斗状,其上方与筒体贯通并固连为一体,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与外壳等比例缩小的取样筒,所述取样筒上方连接有一旋转杠,所述旋转杠竖直朝上延伸穿过外壳,与上方的旋转手柄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一半圆柱形的筒体与位于筒体下方的半圆锥体,半圆锥体顶点竖直朝下呈漏斗状,其上方与筒体贯通并固连为一体,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与外壳等比例缩小的取样筒,所述取样筒上方连接有一旋转杠,所述旋转杠竖直朝上延伸穿过外壳,与上方的旋转手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下方设置有一半圆锥状的钻头,所述钻头头部竖直朝下,自其上表面朝下开设有便于外壳插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呈倒立的半圆锥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底端固设有一螺帽,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外螺纹,外壳通过外螺纹与钻头螺接,且钻头竖直方向的水平一侧与半圆锥体开口一侧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筒包括有第二筒体与第二半圆锥体,第二筒体和第二半圆锥体与筒体和半圆锥体连接方式一致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上表面为大于半圆的优弧状,即不同于外壳的半圆状,以确保在取土时能够形成封闭的环境,所述第二半圆锥体则与半圆锥体一致,两者的开口一侧表面均处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与第二半圆锥体的开口处呈刀片状,以利于对土进行切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表面中部朝下开设有供旋转杠穿过的小孔,所述旋转杠下端与取样筒上表面中部固连,旋转杠上端与旋转手柄中部固连且互相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杠外套设有一保护杆,保护杆下端与外壳上表面固连,所述旋转手柄下方设置有与其平行的固定手柄,所述保护杆上端与固定手柄下表面固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手柄中部上下贯穿有通孔,以利于旋转杠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杆内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轴承,所述旋转杠从轴承中部穿过,降低了旋转杠旋转过程中的摩擦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弧形外表面上设置有刻度,便于对取土深度的查看与计算。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

背景技术

当前研究水稻土壤多是正对水稻生长的整个周期,水稻生长过程中,水分管理为水稻分蘖期以前实行水淹管理,分蘖期后实行烤田-淹水-湿润灌溉相结合。排干期取稻田土壤较为方便,直立式钻探借助水稻土与取样器之间的摩擦力即可取出土样,而在水稻土淹水期取土时,泥土较为稀释,传统的直立式钻探无法顺利取出土壤,甚至出现多次重复取样的程序,影响整个采样进度,甚至加大对实验样地的干扰。目前市场运用较广泛的有内螺旋式取土器、薄壁式取土器以及齿牙式取土器,这些取土器不仅容易造成土样物理性质破坏,还不易一次性采集淹水状态下的土壤,需要多次重复取样,增加工作量,影响实验样地。因此,作为研究水稻田土壤碳库的必要手段,一种制作方便,价格低廉,不仅可以采取烤田期的较干土样,还可以采集淹水期的土壤样品,并能降低对实验样地的干扰和破坏,确保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对于水稻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测定土壤碳组分及其他养分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不仅结构合理,价格低廉,而且使用便捷高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包括有一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一半圆柱形的筒体与位于筒体下方的半圆锥体,半圆锥体顶点竖直朝下呈漏斗状,其上方与筒体贯通并固连为一体,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与外壳等比例缩小的取样筒,所述取样筒上方连接有一旋转杠,所述旋转杠竖直朝上延伸穿过外壳,与上方的旋转手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下方设置有一半圆锥状的钻头,所述钻头头部竖直朝下,自其上表面朝下开设有便于外壳插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呈倒立的半圆锥状。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底端固设有一螺帽,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外螺纹,外壳通过外螺纹与钻头螺接,且钻头竖直方向的水平一侧与半圆锥体开口一侧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取样筒包括有第二筒体与第二半圆锥体,第二筒体和第二半圆锥体与筒体和半圆锥体连接方式一致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上表面为大于半圆的优弧状,即不同于外壳的半圆状,以确保在取土时能够形成封闭的环境,所述第二半圆锥体则与半圆锥体一致,两者的开口一侧表面均处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筒体与第二半圆锥体的开口处呈刀片状,以利于对土进行切割。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表面中部朝下开设有供旋转杠穿过的小孔,所述旋转杠下端与取样筒上表面中部固连,旋转杠上端与旋转手柄中部固连且互相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杠外套设有一保护杆,保护杆下端与外壳上表面固连,所述旋转手柄下方设置有与其平行的固定手柄,所述保护杆上端与固定手柄下表面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手柄中部上下贯穿有通孔,以利于旋转杠穿过。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杆内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轴承15,所述旋转杠从轴承中部穿过,降低了旋转杠旋转过程中的摩擦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弧形外表面上设置有刻度,便于对取土深度的查看与计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干湿两用取土器,由于取样筒与外壳之间的间隙非常小,所以在取土时取样筒旋转能够形成相当于封闭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够采取烤田期的较干土样,还可以采集淹水期的土壤样品,本实用新型的取样筒通过一次旋转即可得到土样,有效地降低对实验样地的干扰和破坏,且该干湿两用取土器制作方便,价格低廉,使用便捷高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构造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沿钻头水平一面竖直朝上的剖切视图。

图中:1-外壳,2-筒体,3-半圆锥体,4-取样筒,5-旋转杠,6-旋转手柄,7-钻头,8-安装槽,9-螺帽,10-第二筒体,11-第二半圆锥体,12-小孔,13-保护杆,14-固定手柄,15-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包括有一外壳1,所述外壳包括一半圆柱形的筒体2与位于筒体下方的半圆锥体3,半圆锥体顶点竖直朝下呈漏斗状,其上方与筒体贯通并固连为一体,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与外壳等比例缩小的取样筒4,所述取样筒上方连接有一旋转杠5,所述旋转杠竖直朝上延伸穿过外壳,与上方的旋转手柄6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下方设置有一半圆锥状的钻头7,所述钻头头部竖直朝下,自其上表面朝下开设有便于外壳插入的安装槽8,所述安装槽呈倒立的半圆锥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底端固设有一螺帽9,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外螺纹,外壳通过外螺纹与钻头螺接,且钻头竖直方向的水平一侧与半圆锥体开口一侧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取样筒包括有第二筒体10与第二半圆锥体11,第二筒体和第二半圆锥体与筒体和半圆锥体连接方式一致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二筒体的上表面为大于半圆的优弧状,即不同于外壳的半圆状,以确保在取土时能够形成封闭的环境,所述第二半圆锥体则与半圆锥体一致,两者的开口一侧表面均处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筒体与第二半圆锥体的开口处呈刀片状,以利于对土进行切割。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表面中部朝下开设有供旋转杠穿过的小孔12,所述旋转杠下端与取样筒上表面中部固连,旋转杠上端与旋转手柄中部固连且互相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杠外套设有一保护杆13,保护杆下端与外壳上表面固连,所述旋转手柄下方设置有与其平行的固定手柄14,所述保护杆上端与固定手柄下表面固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手柄中部上下贯穿有通孔,以利于旋转杠穿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杆内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轴承15,所述旋转杠从轴承中部穿过,降低了旋转杠旋转过程中的摩擦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弧形外表面上设置有刻度,便于对取土深度的查看与计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首先,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竖直放置在地面上,将取样筒与外壳的开口方向旋转至一致,接着插入泥土中,根据采取土壤深度需要观察刻度,到达所要深度,即可旋转旋转手柄,取样筒转动切割土壤层,旋转至与外壳开口方向相反,即形成密闭空间,便可拔出取土器,最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脱离地表后,平稳放置,转动旋转手柄使采取的土壤自然呈现,迅速取样并装袋,低温保存,这样通过一次旋转即可得到土样,有效地降低对实验样地的干扰和破坏。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干湿两用取土器。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设计图

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8650.4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485742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G01N 1/08

专利分类号:G01N1/08

范畴分类:31E;

申请人:福建师范大学

第一申请人:福建师范大学

申请人地址:350007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8号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

发明人:陈晓旋;王维奇;陈优阳;金强;刘旭阳;林少颖

第一发明人:陈晓旋

当前权利人:福建师范大学

代理人:蔡学俊

代理机构:35100

代理机构编号: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干湿两用取土器论文和设计-陈晓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